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谁让古沉木涅槃-------中国馆

 

标签:

边游边聊

黄昌辉

世博会

郑剑夫

根雕艺术

古沉木

中国馆

杂谈

分类: 我的收藏生活
让古沉木涅槃   金钟             复活的古沉木传教收藏
 
 

是谁让古沉木涅槃


    喜闻郑剑夫老师的数件根雕艺术作品被唯一邀请进入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大厅和中国的贵宾厅展示当代的根艺大师,得到中央各级领导和全国各大企业界的朋友广泛追崇,不但实现了郑老师多年的愿望,也是中国根雕艺术界的荣耀,我作为他的作品收藏追随者,对郑老师深表祝贺,便把我在3月份的时候写的这篇文章给博友分享。

    一僧问弟子:“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弟子云:“莲花”僧问:“出水后如何?”弟子云:“荷花。”万物衍生,始于本源,艺术更是如此……

 和谐创新,环境树人

    古今中外,国画、油画、雕塑等一件件伟大的作品无不是艺术家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载体(笔墨纸砚、颜料、画布、土、木、石、铁、铜等)材料来表现的。但历代的艺术大家,经过传记文学影视网络的渲染铺陈,常人都认为他们是性格孤傲、惊世骇俗的乖戾之士,其实大非如此,他们之所以伟大,不是由于艺术之外的因素,而是艺术本身使他们不朽和赢得世人的尊重。

    郑剑夫,中国古沉木雕刻艺术创始人,当今中国根雕艺术大师,浙江嵊州人,从小就喜欢雕刻和画人像,及时下乡农忙,刻刀也从不离身,随处遇见的农具、树根时常都成为他即兴发挥雕刻的载体,妙趣横生的雕刻在邻居和伙伴中传递,生动的造型和生活化的画面常让他们心中各自欢喜。江南自古木雕雕刻艺术氛围浓厚,灵山秀水的嵊州从清代开始更是如此,古庙宇、古民居的木雕、砖雕、石雕、堆灰等传统艺术随处可见,而且不乏有大师精美之作。在家乡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加上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使郑剑夫先生有缘与乡村原野上的一草一木和传统文化的接触,以至作或深或浅的感情交流,致使他执着于万物生命的尊严,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专注根雕艺术创作研究近四十年,从来没有用过活树的树根,他用的都是经过自然界数十上百年的洗礼冲刷的朽木、枯木的木骨。他说:“自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树木也都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因为为了自己的作品,而牺牲树木和生态,我极端反对许多地方的砍伐树木取根的饮鸩止渴的做法,根雕艺术是自然美的,它们是紧密结合的。”他经常教育从事根雕的女儿说:“根雕的真义在于化自然腐朽为神奇,牺牲自然界古树鲜活的生命为代价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这样,根雕艺术就成了血腥的,残暴的,所以,我们不能用新的根木作雕刻。”我从他工作室作品和侧面了解的,郑剑夫先生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故乡沃土的温厚,原野万物的鲜活,孕育了郑剑夫先生崇尚自然、诚恳朴素的审美个性。先生的艺术语言淳厚、浓郁而质朴,和他深邃的思想表里如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诗的境界,而他的为人则虔诚无华、不苟言笑,和那种善于冲动的艺术家相比,大异其类。我们常感觉当代艺术的意、味太薄,根雕艺术更是雕刻漂浮在根木的表面者众,无法生根,其人物造型拙劣者比比皆是,根木未雕前还是自然造化的艺术品,据其手雕刻反而成了废品,这也是对根雕有限资源的不敬和浪费。郑剑夫先生的作品有别于当下诸多的根雕艺术家,就是因为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他造型不露匠痕,用刀疾如漂风,刀刀稳重沉着,粗犷处一刀不奏,像是自然造化与木共生。善于运用古木的不同造型和材质营造不同对比的他,把作品的质与色、动与静、松与紧、拙与精、苍老与稚嫩、粗壮与柔弱等等运用的随心所欲,游刃有余。通过视觉冲突形成自然立体的画面感与韵律变奏打动观者。他的作品刚柔并济,大则气势磅礴,规模宏阔,小则玲珑剔透,耐人寻味。其刀法及造型所传递出作品外的愉悦、雄壮与大气,确实叫人动容并且深思!


