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旭东先生短篇汇编(三)

 43、立掌与顺掌

有人说,顺掌如郑曼青的美人手有利于放松,因为顺掌时手腕处的肌肉不用力,因此也有利于气血运行。果真如此吗?如果以肌肉不用力为标准,趴在床上才是最符合这个要求的姿势。于是按照这种逻辑,趴在床上比打拳要更有利于气血运行了。这种观点简直就是荒谬!其实,拳中何时用顺掌?何时需立掌?完全取决于周身劲力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周身肌肉松紧共生与转换的合理,才有利于周身气血的运行。周身肌肉放松,并不是最有利于气血运行的状态。所以对于手掌的状态,当顺则顺,当立则立,关键是取决于掌型与周身之劲是否相合。

44、技击的基本能力与培养

提高技击能力的十二项基础能力的培养:
1、体能。培养方法:跑步,冲刺、变速跑和长跑,以3000米——5000米的变速跑为主。
2、平衡能力。培养方法:站三体式、形意五行拳、八卦拳转掌、太极拳。
3、柔韧性。培养方法:形意拳十二形拳、八卦拳、太极拳。
4、爆发力。培养方法:形意拳的五行拳和十二形拳、八卦变掌、太极拳操手。
5、纵跳能力。培养方法;形意拳炮拳、虎形、鹞形。
6、放松能力。培养方法:无极式、三体式、形意拳单操、太极推手。
7、感应能力。培养方法:形意拳的五行炮、安身炮、八卦拳对练、太极拳推手。
8、承受能力。培养方法:三体式、盘架子,如形意拳五行和十二形、八卦拳转掌、太极拳。
9、专注力。培养方法:无极式、三体式,散手。
10、胆识力。培养方法:喂手、对打训练。
11、镇定与判断力。培养方法:对打。
12、节奏感。培养方法:喂手、对打。

孙氏三拳的规矩都是培养内劲的。
内劲好比大脑,十二种能力好比四肢,如同人体是大脑通过四肢发挥作用一样,技击是内劲通过十二种能力发挥作用。
所以,十二种能力还是要锻练的。
最枯燥的技术才是最基础的能力,如跑步,如站三体式,如一拳一腿。

身步之法的至高点是动静合一,这是孙氏武学的技术思想。有的拳讲究静(所谓静中有动),有的拳强调动(认为静打是个案),都偏而不真,未臻上乘。惟动静合一才是最上乘的技术,不仅要静中有动,还要动中有静,极静寓极动,极动寓极静,如此才是孙氏武学的境界,孙禄堂祖师、孙存周师伯皆有这样的本领。

45、孙氏武学精神

孙禄堂先生说:“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耳”。
孙存周先生说:“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习此艺者,可得凛然无畏、诚中形外、从容中道、自强不息、圆融通达之意”。
孙剑云先生说:“一辈子手心没向上过。”
张烈先生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以上是孙氏武学三代传人关于武学精神的阐述。
这些论述是具有深远的文化渊源的人文精神,是研习孙氏武学的灯塔,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反复体悟、品味。

武学精神是练出来的,需要从武学实践中体悟,从而成为一个人的气质。比如,不站孙氏三体式,就体会不到什么是超越自我。站了,而且要按照孙氏三体式的规矩站,每日坚持到极限,今日比前日增加几秒,天天坚持,则能逐渐获得超越自我的精神。
中庸、恒毅、刚勇、侗然、圆融——孙门前辈的气质特征。

46、三种桩式:杆、盘、球

传统的三体式,劲力特征如杆,纵劲多,横劲少。
浑圆桩,劲力特征如盘,横劲多,纵劲少。缺陷是控制范围小。
孙氏三体式,劲力特征如球,纵劲、横劲均匀,控制范围大。
所以,孙氏三体式的劲力结构最优。当然,难度也最大。

球劲是练习三体式或走架子时自我调整的航标。对打起来,则要放空,纯任自然,平时练到了什么程度,自然就表现出什么程度。来不得勉强。故功夫在练,运用在空。所谓自虚空而出。劲力、招式、步法、身形、战术莫不如是。


47、开肩垂肘与撑肩横肘

一、开肩垂肘:两肩向外松开,两肘尖向下垂住。
两肩向外松开,同时抽住肩根,则身体左右的劲合住了,横圆有了。
两肘尖向下垂住,同时塌腕、手指向上顶,则身体上下的劲合住了,立圆有了。
身体左右的劲、上下的劲都合住了,身体的横圆、立圆之劲同时具备,于是形成劲走十字。
以上是孙氏三拳的要求。
二、撑肩横肘:两肩如同向外撑物,如撑开弹簧,两肘横向助力,如同顶物。
两肩如同向外撑物,能够合住左右之劲。起横圆。
两肘横向助力如顶物,还是合左右之劲。无立圆。
所以撑肩横肘只能合住左右之劲,只有一横圆。此外,横上加横,劲僵不活。
撑肩横肘不是孙氏三拳所提倡的,习孙氏三拳者绝不可效仿此状。非真艺也。

[page]

 

48、精神、思想与魂魄

意志独立天地,魂魄不惧鬼神,身心两健,才能实现自我。
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韧之魂魄,三者不可缺。
所以武学不可缺。
陈寅恪的学问近代罕有,虽然他提出做学问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文革中竟被迫害他的高音喇叭吓死,走的卑微而凄惨。所以,真正的自我实现,真正践履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非有坚韧的魂魄不可。三者缺一,即失真谛。所以孙禄堂武学为当代人生追求体认真理所不可缺之一科。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若无超强的魂魄为基础,则为虚言。而魂魄之强,由何而来,唯体育一途,体育之颠峰者,即孙氏武学。

