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苦心钥》部分内容提要
1.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佛教的修行有两种,一种称为“奢摩他”,一种称为“毗钵舍那”。 奢摩他的修习比较简单(止禅,宁静型的禅定,用于休息和获得快乐),就是选择一个让心感到快乐、喜悦、宁静的所缘(所缘,就是所观的意思),让心和这个所缘在一起。第8页、104页、136页、227页、263页都讲了修习奢摩他的方法。禅定生起的近因是快乐,这一部分就不具体讲了,修行人应该有经验。 止禅可以用于获得休息与快乐,但修习得再深,也不代表一定有智慧。我们知道,佛陀在觉悟前,先后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一直把禅定修习到了非想非非想(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即便如此,他仍觉没有解脱生死,他知道已经没有人可以教他,只有靠自己,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大道。 拥有更深的禅定境界,有助于为开发智慧创造条件,但单纯只是禅定深不代表一定有智慧。所以止禅就算修习到非想非非想,也不代表一定有证果。 毗钵舍那的修习(观禅)是为了开发智慧, 也就是练习安住型的禅定,开发觉性,直至心成为观者。觉性生起的近因是,心能够记住相应的境界和状态。一开始训练可能需要刻意一点(会有点紧盯),经常训练,能够记住以后,只要心稍有动静,比如刚一跑去想,或有任何波动,你就会立刻知道。觉性就是自动生起的,不需要紧盯。 《解苦心钥》里每一篇都在讲开发觉性,内容重复很多,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开发觉性》《苦从何来,何从离苦》《修行要领》三篇讲得最全,所以如果实在觉得重复太多看得烦了,那么重点读这三篇。 2.观者是什么? “具备觉性的心是安住的,是观众、看客,是知者、觉醒者、喜悦者。心观看名法和色法的表演与运作,只是观众,稳坐岸边而未跳入河流中,能知与所知是分离的。”(P86) 把意识或情绪想象成一条河流,如果你置身河流之内,就会随波逐流被带着走,体验者和观察者是黏在一起的。你只有坐在岸上,才能将体验者和观察者分开,你才能作为一个观察者去知道。 这里要说到名色分别智,隆波喜欢说“分离蕴界”,一个意思。心能够安住成为观者,有名色分别智是前提。没有名色分别智,能知和所知还不能分离,心就无法安住成观者,就不用想开发智慧了。 3.心的两个极端 心的状态有两个极端的,一是散乱,二是紧盯。普通人的心几乎都是散乱、放逸的,迷失在念头里,心不停地造作、演绎、思维,没有觉性(一行禅师的书里一般说正念,隆波帕默的书用词更简单一点,就说觉性,更具体说,是指四念处的觉性)。而修行人则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紧盯:强迫身打压心,紧盯身专注心,聚精会神于一个所缘目标。比如观呼吸,紧盯呼吸,以便获得宁静和快乐,这是奢摩他的修行,并没有开发智慧。因为这样的心是被修饰与造作出来的,比实际的更为宁静。 一般人是,平时心是散乱的,迷失在世间的声色。一说到修行,首先就是摆好姿势,好像自己当下没有坐着似的。这样就没有实相可看了,因为身已经被改造过了,比真实的更加规矩;心也已经被改造,比真实的更加宁静。 隆波帕默常说的一个故事: 某次,一位天神去拜见佛陀。他自认为已经成就阿罗汉果,想和佛陀切磋。天神问世尊:“世尊,您超越了贪、瞋、痴的大海,您是怎么做到的?”佛陀回答道:“天神,是这样的,之所以能够超越贪、瞋、痴,是因为既不精进也不放逸。” 天神很惊讶。因为“不放逸”还好理解,就是不懈怠,但是“不精进”……为何世尊这么说呢?天神的心开始怀疑自己可能不是阿罗汉,因为无法理解世尊在说什么。于是,天神放下成见,虚心地继续请教。佛陀说:“如果我们放逸,生命就会下堕;如果我们精进,生命就会上升。