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体的免疫能力是什么

人体的气系统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要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什么。这还是从《黄帝内经》对人的认知、对生命的认知说起。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气与地气的结合构成物质,这是生命的起源。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人体是一个自化气系统,气的升降出这是生命的运动。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是人体脏器的相互关系及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第九》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这是人体与外界的联系、人体脏腑的作用、人体脏腑与气色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第十一》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对人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认知,存储信息,相当于能藏万物的地球,受阳气的作用能发热而化气。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对人体五腑的认知,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可以开合相当于闸门,水谷不得久藏。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化生人体的阳气,相对于天气,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六腑把人体摄入的食物气化,转化为精气由五脏收藏。

上述对人体的认知用一句话概括,人是一个由天地之气化合而成的形体,这个形体具有自化气的功能,这个化气的场所古人称之为三焦腑。自化气功能除受人体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外,同时受天地阴阳变化的影响。《黄帝内经》研究的就是人体这个自化气系统受心理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的运动规律(自化气规律)。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灵枢·五乱第三十四》:歧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

《黄帝内经》讲述经脉的内容很多很多,我们不要太多的引述,在此我们就把上述几句认真的领会,首先经脉是什么,经脉二者不可分离,经就是指经络,脉是指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血脉,经络是运行气的,我们不清楚,但是血液系统我们非常清晰。

其次: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一方面告诉我们营气,卫气皆为五谷化生之气,另一方面营气为有形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卫气为无形的能量营养物质,在脉管外运行。二者是“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双向循环系统。

第三:营气顺脉,卫气逆行,加上前面的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表述的也是同样的原理。也就是血液和经气二者运动方向相反,是双套管结构,气血是互相推动的。

我们非常熟悉的血液循环图

图1血液循环示意图

 

图2血管循环示意图

我们通过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熟知,通过管道力学原理,电磁学原理,构建出人体的气血循环图如下。

 

图3构建的人体气血循环示意图

这个气血循环示意图,一下子就把我们千年寻找的经络系统之谜解开了,经络就是血管外壁与肌肉之间的夹层,是双套管结构,血管为内管,经络为外套管,这个外套管指的可以是看不见的肌肉腠理或者细胞间隙,也包括看得见的一些间隙,根据心包的解剖结构,脏层和壁层之间有一个空隙叫心包腔。内脏之间,胸腹腔的内壁与五脏六腑之间的间隙,这些间隙都是都是充满人体之气。因为人体之气和人体的有形物质之间是无缝连接,形和气的相互转化也是无缝连接。人体的形气转化同样要经历三阴三阳的变化,这个原理是根据大气循环的原理推导出来的。也可以把经脉系统当作电线输送电能的原理理解,电子在电线内运动,电线会产生一个磁场或者说产生一个气场,正是这个气场推动电子的运动,因此电压越高,产生的气场越大。

气血运行图这样的结构符合气血运行互推的力学原理,气的运动给血一个与气运动方向相反的推力,血的运动给气一个与血运动方向相反的推力。外套管中的气有缓冲外力对血管的冲击,保护血管的作用。图中红色为血管,血管壁外为经络,经络中的物质为人体之卫气,解剖中气消散了,人们就忽视了,这也是我们长期找不到经络为何物的原因。但是人体之气是人体的客观存在,正是因为人体之气的存在,人体就有了运动机能和感知机能。人的力量就是气在人体肌肉间隙中运动的结果。因此称为“气力”。有了这个气血运行图,《黄帝内经》讲述人体的一切功能和疾病的关系,就完全能够理解了。

在这个气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和肺的功能是什么呢?根据经络和血管的关系,经络的气就是由肺的宣发功能提供的,也就是说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肺向经络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气体,气的流动方向与血流方向相反,气的流动给血液一个与气流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这就是气血互推,气助血行的原理。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是一个压力泵,肺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就相当于一个负压泵,肺推气的运动对血液的流动产生负压(吸力)。肺脏在气的循环过程中是一个压力泵,心脏在气的循环过程中就相当于一个负压泵,心脏推血的运动对气的流动产生负压(吸力)。二者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心脏和肺构成了气血系统的双引擎动力,互相推动,互相支撑。这才是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主一身之气助心行血的力学原理。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和力学原理及血液循环图构建出气血循环示意图。清晰的展示了人体气血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也让我们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动力结构的合理性,假设人体不是双引擎动力结构,仅仅是心脏为人体动力,人体稍有故障,心脏就会停止,就会危及生命,这跟我们一些保障率要求高的系统设计采用双动力或者双循环系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人工呼吸能够帮助心脏复苏的原理。

