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漂亮的“一耳三钳”耳环,不过是男权社会的一个缩影

古代女子,并没有我们现在穿戴耳环的自由。

漂亮耳环的审美背后,女子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美不胜收,相反感到压抑。

(清) 佚名 人物图(局部) 绢本设色 
〔美〕弗利尔美术馆

历史学家陈登原在《国史旧闻》中写道:“穿耳一事,亦为古时边裔之俗。其起因,当为俘到女子,恐其逃逸,故穿其耳,以便拘管,似与掠夺婚姻有关。”

意思是这耳环跟戴镣铐一样,怕被俘的女子跑了,于是打个耳洞戴上环作个标记方便统计管理

耳环成了烙印在心里,戴在耳朵上沉甸甸的东西,这怎么能美起来?!

在明代,穿耳戴环曾有一段时间是“卑贱者”的标志。据《留青日札》(明)中记载:“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辽) 金迦陵频迦形耳坠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第一个把耳饰形制纳入服饰制度的朝代,恰恰也是明朝。可以知道,明朝时耳饰已非常普遍和流行。

明 金器 嵌宝石金耳环
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到清朝,穿耳戴环达到顶峰时期。这和女子地位的变化,仍是两码事儿!

清朝掌权是满族人,入主中原前已有女子一耳三钳的习俗。

一耳三钳式珍珠耳环

移风易俗,难免不受汉人影响,有些满族女子把一耳三钳换成了一耳一钳。

如下图这样,一只耳环有三个流苏,和一耳三钳看着形似。

清 寿纹点翠珍珠耳饰 台北故宫藏

但统治者清太宗说了:“勿忘祖制,不服汉族衣冠。”

乾隆也曾说:“旗妇一耳带三钳者,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昨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着交八旗都统内务府大臣将带一耳钳之风,立行禁止。”

就算是“一耳三钳”,也有高低贵贱之分。

清 金环镶东珠耳饰一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宫,“皇太后和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一等东珠各二;皇贵妃、贵妃耳饰用二等东珠;妃耳饰用三等东珠;嫔耳饰用四等东珠;余制同”。

这样一看,古代女子也活得忒憋屈了。虽然戴的是花了重金,耗时耗力的耳饰,却也不能痛快。

镶珠宝金耳环 
江西南城县明益庄王墓万妃棺出土

由于我国领土太广,以及历史上版图变化非常大。领土的变化,不同种族(汉人和少数民族之间)穿耳戴环的情况和意义,不能一并来讲。

唐朝就有女子不穿耳、不戴耳环的例外。

在唐朝,儒家思想是其正统观念。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中有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把耳朵穿洞,自然也不被允许,是为不齿。

并且,唐朝时女子的地位提高了不少。因为唐风包容、开放,最明显的是武则天能成为一朝皇帝,后又有女子入朝为官比如上官婉儿。

且在唐朝壁画中也没有发现穿耳的女子。

唐壁画《观鸟扑蝉》图

尽管耳环对女子有着禁锢的含义,但由于慢慢的普及和流行,它还是成为了一种审美的需求。

耳饰,主要有玦、瑱、耳珰、耳环、耳坠、丁香和耳钳几类。

玦[jué]。

最早的耳饰种类为玦,以玉玦居多。

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墓葬中均有发现玦,形状通常为有缺口的简单圆环形。

后来到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制作越发精细,刻有代表图腾的精美纹饰。

商 龙形玉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玦,可以单耳或者双耳佩戴,不作要求。

瑱[tiàn]。

先秦时期就有,在汉晋两代最为流行。起初是塞到耳朵里,又名“珥”或“充耳”。

琉璃瑱
长安韦曲宣帝杜陵陪葬墓出土
现藏长安博物馆

后来用绳系着饰品悬挂在耳边,叫“悬珥”。再把悬珥系在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叫“簪珥”,或叫“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数那些年的耳饰 曾是奴隶的标记也有古老的迷信
玦,珥珰,耳环,一起来看看耳饰从古到今的演变历程
这对珍珠耳饰的背后,藏着满族少女的喜乐哀愁
中国古代的耳饰究竟有多美?绝对晃花你的眼 !
服饰专题 配件篇 首饰章--耳饰
只为仪态万千,旗人女子甘愿戴上美丽的“枷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