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的简史

中药的简史

中药的知识,是我们祖先在防治疾病过程中逐步认识和积累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

古代对中药起源的传说,多与“神农”有关。如《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若,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些记述,生动地反应了我们祖先认识药物的实践过程。

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在寻觅食物时,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误食某

些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某些药效反应,或发生中毒现象。有时也因偶然吃了某些动植物,

使原有的疾病得以减轻甚至消失。入们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尝试和经验积累,不断总结,从而丰富了用药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传播药物知识的方式也由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早期药学知识的文字记述,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如在《周礼??天官

宰》中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及“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记述。先秦时期的诸子书中,有关药物资料的记述颇多。如在《诗经》中,就裁有不少药物的名称。《山海经》中记述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已达百余种。在《内经》中不仅记载了13方,20多种药物,而且总结了药性理论与用药法则。上世纪70年代初,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先秦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载有大量药方,药物总数已达300余种,其内容涉及到药物的品种、产地、形态、采集、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诸方面。说明至迟在秦汉之际,我国药学已具有相当规模。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兴盛时期,为总结先秦积累的大量药学资料准备了必备条件。公乘阳庆传给淳于意的《药论》,成为史籍中记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可惜其书已亡佚。《汉书》中三次记述了有关“本草”的史料,不仅有“本草待诏”的记载,而且在《楼护传中》称“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把本草与医经、方术并列,可见“本草”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最迟应是西汉年间。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公认为《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就是成书于汉代。由于其书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很难定其具体成书年代。原书早已亡佚,现在所见到的内容,乃是经陶弘景整理而转传于历代本草之中被保存下来的部分。全书载药365种,是汉代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该书序录部分,概括地总结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三品分类、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规律、服药方法、剂型宜忌等,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所载各药的内容,以性味、主治、功效为主,多数药效确切可靠。如麻黄定喘、大黄泻下、猪苓利水、黄芩清热、黄连止痢、海藻治瘿、当归调经、雷丸杀虫等等。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也是中药学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重要标志。但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书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点和错误。

    自《神农本草经》成书后,历经后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本经》的药物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功效和用途,同时新的药物也不断发现和增加,这些新的药学资料,由历代名医相继记录整理,撰成了《名医别录》一书。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搜集各种不同传本的《神农本草经》,以此作为基础,加以整理注释,并增加《名医别录》新选出的365种药物,计730种,编撰成《本草集注》,通称《本草经集注》。全书七卷,对魏晋以来药学发展情况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为了使新旧内容不致混淆,采用了朱书《本经》,墨书《别录》的方法加以区别。他还创立了按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把药物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用七类,较之《本经》的三品分类,是药学的一大进步,对后世的药物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对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采制、真伪鉴别等都有新的论述,大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他还首创了“诸病通用药”,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了方便。

在两晋、南北朗时期,对中药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还有风行一时的道家炼丹术与新兴学科分支——炮炙学的创立。如东晋时期葛洪《抱扑子》即是服食炼丹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制药化学实验。炼丹术的兴盛,既扩大了矿物药的应用范围,也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刘宋时期雷(学攴)的《炮炙论》记述了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毒性和烈性,保证用药安全,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炮制技术。

隋唐时代(公元581907)。我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南北统一,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中外交流也日渐增多,西域、印度的医药文化不断输入,丰富了我国医药宝库。推动了我国医药学术的进步。反映这一时期中药学发展概貌的,首推盛唐时的《新修本草》。该书由当时在朝廷控有重权的长孙无忌、李勣领衔,并由具有丰富药学知识的苏敬实际主持,共23人参加编纂。在编写过程中,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所产地道药材,并进行实物描绘。显庆四年(公元659),全书修成,由唐政府颁行全国,这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书籍,它比世界著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八百多年。《新修本草》原书共54(正经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目录2),收载药物844(实际850),是一部图文并茂、卷帙繁浩的药学巨著。该书不仅反映了盛唐时代药学的进步和成就,而且其编写方法和形式,都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该书颁行不久,很快传到国外,约70年后即传入日本,对日本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还把它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本。唐代的医家药学著作颇丰,但对中药学发展影响较大的为数不多。开元年间(公元713741)陈藏器搜罗了《新修本草》遗漏的民间药物,加上当时新发现的一些药物,仔细考核,订正谬误,编成了《本草抬遗》十卷,进一步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陈氏还创立了以药物功效进行分类的方法,最先按“十剂”分列药物。对于临床辨证用药更有指导意义。此外,孟诜的《食疗本草》对食物药用作了专门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药的发展概况,扩大了中药的应用范围。

成书于五代时期的《蜀本草》,为后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土韩保昇等所增订,以《新修本草》作蓝本,增补注释,并增加部分新药,名为《重广英公本草》,其书约成于广政年间(公元938964),对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丁—定影响。

宋代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繁荣,特别是科学、文化的进步,临床医学的发达,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药物品种的增加,用药经验的积累,炮制、制剂技术的改进,成药应用的推广,使宋代药学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对于本草、方书的整理,政府曾多次组织修订、增补。公元973年,宋庭首先沼令刘翰、马志等修订本草,定名为《开宝新样定本草》,次年又经李昉、扈蒙等重新校勘,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全书共20卷,载药984种,新增药物达134种。还增加了一些注释,由于刻版印刷工艺的改进,把陶氏首创的朱墨分书,改成了黑(阳文)(阴文)字体,为保存古本草作出了重大贡献。1057(嘉祐二年)由掌禹锡、林亿、苏颂等在《开宝本草》的基础上,经三年的修订,编成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简称《嘉祐本草》),于l061年刊行。全书共2l卷,收载新旧药物1082(实为1083),新增药物99(新补82种,新定17)1058年宋朝政府又仿唐《新修本草》图经旧例,诏令全国征集各州郡所产药材标本及实物图形,并注明形态、采收、功用等,进口药材则另有要求。这些材料经苏颂等人整理,于1061年编成了《本草图经》。全书共20卷,载药780种,其中新增民间药物103种。共绘制药图933幅,成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该书对药物的来源和鉴别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也记录了药物的应用和大量单方。以上这些官修本草对于推进药学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斅奭

