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家天下的传统,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门阀制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政治选拔制度。这种制度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这几百年恰恰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在门阀制度消失后,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统一,华夏文明迎来了新的时代,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而这一切还要从门阀制度的诞生说起。

什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从何而来

门阀一词,由来已久。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后汉书》载:“声荣无晖於门阀”。可见在东汉,已有这个词汇了。然而门阀制度并非空洞的字眼,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内容也很繁杂。

1、门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所谓门阀制,就是一切以门第出身为标准。凡官运仕途,婚姻嫁娶,社会交际,人情世故等项,均以出身为重,才干居其次。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


如《宋书》记载:“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可见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和下层百姓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同处一个国家之内,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样。

其实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期贵族绝非后世可比。《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可见上古帝王,亲自耕种,与民同乐并非虚谈。可到了后世,不要说帝王之家,就是高门大户,也早就视贫寒人家为异类。这种对比真是云泥之别,探究门阀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孕育了这种制度的萌芽。

2、门阀制度从何时产生

门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众所周知,东汉的衰落,是因为戚宦争权所至。宦官的祸害虽大,究竟难成大害。相比之下,外戚掌权所产生的影响则更为广泛。以桓帝灵帝为例,十常侍虽然可恶,却并未形成大的气候。

反倒是以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对汉室的危害更大一些。由于皇帝暗弱,何氏家族迅速崛起,何皇后的两个哥哥何进和何苗,都手握大权,官至大将军。何氏家族短暂得势便告覆灭,却让其他望族虎视眈眈。

当时较为突出的就是袁绍,据《三国志》记载:“袁绍字本初……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在东汉早期甚至西汉时期,名门望族也有不少,但由于当时的皇帝较为强势,官宦世家有心而无力,所以天下太平。然而到了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天下大乱。汉室几百年孕育的望族,有了可乘之机。很快各处豪强四起,席卷中原。

地方官员倚仗自身的士族势力,画地为界,高度自治,甚至世袭罔替,导致士族势力得到加强。而皇帝此时无力辖制,只能任由其发展。这便是魏晋门阀制度的起源。

俗话说:“乱世出豪杰”,很多人不甘人后,揭竿而起,建立了自己的大姓豪族。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刘备出身草莽,却是帝室之胄。孙权凭借父兄多年的经营,也已成为江东大族。曹操的祖上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所以曹操也算是没落的贵族,凭借祖上余荫,开创了曹魏霸业。正是在这个时期,门阀制度得以进一步巩固。


据《三国会要》记载:“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它正是产生于曹魏时期。该项制度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以乡里评议为基础。

所推举的大中正,必须是在朝居官,还要德高望重。层层推举,最后才能选用。官吏的升迁和罢免都要依此执行。不难看出,这其实就是一种察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才干的考察,只看重出身和门第,所以难免任人唯亲。九品中正制延续了近四百年之久,由此确立了门阀制度的地位。尤其是在随后的东晋时期,门阀制更是达到了鼎盛。

门阀制度的鼎盛时期

1、东晋时期,门阀制度达到鼎盛

曹魏之后,司马氏创立晋朝,天下一统。经过近一百年的战乱,阶级进一步分化。各地的豪族大姓确立了自身的地位,逐渐进入上层社会,与中下层士人渐行渐远。据《宋书》记载:“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

战争推动了阶层的分化。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再一次陷入战乱,所谓的衣冠南渡,保全的是名门望族,使其得以延续。也让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达到鼎盛。

除了沿袭九品中正制以外,东晋还有一项制度叫作门荫制,求学和入仕做官时,豪族子弟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时有名的名门大族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名门,他借着祖上荫蔽,入学做官一路坦途。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士族门阀制度,至此达到极致。而门阀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很多弊端。

2、浅谈门阀制度的利与弊

门阀制度最大的贡献,就是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据《晋书》记载:“天下无事……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自从北方被胡人占领,衣冠贵族纷纷南下,看似偏安一隅,实则是难得的太平世界。须知自东汉末年以来,诸侯混战七十余年,西晋统一仅仅十六年,便再次陷入混乱。士民疲病久矣,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上层士族,无不渴望喘息之机。

东晋偏安江南,恰恰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更兼江南富庶之地,更有利于文化艺术的繁荣。除上文所提到的王羲之以外,东晋还有很多文化名流。比如谢灵运,陶渊明,顾恺之等人,均诞生于这个时期,而这些人多是士族名门之后,可见门阀制度对文化事业的影响之大。

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门阀制度也不例外。它最大的弊病就是加剧了阶级分化,如果任由其发展,最终必然导致阶层矛盾的对立,后果不堪设想。

南朝后期,门阀制已成为国家的立法标准,进入章程之中。如《南史》记载:“士、庶区别,国之章也。”,士族和统治阶级互为表里,彼此扶持,国家各项法度都在维护士族的利益。而寒门百姓却苦不堪言,最终导致门阀制度走向了末路。

门阀制度消失所带来的影响

1、门阀制度的末路

门阀制度走向衰落,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内因,也就是贵族自身的堕落,古人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凡事须有度,不可穷奢极欲,否则必然酿祸。门阀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支持,士族阶层安闲舒适,乃至于奢靡腐化。

到了南朝后期,已经是濒临崩溃的边缘。《颜氏家训》曾有记载:“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说出了当时士族子弟不学无术的生动场景。

其次是外因,杨坚统一南北朝之后,建立隋朝,由此开启了新时代。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吸取前人的教训,大力打击门阀士族,取消了九品中正制。而改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由此大量寒门子弟进入上层阶级。至此门阀制度宣告终结。其实外因必由内因而起,所谓木必先腐而后虫生。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2、门阀制度消失,有哪些影响

门阀制度消失,开启了历史上的新时代。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科举制代替了察举制。所谓科举,就是入仕为官,升迁任免,必须以考试为主,考察为辅,重才干而轻门第。相比察举制,科举更加公平公正。

正如唐人所说:“唯秉至公,以为取舍。”这的确是一种进步,科举由隋唐开始,直到晚清,延续了一千多年,是全新的时代。但历久难以弥新,历史往往就是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如前所述,士族门阀带来了文化事业的繁荣。科举制迎来了唯才是举的时代,但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无非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产生,而不是为了造福百姓。在随后的若干年中,这种势头愈演愈烈,科举制度渐渐变成了禁锢思想的枷锁。读书人埋头在八股文之间,皓首穷经,寻章摘句。

科举变成了统治者牢笼志士的手段。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古人主张言行一致,躬行君子。至于舞文弄墨,不过是表面功夫。后世学人,纵然学富五车,高榜及第,又怎能说是圣人之意呢?

总结: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这种制度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进步,却也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随之而来的隋唐盛世,一片繁华景象。

相比魏晋风流的放荡不羁,后世去旧迎新,回归本源,却少了一些灵动,多了一份刻板。正如诗中所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历史本来就在循环往复中前进。以史为鉴,古人的经历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门阀士族制是什么,为何在魏晋达到顶峰,又为何退出了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的施行、士族权力的分崩离析对封建王朝政治形势的影响
唐代门荫入仕制度探析
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为什么会终结于唐朝?与这个制度有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