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一方面军的军事学校

1.红四军教导大队和随营学校

1927年12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红军的第一个教导队,队长吕赤,(后)梁军,党代表蔡会文。

下设4个区队,区队长陈伯钧、陈士榘、张令彬等…….培训基层干部、学制半年、学员共150人 。

1928年6 月,红四军整编,撤销了第十二师,成立了军教导大队、大队长兼党代表陈毅。

1929年初,红四军在井冈山办起红军学校 校长由红四军副军长彭德怀兼、教员有王展程等。

不久,红四军士力转战赣南闽西,军部又办起随营学校,各纵队成立了教导队.

第一纵队教导队队长刘智,党代表李赐凡∶

第三纵队教导队队长张宗逊、党代表朱良才。

1929年秋,红四军在龙岩大池开办随营学校第二期 校长朱德(兼),党代表毛泽东(兼),总队长石迟峰,副总队长谭希林.训练时间半年、主要训练地方武装干部。

2. 闽西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1930年春,于龙岩虎冈成立了“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 又称彭杨军事学校(为纪念彭湃、杨殷两烈士命名)。

校长朱德(兼),(后)左权,实际主持工作是贺沈祥,政治委员毛泽东(兼),(后)邓子恢(兼),教育长兼军事教官谭希林,政治教官张耕涛,党支部书记陈志平,秘书长熊宏谟,总队长叶灿。

下设3个区队 ,第一期学员共200余人,学制半年,训练对象足红军基层干部。

1930年12月,该校改名为“闽粤赣边区红军学校” 校长肖劲光,政治委员张鼎丞,教育长李林,政治部主任温含珍。

第一大队,大队长杨遇春。教员有肖向荣等。

3.赣西南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

1930年4月,于江西吉安县东固,成立了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

校长朱德(兼),政治委员毛泽东(兼),教育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陈东日。

5月,红四军入闽,由李文林继任校长兼政治委员,校委书记金万邦,学生总队总队长李学深(牺牲),政治委员陈伯钧。学生队长肖新槐。

1930年12月,因发生“富田事变”,红军学校被解散,学员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

1931年春,宋时轮带领湘赣红军第四分校到达赣南,编入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亦称军委教导师)。

4.红五军、红三军团随营学校

1929年7月,红五军从并冈山地区返回湘鄂赣根据地,在平江县长寿街成立了随营学校。

校长邓萍,(后)邹平(即邹不死,又名朱平),支部书记李志民。

1930年6月,红五军随营学校同红八军教导队合编,成立了红三军团随营学校。

校址在浏阳县汤家河。校长邓萍(兼),大队长彭绍辉。

5.赣东北红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

1929年夏,江西红军独立团于弋阳九区创办了军事教导队,队长邹琦。

10月,在弋阳吴家墩(后迁芳家墩)创办了信江军事学校,校长邹琦,政治委员方志敏(兼)。

1930年,学校改称彭杨军政学校。

1931年以后改称红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校长先后为邹琦、邵式平(兼)、涂振农、彭干臣,政委舒翼,(后)刘鼎,教育长薛子正,军事总教员(后)乔信明。

共办8期,每期学员200人左右。第一期10个月,以后每期6个月。为赣东北红十军及地方红军、培养了大批排、连干部 至红军先遣队北上后停办。

6 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红校”)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和苏维埃中革委决定,

1931年秋(约在8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以闽西红军学校、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和红三军团随营学校为基础组成

校址在瑞金城东谢氏祠堂. 开始筹备由校政治委员周以栗主持工作,

11月任命校长肖劲光。

12月下旬肖劲光调走.由何长工代理校长.

1932年初,由刘伯承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训练部部长邓萍,政治部主任先后为周以栗(兼)、刘伯坚、刘畴西,

校务部部长杨至诚,学生总队总队长何长工

红军学校共办了6 期,仅第1至第4期,就为红军部队培养输送了6200余名排以1.军政干部.对加强中央红军的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期(1931年8月开学,1932年1月26日毕业)∶

本期学生总队下设步兵科共3个队(连)∶

第一队,队长龙云,指导员张华;

第二队,队长彭绍辉,指导员石衡中;

第三队,队长粟裕,指导员刘希平。

政治科只一个队(连),又称第四队,队长林野,指导员伍修权

不久,又成立了团政委训练班,主任张如心。本期训练时间4个月,学员共700人。

第二期(1932年2月1日开学,5月15日毕业)∶

本期校领导机构更加健全,教员队伍有了加强、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训练部部长林野,政治部主任刘畴西,组织部部长蔡树彬,(后)黄火青,宣传部部长张如心、特派员欧阳钦,校务部部长杨至诚。

