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骑行浚县逛庙会(下)
 制作:王全仁     摄影:王全仁         2016年2月25日
        
       午饭后,路上的人好像少了一点,估计都涌进饭店吃饭了。我们一行十六七人开始参观大伾山,实际上说这是山,要是在咱们淇县,可能都会让人发笑,顶多算一个高岗,它的海拔只有 135米,面积1.66平方公里。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不是崇山中的峻岭,却是平地突起的孤峰,它函盖了天时,占尽了地利,在中原大地上孤峰独秀,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向往和梦寐登临的一座圣山,刘秀在山上设坛祭天,李世民登山拜佛,王维、王阳明等数位文人雅士作诗赞颂,处处都有文人雅士的足迹或者摩崖题记,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浚县名声大震,大伾山也是声名远播,来此参观游览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说今天仅这两座山和伾浮路上的人至少要有四五万,旁边的人说最少也要有十来万人。看来淇县的旅游业和浚县比,差了一大截,好听点说应该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块石碑点明了景区的重点
       大伾山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即此。商周时,浚地称黎,山称“黎山”。西汉初又名“黎阳山”。 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朗军还师经黎阳,在山巅筑青坛祭告天地,谥名“青坛山”。明初浚县城移至浮丘山北,山居城东,故俗称浚县东山。在这座山上,有历史悠久的天宁寺,清静幽雅的吕祖祠,气势巍峨的大佛楼等等。大石佛身高八丈,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此外还有460多处历代名人的摩崖题记。这些都是大伾山的重要游览景观。

       这是山门,在伾浮路东端大伾山西麓,为仿汉阙式,面阔16米,高9米,山门座东向西对称分布,两端为仿汉石阙,两层单檐平顶,中以敞廊顶相连。坊额悬挂书法家 罗工柳书“伾山仙境”横匾。山门前为三级月台,月台南北均有马道。大伾山山门建筑气势宏伟,游人对其叹为观止。

       前面这条人头攒动的路叫百猴路,百猴路是大伾山景区内从山门通往山上的必经之路,因路两旁的269根石柱和259块石栏板上面雕塑有1986只形态各异的猴子而得名。浚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为 弘扬民间艺术,于1986年创建了这条百猴路。”百猴路"的设计者是张希和,人称“泥猴张”。 

       “泥猴张”于1942年出生在河南省浚县的一个半农半艺的家庭里。他大哥是位民间纸扎泥塑艺人,父亲能写一手不错的毛笔字。在父兄的影响下,他从小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熏陶,与泥塑结下了不解之缘。1965年,他到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为了提高泥塑艺术,他到大坯山东麓的泥玩具之乡杨祀屯村,拜泥塑艺人为师。相传,杨祀屯村的村名来源于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中的一位名叫杨祀的大将。杨祀军中有不少擅长泥塑的官兵,常捏些将士坐骑,以怀念阵亡的战友,从那时起,泥塑艺术绵延不绝,成了豫北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张希和了解这里制作泥塑的动人历史以后,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泥塑艺术弄出个名堂来。 张希和在艺术上把师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敢于独树一帜,自成流派。他从齐白石长腿弯弓的虾、徐悲鸿蹄挽狂风的马、黄胃踢趟厮磨的驴得到启示,想到猴子的活泼好动,面部表情突出而创作出了这别具特色的百猴路!

       自山门至大伾山广场,长195米,宽5米,7级,163个台阶的百猴路,水泥路面,青石栏杆。望柱和栏板上雕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猴1986只,系浚县著名民间艺人张希和(人称“泥猴张”)设计。创作者大胆想象,利用夸张和变形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 千奇百怪的猴子,它们或蹲成坐,或跑或跳;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左顾右盼,有的托下巴凝思;真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既保留了泥猴的神韵,又具有石雕艺术的风格,是浚县民间艺术的代表作,也是大伾山景区重要人文景观。

行走在百猴路上的这位老兄也很配合,让猴子挂着脖子上,更有创意的是把金元宝挂在眼镜腿上。

这是著名的恩荣坊,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是国家表彰的典范、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勋章。
这座恩荣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是当时的皇帝为了奖励孟楠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
       恩荣坊原址在浚县卫贤镇卫贤集大街,1998年自卫贤镇迁至百猴路中段。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工部主事孟楠建。恩荣坊是一座极为精致的 “四柱三间五楼”式石质结构牌坊。

