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华平 何光友|以“不变”应“万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习的新视角



 












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何光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

摘 要:学习新课标,既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抓住“不变”的规律,稳住阵脚,守住根本。不管语文课标、语文教材怎样变化,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任务不变,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不变,“用课文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的基本要求不变。语文教师应善于用“不变”的规律去审视“变化”,用“不变”的规律去指导“变化”。
关键词: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课程规律;教学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但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后,不少一线教师十分困惑,找不到方向,越教越没有感觉,因为新课标“乱花渐欲迷人眼”,专家解读、学术论文不断翻新,新概念、新术语、新提法一大堆。这种状况会严重挫伤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其实,换个角度去研习,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新版课程标准,都要与之前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比较。比较又可有不同角度:或同中求异,抓住变化的地方下力气,探索新路径,创造新成果;或异中求同,抓住不变的地方,稳住阵脚,守住根本,老老实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谈前者的文章较多,本文侧重谈谈后者。

一、“不变”的才是规律

研习新课标,为什么要抓“不变”的?

从哲学角度说,“变”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是暂时的,相对的。从认识论角度说,人们总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徘徊——“变”驱动着人们去探索新领域、新途径、新方法;但人们对这些新领域、新途径、新方法并不自信,需要用“不变”来检验“变”。要让风筝在天上飞得高,没有握在手中的那根线是不行的。研习新课标,探索新课程,就要找准拉住风筝的那根线——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本质;抓住了本质,就抓住了方向。规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不会随着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

研究规律、敬畏规律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掌握了规律,才会有定力,才不会迎风摇摆;掌握了规律,才会有自信,才会气定神闲,不会手忙脚乱。语文课程改革也要抓规律,并充分遵循规律去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我们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要为了实实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创新;我们也不要害怕改变,只要抓住规律,不管怎么变,都会越来越好——即使有些措施不当,也动摇不了根本;相反,那些不大好的措施还会给我们提供值得鉴戒的教训。

二、“不变”之语文课程基本规律

研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也要抓住“不变”的规律。语文教育中的这些规律,有的是经过数十年艰苦探索得来的,有的经过上百年探索,有的甚至经过上千年探索。这些规律,也许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变化,但基本内容是不变的。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到底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这需要从其基本任务的高度去理解。简言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点是自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120年来的基本经验。在教学大纲时代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入课程标准时代则逐渐简化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标研制组专家指出:“语文的学习和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多下功夫。”[1]所谓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相较2011年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国家通用”四个字。从规范性文件表述的准确性来说,这四个字强调了语文课程所学习的语言文字特指汉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一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所规定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表述比一般意义上的“母语”的表述更准确,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汉语一方面是汉族人的母语,另一方面又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通用语,是中华民族的共用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语言文字运用”前加了“祖国”两个字,其用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样,就是使之与英语课程、日语课程、俄语课程等区分开来。只是,“祖国”一词一般用于人们在国外交流的语境中。在日常语文课程教学语境中,“国家通用”是不言自明的,并不需要特别指出。

中小学语文课程不同于大学语言学、文学等课程,不是这些课程的简单“下放”,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所谓“语言文字运用”,2017年版、2022年版课程标准均指出其“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语言文字广为运用,但是不免有粗疏的弊病;因此,需要设置专门的语文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就是学习别人运用语言文字;写作就是训练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就指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2]。由“粗疏”到“精粹”,是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共同方向。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新课标中的一些新提法、新概念。比如“语文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表述有一些变化,即改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认知维度是相同的,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维度中,语言文字运用是基础。换句话说,四个维度是统一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语文课程落实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将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因此,2017年版、2022年版课程标准均指出: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1.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如前所述,语文学习是“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而“精粹的境界”常常隐含在文质兼美的文本中。宋代学问家周敦颐指出:“文所以载道也。”文质兼美的文本承载着美好的思想、先进的文化,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自然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实际上,这一点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往前看30年,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就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3]这份大纲不仅指出了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关系,而且指出了让这种关系现实化的科学路径——“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2.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学生的语文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除了课程通道,还有更为广阔的社会通道。即使在学校课程通道中,语文学习机会也是很多的,既可以向书本学习,也可以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同学学习。因此,无论是之前的教学大纲还是后来的课程标准,都强调“联系生活”。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就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3.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背多训练。

