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垦区的巨大贡献、查哈阳人的欣悦和自豪

垦区的巨大贡献、查哈阳人的欣悦和自豪

 

发表时间:2010-03-19 09:22 浏览次数: | 黑龙江大米

分享到:

 

(国庆60周年黑龙江省花车观后感)

尹鹤柱

国庆六十周年之际出现的二则新闻报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回忆近半个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垦区和查哈阳农场发生的许多往事,尤其是回想垦区水稻技术革命轰轰烈烈的九十年代。

第一则新闻报道是2009930日晚上8点,中央电视一台的新闻报道。报道员说:“黑龙江省垦区于1995年实现了100亿斤商品粮生产任务。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实现200亿斤,今年(2009年)又突破300亿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第二则新闻报道是去年国庆60周年庆典上,通过天安门观礼台的黑龙江省花车上的大幅画面。我看到花车上很醒目的金黄色水稻稻穗和“北大荒----中华大粮仓”字样的画面。这时,播音员用宏亮的声音播放:“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和能源基地。”很显然,我们黑龙江垦区不仅是黑龙江省的骄傲,在国家也有极强的战略地位。

上述二则新闻,充分肯定了黑龙江省垦区在粮食生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毫无疑问,这里理所当然的包含着查哈阳农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我作为这一历史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是有意义的。

、九十年代之前垦区种植业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垦区从开荒建场以来,传统的主要种植作物是适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的小麦和大豆。以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84年来举例,小麦面积1218.9万亩,大豆1139.4万亩,麦豆面积合计2358.3万亩,占垦区粮豆面积的92.7% 而水稻面积只有27.3万亩,占粮豆面积的0.98%

以三江平原为中心的南部和北部是国营农场密集的地区,方圆广阔,地势低洼,经常遭受内涝危害。如春季内涝,机械无法下地播种;如收割季节下雨内涝,机械也不能下地收割。因而不仅不能发挥垦区机械化的优势,而且大面积小麦、大豆颗粒不收的情况屡次出现,导致经济效益下降,甚至严重亏损。

因此,总局党委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提出,上述易涝危害地区要调整作物种植比例,大上水稻。

当时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还没传到垦区,如何大上水稻的思路很模糊。总局有的领导提出要推广“水稻旱长”(如同陆稻栽培)的设想。为此,在农垦水稻研究所设课题组,立项研究。同时,在三江地区一些农场部署生产试验。在总局行政部门的推动下1985年“水稻旱长”面积有所增加,但到1986年意识到”垦区发展水稻的唯一方向是“旱育稀植,所以,放弃了“水稻旱长”设想。

长期以来,垦区水稻栽培的基本方式是传统的直播,亩产300斤左右,投入高,效益低,难免亏损。所以,在当时情况下大上水稻只是一个愿望,很难落实下去。

总之,垦区的广阔地区经常遭受内涝危害,难于摆脱恶性循环被动挨打的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当代水稻高产栽培的最新技术,即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从日本引进到我国。

二、水稻“旱育稀植”的由来和这个技术在垦区最早的典型单位

水稻“旱育稀植的发祥地是日本北方寒冷地区。日本把它叫做水稻“大棚旱育苗”。

“大棚旱育苗”的意义在于:大棚保温—旱床稀播—促根壮秧—稀植增蘖。所以,中国水稻科研人员把它起名为“旱育稀植”。

水稻“寒育稀植”可延长水稻生长期30天左右。这对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黑龙江省等北方高寒地区的水稻栽培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水稻“旱育稀植”最初从日本引进中国的年份是1979年。当年,根据中日双方的协议,日本派遣由田中捻博士(日本著名的水稻专家、“旱育稀植”技术的奠基人)为团长的水稻技术人员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跟中方科研人员合作共同进行水稻“旱育稀植”试验。中方人员通过试验掌握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黑龙江省“旱育稀植”的发祥地是方正县。在伪满时期曾经以日本开拓团的名义进驻过方正县的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的一位稻农藤原长作先生,于1980年访问旧居方正县时,亲眼看到这里的水稻栽培方式跟过去没什么区别,搞的是直播或是落后的折中保温育苗,单产很低。

