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注(二) 痉湿暍病


2.1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病人身热恶寒,是太阳证。颈项强急,面赤目赤,是阳明证。头热,阳郁于上。足寒,阴凝于下。足太阳之脉循背上头,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纵驰。背反张,即筋缓而纵驰,可知为风热。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同时侵入足太阳和足阳明二经,则头摇口噤。此为痉病病证。

【自注】痉,筋挛也。痉病者,邪在经脉。有太阳中风之身热恶寒,却无太阳中风之头项强痛,太阳经脉有风邪存在,此非太阳中风初起。同时,又有阳明经之面目赤,两经同时受病,热郁于上,故头热,寒凝于下,足寒。寒热交错攻击,故头摇口噤,被反张。

2.2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痉病,其脉劲急强直,伏坚即沉实,按之即沉取,两句意思一致,皆言其脉如弦直,直上直下。

【自注】痉病之邪,发自经脉,非外邪初袭,故脉不浮。

2.3 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兼有2.1条之颈项强急或头摇口噤或背反张者,为实邪痉病,名曰刚痉;发热汗出不恶寒兼有2.1条之颈项强急或头摇口噤或背反张者,为虚邪痉病,名曰柔痉。

2.4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则为伤寒。而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这些都是太阳伤寒不当有之证,必为寒盛已入阳明,太阳、阳明两经皆病,欲作刚痉之状,故以葛根汤兼治两经,若麻黄汤则单治太阳而不治阳明。

葛根汤方

葛根60   麻黄(去节)45   桂枝30   芍药30   甘草(炙)30   生姜(切)45   大枣(孹)12

上7味,㕮咀,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葛根,减400毫升,去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

2.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痉病者,若其人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xiè]齿,此为痉病已入里,风热盛故胸满,背反张而卧不敢着席,阳明经热盛灼筋,故脚挛急,齘齿。可与大承气汤。此非阳明里实,热在经不在府,故言可与,斟酌之意也。

[xiè]齿,牙齿痉挛,上下牙对敲。

大承气汤方

大黄(酒洗)60   厚朴(炙,去皮)125   枳实(炙)5枚≈7.5   芒硝40

上4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二物,取1000毫升,去滓,内大黄,煮取400毫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2.6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其证备,即发热、头项强痛,恶风寒俱见。身体僵硬,几几然不能俯仰自如,则为痉病。沉迟为太阴之脉,故知此为太阳太阴同病之痉,故栝蒌桂枝汤主之,以和太阳之表,清太阴之里。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30   桂枝45   芍药45   甘草30   生姜45   大枣12

上6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稀粥发之。

2.7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热且出现痉病证,若脉沉而细,则此痉病为难治。脉沉而细,为少阴脉,脉细为阳衰,故难治。

2.8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因风邪而病者,本不当下,下之伤液,筋失液养而致痉,若复发汗,汗出伤津,津液俱伤而枯燥,气血流行不畅,必拘急。

外感风邪,太阳经受之,初病时邪在表,误下则邪入经脉,风邪循经脉攻击,故病痉。

2.9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太阳病本当发汗,若发汗太多,腠理大开,表气不固,外邪乘虚而入,亦可致痉。

2.10寒湿相搏,若发其汗者,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寒湿相搏而有痉之证,若发其汗,其表益虚,汗后即恶寒更甚。若发汗后,其脉如蛇,即脉不直紧而是曲缓,则痉邪退,为欲解;若发汗后脉依旧直紧,或者进一步沉实而弦,则痉病成矣。

2.11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身上有疮溃烂未愈者,气血已亏,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表更虚,更易招来外邪,或可因新邪乘虚而入致痉,或可因血液亏竭致痉。

2.12 痉病有灸疮,难治。

痉病者,本已风寒或寒湿两邪同时侵入两经,营卫已虚,若其人有灸疮,不会化脓,则营卫濒于绝,故难治。

湿

2.13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之为病,若为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疼;若内生湿病,则发热身黄。外受湿气,湿久郁热,亦发热,热蒸湿气,向皮毛扩散,故身发熏黄。熏黄者,如火熏之暗黄,黄中带黑。若湿挟风,风走空窍,则痛只在关节。

2.14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体内有湿邪者,病发而身疼发热,头痛鼻塞,证似伤寒,其脉大,知非伤寒,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则病在头部,面黄为有湿,因此判断为体内寒湿上攻于头,内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泄寒湿则愈。

2.15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有湿之人,外感寒邪,湿郁而生热,寒令身疼,身烦疼而不黄,则湿不重,宜麻黄加术汤发汗驱寒兼去湿。加术意在去湿,发汗为宜,慎不可火攻,恐火生热而生变也。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去节)45  桂枝30  甘草(炙)30   杏仁(去皮、尖)70个≈20  白术60

上5味,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复取微似汗。

2.16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此为湿挟风,故痛只在关节,若脉浮细,是风邪为主,在外,当汗之。今脉沉而细,则湿胜风,在里,此名为湿痹。湿气内注入关节,则关节疼痛而烦。若小便不利,大便必湿润,反而快,当利其小便,使湿随尿去。

2.17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头汗出,是上有湿下有热,热蒸湿气上越之汗。湿重故背僵硬,湿为水,湿盛生寒故欲复被向火。若下之早,将引湿入内,湿邪入上焦则胸满,入中焦则胃湿寒而哕,入于下焦,则膀胱之气化受制,为小便不利。胸中有寒,故舌上滑白如胎。热郁于丹田,虽渴欲得水,却因胸中有寒而不能饮,则口燥烦。

