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心素养教学专题(四)|​以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核心素养培养
书接上三回:

以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核心素养培养

日本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说:“美国学界有着这样的流行语:'即使学校改革到了学校也到不了老师的办公室,即使改革精神能传达到老师的办公室,也渗透不到他们的教室中。’……教育改革就像自来水管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来水管,但是如果学校内的人不动手拧开水龙头的话,水管里的水是流不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由学校内部开始进行变革的话,改革是很难渗透到教育一线的。但如没有外部支持,学校改革也同样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最终要落脚在学生身上的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通过教师、依赖教师。教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解、认同,以及为此做出的积极改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措施落地的关键保障。

就教师的现状看,因为关涉国家、社会、家长、学生多方面的利益兼顾与利益平衡,教育本身具有选择稳妥、保守的趋向,可以说,从业的教师对于改革大多具有趋向保守的选择。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本世纪初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但总体上改革的预期和实际的成效存在落差。经历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对于变革的实际热情和积极性有所下降,担心“换汤不换药”,把改革看成折腾的不在少数;另外,教师对改革还存在比较普遍的路径依赖,不能提供对改进现实可以形成积极预期的路径、策略、手段和工具,摸不到的“石头”,老师们就不愿意不愿意变革、就不愿意“过河”、也是过不了“河”的。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变革要牢牢抓住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挥发展的关键。基于核心培养的教师发展应该包括以下要点:

一、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自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适应21 世纪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必然要求,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对此,教师应该有更加明确的教育自觉,要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为更好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一生的幸福生活而教;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运行以及更高质量的发展而教;是为提高国家和民族在21世纪的竞争力而教。作为教师,需要胸怀远大,志存高远,立足课堂,不忘初心,锐意前行,勇于创新。在当下,教师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待遇偏低等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激发教师参与教学变革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任重而道远。

二、要对“为什么教”进行专业的审视和追问

核心素养的提出所要解决的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回答“为什么教”的目的问题。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需要解决好“怎么教”教学方法问题、“教什么”的教学内容、以及“为什么教”的教学价值与伦理问题。从“怎么教”到“教什么”、再到“为什么而教”关注重点的变化,体现了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准,其发展阶段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成熟的表现,真正对“为什么教”有过认真思考的教师才是自觉并能够有所创造与超越的教师。挑战意味着机遇,也可以说,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任务,为教师审视、澄清、矫正“为什么教”的价值与伦理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审视“为什么而教”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再思考。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回答: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更值得过?什么样的人生更幸福?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品格更有价值和更值得追求……教师需要更宽阔的视野,需要更深的思考和钻研,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扎根深才能立定稳。

大致而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需要进一步确立以下的意识:(1)有对教什么进行思考、批判、选择和组织的课程意识;(2)有追求内容科学、对学生更有价值的、更适合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造意识;(3)有对自己的课程偏好进行审视和校正的意识,既不要无所作为,也不要放任个人偏好任性胡为的负责意识;(4)有更合理、更有效地进行课程实践的成本意识,要致力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握好教育的尺度,避免机械学习、重复学习、过度学习,开展深度学习、项目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三、要改善教师思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日本哲学家、企业家稻盛和夫提出了这样的人生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他认为:“'思维方式’最为重要。与'能力’和'热情’不同,'思维方式’的分值从-100到100('能力’和'热情的分值从0到100。引者注),变化幅度很大。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诚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负值。”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人的生活能力最终会决定他的生活状态和品质

杜威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以活动为教学载体,以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评思维,创造思维等)发展为教学的核心。发展学生思维,需要给学生以智力挑战的任务和活动,在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中发展智力,改善思维品质。给学生以挑战性的智力活动,教师一定要相信“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相应的机会。

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改善教师思维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思维的深度将影响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有限的时间中达成更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实施深度学习。笔者认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有效的做法在于引起他思想,促进他思想。一个乐观的假设是:如果教师们都在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发现自己的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实践,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都可以有一个理想的预期。”就教师的思维改善,需要:(1)改变逃避和推责习惯,要有主动担责意识;(2)改变只谈现象习惯,要有研究原因的习惯和意识;(3)改变简单绝对思维,要有复杂变化的思维;(4)改变口头、文字研究习惯,培养改善现状的实践意识;5)关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问题要有聚焦和顺序意识。

四、以案例方法引导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从教师变革需求看,适应“摸着石头过河”、路径依赖的需求,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师发展需要借助榜样的力量、采用案例的方法,需要研究本地、本土的学校、教师成功案例,以案例推动变革,以案例启发变革。从教师专业知识角度看,美国教育家舒尔曼则认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原理规则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和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性知识。”从促进教师发展要求看,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培训方式要“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可以说,“现代教师培训应当继续开发在行动中学习的思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的必由之路。”(顾泠沅,2001) 

案例研究提供了立足本地经验,走发现—提炼—运用推广的改革道路,这条道路是自下而上的变革路径,它可以而且应该和自上而下的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实践这样的变革呢?在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以后,自下而上的案例研究首先是要善于发现,先找一找自己过去有没有哪一次上课有过类似的经验?那一次做过什么,其中有没有可以再用的经验?可以研究一下自己周围的做得比较好的同事,他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鉴?还可以通过读书,去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已经有了哪些经验?哪些经验是可以移植的?对于自己的经验、同事的经验、他人的经验,我们都可以先把它们列出来,然后再辨别分析,从中找出最重要的几条用于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做下去,边研究边实践,促进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与发展。(敲黑板:做观课议课推动教学变革的朋友们,就此可以好好琢磨和实践)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将评价科学纳入教学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注|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课堂教学变革
落实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课程与教学 | 桑国元: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
关于“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教学与教学方式变革研讨会”的参会感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