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空间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的著作、故事、诗歌、书信,已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他的“爱满天下”教育情怀践行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光辉的人生教育实践历程。陶行知告诫我们的教育不能让学生站在大树呵护下成长,要让他们到自然界中去、生活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毅志,经受风雨的洗礼和考验,擎起一片自己的蓝天,才能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教育绝对不能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的死读书,更不能有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和更好地生存的应试教育,教育必须要让学生得到充足的阳光、水分、雨露,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一句话概括:有空间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故事《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阐明了这个深刻道理。
  张宗麟先生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1932年暑假,他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到河南去干什么?”“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么样?”戴自俺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便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说:“我想,能再跟张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对我比较合适。”陶先生耐心地说:“科学家是分开来,他去广西,你去河南。”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陶行知笑了:“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正是。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你看,那边有两棵树。”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陶先生说:“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树底下,小树是生长不好的。同样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生长的土地,就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学生说:“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他自己还是觉得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他又有些犹豫地问陶先生:“这样重的担子,您看,我能行吗?”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进一步鼓励他说:“我看可以。你忘了吗?天赋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宁做农与工,联合辟荒岛。晓庄同志应该有这种开疆拓土的精神!”陶先生越说越兴奋:“去吧,你大胆地去吧!我们的同志,只要有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晓庄。晓庄的种子一定会撒遍全社会!”离开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别,想再听听老夫子的“临别赠言。”陶先生笑笑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里有一首新写的诗《水铭》,送给你参考吧。”戴自俺将诗接过来看:杯方水方,杯圆水圆。可以穿石,可以灌田。分出氢焰,化铁之坚。会合众川,白浪滔天。居高临下,马力万千。流血流汗,开新纪元。带着这首寓意深刻的诗,带着陶师的殷切期望,戴自俺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戴自俺在陶先生的思想感召下,开疆拓土,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长靠太阳啊,植物首先要靠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消耗体内的水分,然后制造出糖和氧气。没有了光照或者光照较弱,就会减少糖分的制造和自身水分的消耗,自身水分消耗量减少,植物体内的渗透压就小,然后植物吸收水分及肥力的能力就降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减少了为植物提供的能量就少了,大树底下的小树苗也就不可能长好,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故事告诉我们,有空间的教育才有学生的主体发展。教育是关注“人”的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最有可塑性的“人”,学生的主体发展,是教育中的核心层面,它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幸福快乐,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要为学生创设空间、传送快乐。比如,课堂提问要留有自主思考的空间留有空间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独立判断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比如,考试问题应该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应保持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的性质,那就给学生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以获得追求卓越的快乐。可是现实,中考和高考使广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用学生的话说,“一年到头,除了勉强争取来的春游,几乎没有其他的集体活动,连运动会也没有,我们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大的愿望是不要补课。”“减负的口号如冬季的一束阳光,洒在我们学生的心上,但寒冬不会让我们心头的冰融化。减负只被唱了一个月不到,就销声匿迹了。”学生渴望减负,广大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育不是“分数”机器,生产流水线,教育就是为了求知,为了做人。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文凭!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有责任感、有道德感、有思想,国家的未来才会发展,社会的未来才会和谐。正如教育大家朱永新教授解释说:一是教育就是生活;二是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三是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四是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完整的。这应是我们教育人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只要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这种最高境界就能达到。因此,给学生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以获得追求卓越的快乐的应是教育部的领导,领导的行走方式不改变,中国的学生就无法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和应有的快乐空间。
  故事告诉我们,有空间的教育才有学生的想象力。费舍尔教授是当今世界一流的生物化学家,1992年获诺贝尔奖。在他领导的实验室里有中国学生和合作者。当记者请他谈谈对中国教育的印象时,他说:“我对中国教育不是很了解,但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印象:中国教育,学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学生。当然,很多国家的中学生都要通过较高的水平测试,而中国学生承担的压力尤其大,大过很多国家。”他还颇有兴致地谈起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说:“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教育应根据两种情形进行,第一种是强迫手段,对孩子强迫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就是给孩子很大的空间,选择他自己想关注的事物。中国前一种情形多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的想像力,不能充分地解放自己。”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太重要,因为有“空间”,才可以无限想象,才能进行创造。他举了牛顿的例子:“牛顿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后来因为有流行病,学校放假两年。这两年,牛顿在英国北部一个小镇进行他的研究,两年后回到学校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在北部小镇的自由空间里,他的想像力提高了。”费舍尔自己走上科学之路也和“空间”有关。他15岁时,偶然读到一本关于肺结核的书,受到启发,立志成为微生物家。后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两件事上:弹钢琴、读大量的课外科学书籍。前者是他的爱好,后者则是他的追求。他说,他读书时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是不上不下。他特别强调基础教育时期的“空间”很重要,他说:“比较看,美国的中学教育确实不太好,但学生一进大学就处在研究生学习的状态,这种学习状态比欧洲任何国家都好,主要是中学时期他们的想像力没有被限制,这是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中国学生缺乏怀疑精神麦克德尔米德是当今世界导电高分子和纳米材料研究的著名教授,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多次来访中国,并与中国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与费舍尔相比,他对中国大学及教育了解得更多。他说,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本科生达48年,那里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我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是,他们在学习上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有更高的热情,但他们太忙于死读书,没有时间提问。我在中国演讲时通常建议:“不要盲目地、简单地相信我所讲的话,或盲目地、简单地听老师教的东西;不要盲目地相信书本、广播里得到的信息。要向一切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学生问我,如何获得诺贝尔奖?我回答说,像孩子一样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去工作、工作、工作,然后再像孩子一样提出问题,再工作、工作、工作……”在美国,当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许多学生会习惯地问“为什么”,而中国学生往往不会,好像学生不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怀疑。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在回答完这个话题时,特别追加了一句:“教师与学生一定要互教互学,学生要向一切发问,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故事告诉我们,有空间的教育才有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全面发展必须是基于个体差异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该有民主作风,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情感。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成为可能。教师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以形成学生的独创性。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要把个性的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在崇尚个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知识储备、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关键在于潜能被发现、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如何。在这个意义上,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心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情地去帮助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我们才有可能给所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否则,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按一个模式培养人才,不仅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和发展可能,而且也抹杀了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并赞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闪光点;教师还要有容忍、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和答案的雅量,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变得意味无穷;教师要合理设置问题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学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有空间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教育要给学生成长留有的空间,健康的心态、踏实的做人远比强塞给他们知识要重要的多,也许成年后的他们不走求学这条路也会有属于自己快乐的人生,但定能他们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行知故事 | 不要做井底之蛙、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新安旅行团”的故事
陶行知的资料,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陶行知的“做中学”
风雨兼程,路在脚下
不听劝告的小树_方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