2.18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条湿家但头汗出,下之过早或致小便不利,仍不至死。若湿家本无汗出,下之亦不当汗出,今下之反而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小便利则额上之汗非湿气上溢,下之也不可能使湿气上溢,故知此为阳气上脱致额上汗出且微喘,阳气上脱,故死;下利不止者,阴气下脱,亦死。此为阳气脱于上,阴气脱于下,阴阳离散,故皆死。若虽额汗微喘,但两便不利,则阴气犹在,或虽两便利但无额汗微喘,则阳气犹存,皆不死。

2.19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傍晚加重,名风湿。汗亦湿类,故汗出当风可致风湿,劳作汗出而入冷水亦可致风湿。既为风湿,即有风邪作祟,则一身尽疼必关节不可屈伸。发热,则风湿在表。白天气温从早上升,到晚下降,人体与空气之间的热平衡亦有变化,傍晚时分气温转降,则热平衡倾向于向人体吸热,同时,空气湿度也因太阳下山有所增大,这两方面皆对风湿病者不利,故日晡所病剧。湿为寒,故风湿病者宜避风保温。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令微汗以解表去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汤泡)8   甘草(炙)15   薏苡仁8   杏仁(去皮、尖,炒)10

上剉麻豆大,每服6克,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2.20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脉浮为风,身重为湿,风湿脉浮,寒湿则脉沉。身重未至于疼痛,为病在表。汗出恶风,则病人表虚。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在表,法当从汗出,今病人已自汗出,表已虚,故不可再用麻黄解皮毛之表而虚其虚,而用防己,驱皮下肌腠之湿,故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冷如冰,是湿下行之故,可用被包裹腰下以保温,令微汗。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15   甘草8   白术12   黄芪(去芦)16

上剉麻豆大,每抄8克,生姜4片,大枣1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着,加麻黄8克。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12克。

气上冲者,加桂枝12克。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12克。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2.21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若发汗方法不对,亦不能解。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则骤驱不能去,只能渐解。适逢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大,风湿更盛,当汗之无疑,医云可发汗,便大发其汗,结果病不愈,何也?因大发其汗,固然风气可除,但湿气不去,故不愈,此为发汗方法不对。若治风湿,发其汗,须令其微微欲汗出,方能风气和湿气俱去。

2.22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不呕不渴,即无伤寒里证,未传经入府。伤寒虽愈,却得风湿。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身体疼烦为风,不能自转侧为湿。脉浮为风,脉涩为湿。脉浮虚,为表虚。脉证相符,风湿之邪在肌肉,未入筋骨,伤寒已八九日,其人必虚;脉浮虚,阳虚。故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此非邪热入里之硬,乃风热燥湿之硬,故不可下,况小便自利,不可再汗夺其津液,故去桂枝,加白术以佐附子除湿气,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凡服药后有如虫、如冒状者,是术附之药力并走皮中,驱风逐湿进行中。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60   附子(炮,去皮,破8片)3枚≈黑附片30   甘草(炙)30   生姜(切)45   大枣(孹)12

上5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30   附子(炮,去皮)1枚半≈黑附片15   甘草(炙)15   生姜23  大枣(孹)6

上5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温3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2.23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上条风湿相抟,其痛在全身,不能自转侧,是湿重于风。本条痛在骨节,挚痛不得屈伸,是风重于湿。骨节指小关节,如十指之关节,十指挚痛不得屈伸。风行速,走空窍而入骨节,近之则风动故痛加剧。风属热,风邪盛而生热,故汗出。风邪壅于上则短气,壅于下则小便不利,其人恶风不欲去衣,是风邪甚极,风湿相抟于表,甚则微肿。以甘草附子汤主之,祛风为主,除湿次之。

甘草附子汤方

干草(炙)30   附子(炮,去皮)2枚≈黑附片20   白术30   桂枝60

上4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100毫升。恐200毫升多者,宜服120-140毫升为妙。

2.24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热,俗称中暑,名暍。西医通常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暑热袭击,太阳经受之,汗出恶寒,身热而渴。暍与温热病之区别:中暍者,为外邪,暑邪由表而入,故汗出恶寒;温病之热则由内生,故虽汗出但不恶寒。温热之脉浮而实,暍之脉浮而虚。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中暍之渴,一病即欲大饮。温热则传经,病变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

《内径》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夏至之后,长江以北地区,高温天气多发,故夏至后,出现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症状者,宜注意其是否中暑;夏至之前,则中暑概率低,宜注意其是否温病。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90   石膏(碎)125   甘草30   粳米120毫升   人参45

上5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2.25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暍,本有汗,若发热无汗,恶寒,身重而疼痛,证似太阳伤寒,其脉却非伤寒,脉弦、细、芤、迟皆为气虚,经曰:寒伤形,暑伤气。足太阳膀胱经受暑邪所伤,体表卫气虚弱,故小便毕,即洒洒然毛耸;气虚不能达四肢故手足逆冷。暑热入体,劳则扰动阳气而助热,故小有劳身即热,热甚则口开(本能反应,如盛夏之犬开口吐舌),口开必前板齿燥。此为中暍危证,俗称重度中暑,若发其汗,则虚其虚,恶寒更甚;若加温针,则助其热,暑邪愈盛,则发热愈甚;若数下之,则热伤尿道而淋甚。

2.26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太阳中暍,身热且疼而重,身重为有寒。脉微弱,为气虚。寒伤形,暑伤气,此中暑兼有寒邪,为夏月天热,大汗之后以冷水洗澡,水气乘大汗后肤表虚疏而入皮中所致。一物瓜蒂散汤主之。

一物瓜蒂散汤方

瓜蒂20

上剉,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顿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2
金匾悬解卷四 黄元御医学大全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11条
《医宗金鉴》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痉湿喝脉证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