那么肺主宣发,肺主治节又怎么理解呢?血液系统是一个封闭系统,对人体能量的交换作用不大。而气系统才是供给人体能量的真正来源,肺脏通过经络向人体全身提供气源,而这个经络气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由肺脏提供的气源,每到人体的运动系统的节点,即肌肉节点和人体骨和骨的连接点都会发生气的交换,为生命运动提供能量,这些点就称为气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载: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从气血循环运行图我们知道,整个人体之气运行规律非常清晰,动脉血管在人体称为阳经,静脉称为阴经,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人体的能量之气从肺部流向四肢末端,通过气穴(末端是井穴)渗透至人体的肉体,就像井水通过土体渗透至地下。然后又由气府(末端是井穴)汇集顺着动脉管壁回流肺脏。《黄帝内经.素问》有两篇文章“气穴论篇第五十七”,“气府论篇第五十八”,讲的就是这个规律。

这些话告诉我们人体的气是由脏腑所化,又为脏腑做功提供能源,比如说胃肠产生的气称为脉气或者是经气,它是从动脉与胃肠连接的末梢产生,经过动脉管道汇集输送至肺,肺脏把经气输送至人体全身做功,做功之后的人体各脏器又化生新的气源,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气循环系统,人体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人体要实现正常的生理运转机能需要一个温度,心脏就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人体的恒温是依靠五脏协调工作进行控制的,心脏通过血液提供温度,温度气化胃肠物质(火生土),胃肠气化的水谷精微供给肺脏(土生金),肺脏冷却胃肠之气冷却成为水液供给肾脏(金生水),肾脏过滤后生成肾精供给肝脏(水生木),肝脏赤化肾精供给心脏(木生火)。五行相生就是人体能量之气的循环过程。

五行相克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五行相克在人体表现的就是人体各脏器之间的物质消耗的规律,相互制约的规律。

首先从肝脏说起,肝脏故障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不能提供足够的胆汁,那么导致的是心脏不能为脾脏提供足够的热量,胆不能为肠胃提供足够的消化物质,这就是典型的肝郁伤脾,脾虚的表现。肝提供的血量过盛,胆汁过量,就会造成胃肠化气功能的亢盛,这就是典型的阳明病。这两种状况都属于木克土的概念。

心脏,心脏功能衰弱,影响的是人体的全身。但是我们气血互推的原理知道,最先感觉到心脏功能减退的就是肺脏,气血互推,血滞气阻,还有心脏为人体提供的是热能,人体的热能不足,寒伤肺,火克金表述的是这个意思。

肺脏是输送人体能量的发动机,肺脏功能出现了故障,最直接的就是人体没有力气。更重要的是它的肃降功能不能为肾脏提供营养物质,肾脏不能得到营养物质,那么肝脏也就失去了能量的源泉,这就是金克木的基本原理。

脾是人体的生气之源,人体能量的源泉,脾胃气化能力出现故障是由于心脏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肝脏提供的消化物质(胆汁)多了或者是少了。脾脏功能出现故障,当然影响的就是气化功能,气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的就是人体水液获得的正常或者是不正常,而肾脏就是需要脾胃气化的水源,这也就是扶土能够治水,土克水的基本原理。

肾脏是为肝脏提供肾精赤化为血液,血液中大部分为水液,水液是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调节温度的重要物质,血液中水液量的多少是由肾的气化功能调节的,这就是水克火的关系。

当然人体是一个阴阳自平衡系统,温度自平衡系统,各器官之间相互协调工作,完全独立的论述某个器官的全部功能是比较困难的,但人体总体还是遵循阴阳规律,也就是阳化气阴成形的平衡,实际就是人体的温度的恒定,但人体溶入在大气之中,食用五谷杂粮,总会破坏人体阳化气阴成形的阴阳平衡,这就造成了人体的疾病。

认识到这儿我们基本清楚了人体能量的来源,人体抵抗外邪的能量来自人体的胃肠系统气化的卫气。这个卫气就是我理解的免疫能力。

知道了肠胃是我们人体能量的源泉,那么保护好人体这个免疫系统,古人有很多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第九》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第十一》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肺;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篇第十九》 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样的论述很多很多,古人专门收录为一本专著《脾胃论》。