       中间一楼的正脊上又起一坊(“文化大革命”中毁掉),重坊相叠,造型奇特。坊的四个柱上有5个楼,均为歇山顶,中间一楼檐下雕一竖匾,上刻“恩荣”二字。竖匾以下共有7道枋,第一层刻二龙戏珠;第二层刻“龙章宠锡”,“锡”在这里读“赐”,意思为圣旨恩赐;第三层是八仙庆寿;第四层刻“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第五层刻“竹林七贤”图,再现了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等7位有名的文人于竹林间。品酒赋诗、高谈阔论、舒啸长吟的情景,图中还雕有书童等,并雕出了阴晴雨雪四季变化;第六层刻“赐进士及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并有题记;最下一层的画面上共有16个人物,有骑士、倚仗、上方还有仙人。画面前方刻有一半开半掩的城门,一人从门内探头向外张望,空中有仙人护送,描绘了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情景。

        恩荣坊建成后,一个“牌坊摞牌坊”的故事便在浚县流传至今:当年皇上赏赐孟楠一笔钱,恩准孟家修建一座功名牌坊 。孟楠得到恩赐,风风火火赶回家乡浚县着手立牌坊。工匠们把牌坊构件设计、雕刻好以后,孟楠在卫贤街选定好牌坊位置。一切准备就绪,工匠开始立牌坊的四根柱子。这时,一个10多岁的孩子跑过来在牌坊的柱基上坐了下来。工匠嫌孩子坐在这里碍事,便说:“哪里来的孩子,坐在这里干啥?”孩子也理直气壮地问:“你们在这里干啥?”孩子说完仍坐在那里不动地方。这个孩子便是与孟楠家一街之隔的赫瀛。孟楠家在路东边,赫瀛家住路西边。赫瀛的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孟楠听说路西赫家的孩子阻止牌坊施工,就过来问他为啥坐在这里。赫瀛反问道:“你家建牌坊占了俺家的地方,将来俺家出了大官那牌坊在哪儿建?”孟楠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他随口说:“这好办呀,将来你家牌坊就建在我家牌坊上面吧。”赫瀛马上问:“你这话将来还算数吗?”孟楠说:“今天这么多街坊都在场,我一个朝廷命官说话当然算数。”从此,赫瀛发奋读书,后来果真中了进士,被封为御史。孟楠因为有言在先,只好同意赫瀛把牌坊建在了恩荣坊的上面。
        “牌坊摞牌坊”的故事尽管一直传到现在,但与史实有出入。据《浚县志》记载,孟楠与赫瀛同为卫贤村人,赫瀛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就中了进士,而孟楠是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才中的进士,孟楠中进士的时间比赫瀛晚了24年。因此,“牌坊摞牌坊”的故事应是民间借恩荣坊独特的建筑结构艺术演绎出来的。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很多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志者事竟成……  
        这是大伾山广场,站在这里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伾山是一座青石构成的山,在山崖的石壁上,题有“大伾山”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在2000年的时候,由素称“军中第一笔”的书法家李铎题写,次年春季摹刻的,每字大3.5米,气势磅礴,引人注目。 

这座桥叫桥上桥,位于百猴路上端,1985年建,为拱形石桥,上下两层圆形涵洞,如同两桥叠压。两侧修水池,夏季碧波荡漾。

现在的水池已经干涸见底,庙会期间成了套圈的场所,这实质上就是“圈套”。

再往前走是登山阶道,左右分别是台阶,中间是光滑的斜坡石道,其中古柏相夹,壮美清幽。刚好巧遇美猴王下山!

