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加快松滋市农田机耕道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期,为摸清全市农田机耕道建设现状,稳步推进农田机耕道建设进程,我局组织专班,联合各乡镇农办,采取实地勘测、入户走访、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全市16个乡镇农田机耕道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机耕道是指用于机动车辆和农业机械通行的农村道路,包含乡村道路、村组道路和田间道路。本次调查的重点是田间道路。作为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的交通命脉,农田机耕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农机化事业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3万千瓦,较2004年增长2.1倍。主要机型中,大中小型拖拉机(耕整机械)达到18078台,较2004年增长1.5倍;联合收割机达到1486台,较2004年增长2.5倍;插秧机达到236 台,较2004年增加230台;油菜、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正全面推广。2013年,全市完成机耕面积150.3万亩,机插秧面积28.2万亩,机收面积105.6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3%,均比2004年有大幅提升,为全市粮食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近几年机耕道建设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机耕道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争取到近1000万元的机耕道建设奖补资金;制定和完善了《松滋市农田机耕道建设实施方案》、《松滋市农田机耕道建设资金筹措办法》;确定了建设标准,每条机耕道必须达到路面宽度3米,砂石简易硬化达到2.5米,桥涵管渠配套,路肩平整,确保晴雨通车,每条机耕道覆盖农田100亩以上;按照三个三分之一进行资金筹措,即市级奖补三分之一,乡镇村(居)自筹三分之一,受益农户筹集三分之一,全面落实了建设资金;坚持“村(居)自查、二级验收”方式,严格进行检查验收,据实拨付奖补资金。  

2012年,在老城、市两个“无牛乡镇”进行机耕道建设试点,市政府按每村10万元的标准,预算奖补资金310万元,在31个村(居)新建机耕道203公里,改扩建316公里,累计投入达978万元。2013年,市政府再次列支376.5万元,在全市11个疫区乡镇、95个村(居)开展机耕道建设,全年新建1025.8公里,改扩建765.5公里,累计投入资金1527万元。2014年,为丰富“三万”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市政府又预算200万元用于机耕道建设。经乡镇申报,规划核实,计划在11个乡镇、31个村(居)新建266条、511.15公里,总投资在734.46万元。三年来,累计投入3239.46万元,其中,市级奖补876.5万元,乡镇、村(居)、受益农户自筹2362.96万元,新建机耕道1739.95公里,改扩建机耕道1081.5公里。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我市现有农田机耕道发挥了重要的保障、支撑作用。但随着农机化快速发展,农田机耕道建设已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实际需要,“有机难下田”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近5年来,我市淘汰疫区耕牛后,农民对加快农田机耕道建设的呼声十分强烈。  

2013年,全市16个乡镇、138个村(居)、2419个村(居)民小组,实有常用耕地共计89.45万亩。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全市通村公路已成功实现了全覆盖,但农田机耕道建设较为滞后。我市农田机耕道大多修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之后,因开展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血防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也陆续修建了一部分。至2011年底,全市共修建农田机耕道1290条、971.08公里,宽度在5米左右的标准化主干田间机耕道在7.5%左右,宽度在2.53米的占51%,其余大多宽度在2米以下,农业机械无法下田作业。  

经深入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我市农田机耕道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修建标准偏低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受条件限制,农田机耕道修建标准较低,主要用于人、畜力车的通行,宽度在2.5米以下居多。为了少占耕地、节约成本,多为依河沿渠修建,桥涵路堤和排水设施不配套,极易受洪水、塌方等自然灾害损毁。加之管护不力,现在多数已面目全非,有的已完全荒废。  

2.人为损毁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农田机耕道人为损毁现象极为严重。许多农户为一己私利,逐年将田埂向路面推进,使路面越变越窄,久而久之,机耕道变成了人行道。也有农户图一时之便,随意在道路中间开沟引水,事后不及时恢复,经水冲车碾,本来完好的路面变得坑坑洼洼、破烂不堪。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机耕道基本荡然无存,90年代后修建的机耕道损毁在30%左右。 

3.建设投入不足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市农田机耕道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投入更是微乎其微。例如,街河市镇高阳村人口1438人,耕地1898亩,80年代以来,对农田机耕道建设几乎没有投入,仅在2010年至2013年,在血防综合治理中投入8万元,修建了5公里的机耕道。老城镇义兴村全村1213人,2035亩耕地,是血吸虫重疫区,多年来,机耕道建设无一分投入,该村现有大中小型耕整机械23台套,联合收割机5台套,插秧机6台。2009年至2011年,该村被规划为“无牛村”,市政府筹资10万元,市农机局筹资6万元,镇政府筹资14.8万元,才修建了10条、总长6.5公里的机耕道。水镇北闸村是典型的山区丘陵村,全村9个居民组、482户、1782人、3620亩耕地、12400亩山林。2009年至2010年,老促会多方筹资50万元,才解决了3个组的村组道路问题,达到3米宽度的农田机耕道不足1.5公里。刘家场、卸甲坪等山区乡镇农田机耕道建设基本没有起步。  