陈先生与孙禄堂先生通过信,孙禄堂先生的学术陈先生很是推崇。这是剑云老师亲口告诉我的。
孙禄堂先生说:“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这正是孙氏武学的价值和功用。


什么是自由的思想,我以为就是思想不要被任何框框所拘束,有感而发。
什么是独立的意志,我以为就是不盲从任何权威和势力,有坚定的自我意志。
什么是坚韧的魂魄,我以为就是有百炼成钢的身心气质,有百折不挠的魂魄。
我所倡导的是三者兼备。


49、大超越者

常有朋友问劲,问自己的劲是不是明劲。似乎很谦虚。其实在我看,他们的拳远远没有达到明劲。
什么是明劲?孙禄堂先生讲:“六阳纯全。”也就是周身劲气纯刚,所谓体刚无柔。特点是丹田气打,孙禄堂先生讲自己初学形意拳时:“鼓动腹中之气,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所以,达到明劲就要具备这种能力。显然,能够达到者历来都是非常罕有的。
孙禄堂先生是功臻化劲者,具有不闻不见而能感而应之的能力,此时功力发动如雷电击地。势如天神!孙禄堂先生之外,百年以来未闻有人能够达到此境。因此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大超越。如董子英先生所说:孙禄堂先生的技击造诣是其他人遥遥不能企及者。

练明劲,必须练到六阳纯全,刚健之至,才算成功。孙禄堂先生、孙存周先生、齐公博先生都是把明劲练到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又把暗劲练到至柔至顺,再把化劲练到感而遂通,具有不闻不见而能感而应之之化劲者。这是孙氏武学进阶的规范。

50、学习孙氏武学的五字要诀

前几天,季羡林先生去世,季先生通晓多国语言,有人问他如何学习外语,他说要聪明人下笨功夫。其实学习孙氏武学也是如此。学习孙氏武学有五字要诀,下面简述之:
1、拙。
就是聪明人下苯功夫。所谓聪明人,就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思想自由。所谓下苯功夫,就是把基础功夫扎实,不投机取巧。最聪明的人下最苯的功夫,就能造就出最杰出的成就,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2、悟。
什么是悟,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悟。苦中作乐实在是悟的一大秘诀。只苦不知其乐,悟不了。没有吃苦,更不可能悟。练孙氏拳极苦,从这极苦中体悟不到其中的乐趣,是很难进步的。这种乐趣不在表象,而在不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其乐发自精神魂魄。
3、恒。
无恒,便是水中捞月。恒,则愚公移山。
4、勇。
要经常进行交手较量,要敢于失败,不断摸索。失败永远是自己最直接的老师。
5、诚。
永远不要自己骗自己,不要为某种固定的思想和价值标准所束缚,精神要独立,即要不断的否定自我,又要不断的坚持自我。否定的是此刻我的知识,坚持的是自我性体的意志。于是诚中形外。
因此,孙氏武学即是大雅之学,也是大勇之学,更是造就大成就、获得大智慧的途径。

[page]

 

51、一气、三意、四德、四象、八门、八法、十六触打、十六击打

一气:神气,中和先天之气。
三意:虎扑、蟒吞、龙腾。
四德:顺、逆、和、化。
四象: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八门:进退左右,四正四隅。
八法:动、静、转、移、走、跳、颠、倒。
十六触打:两手、两肘、两肩、两胯、两膝、两足,头、臀、腹、肋,共十六处,皆有触打之能。
十六击打:踩、扑、捉、拿、截、抽、剪、挂、挫、楔、按、插、蹬、扫、摆、踏,共十六种打法,含有远近高低立卧格斗之能。

移指重心的变化,走指步点、步式。
不迈步,重心就可以变化。所以移与走不同。走同一个步式,重心的移动仍有前后左右之变化。所以,移与走即各有讲究,又相互联系,相互组合,使技击中的步法变化莫测。

善技击者,即要善走,也要善移.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取得攻击的点位。
有的拳师认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这是非常偏颇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个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大动、小动还是不动,取决于敌我双方的相对态势,而绝非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功夫或主观愿望。这里还有造势诱敌等一系列的机势问题。
以我本人技击的经验,如果洞察到对方有不动的心态,我就好打多了。所以即使是不动打点,也不能让对方洞察到我有这种倾向。所以,就必须具备动的技击技术和态势。所谓以静制动者,必须具备动的能力,才可能择机产生以静制动的机会。
动与不动无高下之分,一切取决于如何获得攻击的机会,惟动静合一才是最高境界。

52、如何判断是否为孙氏太极拳?

判断是否为孙氏太极拳,有一个试金石:皮球劲。其动作形态必备特征有如下五点:
1、三害莫犯,九要莫失。
2、以三体式为整套拳架基本的身法。脊椎始终呈现拉直状态,后腰处不得出现内凹。
3、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不得出现大弓步。剑云老师多次讲过孙老先生当年为何摈除大弓步。
4、身形进退时,身体重心平稳,不得有起伏。
5、内开外合贯穿始终,一气贯串、鼓荡不息。
凡违背上述五条者,则不符合孙氏拳的道理,所以一定不是孙氏太极拳的真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旭东先生短篇汇编(二)
真正懂了“丢”与“顶“,才可入门真功夫
孙禄堂的五大武学贡献 (2)
拳学问答(五)
关于不丢不顶与丢而不丢、顶而不顶
关于孙氏武学的问答(摘录)(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