       台阶上边是天齐庙,位于大伾山南山腰。天齐庙又名东岳庙,座北向南,为祭东岳大帝黄飞虎而建。天齐庙始建年代失考,现存金明昌五 年(1194年)及元至顺四年(1333年)两通重修天齐庙碑。现有硬山顶山门三间,高出广场1.2米,内塑黄明、周纪、吴谦、龙环四将军像。东西两廊各 五间,硬山顶、灰板瓦。内塑十殿阎罗帝君。正殿三间,建于二级平台上,每级高1.5米。内供黄飞虎塑像。殿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门前二滚龙飞云石柱,系 元代遗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呼之欲出,艺术价值很高。



正殿三间,建于二级平台上,每级高1.5米。内供黄飞虎塑像。殿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门前二滚龙飞云石柱,系 元代遗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呼之欲出,艺术价值很高。

中间这两根滚龙飞云石柱就是整个庙宇的灵魂了,它是原殿之物,雕刻的相当精美。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石柱大多都是圆形的,而这两根龙柱却是方形的,十分少见。

在年长的骑友指引下,我们一彪人马全部涌进延寿殿朝拜,希望在坚持锻炼身体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延年益寿!

出了天齐庙,跟随众人向北下行去寻找八丈大佛七丈楼

途中看到一位老人身体不适,家人赶紧抱起,移动到路边紧急救治!

       再前行到达太平兴国寺,它位于大伾山东,座西向东。创建于五代,寺号是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用自己的年号敕封的。院内有一通立于太平兴国二年 (997)的石碑,为《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详细记载了当时有寺无号,众僧人呈报朝廷,皇帝赐封的过程。寺内主要建筑有释迦牟尼大殿、朝阳洞及观音洞。寺内今存明至民国时期建筑。原山门三间,座 落于半山腰平台,系清代建筑。内墙壁上镶嵌重修寺院碑刻。主体建筑为释迦牟尼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
       大殿北有观音洞, 凿于1914年,洞内供观音,前有拜殿三间。观音洞北有朝阳洞,凿于明代,因洞朝阳故名。洞深4.18米,宽3.46米,高2.5米。券形顶,是大伾山上 最大的凿洞。洞内原塑三尊菩萨及十八罗汉像。天将雨时四壁渗水,宛如一天然“晴雨计”。前有拜殿三间,殿下有明代天启七年(1672年)拜殿碑一通。
       洞两侧山崖上有唐、元摩崖题记及摩崖造像,唐代《大伾山铭》位于寺后山崖上。左上方的红色题记是大伾山上最早的一方题记,题于唐建中元年(公元 780年),距今有一千多年了,当时唐代的谏议大夫叫洪经纶,奉旨到河北魏博调查田悦私养兵马之事,回洛阳路经大伾山,刻下了这一方摩崖题记:登于大伾,禹所经过,顶凸坤仪,根压洪河,天生忠良,济物洪多,山灵河神,卑环海戢戈。最后一句表达了这位谏议大夫愿刀枪入库,四海安定的心情。

这儿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穿门而过之后左转就看到了大佛楼。

现在我们到了天宁寺,也就是大伾山王牌景点——伾山大佛所在地。 
       天宁寺,古称大伾山寺,创建于北魏时期,已逾1400余年,系大伾山景区核心景点。座落于大伾山东麓,东瞰黄河故道,西倚大伾悬崖,背山面水,气势壮观。寺由东西、南北两条轴线组成。门前是平台,台下有“七十二蹬”,系登山之路。石阶两旁的地下曾出土东晋时期的石雕狸羊一对,造型独特,系我国早期石雕造像艺术珍品,现存河南省博物院。前院东为正门,面阔五间,悬山顶、灰瓦覆顶,一瓦一带绿琉璃瓦简边,前有斗拱。

 院内的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这通《准敕不停废记碑》与伾山大佛的命运密切相关。
       在历史上,有籍可查的废佛事件,大的就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废佛,其中后周周世宗柴荣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所以对天下寺院进行了整顿,当时废掉了佛寺 30336处,仅留下了2694处,天宁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柴荣规定,天下寺院有敕额者可以保留,没有敕额的全部停废,当时天宁寺没有敕额理当停废,因有伾山大佛,柴荣就下发了一道圣旨,准许黎阳大伾山寺不停废。天宁寺才得以保存下来,而这通石碑是历史上记载柴荣下令灭佛事件的唯一一通保存下来的石碑,所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中院 正中为藏经阁,硬山顶,黄琉璃瓦简边,前有斗拱。阁上原藏南藏经6053卷,1949年移交平原省,现存新乡市图书馆。阁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 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为硬山顶灰瓦一瓦一带,有斗拱。摩崖大石佛居其中。南北轴线上,北侧院前为三间地藏殿、天王殿,罗汉殿,均为硬山顶, 灰板瓦。东侧有钟楼,建于1.5米高台上,内悬明景泰四年(1453年)铸铁钟,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达1500余斤,钟身铸铭文。中为大雄 殿,三间,硬山顶,灰板瓦,前出檐,木柱。面阔三间,进深7米,前有月台,高0.8米。殿内塑三世佛坐像,故称“三佛殿”。佛高3米,像后绘背光。殿内两 侧墙壁上画有二十四诸天,为清初作品。殿后为水陆阁,今废。天宁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为浚县品位极高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浚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系河 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伾山大佛,是一尊善跏趺座式的弥勒造像,距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了,是全国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比乐山大佛早450多年。
它依山而凿,高与崖齐,通高是22.29米,比洛阳龙门的卢舍那佛高5.15米还多,所以被专家称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