他从来没忘记日本战败投降后处境极其艰难的时刻,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得以安全回国的感恩之情,不顾自已年龄已近70旬,不提出任何待遇和报酬的情况下,自愿重返方正县旧居跟当地农民和省里派来的科技人员一起进行了水稻“旱育稀植”试验。

通过81年到82年两年时间里,把自己在日本家乡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当地稻农。随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在方正县召开现场会,办培训班,并在省内部署“旱育稀植”的试验、推广。

庆阳农场位于与方正县接壤的延寿县境内,耕地面积只有6万亩,适合山区多种经营的小型农场。庆阳农场利用地缘上的方便,经常派有关人员到方正县参观学习水稻“旱育稀植”经验,经多年的反复试验和普及于1988年全场水稻1.72万亩全部实现了“旱育稀植”。

当年,农垦总局第一次在庆阳农场召开规模较大的 “旱育稀植”现场会,推动了垦区水稻“旱育稀植”的试验和推广进程。

黑龙江垦区从1984年开始在农垦水稻研究所和查哈阳农场等重点单位开始部署水稻“旱育稀植”试验,到1988年在庆阳农场召开现场会,正正经历了5个年头。在这5年期间,除庆阳农场之外的其他各场,基本上处于试验摸索阶段。所以,庆阳农场成为垦区推广“旱育稀植最早的典型,因此,庆阳农场不愧为垦区水稻“旱育稀植”的摇篮。

1990年总局党委把加速开发水稻纳入到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战略性措施。1991年又指出:把水稻“旱育稀植”作为实现100亿斤商品粮任务的突破口。(这个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任务是八十年代后期国家农业部根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向农业部上报文件的批复中提出来的任务。)

三、查哈阳农场的水稻生产由漫长的低迷徘徊阶段跨入腾飞时期。

查哈阳农场俗称东北四大灌区之一,1948年建场以来,一直以水稻生产为主,长期以来,在垦区种植水稻面积最多的农场。

建场后,曾经历起步时期(1948年—1954年)发展时期(1955年—1965年),接着从1966年开始水稻面积大幅缩减。1966年和1967年分别减到4.8万亩和4.6万亩,各占发展时期11年平均面积的42%41% 1968年进一步缩减到3.4万亩,只占发展时期年平均面积的30%

查哈阳农场为了发展水稻,从建场开始就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搞水利建设,从没中断过。

1969年冬季,当时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党委,为了恢复发展查哈阳农场(当时的五十五团)的水稻生产,组织、指挥了由全师各团2万多人参加的水利大会战。

1970年春,55团划分成555667三个团之后,根据师党委的决定,这三个团组织1万多人的水利会战。此后的每年各团依然坚持搞水利建设。

尽管如此,查哈阳灌区三个团的水稻生产丝毫没有发展,1973年水稻面积反而下降到2.45万亩,占水稻发展时期年平均面积的21.7%

因此,1966年—1977 可以说是水稻面积收敛时期。水稻面积缩减的原因,主要在于直播粗放栽培所带来的缺苗、草荒和贪青晚熟,最终导致低产、亏损。

1978年到1989年水稻面积有所增加,但仍在6万亩左右徘徊,单产还是低而不稳。

19818月国家农垦部部长高扬带领有关专家特到查哈阳农场进行视察。他指出:查哈阳农场水稻历史悠久,但单产低,亏损严重。在北纬48度高寒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在全国只有查哈阳一处,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应该把水田改为旱田。对这个问题,要求场党委做出决定并逐级上报,最后由农垦部批复。

随后,根据高部长的指示场党委召开党委会议,就水稻下马改旱田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但由于农场高层领导意见严重分歧,不得不把这个议题长期搁置起来。但遗憾的是丰收分场的部分灌排渠道已被平掉了。

