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 司马光《客中初夏》赏析

一君木子

客中初夏

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是宋朝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

在该诗中,作者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描写,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表白,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声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该诗以其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而闻名。其中暗含的对于王安石变法不满成为了该诗写作的主要背景。前两句写景: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后两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飘荡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此诗是作者回京任职前、在洛阳时所写。表达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

注释

客中:文中指旅居他乡之意。

清和:指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是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之意。

四月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和暖明,

正对门的南山雨后变得更加明净。

眼前没有令人发指生厌飘扬的柳絮,

只有那些葵花朝着太阳怒放欣荣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

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写在哲宗即位、司马光回京任职前在洛阳时所写。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中无署名文章,如有侵权告知,即刻纠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优雅地牢骚,含蓄地言志,《客中初夏》赏析!
【四月清和雨乍晴】最美人间四月天:你还记得林徽因吗?
每日背诗|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柳絮飞尽日初长,树阴满地流莺唱,3首古诗咏初夏志趣忧乐韵留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