摩崖大石佛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楼对联是:千年伟佛每将真谛悟众生,万乘君王偶发虔愿宁汉唐
  摩崖大石佛 在天宁寺大佛楼内,古称大佛岩,俗称“镇河将军”,是一座依山崖雕凿的善跏趺座式弥勒大像,高22.29米,系大伾山景区王牌景点。明嘉靖 《浚县志》称十六国后赵时期,石勒听从高僧佛图澄的建议而兴建,距今1600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摩崖大石佛雄伟高大,庄严肃穆,游人到此,无不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大佛楼依山崖而建,遮护石佛。因大石佛两脚居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美谈。
“八丈佛爷七丈楼,还有一丈在下头”,原来是地下还有一丈多深,你看,一个脚趾盖儿上就可以站立一人!
       元末红巾军火烧大佛楼,石佛损毁 较重,明代泥皮彩绘,以后又多次加固维护。大石佛现存形象是:头部螺发,面方颊圆,略呈梯形。额间有“白毫相”,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双肩齐挺,脖 颈有三道肉领。左手扶膝,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坐于四周方墩,足踏仰莲。整体造型轮廓呈三角形,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风格雄健,反映了 早期造像艺术的特点,是我国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艺术和宗教价值。 
       大佛又称“镇河大将军”,当时黄河水从山脚下流过,频频的泛滥成灾,百姓们苦于水患,又无力抗灾,就把希望寄托在天神身上,佛图澄建大佛,不仅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还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因此,当地人也称它“镇河大将军”。你再看他的手势,是左手扶膝,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称为无畏印,可四川乐山大佛所做的无畏印,却是双手扶膝,为什么同样的印势却是不同的动作呢?这其中有一个很形象的含义,乐山大佛是三条江的汇合处,双手扶膝表示使江面平稳就可以了,我们这尊大佛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要把黄河水给推走。 
大石佛周围的石刻题记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登大伾山》诗作原迹更为珍贵。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蓝色字是六字真言,为古梵文所写,古梵文就是古印度所使用的一种文字,还有一方是八思巴文所写,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必烈令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族字母所创的一种拼音文字,始创于 1260年,即忽必烈登蒙古国大汉位的第一年。这种文字最初被忽必烈称为“蒙古新字”,不久即改称“蒙古字”,并确立为官方文字。让此种文字“可以译写一切文字”。按照忽必烈的构想是想用八思巴文取代原来使用的回鹘文。但是由于这种文字不太适合蒙古语言的书写与表达,所以仅仅用了110年就不再沿用了。这些文字成了元代少数民族文字得活化石。在大伾山上用汉、梵、回鹘及八思巴文所译写的六字真言共计11处,多是元代时所题写的。除了这些六字真言大伾山上元代题刻还有很多。但是元代在历史上通常被认为是文教不兴盛的时期,所以全国汉地佛教庙宇中属元代的题刻都为数不多,但是大伾山却不同,元代题刻不仅不比别的时代少,反而出奇的多。而且多种文字融于一炉,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原大地佛教名胜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由于在大佛前拍照,滞留时间过长,四下寻找,看不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赶紧掏出手机准备呼叫同行的人,老五刚好打来电话,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循着他指引的路线,追上了大家。这是一段上坡,路面就是裸露的山体石块,被行人踩踏得很光滑。