1984年查哈阳农场水稻面积占总局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过去,垦区召开的水稻有关的会议,基本上在查哈阳开。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查哈阳农场对传统的水稻直播栽培相当留恋,固步自封,对于省内正在试点中的水稻“旱育稀植”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抱着抵触情绪。

尽管如此,查哈阳农场领导从1984年开始安排水稻“旱育稀植”小区试验,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基础上,逐年扩大生产试验面积。

1989年选择条件较好的金光分场5队和金边分场原万发 8队共 6150多亩安排水稻“旱育稀植”亩产接近800斤,取得较好成果,为下年大面积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0年全场水稻面积75630亩,其中“旱育稀植”面积达34500亩,占水稻总面积的45.6% ,其中,金边分场万发地区21200亩水稻一步到位 全部搞“旱育稀植”,亩产超800斤。

从此,查哈阳农场的水稻生产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查哈阳农场从1991年到1996年的6年期间,水稻“旱育稀植”年平均递增2.75万亩,1996年旱育稀植面积达19.95万亩,亩产1168斤。过去传统的水稻直播方式于1994年彻底绝迹,退出历史舞台。

四、查哈阳农场成为垦区水稻“旱育稀植”的好典型,起到垦区实现100亿斤商品粮生产任务的火车头作用。

根据查哈阳农场上述巨大变化,从1990年到1994年共5年期间,农垦总局在查哈阳农场连续召开4次水稻“旱育稀植”现场会。其中,90年和91年二次现场会规模空前盛大,参加人员包括各农场、分局和科学院(所)的场长、局长和院(所)长以及总局的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如农业、农机、水利、科技、计划、财务、项目、生资、宣传、影视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1991年参加现场会的除了垦区人员以外,还有省委付书记马国良和省内部分市、县的党政主要领导。

每次现场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参观现场、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向垦区各农场、分局下达新的任务并为实现水稻“旱育稀植”新任务做一次全面的动员。

19938月中国农垦北方稻作学术及生产交流会在查哈阳农场召开,与会人员来自黄河以北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省国营农场及有关科研机构的水稻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与会人员对查哈阳农场予以高度评价。

同时,省内著名水稻专家到查哈阳农场考察后一致称道:在北纬48度以上的高寒地带获得如此大面积的水稻高产,这在世界稻作史上没有先例,独一无二的奇迹。

上述一系列的现场会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对查哈阳农场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并极大地调动了加快“旱育稀植”步伐早日上一个新台阶的积极性和决心。

1995年黑龙江垦区水稻面积迅速增加到267.6万亩,全部实现“旱育稀植”,亩产925.6斤。跟1984年比较,面积由27.3万亩增加9.8倍,亩产由319斤增加2.9倍。

由此,垦区梦寐以求的100亿斤(500万吨)商品粮生产任务终于1995年得以实现,这是垦区历史上前所没有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总之,1990年到1995年是垦区水稻跨越式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6年期间查哈阳农场做为垦区水稻“旱育稀植”最有影响力的典型,在关键时期发挥了强有力的火车头作用。

五、垦区水稻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和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九十年代后半期,位于垦区南部的兴凯湖农场开始崛起,形成“南兴北查”(即南有兴凯湖,北有查哈阳)的格局,这二个典型农场以南北呼应的架势,在总局的领导下携手推动垦区水稻“旱育稀植”的深入发展。

此刻,垦区几乎所有的水稻农场已踏上水稻“旱育稀植”跨越式腾飞发展的快轨。又经过10年的奋斗于2005年垦区生产商品粮200亿斤(1000万吨)。再经4年的决战决胜于2009年垦区生产出商品粮300亿斤(1500万吨)

2009年跟改革开放刚起步的1984年比较:垦区水稻面积由27.3万亩(全部直播)增加到1638万亩(全部旱育稀植),增加60倍,占垦区总播种面积的52.8%、占黑龙江省水稻总面积(3433.5万亩)的47.7%。平均亩产由319斤增加到千斤以上,增加3.2倍。