军事总教员牛冠甫、张少宜,军事教员有苏进、边章五、孙毅等.政治主任教员朱瑞、罗贵波等。

下设步兵团共3个队(连),

第三队队长张经武,政治营,营长葛耀山,政治委员李馥;

上级干部队(由团政委训练班改成),主任张如心;

特科营共3个连∶机枪连;炮兵连;

工兵连,连长谭希林,指导员陈阿金。

本期学员共783人。全校3月统计,共1380人。学习时间3 个半月,学员参加了4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毕业后,学员中80%可以当连、排长,20%可以当班长。

第三期(1932年6月9日开学,10月10日毕业)∶

本期学员共1000余人。编为步兵团,团长张经武,政治委员何长工,教育主任伍修权,管理处处长杨梅生。

下辖两个步兵营;

政治营,营长陈伯均,政治委员黄火青;

上级干部班,主任张如心。

本期结业前,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调走,由叶剑英继任,刘畴西调走,由欧阳钦继任校政治部主任。

机炮大队政委陈阿金。

第四期(1932年冬开学,1933年2月16日毕业)∶

本期起由叶剑英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训练部部长林野,政治部主任欧阳钦,校务部部长杨至诚,校总支书记黄火青。

本期训练着重于军事训练。

下设军事团,团长张经武,政治委员何长工,营长孙超群、韩振纪;

政治营,营长陈伯钧;特科营,营长武亭。

第五期(1933年3月1日开学,8月1日毕业)∶

本期何长工担任副校长。校务部部长郭天民。学员分为两届,

第一届于8 月1日毕业,第二届继续留校学习编入第六期。

下设军事团(五期团),

第一团团长张经武,政治委员张华;

第二团团长钟伟剑,(后)卢寿椿,政治委员伍修权,副团长韩振纪;

上级干部队,队长卢寿椿,政委董必武;政治营,营长张经武。

第六期(1933年8月1日开学,10月结束分散重编)∶

本期军事总教员陈赓,军事教员有郭化若、周士第、孙毅、王智涛、苏静等。政治主任教员张如心,政治教员吴亮平、陈明等。

步兵团(六期团),团长钟伟剑,副团长谭希林。

1933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扩编,分别成立五所学校,

即红军大学校、第一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和地方游击队干部学校∶

7.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全称是“中国王农红军大学校”,又称“郝西斯大学”(以广州起义牺牲的苏联友人命名)、

1933年10月,成立于瑞金西郊大槐树村,以原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为县础扩大成立,校长兼政治委员何长工,教育长周昆,政治部主任徐梦秋。

1934年2月5 日,何长工调走,由周昆们代理校长,徐梦秋代理政治委员。

1934年6月,由张宗逊扣任校长兼政治委员

9月,由彭雪枫担任校政治委员。校训练部部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徐梦秋,训练部副部长兼上级干部队队长芦树椿,特派员林介彪,校务部部长杨至诚。

军事教员有郭化若、周士第、韩振纪、孙毅、宋时轮(后任队长)、陈时骥等。

政治教员有张如心、陈明、肖劲光等,

下设∶高级班;上级指挥科;

上级政治科,科长李天柱;

参谋科 全校约300人、学员大部分是师、团干部 , 每期200余人,共办了3期

第四期后来参加长征,政编为军委于部团上级干部大队。

8.其他红军学校

红军第一步兵学校

又称“彭杨步兵学校”(以彭浙、杨殷烈士命名)

校址在瑞金九堡 校长陈赓、政治委员黄火青,(后)刘希平,训练处处长鲍德新,总支书记钟寿田,政治主任教员罗贵波。

下设两个军事营,营长孙毅;政治营;参谋营 主要训练排连干部全校最多达1500余人 共办了两期,第三期参加长征。

红军第二步兵学校。

又名“公略步兵学校”(以黄公略烈土命名)。

校址在雩都。校长林野,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眷,训练处处长韩振纪。主要训练连、排干部。

全校最多近千人。

红军特科学校。

1933年10月,由原红校特科营扩编成立。

校址在瑞金武阳围镇。校长胡国杰,(后)武亭,政治委员袁血卒。

下设∶机枪营,营长王智涛;工兵营,营长谭希林,政治委员韦国清炮兵营,营长武亭。

1934年7月统计,全校共1876 人。

地方游击队干部学校。

1932年冬,在瑞金曾成立过“地方武装干部学校”。

第一期毕业学员300人。

1933年1月,又举办了第二期。后合并人红军学校。

10月,由红校游击队干部训练班扩编,成立了地方游击队干部学校。校长滕代远(兼),(后)刘海云、政治委员张灵。

主要训练区、县以上地方独立团、赤卫军、少先队的指挥人员。

红军通信学校。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总部成立了无线电大队,立即开办了“报务训练班”。

