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成长公式的叙事写作思考
     这几天事情也多,没有时间写,转一篇最近发的。如引用,请注明:陈大伟.教育成长公式的叙事写作思考[J].中小学德育,2022(09):13-16.
      谢谢《中小学德育》的余志权编辑!
基于成长公式的叙事写作思考
陈大伟
      [摘要]教师叙事写作的对象需要指向自身,指向自身的叙事具有认识自我和专业成长的意义与价值。波斯纳的成长公式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也为教师的叙事写作提供了内容和框架启示。获得经验的叙事写作需要有经历记录,而且要有经验获得的思考与表达。反思的对象指向经验,反思是对经验的改造和完善,叙事写作需要对获得的经验进行审视和解释。
      [关键词] 叙事写作  专业成长  经验获得  经验反思
   “  总结起来,似可把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归结为如下的三类取向: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1]就实践反思取向的角度,教师对于自身专业活动的认识、理解和信念,主要不是接受教育从外部获得的,而是自我反思从内部建构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对自己的行动、对工作的环境和对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发现其中的意义和可能性,重新设计和规划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需要不断专业成长,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考虑,教师叙事写作时,可以以自身为对象,而“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叙事写作内容和写作框架具有指引作用
一、将叙事写作转向自身
      (一)关注自身的人学意义
       古希腊神话,半人半兽斯芬克司借助女神缪斯给她的智慧,经常向路人提出隐谜。对“什么动物早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行走,晚间三只脚走路?这是所有生物中惟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动物,脚最多时,恰好是速度最低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因为“在生命早晨,人柔弱而无力,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当午,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老年生命迟暮,需要扶持拄杖而行”。
      斯芬克司与俄狄浦斯的神话预示了人类开启自我认识。雅典德尔斐阿波罗神殿外侧塔列斯的铭言“人啊,认识你自己”,提出了人要自我认识的明确主张。作为自然哲学家的赫拉克利特坚信不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是不可能的,他说:“我寻求自己。”[2]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成为传世名言。
       人类只有面对人自身才能达到对人的理解,《道德经》里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知人”指向的对象是人,明智的主要标志是是否“自知”和“知人”只有获得人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才能恰当地安顿自己,找出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才能对他人、对人类的未来负责。所以,人类需要以“无比的忧虑研究他自己的意义和实在,研究自己来自何方,走向何方。然而,当他在争取一种新的自我理解时,他也在争取他将来的形式。……探索一种人类学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实在。每一个人都模糊地意识到,人的问题即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3]
      (二)关注自身成长的教育学意义
       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在他们身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模仿对象。“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实际上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了他所教授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教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4]教师劳动具有劳动主体和劳动工具同一的特点,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和言行举止做影响工具和手段。《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自我修养与完善,“道”通“导”,教师的修养是引导、教育学生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专业成长的方式以身立教,以身示范。“真正的教育根本上仰赖那些不断自我教育的教育家。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持续地付出和倾听,恪守自己的理想与唤醒他人的信念,通过在传统中学习和实践而找到一条未被限定的道路。”[5]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反思。教育理论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反思,是所有学习的核心’。”[6]教师的叙事研究是教师对自身观念、思想和行为审视与反思的过程,是将冰山下的缄默知识转换成可以交流与分享的明会知识的过程。教师实践反思的有效方法,是不断地说出或者写出自己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说出和写出表达的是自己对教育的“知道”,真正的“知道”是能够把自己“知”的东西“道”出来(包括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表演展示出来),也可以说,不能“道”出来的“知”算不得是真“知”。
      就笔者看来,从记述的对象看,教育叙事主要有两种:一是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教师的叙事就讲出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实践,以此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育生活。另一种讲述别人所经历的故事,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实践中的教师为对象,教师的想法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进行记述和研究。从专业成长的角度,笔者提倡一线教师讲述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故事,在讲故事中澄清建构和丰富个人的实践知识。[7]
        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和写自己的故事比较,写故事更具推动专业成长的价值。首先,写故事具有选择性,动笔之前要想一想:“这个故事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是否值得记录和传播?”这样,写作就成了意义衡量和价值筛选。其次,写作是对表达主题的斟酌,写作会对“我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有道理没有?想清楚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回答,想清楚才能写明白。第三,写作是梳理和规范表达的过程,写作需要对故事做情境化、结构化、生动化的处理,同时需要对内在思想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梳理这样的过程需要遵循表达逻辑、力争表达规范精致。第四写作和言说也是将个人的实践理论公共化通过传递和分享能在传播中引发讨论批评使相关知识得到检验和丰富同时也为教育贡献有价值的知识实现“立言”的教师人生价值。
二、成长公式的叙事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这样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8]公式强调了经验反思的成长意义,也揭示教师的叙事写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一)在叙事写作中表达经验
     “在汉语的语境中,经验有两种用法:一是用做名词,经验作为一种结果,它是人经由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是用做动词,作为一种过程,它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所经历的实践和对此的体验。[9]2022年,赵汀阳寄语中国社科院大学的毕业生:“我有一个理论叫'动词哲学’,简单说就是要拒绝名词的诱惑,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名词,无论多好听的名词,而要去成为一个动词。存在就是去成为一个动词。你们有的是时间,所以你们可以成为很多的动词。祝你们都能够成为前程远大的动词!”[10]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用作动词的经验。
