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音克谐——中国传统乐器巡礼

八音克谐——中国传统乐器巡礼

2020-1-18,周六早晨我去重庆三峡博物馆听王建欣教授的《八音克谐》讲座,他夫人李凤云当场演奏古琴。

王建欣教授说:音乐的历史悠久。学校里有一门课程就是古琴。他由2000多年前的《韩非子》《列子》中的“滥竽充数”讲到“笙”与“竽”的区别,竽可能更通俗点,慢慢地,竽就淘汰了。天下最煞风景的事恐怕就是“焚琴煮鹤”了。这里的“琴”就是古琴,《诗经》有“琴瑟友之”,琴者,乐之俗也。现在我们知道的琴有月琴、胡琴、胡笳、钢琴、手风琴、扬琴等。我们汉语动词丰富,吹、拉、弹、鼓、击,语言多彩,文化丰富。“击筑”,最早见于荆轲刺秦王,荆轲与高渐离易水送别,击筑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筑应该是竹筒,敲打的乐器。

“鼓吹”一词,古代是名词,现代汉语带有贬义的动词。这个可以好好研究,秦汉时候的中性词什么时候变成了贬义动词了?

清商乐,声乐的高低。古时不用高低来评断,用清浊,我觉得很准确。

弦索乐,宋元时候对乐器合奏的叫法。弦乐,索线弦。

丝竹乐,弦乐用丝做的,中国自古有丝竹箫笛等。

独奏乐与合奏乐两种奏乐方式。

中西乐器都有打击与吹奏的,中国有弹拨类如琵琶。有吹、拉、弹、击四大类。

弦乐用马尾做弦。

有气鸣乐器、弦鸣乐器、膜鸣乐器。按照震动方式分类。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面有个八音盒,十七八世纪外国使臣敬献的礼物。其实是个音乐盒,中国圣贤翻译出来成了“八音盒”,翻译家做到了“信雅达”。比如把滑铁卢桥翻译成了《魂断蓝桥》,中国人翻译唯美,如肖邦的曲子翻译成《一曲难忘》。

八音克谐一词来源于《尚书》。

一、钟,铙,镛;二、磬(响石)篪,四川有个地名叫绵篪。篪与笛的区别,篪是双手按眼吹。手指不指皇帝,向内指。

还介绍了匏类、埙类的乐器。缶,就是瓦罐,蔺相如叫秦王击缶。

张艺谋善于用鼓,那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的是缶,缶可以做酒器。其实张艺谋用的不是缶,而是改变了的缶,为了表演形式好看。据说那一个演出结束后一只缶拍卖30万,真不知道有人拍去做什么,又不是古董。酒器还有一种是鉴。埙,王教授今天带来了一个,给大家吹了一段《楚歌》。

他展示了出土文物有6000多年前的埙图片。他说古代有伯仲叔季的排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排。但是有一个文献说“伯吹埙,仲吹笛。”埙笛即兄弟,是不是这么来的?

七类是革。如鼓类。八类是柷(zhu )敔(yu),属于木类。

曾侯乙墓在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曾侯应该是一个地方官员吧,他竟然有那么高的规格陪葬了1124件乐器。65件编钟。出土时候木头架子还没有腐烂。

我们认识一下编钟,口朝上的叫铙,虎座鸟架鼓,钟铭文是讲乐理的文字。最奇妙的是一钟能发出两种声音,令人费解。古代有“一钟双音”,后人以为是神话。出土的编钟证实了这个神话。

磬,石类。河南安阳四号墓出土的,就是出过后母戊大方鼎的那个墓。有虎纹大磬。

这是都江堰孔庙音乐场面,参考了台湾的,很舜做无弦完备。

乐的甲骨文写法,就是两根丝。

这是故宫博物院的纯金打造的编钟,用了一千多斤黄金,为乾隆皇帝庆贺八十大寿做的,在天津银行收藏。清末时候皇室把它典当给天津银行了。其实就在光绪帝大婚时候用了一次,仅仅是个摆设。

筑,像斗,一面有洞。

雅乐其实就是为了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体会天人合一的典礼仪式。欢迎国家元首时候也奏乐,就是雅乐,阵容好看,庄严肃穆。

排箫,从竹,啸声。参差如凤翅。唐琴是出土的最早琴,在故宫博物院。

《南风歌》,可见钢弦与丝弦的区别,舜做五弦之琴,歌《南风歌》。白居易写的诗中有关于立部伎和坐部伎的身份地位不同。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
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
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雅音替坏一至此,
长令尔辈调宫征。圆丘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只。
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工师愚安足云,
太常三卿尔何人。

立部伎与坐部伎两组人训练上千部曲子,最后选拔,好的是坐部伎。差的是立部伎,连立部伎都不能胜任的就奏雅乐去了。

王教授说他曾经写过一篇《琴筝辨》发表在马来西亚日报副刊。古筝与古琴容易混淆。《三国志》记载“曲有误,周郎顾。”弹错了曲子的音,引起人注意,周郎回头看了她一眼。后来歌姬们有意弹错音,引起心爱的人注意她。

古筝名曲《渔舟唱晚》就是每天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

琵琶,是西域音乐,战争时军中的集合、冲杀等指挥时所用,可以骑在马上挂在脖子上弹奏,如“欲饮琵琶马上催”,后来琵琶也可以刻画细腻的人物心理状态。

二胡与京胡,二胡用蟒皮包琴箱,京胡通身都是竹子。二胡的名曲《二泉映月》宋代出名了,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老师,是他从华彦钧(阿炳)那里记录下来,以前从没有上升到音乐的高度。杨荫浏老师当时所在的中央音乐学院设在天津,他得到了一台录音机,是那种钢丝管的,他背着录音机回到家乡,找到阿炳,录了六首曲子。这是阿炳在日伪时期拍了个照片。现在我们听《二泉映月》,干净,苍凉。那时候阿炳也没有文化,没有多少思想,他也说不清他从哪里学到的。

笛,笙,唢呐都没时间说了。看看我们的江南丝竹琴箫合奏和广东音乐《雨打芭蕉》(蕉林戏雨)琴箫合奏,《暗香》。

李凤云老师回答大家提问,最喜欢哪首曲子?她说都喜欢吧。现在有人分十大名曲,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它们就是十大名曲?琴曲三千,无论从技术、艺术和思想性,她最喜欢的是《广陵散》《潇湘竹》。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曲而后识乐吧。

由于对音乐不熟悉,我囫囵吞枣记录下来,算是一次普及知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结缘古琴
古代的十大乐器,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古琴、二胡、琵琶之外还有什么
古琴讲究能弹奏(图)
清宫宫廷礼乐之器鉴藏
一弦一柱:春秋与战汉时代的琴瑟吉金与靡靡之音 / Musical Indulgence in Anc...
美丽中国音乐 七千年来的回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