语文学习的方法很多,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听说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等等。但最基本的方法是积累,也就是多读多背多训练。没有这个作基础,其他一切方法都无从着落。以背诵为例,无论是过去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附录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新课标没有强调“训练”,似乎将“训练”等同于“机械练习”。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真正意义上的训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1961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5]所谓“训练”,是有教师指导的练习,“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6]。“真正的语文训练不是将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是大搞题型练习,不是搞大考、小考、单元考,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训练语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能力。”[7]当然,这个“练”是多方面的,练习读书,练习写作,练习口语交际。没有这个多读多背多训练作基础,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就无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会落空。

4.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新课标强调“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以及搜集资料、列提纲的习惯,还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这些要求都是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不变”之语文教学基本规律

学生学习语文既有课程通道,又有社会通道,且以课程通道为主。语文教学就是课程通道实现的主阵地。语文教学既要尊重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要遵循自身的基本规律。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一)教学内容: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教学最常见的问题是“就课文教课文”——教师把课文嚼烂了喂给学生,也就是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教学参考书上关于课文理解的结论通过各种方式讲给学生听。这种状况亟须改变。语文教学要“用课文教语文”,以课文为凭借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课标专家所说的“培养学生过好'语言生活’的能力”[8]

1.教的是语文的本体性内容。

就课文教课文,容易被课文内容所局限,甚至带偏节奏——思想内容丰富的文本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介绍地理知识的文本容易上成地理课,介绍文学理论的文本容易上成文学课……“非语文”“泛语文”一直是语文课程之痛,这是混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所造成的恶果。

从性质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9]。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思维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的理据所在。所谓“语文课要教成语文课”主要就是要教这些内容。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熏陶,多元文化的体认、包容,一般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是由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分工合作”的;有的教学内容还另外设置了专门课程来实施,如思品社会课,事实上“语文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超越思品社会课的教学内容”[10]。正如叶老所说:“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11]而语文课更有利于也更便于教学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更要勇挑重担,有意为之。但是,如果把思想、情感、审美教育从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培养中剥离出来,甚至无限放大或强化,就会异化语文课程,同时也会对思想、情感、审美教育造成伤害。正确的做法是,让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这些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完成语文课程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人文精神教育需要润物无声,最忌说教。

学科思维是一个学科最重要的本体性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指出:“学科反映的是能够揭示真相后面的思维方式。”[12]一个学科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最重要标志是具有“特定思考方式”。语文学科需要训练的是语文思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语文思维包括语义思维、语韵思维、语法思维、语境思维、语体思维、文体思维和阅读思维、写作思维、口语应对思维等。学科思维方式代表了处理几乎所有学科问题的方法——学习具体的学科方法,就是要训练学科思维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提出了“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要求。但我们要明白:首先,学科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人们必须先精通几个学科,然后才能创造性地融会贯通所掌握的各学科思考方式”[13];其次,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学习具有试探性、尝试性,从课时上来说也不是主要的(只占十分之一);再者,在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跨得出去,还要发挥学科所长——站在语文立场审视问题,驱遣语文思维思考问题,运用语文方法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收得回来——要落到具体学科上。

2.教的重点是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强调多读多写,但语文教学更强调方法,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是语文教学规律与语文学习规律有所区别的重要体现。叶圣陶先生指出:“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14]他认为,教师要“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整饬思想语言,获得表达技能种种事项上多下功夫”,要变“暗中摸索”为“明中探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15]无论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强调语文学习方法。新课标在初中学段就涉及如下方法:

识字的方法——根据语境识字,借助工具书识字,根据汉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关系识字。口头表达的方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阅读的方法——区分事实与观点,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写作的方法——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准确地表情达意,等等。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概括观点,确立学习活动主题,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围绕学习活动开展调查,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利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取资料,整理相关学习内容,完善自己的认识,撰写活动总结,等等。

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教的重点是言语表达形式和文本阅读策略与方法,切忌将关于文本内容、文本形式的结论塞给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带领学生经历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验证与应用等过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教学方法: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新课标指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实践性”也是语文课程国家文件中一直没有变化的表述。20年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就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就要遵照这一“不变”的要求,抓住“实践”二字做足文章。一方面,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增加学生听说读写实践的机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语文活动,都要确保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时间。新课标所倡导的“任务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做中学”“用中学”,尽可能改变教师碎问、学生碎答的教学状况。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听说读写质量:带着任务听,按照要求说,有发现地读,形式多样地写,让语言文字运用从粗疏状态提高到精粹境界。

四、以“不变”应“万变”的具体策略

新课标有很多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概念、新术语、新提法,对语文课程实施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怎样以“不变”应“万变”呢?