     杜威曾经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11]我们把“手伸进火里”看成行动,把“手被火烫伤”看成结果,行动和行动结果构成人的经历。但经历不等于经验,获得经验需要认识认识行动和行动结果的关系,也就是认识到“手伸进火里会被烫伤”的关系,这才算获得了经验。《列子∙说符》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列子向关尹子学习射箭,列子射中一次后就问老师“我是否学得差不多了”,对关尹子的问题“你是否知道射中靶心原因”,列子的回答是“不知道”,关尹子说“你如果还不知道,就不能算学会射箭了”;再练习三年,列子能说出原因了,关尹子才说“你知道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以后就能每发必中”。认识“之所以射中”就是发现行动和行动效果的关系,然后找到达成理想效果的行为。这提醒我们,一方面是要把经历转化为经验,从经历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把经历转化为经验的方法是回头去看行动和行动结果的关系。
      从叙事研究的成分看,叙事是叙说教育教学经历,研究是发现行动和行动结果的关系。从叙事写作的目的看,获得和表达经验是叙事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样,叙事写作不仅需要清晰和详略得当讲清楚自己经历的故事,同时还需要通过研究有获得经验的思考和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12]叙事写作不是简单地记“流水帐”,它需要在记述基础上“集中思想”和“深入思考”。通过“集中思想”和“深入思考”揭示教育的本质。“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他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13]叙事表达这样的发现,可以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事,我意识到了什么……”意识到的对象可以是“行动与结果”、可以是“教与学”、可以是“手段与目的”等。
      杜威进一步说:“常言道:'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受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连接。”[14]这里的前前后后可以说是获得经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课堂教学经验的获得为例:“过去”意味着教学活动结束了、过去了,行为和效果愿景存在了;“现在”意味着要“千金难买回头看”,要回头对已经过去的行为和已经产生的效果进行研究,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未来”则要求用现在所获得的经验去规划和指引未来——“以后不再把手伸火里”。从根本的意义上,经验的过程是策划和展望未来的过程。
      在叙事写作中,“述”的是情境、困惑、行动、行动结果,“述”的经历和故事,“说”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联结,以及由此获得的意义和理解。教师做的叙事写作可以由教育困惑(或问题)起步,其结构可以是“意识教育的困惑(或问题)——回顾困惑(或问题)产生的背景与情境——诠释困惑(或问题)产生原因——提出对困惑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能从观察到新的教育事实与现象起步,其结构可以是“发现了新的教育现象——回顾新现象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和解释新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讨论获得面向未来的教育启示和经验”。
       (二)在叙事写作中反思经验
      经验是重要的,但仅有经验的过程不够,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次是不可取的。知识知识,不仅要去“知”,而且要去“识”“识”对所“知”要做分辨和比较在寓言守株待兔中,宋国农人有捡到在树上撞死的兔子的经历,有了自己的野兔会撞死在树桩上”的“知”,但对这样的“知”缺乏“识”的过程,他没有意识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偶然的现象,本身不可靠也不能让其成为生活的依据。依据这样的经验面向未来,他去“守株待兔”,结果成了笑话。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15]我们需要对获得经验进行反思借助反思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讨论反思还是以“手伸进火焰,手被火焰烫伤”的经历为例。追寻烫伤的原因,小孩可能发现到火焰是明亮的,由此形成“手接触到明亮的东西,手就会被烫伤”的经验,但这个经验犹如“守株可以待兔”一样不可靠。让经验变得可靠,就需要对这样的“知”下“识”的功夫,也就是要进行反思。笔者以为,反思就是对经验的过程、依据、方法和以及经验中发现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审查,目的在于获得更为可靠的经验。比如,对“接触明亮的东西就会被烫伤”的经验进行审查,我们可能发现,听演唱会的歌迷,手里挥舞着明亮的荧光棒却没有被烫伤,而用手接触刚加满开水的不明亮的水杯却会被烫伤。这样的比较和审视,可能使小孩知道是物品的高的温度(而不是明亮的物体)会烫伤人。以后,他不仅不把手伸进火里,而且还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一切高温的物品。
       在这里,笔者有意对反思和经验做出了区分。比较经验和反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结果,经验的目的是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获得初步的经验,经验的努力和过程带来经验的丰富、增长与扩充。反思的对象则是经验,它是对于作为认识结果的经验的再认识,是运用理智推动经验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反思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加合理的经验;反思的过程和实践带来经验的提升和改变,使经验变得可靠和可以实践;反思同时带来思维本身的改善和发展。[16]
       在叙事写作中反思经验,一方面是要叙说自己在教育教学经历中的思想变化,对原有经验进行澄清和反思,“需要直抵内心深处,与缄默地存在于内心深处的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展开对话。这样,叙事时不仅要回顾和描述自己的行为,更重要地是要描述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选择……通过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观察和审视自己是怎样思考和进行决策的” [17]通过澄清和再认识达成原有经验的修订、完整和丰富。另一方面,是借助书本的理论、过去的自己的经验、他人不同的经验、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科研成果,通过辨识、比较,建构出更有价值的经验,使之从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知识。这样的反思过程将赋予知识以过程的合法性与结论的合理性,只有具备了更充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经验才更有资格成为知识,才可能得以有效的运用和更为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2]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52.
[3]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7-48.
[4]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4.
[5]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23.
[6]阿瑟 J.S.里德、韦尔娜E.贝格曼.课堂观察、参与与反思[M].伍新春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
[7]陈大伟.有效研修[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8.
[8]陈振华.论教师的经验性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7-24+35.
[9]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第2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58.
[10]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寄语社科大毕业生:《拒绝名词的诱惑,要成为一个动词》.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Z4y1e7z8/
[1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25.
[13]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
[1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4.
[15]陈振华.论教师的经验性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7-24+35.
[16]陈大伟.关于教师专业写作的几点自觉[J].教育视界,2017(Z1):27-29.
[17]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第2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专业日记与专业成长
教育教学反思、案例、论文写作常识的问答
语文教学研究:反思性教学
老师,您有哪些教育写作的心得和方法?| 每周一问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邵华∣随笔写作写什么?
教学写作促进教师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