4.缺乏统一规划。由于农田机耕道建设的规划、布局和维护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近年来,新建的机耕道中,相当一部分随意性较大,侧重于方便人畜生活出行、小型机耕作业,造成路宽设计标准不一、路面质量参差不齐、路桥涵闸渠林不配套。   

 三、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农村机耕道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建议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农机、财政、发改、交通、国土、规划、林业、水利等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机耕道建设和维护工作,把机耕道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明确农机部门为机耕道建设主管部门,将其纳入农机部门的工作职责。  

2.制定标准,合理布局。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农田机耕道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调查与规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调查摸底、实地勘测的基础上,按照“一乡一册图、一村一张图”的要求,做好机耕道建设的详细规划。为方便农业机械出行,机耕道布局应根据人口数量、地形条件及田块大小,每间隔300500米修建一条3米宽主干道,每间隔100200米修建一条宽2.5米的次干道。制定统一的《机耕道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明确道路标准、路基、路面、桥涵渠技术要求。规定无论是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建设、扶贫开发、血防灭螺,还是水利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相关项目,都应按此规划和标准严格执行,做到与机耕道建设的有机结合,各负其责,共同实施,实现田水路林的统筹治理与建设。  

3.多方筹资,定向扶持。松滋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面积较大,地形较为复杂,农田机耕道需求量大、建设难度高、建设资金筹集难。据调查摸底,全市16个乡镇需新建农田机耕道28962601公里,共需投入资金8352.9万元。在中央、省级没有专项资金扶持的前提下,一是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机耕道建设纳入常态工作,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先丘陵后山区循序渐进安排,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二是加大奖补力度,提高奖补标准,原则上按总额的30%予以奖补。三是多渠道筹资。建立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奖励为引导、项目实施为驱动、成功人士捐资为示范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也可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办法解决部分投工投劳问题。  

4.加快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当前,应尽快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把那些抛荒闲置的土地、长期外出务工经商农户的土地、外迁城镇居住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签订长期有偿使用合同,转让承包给真正愿意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的大户、家庭农场主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着“谁受益、谁投入、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使他们成为机耕道的建设、管护业主,逐步推进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5.解决用地问题,做好稳定工作。机耕道建设占地问题,是除资金来源外第二大突出问题。一方面,群众要求修建机耕道的意愿非常强烈,另一方面,修建机耕道要占用农户一定面积的田地,涉及到农户的个人利益,必须寻求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在土地承包前规划有机耕道、留有机耕道集体用地面积的,通过行政手段归还机耕道用地;二是实施农业工程等项目的区域,可先把农户土地集中,待机耕道建设完成、项目竣工后,在“小调大稳”的原则下,再按原面积比例将田块分给农户;三是有一定土地流转规模的业主,可根据田块面积,合理安排机耕道建设;四是自行修建,政府给予补贴的,对建设占地、青苗补偿等,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占地自调、补偿自负、矛盾自化的办法,由村组协调解决,避免机耕道建设搞征地拆迁。  

6.明确责任主体,抓好长年管护。通过调查,目前机耕道后期管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村组为主,农户投工投劳;二是业主自修自养。第一种形式占绝大多数,但管护主体责任不落实、村集体统筹功能较差,造成年年修路,年年无路,机耕道人为损毁严重。为建立和完善机耕道管护制度,使机耕道建设、管护制度化、规范化,建议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采取集中整修和平时补修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机耕道的长年管护。一是以村(组)为单位,搞好一年一度的夏修和冬修。制定村规民约,签订属地分段养护责任协议,平时做到“谁损毁、谁修补”,随损随修;二是每个村确定23名专(兼)职养护人员,落实责任、待遇,长年管护;三是养护经费由市、乡、村三级共筹,采取市财政拨一点、乡镇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保证每村每年至少有1万元的养护经费。           

 

 

   20148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赶耕地上山,谁在默默致富
北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2022农村修路最新政策:还要村民出钱吗?
力度大,干货多!浙江出台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二十条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五类模式
垫江县:四个“立足”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七化”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