我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05年大年初五带领全家来浚县,只观看了浮邱山,这是在千佛寺后边的古柏前留影。
而大伾山当时正在维修,未能一睹芳容,这次来终于得偿所愿!
       向上至山巅便是八卦楼。八卦楼又称太极宫,为大伾山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777年)。浚县县令令刘德新题额曰“众妙之门”。该宫为八角攒尖建筑,顶覆灰瓦,一瓦一带,楼体分八面,每面宽2.5米,按方位砖饰八卦符号,故称“八卦楼”。通高25米,3层,下有70厘米高平台,底层塑吕洞宾像,中层为八仙及文昌帝君,上层为三清列真(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宫前有石坊曰“小壶天”,两侧筑高台,台高3米余。台上各立阳刻石碑一 块,左为“代天监察之台”,右为“五雷号令之台”。均为浚县康熙十五年县令刘德新书。 
  来到阳明书院,在文昌殿为儿子祈祷,希望儿子能把心思放到学习上,争取在今年中招考试中能有所建树。
       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弘治十二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写诗的时间是“己未仲秋朔”,而作赋的时间为“己未重阳”,这说明王守仁在浚县至少逗留了一个月。他最初反对佛学,在拜完大佛以后,受到极大震撼,竟从此改变了对佛教的看法。王阳明对儒学进行了拓展,同时充实了佛学的内容,如在教育方面开始提倡“知行合一”。他改变儒学原先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知道原因和结果。新科进士王阳明在浚县呆的一个多月里,见大伾山风景秀丽,便在此讲学,由于听着甚众,后在此建书院以课诸生。王阳明即王守仁,浙江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最为突出的就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来的心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奉为“心学大师”。 
       中间为王阳明的《大伾山赋》
至今,大伾山上仍留下王阳明先生的一首诗和一篇赋。 《大伾山诗》镌刻于大石佛的右侧,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这首诗同辉的还有《大伾山赋》,赋与诗同出于王守仁笔下,一是中楷行书,一是大字行书,二者整体风格有异有同。后者“墨迹清劲遒逸,气韵甚高”,正可谓“翩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之气扑面而来。前者则书法劲拔,神采苍秀,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激动不已。

       这是吕祖祠,吕祖祠在大伾山西侧,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整个建筑座东向西,主要建筑布于一轴线上,浑然一体,主要有乾元殿、八卦楼、万仙阁。山门 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灰瓦硬山顶门额横书“吕祖祠”。门前有水池,曰“浴鹤池”,池上跨桥曰“落虹桥”。图下边的长条石就是桥顶的石块。门内塑赵公明、燃灯道人像。院中有亭曰“云封亭”,四柱攒尖覆黄琉璃瓦,柱为青石,环以莲池。南北两廊各三间,硬山顶前有廊灰瓦,内塑十二生肖像。殿为乾元殿,卷棚顶,一瓦一带灰瓦。建于高2米平台 上。殿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有套房各一间,外塑雷公、风婆及月日雨神像,内塑十天干像。乾元殿紧依山崖,崖壁凿吕祖洞,洞口宽1.55米,高2.4米,券 形,阴刻“吕祖洞”三字为刘德新书,内供吕祖像。院内古柏参天,楹联碑刻比比皆是,道教文化氛围浓厚。
       此路叫青坛路,为清康熙年间修,自山脚下直达吕祖祠。为旧时登大伾山主要道路,年代久远。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在大伾山巅筑青坛祭天即走此路,故大伾山又名青坛山,此路也由此得名。青坛路总长350米,宽5米。1989年整修青坛路。青砖路面,古柏夹道,有明清古柏42棵。顺势弯转,幽雅清静。山下有“砚画楼”,为引人入胜,路中段有供人休息的歇歇亭(又名怀禹亭)及寥廓峥嵘坊,歇歇亭联刻“到此依依,莫不远怀神禹;到此歇歇,且看对面太行”。 

