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汉大学营养学王素青主讲笔记(十)膳食推荐摄入量

膳食推荐摄入量

我们将学习营养学的相关工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膳食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

二、膳食指南与膳食宝塔

三、膳食评价与膳食设计

四、食物成分表与营养标签

从理论上来说,吃好是很容易的事,不就是选择富含适合的营养素、膳食纤维、植物活性物质和能量的食物,不要吃太多的脂肪、糖和盐,再加上每天活动活动?

但这些实践起来却越没有想象的容易,《201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中国成人超重率上升了67%,而肥胖率上升了113%,同期儿童少年超重率上升32%,而肥胖率更是上升了204%。好消息是,成人的营养不良率,尤其是孕产妇和儿童的贫血率,有大幅度的下降。但也要看到,201218岁以上的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25%,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

你或许会认为这些和你没关系,你做的比别人要好。但事实上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膳食营养,是否足够,或者是否过多,经年累月的饮食对健康产生累积的效应。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又能保证有足够各类营养素的摄入呢?那你需要知道一些基本的原则,让我们来先回答几个问题,你每天摄入多少营养素和能量?这些营养素和能量,又是有哪些食物提供的呢?你需要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才可以满足你身体对特定营养素的需求?你又如何在摄入这么多你需要的营养素的同时,保持体重呢?

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保障士兵的营养状况,美国制定的第一个,膳食营养素推荐供给量Recommended Daily Intake,RDA),此后又对RDA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再版,1997年为了扩展RDA的指导范围,美国又引入了膳食参考摄入量,与RDA不同,参考摄入量包含五个指标:

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s,EAR)

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NI)

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UL)

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cceptable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Ranges,AMDR)

为了帮助个体和群体安全的摄入各种营养素,避免可能产生的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危害,很多国家,结合自己国民的遗传组成和生存环境等情况,提出适于本国民众的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

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DRIs包括四个营养素参考摄入指标:

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

适宜摄入量(AI

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UL

平均需要量:在该摄入水平下,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50%的个体的营养需求,但也意味着,群体中的另外50%可能出现营养缺乏。

推荐摄入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人群中绝大多数的个体的营养需求。推荐摄入量是在平均需要量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适宜摄入量: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没有办法计算出平均需要量和推荐摄入量,此时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一般而言,适宜摄入水平要高于推荐摄入量。

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当摄入量超过这个数字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就会增大。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些营养素还没有足够的资料来去制定UL,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多摄入这些营养素,就没有潜在的危害。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只需要关注推荐摄入量和适宜摄入量即可,因为这两个指标,反映营养素的摄入是否满足。而平均摄入量,一般用于研究或者政策制定使用。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反映的是安全问题,超过这个摄入水平会有安全风险。

我们拿蛋白质做例子,来看这个营养素,它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当蛋白质摄入低于平均需要量,机体处于缺乏状态,会出现消瘦、免疫力低下等;当蛋白质摄入量逐渐达到平均需要量,此时群体中,50%个体缺乏蛋白质的症状会得以缓解;当蛋白质摄入量继续提升,也就是推荐摄入量时,群体中97%以上的个体,不会出现蛋白质缺乏,并且会有适量的储备。此时若继续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但并未达到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仍然是安全的,不会引起健康损害。但当超越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将增加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其分解产生的氨、酮酸、尿素等,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且随着摄入量的增加,毒副作用增大。

以上我们所讲的参考摄入量,给出的是参考范围,个人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疾病谱的改变,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修订版的《中国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新版的参考摄入量,有以下几个主要变化:

第一、2013版引入了新概念,主要有宏量营养素的可接受范围(AMDR):是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些产能营养素的理想摄入范围,具有上限和下限;

第二、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建议摄入量(PI-NCD),这个是以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一级预防为目标,而提出的必须营养素的每日摄入量。涉及的慢性病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脑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当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易感人群,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接近或达到建议摄入量(PI-NCD),可以降低他们发生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风险。

第三、特定建议值(SPL):主要是指植物活性物质等营养素以外的某些膳食成分,当某些慢性疾病的易感人群中,他的膳食成分的摄入达到这个建议水平时,有利于维护他们的健康。

第四、对一些指标做了重大调整,比如:几乎所有年龄组的能量摄入水平下调;而蛋白质在所有年龄组的推荐摄入量下调;上调了所有年龄组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下调大部分年龄组锌的摄入量等。

当我们应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来指导我们的膳食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DRIs针对的是群体,并在制定时已经考虑了群体中个体差异。比如钙的推荐摄入量,成年人是每日800毫克,但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需要1000毫克,所以每个不同性别,年龄生理阶段的人群,应该查看相应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第二、它是基于现有的科学研究证据而制定的,针对健康人群,所以会随着科学发展而更新。对于绝大多数的健康人而言,推荐摄入量和随意摄入量所建议的值,是可以满足机体的需求的。

第三、DRIs的制定基于“概率”和“风险”,可以这样解读:对于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阶段的人群,达到推荐摄入量后,其营养缺乏的概率极低,且几乎没有中毒的风险。

第四、它的设定是基于最佳的摄入量,不是最低摄入量。

第五、它在制定时,参考了营养素充足的特定指标,如血液中的营养素浓度、正常的生长发育状况、可降低慢性疾病或其他疾病风险,而不仅仅是预防缺乏。

第六、它是推荐的平均每日摄入量,需要长期坚持。数值的制定考虑到了,每日摄入量的差异,能确保即使偶尔摄入不足,身体的营养储备依然能够满足需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图书]
<script nonce='2110749875' type='text/javascript'>...
参麦汤 名方传天下第六十一方
健康营养学知识 第一讲 营养与营养素​
食品中的营养素与营养价值
合理膳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