“由物造境,以木布道”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如何为一个时代造像?郑剑夫先生面临过同样的困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一个偶然为郑剑夫先生打开了另一扇洞触雕刻艺术世界的大门,那是他在河边无意发现了一个六七十斤重质坚纹密、古朴凝重、乌黑华贵的大木头,切开后发现断面手感柔滑,他就取了一段作了一尊弥勒被一根雕爱好者收藏。时隔不久,他用剩余部分又制作了一尊达摩像,正准备自己收藏,一位韩国收藏者闻讯前来一定要收藏该作品。收藏者真诚感动了他,他就只好忍痛割爱。此时,他心里涌出一种强烈的念头:天下之大,此木不会仅此而已吧,所以他开始寻找和探究此木的来由,他发现它乃是始源于数千上万年之前的古树,因重大地理和气象变化,而沉埋于江河湖泊及地层中的古沉木。浙江一带有村民在河道上时常遇见,只是把它作为普通的木头当柴火烧了而已。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由物造境,以木布道的古沉木朝圣之旅。带着爱与善下海南,闯福建四川,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收集古木精骨,把它作为创作欲望和艺术灵感的源泉,构成他与它们的“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共鸣。古沉木是大自然的智者、寿者的象征,是生命轮回的代表。然而面对更伟大、更恢弘、更广博的宇宙天地,古沉木又是谦卑的、内敛的。其历尽沧桑而不挠的顽强毅力历程,无疑是与郑剑夫先生的个性、气质相契合的。古沉木,成了他的艺术知己,他的信仰,他心中崇拜的图腾。他说:“古沉木是有生命的,而生命必然是多维的!它那种沧桑古朴状态打动我每一个神经,我要用最真切,最自然的感触来帮助这些古木精灵涅槃。”

从接触古沉木开始郑剑夫先生把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和对中国美学的理解积极投射于古沉木雕刻艺术之中。通过千年古沉木,呈现最接近宇宙自然造化艺术的质朴状态,同时,也不忘自己对传统哲学、宗教理解和感悟以及东方美学、中国精神融合渗透到他的古沉木雕刻艺术之中,这也是先生的出自内心的选择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他说:“通过古沉木创作使自己获得最本质最富足的精神世界。”

    对与古沉木的质感和材料的研究犹如实施一项宏伟的工程。古沉木即炭化木,蜀人称之为乌木(有“家有一筐黄金,不及半方乌木”之说),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木”。古沉木是远古时期,原始森林中的百年千年名贵古木,由于遭受到突如其来的重大的地理、气象变化(如地震、山洪、雷击、台风等),被埋在江底的产物,这些枯木残根在缺氧、高压的状态下经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在水中的浸泡和磨压,多种矿物质渗透,环境改变了它原来的物理性能,造就了它不同的木质结构。古木出水后,与空气结合,它的结构又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在选材时,对它的碳化程度,干湿程度,与空气接触时间的长短,及时锯、凿、磨都要非常的讲究。郑先生自己做的每一件作品每个程序都是要自己亲自完成,他女儿金娜小姐说:“我父亲非常坚持,打磨是古沉木雕中一道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再累他也要自己完成。”这种精神是在现在的艺术圈里已经是弥足珍贵了。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把古沉木根雕艺术日益推向成熟,并形成自己古沉木雕刻鲜明的艺术风格。其独特造型和雕刻手法每次一经以新面貌出现,都会在根雕艺术界掀起一波旋风。

    当然,他也遇到诸多的矛盾和困惑。首先困惑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古沉木的认识,收藏不断升温,原材料的价格也一路飙升,这个对古沉木的开采十分不利,它毕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它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瑰宝,过度开发只会让资源越来越紧缺,就目前材质较好的古沉木颇难寻觅,这样对整个刚刚发展的古沉木雕行业来说,将是致命的。其次,诸多刚加入古沉木雕刻行业的新人,为谋取短期经济效益,无视资源紧缺,滥用良才或以次充好,坑骗收藏爱好者,时间久了,会导致整个市场的信任的缺失。三是目前古沉木行业急需培养一批富有责任的年轻艺术家,让它后继有人。所以他目前担任了中国根雕研究院院长等诸多的社会公职,为古沉木的推广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行业的会员对他在发扬和壮大古沉木雕刻艺术征途上的不懈探索和努力,都由衷地深表敬佩和尊敬。

    在雕刻技巧上,郑剑夫先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创新和传承,古沉木虽然自古以来都有,古代多作为棺木和家具,但做为雕刻艺术品,我走了中国诸多的博物馆见过木雕、牙雕、竹雕、犀牛角雕等,但古沉木雕还未曾见过。传统的檀木、黄杨木雕多是以方料作为原料载体,善于巧用树根原型的少见。他通过中国画和西洋的绘画技巧运用结合到古沉木雕刻艺术中去,“骨法用笔”、“勾勒皴(cun)擦”、“造境写境”、“知白守黑” 等国画精髓的手法运用到雕刻艺术上,雕琢出深远的空间和氛围,营造出氤氲和厚重的视觉意象,在细部刻画上则运用西洋画的技巧和木质肌理,还原其微妙的质感效果。通过无数次的实践,他悟出古沉木木雕艺术的精髓-----质的韵味、空间的无极和雕塑感的厚重。

