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药性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

国家中医管理局973中医理论专项课题组负责同志: 您好!

近两年,承蒙厚爱!被邀连续几次参加科技部的973中医理论专项课题(中药药性理论部分)的评议,得以了解一些情况。觉得评出的结果不能尽如人意,其中对于药性理论的认识有些模糊。近来对于药性理论方面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思考碎片,随想随录,集成下文,特提出来供领导们作参考(详见下面附文)。这些仅为个人井蛙之观,管窥之见,不当之处,请多指正。顺颂

冬祺

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钟文

 

附文:关于药性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

1、中药药性理论多是在唯象思维下形成的,如四气是用一年四季气候特征来概括的药性;升降浮沉是用一年四季生物生长活动规律来概括的药性;补泻和归经则是以在唯象思维下形成的脏腑和经络理论来概括药性的。以上药性,都是建立在唯象论的基础之上。用现代的逻辑思维下形成的科学方法,即还原论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实验研究,是难以获得满意和理想的结果。即使得到阳性结果,亦多数难为中医临床所用。因此,在药性理论的研究方法学上,应该寻求新的理想的方法。

2、五味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在药性研究中应重视五味理论的研究。  

一、五味理论是最早的药性理论。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中。在论述五行时,就把五味概括于其中了,谓“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味最早就是饮食调和的理论,后来演变过来作为中药药性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书中记述甚多。如在《周礼》中就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之论,显系就饮食的调济而言。又有“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这里已见五味理论的雏形。这大概应是最早论述药性的记载了。其他在《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不少记述。我们现代研究药性理论,应该从最早的理论开始。

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方面是寻找药物,发现新的药物;另方面也是探求药性的实验。五味的“味”,从口,未音,即以口为其形,以未为其声。未为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土(主生万物),时主长夏(万物长成),五脏主脾(开窍于口),说明味在古代含意甚广,亦可见味字的构成,有着很深的含义。在《内经》里称五味者,实际上凡属食物、药物等能服食(能进口)的物品都归于味,而这些东西大多成熟于长夏(主未)之时。所以,味者,就是用口(舌)的感觉去体验各种能食之品。因此,五味理论,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用自己身体的器官来做食物、药物实验的总结。此外,人民大众还把“味”字作为中药的量词,常常把一种中药称为一味,也可以说中药就是“味”,可见味在中药中的重要性。

三、就药性而言,最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论述。其中论述最多的就是五味理论,诸如“五走”、“五入”、“五宜”、“五禁”、“五味之用”等论述。这些记述都是以五行理论作指导,通过临床观察,进一步结合脏象理论,总结药物的功效而形成的。脏象理论,是论述中医生理病理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因此,五味理论与中医临床是紧密相连的。其次才论述四气、补泻、毒性等内容及其他药性。而且其他的药性理论,大多是围绕或结合五味理论来展开论述的,如补泻药性。以及后世的升降浮沉、归经(这些药性也在《内经》里已有萌芽)都把五味作为重要依据。所以,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应该首先弄清五味理论。

四、在《内经》中,论述药性,内容甚多。诸如阴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等。而阴阳是药性的最高概括,其他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等,都有其阴阳属性。其次是气味,有“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的论述,其中气味厚薄之论为金元医家提出升降浮沉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从上面的气味属性来看,气为阳,味为阴。气之清轻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者下凝为地。天者无形可测,四气亦为四时之气候特征,无物可征。地者有形可探,五味就是地上万物具有的特性之一。因此,五味理论应该作为药性理论研究的首要和重要对象。

五、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是把五味摆在首要位置的。不仅在序论中先论五味,再述四气。而且在各药的论述中也是先列味,后列气的。可见《神农本草经》在药性理论中,也是将五味理论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时在某些药物的论述中还直接应用五味理论来总结药物功效,典型的如灵芝(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就是结合五色、五味理论来记述它们的药性的。

六、从各药性能来看,唯有五味是每味药都具备的。四气100多种为平性;补泻也不是每味药非补即泻;升降浮沉不仅有双向性,也有缺如;归经不但有归十二经者,亦有不归经的所谓“散品”;毒性也不是每药均具有,在中药中以无毒者居多。五味药性是唯一比较接近和具有药性物质基础的特性,当然五味只能是药物的物质特性之一,不能说是药物的唯一物质特性,更不能说五味就代表了药物的物质基础。这里应该指出,对五味的研究,也有一部分是用功效概括出来的味,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在研究对象上,应尽量以实际味的药物为主。可以把自本经以来没有变化的药物作为研究对象。

3、在常见的药性理论中,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其中四气、升降浮沉、补泻都是药物功效性质的概括;归经则为作用所在和作用范围的概括;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则通指药物的偏性而言;狭义的则多指药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实即指药物应用中的安全性,所以称不上严格的药性理论。唯有五味是用药物的物质特性来概括的药性,适用于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因此要找药性的物质基础,就应从五味着手,通过对五味药性的深入研究,打开一个缺口,从而进一步结合其他药性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四气或补泻进行研究。最后逐步各个击破,取得全面的胜利。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让我们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再做一次新“神农”,把五味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药象
中药学知识|考点(3)中药的作用.性能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区别
5-1 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之由来——中国中医药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