外邪伤害人体致病就是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症状。

太阳病是怎样的发病机理,通过前面对人体之气的认知。我们知道人体摄入饮食通过胃肠系统所化之气对人体而言称之为阳气。人体之气由胃肠气化,进入胸腹腔由肺脏通过经络输布人体全身(肺主皮毛,肺主全身之气),通过体表排出体外。这是人体之气的一个循环通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阳为开表述的是人体的皮肤的的通道永远是向外排泄,是单向的通道,皮肤的开合功能失常,出现了常开,人体就会散失能量之气,人体就寒冷。皮肤的开合功能失常,出现了常闭,人体能量之气就散发不掉,人体就发热。阳明为阖表述的是人体的能量之气由胃肠气化而来,气化的量的多少是由脾胃功能来控制的(脾主运化),脾燥,胃肠化气能力超常,那就会造成高热的阳明病。脾湿,胃肠化气能力不足,导致人体的能量不足,人体就会出现肌肉无力,人体无力的痿态。字还有能进能出的意思,人体的胃可以向腹腔散气,腹腔同样可以向胃内渗透湿气。少阳为枢是处于中间的枢纽状态,出现病症只能从寒热中和的方式解决。

人体之气还有另外一个循环通道,那就是胃肠化生的能量之气,通过肺脏的肃降功能,把胃肠气化的能量之气进行分解,质量轻的部分通过经络输布全身,质重的部分冷却为水液通过胸腹腔降下,进入到肾脏部位,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脏过滤之后供给肝脏,肝脏赤化之后供给心脏,心脏通过血液供给脾脏,脾脏调度胃肠化气供给肺脏。“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表述的就是人体之气的内循环系统,也就是能量供给五脏的原理,五脏获得能量化气生成人体的神气。也就相对于地球接受太阳能量波发热化气的原理是一样的。

人体的经脉外联肌肉皮肤(穴位),内连五脏六腑,气血运行方向相反,互相推动,构成完整的气血循环系统,不停的运行构成我们的生命运动。

太阳病的命名是风寒从人体的体表伤害人体。人体的皮肤是一个由内向外的单向通道,与肺的呼吸同步开合,肺脏吸气,皮肤毛孔闭合,肺脏呼气,皮肤毛孔打开(做深呼吸,认真去体会)。人体是正常的,人体的卫气足够对人体皮肤的开合进行控制。但是当遇到非常的气候条件,又加上人体的某一脏腑有局部气血不畅,那么外邪就很容易伤害到人体皮肤的开合功能,当人体皮肤打开的时候受到风寒的侵扰,皮肤没有合拢,变成了常开,人体的卫气就会大量的散失,人体感觉是不断的流汗。伤寒论说“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当人体皮肤闭合的时候受到寒气的侵扰,人体卫气相对弱,皮肤就不能打开,变成了常闭,人体的卫气就就能发散到体外,人体就会发热。伤寒论说“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太阳病实际就是人体皮肤开关失灵的病症。

对于发热与恶寒,在此补一点物理学的知识,100度的水化为等量100度的气是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的,同理100度的气转化为100度的水会释放很多的热量,这个可以通过实验室测量出来,这是形气转化的物理现象。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胜表达的是有形物质偏多,人体是一个自平衡系统,有形物质多就要转化为气,转化为气,要吸收很多的热能,从而导致人体寒。阳胜则热,无形之气转化为有形物质,要释放很多的热量,导致人体发热。两精相搏谓之神,表达的是人体的化气与成形的能量交换的平衡,热量交换的平衡,是一个健康的人体。一个体温不正常的人能说他有精神吗?上面还提到恶风,人为什么恶风,毛孔是打开的,被风一吹,是什么感觉,自己去体会。

总之人体的气系统是抵御外部能量变化的人体能量系统,人体气系统是正常的,人体就不会受到外部邪气的侵扰。因此人体的气系统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疾病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但是通过食疗调整脾胃功能,确保身体健康,这就是最佳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这就是说,人的心里因素惊恐恚劳动静也是人体免疫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想大家是否明白了人体的正气才是抵抗外邪的能量之源。因此免疫能力就是人的一身正气,人要保持一身正气。首先要有一颗坚强、自信的内心,健康的饮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慈悲的胸怀。健康的生活习惯。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明白了人体之气的运行通道,人体的皮肤健康是抵抗外邪入侵的重要屏障。人体感受外邪最初是非常微小的,我们会感觉到微微的不适,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搓揉皮肤把邪气消灭在萌芽状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古人告诉我们提高免疫能力的方法

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方法很简单,重点在于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体之气的来源,认识人体之气的运行规律,认识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我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每晚实时自动更新;男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集;人体穴位注解图;人体经络;中医...
中医阴阳五行经络等多个彩色精美图谱,极具珍藏价值
气的运动
十二时辰养生法 [图]
医理篇 +医理大概约说+刘文澄医理精髓
【转载】中医养生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