(一)用“不变”的规律去审视“变化”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需要教师用批判性眼光去阅读、学习新课标。这种批判性眼光,既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新课标的每句话,对新课标提出的所有新东西都照单全收;也不是简单地否定、抵触新课标,认为新课标“一无是处”。而是要将思维的批判性、辩证性结合起来,用前述“不变”的规律去审视新课标中的各种“变化”。

比如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并在阐述四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是符合语文课程基本规律的,是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基本任务的落实。但是对有些概念的阐释也需要进一步斟酌,如各门课程标准都将“思维”作为核心素养,那么语文课程所培养的思维与数学、物理等课程所培养的思维是一样的吗?

再如课程内容,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作为课程内容,而将言语作品作为载体。这种处理,其实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基本任务、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内容要求是背离的。上述主题的内容是应该学习的,而且还必须认真学好。我们需要进一步斟酌的是,这些主题是应该作为课程内容,还是应该作为课程载体?如果不细加辨析,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会悬空,在教学中“就课文教课文”的错误做法就会愈演愈烈,语文课缺少“语文味”的状况就会越来越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离正确、规范的课程内容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需要努力。值得关注和欣喜的是,新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弥补了“课程内容”的虚空,一定程度了纠正了课程内容建构的不足。

还有语文学习任务群,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呈现课程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概括而言,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一系列语文学习任务组成的,语文学习任务=学习主题+学习情境+语文实践活动。

这种任务式语文学习和教学方式,源于英语教学领域,是以表现性任务(项目)带动学习。这种方式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强调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言实践。但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说,任务式学习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方式,甚至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从语文教学的规律来看,任务式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方式,甚至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试想一下,教师有多大可能把所有的语文学习活动都设计成表现性任务(项目)?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不要?如果经典的文学文本都变成一个个实用的任务,是否会浪费这些经典文本?用批判、辩证的眼光来看,表现性任务(项目)虽好,但不可将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全盘“表现性任务化(项目化)”——听写、朗读、背诵、语言转换等方式仍很重要,不可偏废。文学经典篇目也不可用表现性任务一带而过,仍然需要学生沉潜其中,想象体味。

(二)用“不变”的规律去指导“变化”

一是方向的指导。不论什么新概念、新提法,都要沿着“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向展开。发展核心素养要突出“语用”,设计学习任务也要聚焦“语用”;无论是单篇教学的项目式学习,还是教学单元的项目式学习,或者整本书阅读中的项目式学习,都要围绕“语用”做文章——项目式学习的落脚点在“学习”,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关键是保持“语文味”。

二是方法的指导。各种新提法、新概念、新要求,要变成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变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力量,需要找准切入角度、推进路径,就需要“不变”的规律所提供的方法指导。仍以项目式学习为例,为了体现“学习”性质,就不可过分强调做项目过程的程序规范、细节完备,否则,项目成了,学习兴趣却被泯灭了;为了保持“语文味”,就不可过分强调项目成果的辉煌、学科融合的深度,否则,项目成了,语文素养却没有了。

总之,当我们面对新课标的变化觉得眼花缭乱时,不妨将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异中求同,找到那些稳定“不变”的东西——不变的才是规律。再从规律出发,去解释、展开、验证、指导那些有变化的地方,此时,便会觉得天高云淡,气定神闲,信心倍增。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1.

[2][5][6][14][1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520,355,42,65.

[3]国家教委.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

[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7]李华平.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缺陷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8(05).

[8]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3.

[9]吴忠豪.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J].新教师,2014(02).

[10]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

[1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6.

[12][13][美]霍华德·加德纳.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1,200.

(本文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3年第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读(之一)
【聚焦新课标03】 │ 吴欣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教材培训丨苏教版初中语文修订说明及使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给语文教学的四点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