1931年12月,于瑞金阳溪成立了红军无线电学校。校长刘光甫,政治委员杨兰史,教务主任沈毅力。教员有∶涂作潮、阎知非、周玉麟等。

学制半年,每期学员30余人,共办了6期。

1933年3月,从第六期起,改称红军通信学校。校长仍是刘光甫,由曾三继任政治委员。

下设∶无线电、电话、旗语、司号等通信专业,另有机务人员训练班,负责人涂作潮,司号大队大队长肖德仁,科长姚永晶。

全校学员最多时有8个队,六七百人。

1934年10月以后,学校随中央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通信学校继续开办。校长王诤(兼),政治委员曾三。共4个班,学员45人,学期3到4个月。

红军军医学校。

1931年底,在瑞金成立了红军军医学校,归军委总卫生部领导。校长兼政治委员贺诚(兼),教育长陈志方,教员彭龙伯(彭真)、唐乙贞(女)等、

1932年2月1日,军医科第一期开学,学制一年,以后又设立了保健科、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训练班等

1932年秋,由彭龙伯担任校长,由十立中担任政治委员,教务主任正斌,政治处主任周月华,医务主任李新民

1933年春,学校仍在兴国茶岭。

8月上旬,学校又迁回瑞金杨家岭。

校长、政治委员由贺诚兼,教育长陈义厚、不久,由陈义厚任校长,政治委员黄应龙,教育主任王斌,政治处副主任袁升平、教员有∶李治、孙仪之、曾守蓉、俞翰西、李延年等

学校改名为红军卫生学校

共编成两个大队,

第一大队军疾科(四、五、六、七、八期)等,共200余人;

第二大队卫生员训练班,共200余人 全校共700余人.

1934年10月,卫生学校随中央红军长征,由陈志方任校长 不久,将学员分配各饮院和部队,边工作边学习、

1935年1 月、学校又集中200余人

9月,总卫生部被挟持南下,重新办起卫生学校 校长陈志方,教务主任孙仪之,政治处主任周月华,总支书记袁升平。

学生开始五六十人、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1935年冬重新成立了卫生学校。校长干斌,政治委员吕振球,下设医生班,学员50人看护班,学员1200人调剂班,学员30人。

主力红军会师后,两所卫生学校合并。校长王斌,政治委员吴强,副校长孙仪之、教员有∶戴正华、李治、李维桢、张伯华等。设有军医科七、八、九期及调剂班.抗日战争后,以卫生学校为基础,扩建成立了延安中国医科大学

红军供给学校。

1932年冬,成立于瑞金九堡,归军委总供给部领导、校长杨至诚(兼),政治委员文年生。

设有供给队、会计队等,学员最多时200人

1934年6月,供给六期队毕业,续办八期队。

会计训练队第二期毕业,续办第三期。各招生60 名。长征以后,学校停办。

9.军委干部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将红军大学、第一、二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编成立了军委干部团。

干部团具有随营学校的性质,长征途中既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了多次重要战斗,又结合作战、行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和训练。

团长陈赓,政治委员宋任穷,参谋长钟伟剑,(后)毕士悌,政治处主任莫文骅,总支书记方强,特派员周兴,作战科科长郭化若,训练科科长韩振纪,卫生处处长蒋耀德。

下辖∶上级干部大队,大队长肖劲光,政治委员余泽鸿,(后)周桓,(后)罗贵波。

下分3个科∶指挥科,科长周士第,政治科,科长苏进,地方工作科,科长冯达飞;

第一营(步兵营),营长李荣,政治委员丁秋生

第二营(步兵营),营长黄彦斌,政治委员刘道生,(后)苏启胜;

第三营(政治营),营长林芳英,政治委员罗贵波,副营长霍海源;

第四营(特科营),营长韦国清,政治委员黄金山(即黄骅),(后)陈仁麒。

教员有∶宋时轮、李井泉、陈仁麒、云清、黄欧东、张如心等。

1935年8月,军委干部团在毛儿盖同红四方面军干部大队合编,成立了新的红军大学。

9月,张国焘擅自决定全军南下,原军委干部团随同党中央、中央红军继续北上。

在哈达铺整编,改编为陕甘支队干部营。营长陈奇涵,政治委员宋任穷,参谋长韩振纪,政治处主任莫文骅。

上级干部队,队长周士第,政治委员董必武;

第一连连长黄彦斌,指导员李志民;

第二连连长霍海源;

第三连连长杨白浪;特科营,营长韦国清,政治委员陈仁麒,(后)黎林。

长征到达陕北,11月5日,改称红一方面军干部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国上将韦国清之七——红军大学
红军历史上的独立团(一)【中央红军干部团...
抗大在晋东南(图)
开国上将回忆:长征开始,成立红军干部团;突破四道封锁线
我的自传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院校——红四方面军:4. 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