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意形关系

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魏东振
我写这篇文章,目的是探讨意形并重的关系及原理,并且分析太极拳在行动中二者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使练拳者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真正练好太极拳功夫。

吴式太极拳在修炼时着重强调意形并重,心身双修。但是,有许多练拳者不知此理,摆不正形意关系。有的人只炼形不练意,拳炼数年或数十年而没有工夫;有的人只炼意不炼形,结果是形不成,意不就,空炼一生太极。这两种人若是拳师,即愧对前人也耽贻误后人,都是应该扶正的。

一、意形是孪兄弟同一血脉不可分。

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篇首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开宗明义,短短十六字,揭示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他把太极拳比作如是。肯定了太极拳“对立统一”的客观必然性,如: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分与合、意与形。----等等。这种事物的“双重性”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依存,由此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变化规律。

二、意来自于形,又反作用于形,这是太极拳运动的客观必然性。

存在决定意识,意示反作用于事物本身,这是人类社会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太极拳运动也不例外。它好比人要吃饭,是因为腹内食物缺乏,营养供应不足,身体本能的要求补充营养,反应至大脑产生想吃食物之意识,自然命令形体寻求食物而得到补充。这就是意识来源于形体,又反作用于形体之原理。

太极拳运动,意形共存互动,不能分离。一旦分离,意识这一灵魂消失,形体处于植物状态,何谈太极功力!

[page]

 

三、意在形中的主导地位。

太极拳许多理论中深含“意形并重”之真意,有的还指出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此句讲出了两个论点。一是概念上的先后,二是心身间的关系。先在心,是说心(意识)是第一位的,后在身,自然排列在第二位。因此,有心必有身,同是一胞生,先后自然分,心身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拳论《十三势歌诀》中讲:“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此句明确指出了意形关系为君臣关系。意气主导形体,形体辅佑意气。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又进一步细化。称作“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令者,将帅所施;气者,冲锋陷阵者为; 者。军中大旗,即势也。就太极拳行功而言,心统领整体,气发挥潜在的功力,形施展严密的整体动作。三者高度统一,太极拳功力显现矣。

四、太极拳功夫要千锤百炼,是由浅入深,有深到精的修炼过程。

最初接触太极拳的人是有意识的,不过这时的意识是自我的,而不是自觉的,练拳人出于某种目的或爱好学练太极拳。这时的自我意识处于盲目状态,与多年练拳者在行功时的意识千差万别。因此,对初学拳者称作第一阶段,即“有形无意阶段”。

有经验的拳师们对第一阶段的学员们只教他们步法、身法、手法和眼法,让他们逐渐了解和掌握每一拳势(式)动作的技术要领,使其形似,打好未来掌握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随着练拳者对太极拳认识的深化和技术动作的掌握,自然要求进入第二阶段,即“有形有意阶段”。这时,老师也会引导学员在练习拳架中加入意识的锻炼,进入太极拳锻炼的实质性阶段。

意识的锻炼是自觉的锻炼,是练拳者将意识融入形体动作中修炼的阶段。这种锻炼将影响形体动作质的变化,它要使形体动作合理准确,气力沉稳灵活,使“意气力”三者成为一个完整体系。拳势达到“松静沉稳,自然柔顺,便利从心”的境界,此阶段初步功成矣。

要使太极拳功夫达到出神入化境界,必须经过第三阶段的锻炼,即“有意无形阶段”。有意无形,绝非不练形,是说主要精力放在意识的锻炼上。因为在第一二阶段里形体动作进行了刻意磨炼,已为后阶段打下良好基础,重点应转入对意识气力的锻炼。

第三阶段的有意无形的锻炼,是在意识的主导下精心打造每一个形体动作(形体动作的一着一式)。如同工艺师把成型雕品在精细加工,把细微处的不协调、不流畅、不高雅等瑕疵去掉,最后成为栩栩如生的稀世珍品一样。太极拳修炼者的有意无形修炼,是修炼自身的形体功夫,最后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境界。

五、意气在形体动作中是鲜活的。

唯物主义者历来主张物质的第一性,精神(意识)的第二性。没有物质(形体)哪有精神(意识)。意识与形体不能分离,这是拳论赋予我们的认识。拳论中讲:“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形体为阳,意识为阴,谁都知道。若把意识与形体割裂开来,意识与形体会是什么样子。因此。我提出:意识在形体动作中是鲜活的,就避免了误导问题的出现。

太极拳的一着一势。都是“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一气导体”,使形体动作在虚实转换中灵活无滞,从心所欲。在多年的修拳练功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行不止,意不通,体不通,体不松净气不行,炼不出太极真功。

形体动作正确是意识畅通的大道。比如头不正,俯仰歪斜,即违背神贯顶之原则。神形不一,怎能顺意;如果挺胸突臀,弯腰弓背,违背了中正安舒之准则,意识不逐,气只能滞留在僵硬阻隔之处。这样练下去,恐怕一世枉然!

我劝太极拳爱好者,好好学习领会拳论《十三势歌诀》。你读懂正确领会,你一切就明白了。我写这篇“浅谈太极拳的意形关系”一文。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大家理解,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
太极拳的意气运动
太极拳修拳要决
太极拳进入高层次的三个阶段(伍殿荣)
杨氏太极拳架精义,习拳阐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