    在他心中,已经没有根雕风格流派的隶属,没有新与旧的差距,只有用自己充满爱意的双手和虔诚的心,唤醒一块块被埋在地层数千上万年的古木精灵,是他让浮沉起落消磨了数千年光阴的古木渗进一件件质朴的根雕艺术品中重现光明。是他成就了一件件堂而皇之的根雕大作。他精心雕琢的每一件作品,都在寻觅自然与生命的诗意结合,他是古沉木生命意识的呼唤者、教化者和安抚者。他说:“古沉木所蕴藉的宇宙、自然、生命哲学的境界是其他绘画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在雕刻技艺上,我追求以少胜多。在选料上我要因料施做,过分的精工细作,反失天趣;过分寻求形似,反而媚俗。”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在传统艺术传承上,他不甘于沉溺于传统意义上根雕艺术,尤其是东施效颦式对传统根雕的描摹和复古;也不满足于物象质感效果所能表达的极限深度,他把作为雕刻艺术的古沉木原体从根雕环境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通过特写性刻画,赋予其鲜明的个性、品格。他既不是虔诚的传统主义者,也不是固执的自然主义者,甚至可以这样说,在本质上,他是个创新延续了传统,皈依了古沉木自然根雕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智慧开创了中国古沉木雕刻的新领域,可以说,他作为中国古沉木雕刻创始人名副其实,没有人可以撼动。

    雕刻艺术始源远古时代,早于书法、绘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大门类。在我国文化艺术结构里,根雕艺术的本质应该属于民间雕刻工艺美术范畴,古沉木雕刻艺术更是如此,自古以来国人对雕刻材质都非常注重,古沉木是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其相关的艺术品、家具视为传家之宝,其材料固然珍贵,但从16-18世纪的中国雕刻兴起发展的作品来看,可考证的古沉木传世艺术品少之又少。他说:“好的根雕不但极富文人内涵,同时,也深受文人所推崇,是文人把这些生活之美发扬光大,从而进入社会富足阶层。根雕文化与文人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它有自己自然雅致的唯一性和诗意盎然排他性。”其实,我们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自然生活的雅文化。现在我国国富民强了,百姓生活好了,他们也开始注重精神的追求,收藏热和传统文化热的精神追求不断上升。也对我们艺术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根雕艺术家对大自然中的那些无言生命的兴趣,往往并非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属性,而是应把它们作为生命一员所产生的,通过与自然合作,才能创造出一件件富有生命号召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得源于自然,最终也得回归自然。柏拉图说:“天地万物是永恒理念的‘摹品’,而艺术则是‘摹品的摹品’。”对于郑剑夫先生来说,如果根雕艺术是他潜意识的基于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追求物象的外在美进而歌颂生命的内涵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端视古沉木雕刻艺术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和生命威严,已揭示了他在追求其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思想境界的深度上,有了更成熟、更深刻、更自觉的飞跃式突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说过“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也是历代艺术家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一个艺术家如果能把自然生命与人类生命之间和谐地融合在一件作品上,那一定是件上品,它可以唤起我们每一位观者对“人生”、“人格”的思考和感悟。

    随着岁月流逝,终于有今天以他创建的古沉木雕刻艺术的体系屹立在中国当代雕刻艺术之中。他喜欢人物雕刻,喜欢济公、弥勒、达摩,也喜欢文人题材和中国的神话故事,这些人物众生相也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理解和解读,他的作品对观者有着挚列而真诚的亲和力,它像强大的磁场,抓住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使你心旌摇动,甚至颤栗。难怪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看了他历时数年的《一百零八将》、《十八罗汉》之后评价说 “不但是精品,更是极品”。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虽然包含着庄子彻底无为的理念,同时看到他在宇宙自然面前的那种谦卑、赞叹和敬畏,对天地大美的礼赞。艺术家永远是自然之子,人民之子,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需要每一个艺术家有意识地去保护,去传承,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自己的机缘。根雕的美是什么?它是造化,是自在之物,是亘古不变的、不假言说的自然。古沉木在地下最初物理状态,只是古沉木,重见天日后通过艺术家的雕刻,还原其本来澎湃的生命力,有着雄健、恢宏的自然大美,他是中国的,东方的,也是世界的。

 宗尼有道,后居上游---------复活的古沉木者

更多品根斋艺品鉴赏请点击: 走遍中国复活的古沉木  中国根雕艺术 浙江品根斋

 嵊州根雕品根斋艺术馆     嵊州根雕品根斋艺术馆作品 

 嵊州根雕品根斋艺术馆作品木骨丹青  嵊州根雕品根斋艺术馆作品 古沉木神韵

 
 

  http://user.qzone.qq.com/774500961/blog/1291206672------王羲之与金庭

                     

                         

            及近代一代大家郑剑夫,多年来致力于古沉木根雕创作的研究与探索……

    他前几年精心创作的高3.45米的大型古沉木根雕“王羲之之像”,利用古沉木的自然形态,依势表现身躯和衣着,仅在面部雕琢出王羲之的形象。这位古代大艺术家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表现人们面前,这等根雕作品于2004年4月举办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时,被安放在嵊州金庭书圣旅游风景区“王氏宗祠”内,该作品气韵灵动,虚实相彰,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扬,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CHCN 介甫衍均古沉木多品根斋艺品鉴赏请点击: 走遍中国复活的古沉                                                 

 金钟五国http://player.56.com/deux_93212074.swf

                                                         --根雕传教士.复活古沉木/

                              15336798901                               黄昌辉2010年3月20日完稿于库尔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剑夫根雕艺术
郑剑夫根雕艺术(2)
郑剑夫根雕艺术欣赏
【转载】郑剑夫根雕艺术 2
国内首部《中国古沉木雕》专著问世
吴跃祥:我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匠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