不精进也不放逸,才能超越贪嗔痴。” (这里我有个疑问,天神这个故事,不知道出自哪篇经文,知道的人望告知一下。听起来有些奇怪,按理说精进一词本身是基于中道的。) 3.苦从何来? 消灭欲望的方法有三种,(1)迎合。想要什么,去得到它,欲望就会消失。但接着又想要别的。(2)对抗。有些人或宗教的做法是,想得什么,就故意不要,排斥一切。(3)知苦。这是佛陀教授的方法。 什么是苦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如愿以偿的东西,就是苦。想挣很多钱,挣到了就不觉得苦,没有挣到就会觉得苦。想买一辆汽车,有钱买就不觉得苦,没有钱买才会觉得苦。 大多数人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因此,他们的生命有两个选项:一,不断增长满足欲望的能力;二,想方设法减少欲望。减少欲望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就不会觉得苦。 但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得到解脱与常乐。佛陀教导的方法告诉我们,苦的存在,是缘于心冲进去抓取所缘,抓住名法与色法不放(P134)。能够照见真相,随之而来的就是:心将松开对名与色的执取(P183)。 4.证果 觉知身、觉知心,就是这样持续地训练,随后智慧就会生起,照见“凡生起的,必会灭去”,洞悉到此身此心均非我,从而见法成为初果须陀洹。(“修行没有更多的内容了。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仅此而已。(P99)”在隆波帕默看来,证果的道路就是这么单纯的。这种说法当然是符合佛经的,《念处经》里明明白白说了,修习四念处是证悟的直接之道。但现实中,别说证四果了,大多数人一辈子初果还证不到,证果没有“听上去”的那么简单,为什么?以后有机会我想写一写这个。) 初果是初级智慧,照见了身心非“我”。初果的定、慧只有一点点,只不过戒已经圆满——任何烦恼生起,都会有觉性地及时识破它们,所以烦恼习气再也无法控制心,自然也就不再犯戒。至于定只有一丁点,是因为须陀洹的心和普通人没两样,也是跑来跑去的。 中级智慧是照见身体是纯纯的苦。佛陀教导:五蕴是苦——此身此心是苦。而我们并没有看见身心是苦。真正看见“此身是苦”的人,一定是三果阿那含。真正看见“此心是苦”的人,则是四果阿罗汉。 最高的智慧是照见心是纯粹的苦。如果清楚照见身与心只是一堆苦的聚合,那么想让身心快乐的欲望就不复存在,因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ps:想要让生气永远消失,需要体证到三果阿那含(P223)。若要断除淫欲,必须成为三果阿那含。如果尚未证到须陀洹,先别急于和淫欲交手,那是以卵击石(P158)。 ps2:要想生起真正的信仰,必须证得初果须陀洹,否则都是凡夫式的信仰,变化不定,朝三暮四。虽然看似信仰,但当佛陀的教导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首先选择利益,所以那是属于凡夫的信仰。(P229) 5.以智慧引导禅定 很多人一味地相信一定要先修习禅定,智慧才会产生,这是不正确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人是以禅定引导智慧,有人是以智慧引导禅定,还有人则是禅定和智慧同步进行。这是佛陀教导的三条解脱道。 现代社会最简单的方法是以智慧引导禅定,因为现代人的禅定力量普遍较弱。而现代人相对不欠缺的是,智慧。 先开发智慧而后达成禅定的人,就必须以刹那定作为起步。训练此类禅定的方法是——比如,念诵佛陀,而后及时知道心跑掉了,可能是跑去思维、去紧盯佛号或紧盯空。又或者观呼吸时,心跑掉了,要及时知道;跑去盯着呼吸,也要及时知道。如果观照腹部起伏,心跑了,及时知道;紧盯着腹部,也要及时知道。如果是练习隆波田的手部动作,心去想了,要知道;心紧盯着手,也要知道。