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作者:新湖期货研究所 耿嘉磊  2012-7-3 22:35:01  来源:原创  浏览:76

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需要秉持循序渐进的方针,逐步深入与加强市场弹性空间。但可以预见的是,利率市场化将为我国资产定价和相应投资操作策略带来深远变革。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优化资金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经济行为以及社会资源在经济领域内的合理分配。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管制下的利率策略有利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政策调控效率较高。但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成熟发展、银行理财产品比重的日益增加、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明显下滑以及直接融资比重的上升,传统利率管制的空间正被逐步压缩,市场化力量正不断扩张。利率市场化切合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但鉴于利率在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位置,以及国际经验存在一定分歧,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必然慎之又慎。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与实证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完成或曾经尝试利率市场化,其中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获得成功,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则以失败告终。但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其对金融体系的诸多积极影响。
   1.推动资金更有效配置
   在利率管制下,长期以来信贷额度控制是调控信贷增长的主要手段,这阻碍了银行竞争,造成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利率市场化将通过市场作用调节资金价格,使资金调配到使用效率最高的部门和行业。
   2.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首先,从美国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相辅相成,这些创新体现了金融机构对市场利率敏感性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以及银行风险转移定价能力的提高。其次,由于存贷款利率差别在不同金融集团间有一定扩大,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再次,利率市场化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3.促使货币金融深化度迅速提高
   利率市场化普遍促使金融资产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大幅上升,这不仅体现在成功的案例上,即使改革失败的国家也因此受益。如智利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1975年到1982年M2占GDP的比率翻了一番还多,M2以外的金融资产占GDP的比率也从16%增加到71%。与此同时,各国通货对存款的比率也出现稳步下降。
   4.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各企业可以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争取到资金,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发挥,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利率由负转正还在更大程度上动员了国民储蓄。这些都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增长。如韩国利率市场化始于1988年,在改革推动下,1989年至1994年平均GDP增长率达到7.8%以上。
   
   
   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是趋势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机遇与风险面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探索正在稳步推进,在我国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以及国际化接轨等方面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1.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开放经济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银行业务的彻底放开意味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而海外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制度具有资金配置效率高、风险控制合理、灵活多变等优势,我国若不能与时俱进,将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2.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并不具有连续性,通常隔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调整一次,利率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市场资金需求状况。程序复杂、决策滞后、信息不及时导致的决策失误是现行利率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据粗略统计,2000年至2011年,我国基准利率调整共计18次,同期美国调整了43次,但两者平均利率调整幅度相对接近,我国的货币政策明显更为“生硬”。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我国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其更为灵活且富有弹性,向精细型调控过渡。
   3.利率市场化辅助人民币国际化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
   
   
   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稳健
   
   
   我国利率市场化大周期可以从1978年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算起,真正快速推进则始于2000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大致遵循了“先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主线,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
   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始于2000年9月21日,首先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年3月,人民银行又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已由2008年时123种下降到20余种。
   2.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自行决定
   银行间与债券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早于外币,但由于其牵连范围更广泛,意义更重大,整体推行进度也更为谨慎。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线,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基本市场化。2012年2月13日,国债期货仿真模拟交易开始执行,显著提升了债券利率市场化的深度。
   3.放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
   2003年以前,银行贷款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2012年6月8日,人民银行利率调整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首次被放开,允许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贷款利率波动区间有了进一步扩大,利率下限再度调低至基准利率的0.8倍。这表明市场弹性增加,离全面落实利率市场化仅一步之遥。
   
   
   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条件成熟
   
   
   毋庸置疑,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效。上海银行间市场SHIBOR的成熟提升了市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而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也正在逐步提高。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优胜劣汰退出机制也在制定之中。当前整体落实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不过笔者认为,最终实行还需着重考虑宏观环境和银行风险承受能力。
   1.宏观环境趋于稳定是大前提
   当前欧债危机与美国经济复苏形势并不明朗,增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欧美国家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利率低位运行,这就导致国际热钱流向利率较高的新兴市场,对其金融市场形成冲击。同时,国内经济在经历了前期的过快扩张后,在政策调控与海外风险的双重冲击下渐显疲态,这些因素将暂时制约利率市场化的全面铺开。
   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最好在利率水平相对低位时展开,否则可能造成企业融资成本快速上行,损害实体经济。除此之外,在通胀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推进改革较为适宜,因为商业银行在自主定价过程中会有双向压力,表现在价格上就是上下波动。通胀较高则会催生价格上涨预期,容易出现价格单边走势,从而使得改革中途受阻。
   为了应对输入性通胀和房价高企问题,我国目前利率水平正处于近15年来的相对高位,利率市场化加速条件仍不够充分。但随着通胀进入下降通道以及国际石油为主的全球资产价格近期纷纷大幅回落,我国降息周期已经开启,相信这一情况即将得到改善。
   2.银行竞争还不够充分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我国银行业存在过度依赖净息差收益的传统。据统计,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均值达到84.6%,其中中小银行均值远高于大型银行。而同期汇丰银行的利息收益只占总收入的50%。因此,改革带来的利率波动和净息差振荡都将对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若缺乏健康的财务体系和约束,银行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从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几大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在始于2003年的一系列银行改革的帮助下有了质的进步。债务重组、注资和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大大改善了银行财务状况,同时,也化解了存量风险。但并非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做好了相关准备,一些中小银行和信用社仍然存在风险漏洞。不过随着2013年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银行风控体系将进一步与国际新监管标准接轨,风险因素也会随之消退。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根基较为扎实,但全面推行与落实利率市场化的契机仍有待考察。通胀压力缓解将对利率市场化有利,但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地方债务和银行财务都未做足准备等风险因素仍然存在,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需要秉持循序渐进的方针,逐步深入与加强市场弹性空间。但可以预见的是,利率市场化将为我国资产定价和相应投资操作策略带来深远变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家解读三中《决定》: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倒逼政府“放权”
利率市场化
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积极推动利率互换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预算软约束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