宋代医家编撰本草著作甚多,如宋初不著姓氏的《日华子诣家本草》,北宋末年寇宗奭所著的《本草衍义》,南宋时陈衍所撰的《宝庆本草折衷》等,各具特点,对后世本草学发展均有积极影响。但在中药学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者,首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把《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综合编撰,复从经史、医籍、方书中所搜集的大量单方和有关药学资料附编其后。初稿约成书于l082年。全书共31卷,收款药物1744种,新增药物526种,附方3000余首。它具有药品众多、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完备等特点,为保存古代本草文献起了承先启后作用。由于它学术价值极高,宋朝政府曾多次令人修订,而有“大观”、“政和”、“绍兴”等不同年号的《证类本草》刊行。

金元期间,中药学发展的特点为突出临床适用,注重药性理论探讨。本草著作大多简明

扼要。如张元素的《珍珠囊》,李东垣的《用药法象》,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都是一脉相承。他们既继承《本经》原旨,又探讨《内经》的药性理论,对气味阴用、升降浮沉、脏腑补泻、归经引经等药性理论,给以全面阐发。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促进了中药基本理论的发展。元朝时代,对中药学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有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该书虽为饮食疗法专著,但记录了不少回、蒙等少数民族食疗方药。尤其该书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制酒的工艺,对于提高酒剂的药效具有进步意义。

明代是中药学在封建时代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留下的本草著作甚多。弘治年间

(15031505)由刘文泰等人编纂的《本草品汇精要》,内容甚为丰富,编辑体例严谨,尤其所绘彩色药图,甚为精美,惜未能刊行于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首推《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他以毕生精力,刻苦钻研本草,“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书考八百余家;实地考察,采访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费三十年之殚精,三易其稿,终于l 578年编成了集我国十六世纪前药学大成的《本草纲目》这部科学巨著。全书共52卷,收获药物1892(实为l 897),附方1100余首,改绘和新增药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书中药物以五行(水火土金木)、三界(矿植动)为依据,按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将其分为16纲,60小类,为中古时期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成就,也为世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书中综合了十六世纪前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地矿学以及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药物学的范围。该书从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到海外,先后被全译或节译成日、朝、英、法、德等多种文本,流传亚欧北美等地,成为我国在世界流传最广的本草著作。

清代的本草著作,大多为适应临床用药而作。以删繁就简,阐述经义,探讨药性,阐发

机理为主。最为流行的有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在中药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当推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他在广泛收集民间药物资料的基础上,按《本草纲目》分类体系进行整理。全书收载药物921种,而新增的药物即达7l6种之多,为本草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是本草学中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学著作。由于该书资料是从众多医药书籍、地方志书及笔记小说中搜集来的,引用文献达六百多种,其中不少本草、医书现已佚失,赖该书引用得以部分保存,故有较强的文献价值。书中还附有大量简易有效医方,尚有发掘应用价值。此外,还有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其书虽以记述植物为主,但也记录了大量的民间药物资料,对丰富本草学的内容作出了贡献。

    我国本草学,从西汉创立迄于清代,历经两千余年变迁,各个时期都有其成就与特色,

且代代相传,日渐递增。据统计现存的本草书籍在400种以上。记录了我们祖先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使之成为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发扬和整理提高,并将对其发展列入国家宪法之中,充分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社会需要,为中药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医药院校的建立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研究机构遍及全国各省市,广泛开展中药化学、药理、临床的研究,发掘出大批有效新药。多次开展全国性的药材资源普查,整理出版了一批地方药志和全国性专门著作。如《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纲要》《中华本草》等大型药学著作,收载的药物已近九千。其中《全国中草药汇编》分别于1975年和197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分文字与图谱两部分。文字部份分上、下两册;正文收载中草药2202种,附录1723种,连同附注中记载的中草药,总数在4000种以上。《全国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选收中草药彩图1156幅。本书是在大量征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全面地整理了全国中草药关于认、采、种、养、制、用等方面的经验与有关国内外科研技术资料,内容正确可靠、重点突出、便于应用,是对建国20多年来中药研究和应用的一次大总结。上世纪末出版的《中华本草》(1999年),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学科涉猎众多,资料收罗广博,分类先进,项目齐全,载药8980种,在全面继承传统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和临床报道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该书为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中华人民共和园药典》从1965年开始,各版都收载了大量中药、中成药,并逐步完善其质量控制标准,反映了民族文化特色,显示了我国当代药学科技水平在中药材生产方面,由于开展了野生变家种、家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产量、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一些药源稀少、成长期长、依赖进口的药材,如沉香、番红花、血竭、麝香、鹿茸等,进行了引种和驯化饲养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有些天然药材,进行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工作也有了可喜的进展。有关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使中药加工、中成药生产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面发展。大批的古代本草文献相继整理出版。凡此种种,标志着中药学博大精深,莲勃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多学科的优势,协作攻关,使我国的中药学更加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学知识|考点(1)中药学的起源.发展
第二讲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复习讲义】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一章
(1)第二讲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1《中药学》第一节、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