经行时,心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脚上了,也要知道。 明白了吗?任何方法都行,核心原则都一样,不可能脱离它。有觉性及时知道“心跑掉”的瞬间,“跑掉”就会灭去,心会自动具备禅定,但只有一刹那,很快心又会再跑掉。再跑了,再知道,心又会再次安住。跑掉了,知道;跑掉了,知道,觉知的频率越来越高后,就会生起一种感觉:貌似可以一直“知道”,仿佛有了延续感。但事实上,“知道”是刹那、刹那生灭的。 依靠觉知自己,心便可以安住,之后依然用原来的原则: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P100) 6.个人的一些话 最后是我个人意见的一些补充。佛陀教导的三条解脱道,隆波帕默说“以智慧引导禅定”的这条路最多,一开始以刹那定为踏板,启发了智慧以后,自然会有初禅为副产品。隆波最推荐现代人修习的也是这条路,因为现代人定力普遍较弱。 “以智慧引导禅定”既是最简单的路,也是最难的路。简单是因为对禅定要求低,只要有刹那定就行。最难也是因为,对禅定要求太低,禅定太弱智慧不牢靠的。 “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基本原则就这么简单,很多人也没有修错,名色分别智也能有那么一点点,但真要彻底照见无我,证得初果,怎么还是不容易?这个问题我上面就问过的。正确的修行方法,和证果之间,是有一条鸿沟的,这是一条无法言说的鸿沟。本来是一步步走的,走到一个地方就看着条万丈深渊突然横在面前。这里必须有一个“超越”,已证果的人自己知道,但告诉不了别人怎么越,如果能告诉,那所有修行人都可保证一世证得初果了。这条鸿沟过不过得去,悟性差在哪里啊?根器差在哪里啊?禅定太弱其实是个大问题,禅定强并不一定就越得过去,但禅定弱这一个“超越”就更难。 佛陀时代,很多人听了佛陀的开示,很快就证果了。为什么啊?因为很多人本来就是沙门,禅定的功力较深,只是未曾听闻过无我的智慧。佛陀一开示,他们很快就能证悟。所以我觉得禅定很重要,四禅八定最好还是修一下,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佛陀时代很多沙门,修到无色定,可惜没机会听到佛陀开示。现代人智力那么高,还积累了两千多年很多高僧、学者对佛法的研究,这种条件下如果有无色定,那开发出智慧还很难吗?所以现代人更应该努力去走禅定和智慧并行的修行道。 最后说紧盯的问题。止禅是收敛的,心会变得比平常的更加宁静,就会导致紧盯。观禅是开放的,心是安住的,不容易产生紧盯。 隆波总是强调,紧盯会让心苦闷,紧盯会妨碍开发智慧,因为比平常的情况更为宁静。这偏离了中道,中道就是平常心。 不过我觉得,比平常的情况更为宁静,也没什么不好的——只要不强求宁静快乐,比如抱着一定要获得什么的强烈目的去禅修。“紧盯”,就是刻意地保持专注,心收敛了,心只和所缘在一起,而不容易被外界干扰。这是一种比平常更宁静的禅定状态,出定了以后就维持不住的。但即便这不是平常心,出定以后也不再能维持,不代表没必要去修习。不平常的东西,修习多了以后,也会慢慢变得平常。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开发觉性很重要,但一开始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还是需要刻意地去做,不紧盯是不可能的。一开始过于强调不紧盯,就让人不知道怎么禅修了。所以我觉得,强求才会妨碍开发智慧,紧盯不会,紧盯其实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如果走以禅定引导智慧这条路的话,这就是一个很难避开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谈问答》之二
《唯一路》|第三篇:修行的死胡同(全文版)
《如何走上中道》(五)
法谈摘录系列︱《奢摩他》篇
如何提升注意力
修行者必修的第二门功课:心学(习称定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