山下有“砚画楼”,为引人入胜,路中段有供人休息的歇歇亭(又名怀禹亭)及寥廓峥嵘坊,
歇歇亭联刻“到此依依,莫不远怀神禹;到此歇歇,且看对面太行”。

沿青坛路下山,下边是青壇山山门。当年刘秀在山顶筑青壇祭天,封大伾山为青壇山。
       游览过大伾山,才知道有十几位帝王将相曾经亲临大伾山:当年大禹治水于大伾山下,其栓船桩与锁蛟石,记载了一代先王的风采;汉光武帝刘秀北征王郎,就特意在大伾山顶设坛祭天,庆贺胜利,并亲封此山为“青壇山”;曹操、曹丕父子与袁绍征战于黎阳(今浚县),留下了《黎阳作》四首;后赵皇帝石勒在山上开造大石佛;唐王李世民东征徐园明聚兵大伾山下……

青檀紫府
       走出这个大门,就预示着大伾山的整个游览过程基本结束。真有一点依依不舍,好想再回去,上到八卦楼,俯视整个大伾山和浚县城,把所有的景点和人文景观全部尽收眼底,印在大脑中!
下山比较轻松, 经过浚县一中老校区大门口,一会儿就到了浚县东大街,前面就是东城门。

 浚县的标志性建筑——文治阁
       文治阁处于浚县古城中心位置,原名“中心阁”,俗称“钟鼓楼”,距今至少400余年,是浚县古城标志性建筑。2013年3月,浚县文治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这座处于四大街交汇处、高峻壮丽、庄重典雅的楼阁,见证了浚县古城悠久的历史。文治阁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三十年(1602),移钟于阁上,故俗称“钟鼓楼”。古代城市实行“晨钟暮鼓”的报时制度,晚上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早上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据此推算文治阁距今至少400余年。清顺治六年(1649),文治阁毁于火。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梁通洛重修,在原低矮的地基上,增高台基,易木为砖石,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之意。
       文治阁东边的横额是“丹流东壁”。当年站在文治阁上东望,一是能看到北去的大河,二是能看到大伾山,大伾山孤峰独立苍翠。丹流东壁形容流动着红色,色彩飞动。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有:“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明代何景明《画鹤赋》有:“徒流丹而暎绿,俱含意而论形。”题额中的东壁指的应是大伾山崖。 
       文治阁分上下两层,下部为方形平台,高8米,每边宽12米,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4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10米,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1米。上层四面开窗,窗口上分别悬横额,横额上写:视承顾问、面奉特知、三待经筵、五知贡举。阁内供福、禄、寿神像,凭栏四望,市井民俗,尽收眼底。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 

在文治阁的拱形券孔上方,大家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家赵素庐和张哲留下的笔迹,
东边的“丹流东壁”和西边的“碧泻西山”为赵素庐所书,南边的“清环黎山”和北边的“黛护伾岚”为张哲所书。
       文治阁西边横额是“碧泻西山”。“西边的太行山中,淇河碧水自山中倾泻而出,东来入卫,然后北流。站在文治阁上西望,可不就是碧泻西山。

西城门的侧面
我们回到西城门附近时,发现少了一位女骑友,海鹏随即返回去寻找。现在有手机了,找人就方便多了,不用去大海捞针似的了。
不久,人马到齐,稍微休整,大家一致通过了返回的路线,就启程返航。

临走留个纪念

回家的心情很舒畅,骑行的速度也很快,从西关到小河基本都在24/5码,中间仅在滑县路口停了一次。

小河这儿开始,因为修路,路况很差,但是大家依旧是个个奋勇争先,紧撵着领队老杨,谁也不希望落在队伍的后边!


过了淇河桥,进入咱家地盘,大家再次聚在一起,闲聊了一会儿,海鹏宣布:
本次骑行到此告一段落,想去云梦山的还去车行集中,不想去的,可以自由活动啦!
在一片告别声中,大家三三两两分头出发,大都是各回各家。
一次十分欢快的骑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路随行的保障车,有它,大家心里才更有底气,是它促使多个新手顺利完成骑行活动!
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次与捷安特、与山水之乐户外一起出行,
去欣赏更美的山、更美的水,尽情地享受山水之乐!
谢谢海鹏!谢谢一同骑行的所有骑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浚县大伾山天宁寺,最出名的就是北方最大的大伾山大佛
浚县大伾山,八丈大佛七丈楼
中国最早的石刻佛像,浚县大伾山天宁寺
浚县大伾山游玩
锦绣中原(八)——登禹贡名山,游历史名城
大伾山天宁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