据了解,农垦总局计划于2010年水稻面积将达到1800万亩,预计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近一半。

建三江分局的总播种面积为760万亩,以前以小麦和大豆为主,水稻面积极少(85年水稻占粮豆面积的0.7%)。但2009年水稻面积占93%,旱田面积只有3%。因而,出现了太阳从东方的垦区稻田升起到西方的垦区稻田降落的美丽景观。

在垦区水稻面积达到或超过40万亩的农场共有23个,亩产均超千斤。其中,建三江分局下属的七星农场总播种面积74万亩,绝大部分是水稻。牡丹江分局下属的856农场播种面积7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占50多万亩

查哈阳农场可种植水稻面积40万亩,2007年这40万亩全部饱和基础上,通过抽地下水、节排引灌等各种措施2009年增加到42万亩。

以上所述,水稻“旱育稀植”经过12年漫长时间的反复试验、示范和推广,终于1995100亿斤、2005200亿斤、2009300亿斤,这个史无前例的特大飞越,宛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之后百万大军横渡万里长江席卷全国之势,实在是令人壮观。

在全国人民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喜庆之日,继承“北大荒人”光荣传统的垦区人民,满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电视机前亲眼看到参加国庆庆典的黑龙江省花车上巨幅画面,并用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在巨幅画面上金黄色稻穗正中央醒目的“北大仓”字样。此时此刻,所有“北大荒人”无不激动万分,感到由衷的自豪,并沉没在往日的回忆之中。

黑龙江省(不含垦区)的水稻生产情况来看,2009年跟1984年相比,全省水稻面积由555万亩(其中,直播面积占65%,旧式插秧面积35%)增加到1795.5万亩(绝大部分为“旱育稀植”)增加3.2倍,平均亩产接近千斤,也取得了很大成果。

六、结束语

垦区发展水稻“旱育稀植”事业至今二十五年以来,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做出了很出色的组织领导工作。各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和先进单位和个人。

就查哈阳农场来讲,九十年初期在场领导干部中有的被提升、有的被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的获得全国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称号、有的获得总局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等。在分场、生产队领导和广大群众中出现了许多先进单位和个人。

在这里我们不能忘记为垦区水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二位特殊功臣。一位是时任总局局长刘文举,还一位是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徐一戎。

刘文举局长为调整垦区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旱育稀植”,在组织领导、培育典型和政策投入等全方位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经常到各农场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征求意见 ,检查部署。他对工作非常热情、严谨、求实,从没放松过对“旱育稀植”的力度,至始至终坚持到底。他是垦区领导干部中的优秀代表,可称得上垦区第一位大功臣。

徐一戎先生(今年86周岁)是农垦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我国北方水稻最权威的专家、中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为水稻事业走遍几乎所有的农场和省内许多市县。他深入到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同时,编写出许多有关水稻的著作并提出了符合垦区及黑龙江省具体情况的水稻“旱育稀植”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每年在垦区内外举办的无数次的水稻“旱育稀植”学习班上应邀讲课,培训出大批的技术人才,为垦区乃至全省水稻“旱育稀植”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是在垦区和省内外水稻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垦区的头等大功臣。

附记:我跟时任查哈阳农场主管水稻工作的一位朋友谈起了国庆六十周年前夜中央电视一台播送“黑龙江省垦区2009年生产商品粮300亿斤”的新闻报道和国庆60周年庆典上出现的黑龙江省花车画面里的“北大荒----中华大粮仓”字样时,都表现出难以形容的欣悦和自豪。

我认为,这种欣悦和自豪正好反映了曾经为垦区做出水稻“旱育稀植”典型样板的全体查哈阳人最朴实的情感。所以在本文的题目里反映这个情感,把题目写成“垦区的巨大贡献、查哈阳人的欣悦和自豪。”(尹鹤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
【告】马瑞:庆阳农场,北大荒最早一批开垦的地方
黑龙江水稻专家徐一戎:一生勤耕耘 只为稻花香
现代化大农业铸就“中华大粮仓”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飞航作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