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倪怀仁老拳师几年前写的《习练卢式太极拳体感浅谈》

习 练 “卢式 太 极 拳” 体 感 浅 谈

                                      ------- 倪 怀 仁(高级工程师)

    本人是国家煤炭基建系统一名高级工程师,现年77岁,四十多年前,在从事煤矿井下工作中,因潮湿受凉严重,造成全脊背风气整日像倾盆大雨浇注一样难受不已,三伏天也必须穿着衣服睡觉,否则不能入睡。1973年调入中煤一公司(原邯邢煤炭指挥部)机关工作,身体和精神状态很差,每晚78点钟就得卧床睡觉,不然8点后就会哈欠不断,涕泪俱下,非常难受,后发展成多种顽疾:一是怕凉风,署伏夏天,在家不敢开门,坐汽车不敢开窗;二是脊背麻木浑身沉重,不拔火罐不能入睡;三是游走性周期口腔溃疡,半月二十天复发一次,犯时寝食难耐,身心乏力, 为此曾多方寻医,治疗无效。1975年为祛病健身,我开始随本单位及社会上一些人练习太极拳,先后学练了88式、48式国家套路;32式、54式太极剑;1991年又学了91式杨澄甫式太极拳和108式赵堡太极拳,学后每天早晚认真演练,有时一次能练俩多钟头,一年四季从未间断,一直坚持到1994年,历时近二十个春秋。然对自己健身效果并不明显,原本祛病之愿望很不理想,“怕凉风、脊背木沉、口腔溃疡”三种顽疾依旧缠身,尤其“游走性口腔溃疡”复发更频。是因自己习练不得要领,是教者不予真传,还是教者自身水平、、、、?至此,我曾一度对太极拳“祛病健身,养生延年”之诸多高论感到茫然!

    1994年末,我有缘接触并学练“传统卢式太极拳”后,由于多位前辈及传人认真言传身授,不仅对传统太极拳艺术之精深内涵,在理解和认识上有较大提高,而且收到了祛病强身之明显效果,不仅困扰身心40余年的“怕凉风、脊背木沉、游走性周期口腔溃疡”三大顽疾,经习练“传统卢式太极拳”二年,基本自愈,并自然消除去多年先天性鼻炎,改变了行功练拳呼吸不能闭口之弊端。如今虽已77岁,但耳聪目明,体态不壅,动作灵便,精力充沛,身心健康,坚持每天早5点前起床,连续打拳5---6趟,不但丝毫不觉乏累, 而且越练精、气、神越充沛,“卢式太极拳”这一古老传统艺术实让我受益匪浅。今结合自身几年中坚持习练之点滴体感,浅述拙见如下:

一、从“拳论”中看养气机理

     练拳“稳住意,养住气”,是卢式太极拳盘架及行功中重要特点和要求之一,卢氏太极拳“拳论”中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神养气,气养精,练好三宝得长生”。此论系卢式太极拳先辈循道家“天、地、人三才”之义而创传,既阐述了人身“精、气、神”之重要,又阐明了三者在养生机理中之相互关系。“日、月、星”缺一不成其为天,“水、火、风”缺一不成其为地,“精、气、神”缺一人之生命休矣。

 

以余之拙见:所谓“精”,一是指人类繁延之精,二是指有生命活力之人身形体;所谓“气”,即指人身之内气,也叫元气、真气、中气、先天之气,卢式太极拳称“混元气”;所谓“神”,

即是人大脑思维活动所处的一种状态,至于人有“元神、识神”之分论点,自己暂难理解。“神”与“气”虽不完全一样,不是同一含义,但二者即相近又相连密切,故我们也可以将“神”理解为意念、神意、心理、思维等内在之大脑活动。言“精、气、神”之间关系:“神”是“气”之帅,气随意行,意到哪里气到那里;“气”乃“体”之源,内气充盈,体魄自然强健,百邪难侵;“体”系“神”之舍,舍固神安,体格健壮,心平气和周身安舒。若疾病缠身,则必易心情烦躁喜怒无常。由此足见“神练气,气练精,练好三宝得长生”机理之精辟深奥。至于具体操作:“神练气”(亦曰“神养气”),就是以意养气,用意念引导内气在自身体内运行、或在某处意守(如“意守丹田”)静养,逐渐提增气的质量和强劲力;“气练精”(亦曰“气养精”),就是以自身精细、纯真、强劲之混元内气通贯周身,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养护脏腑,强筋壮骨,以健美身心增福增寿。“神练气”与“气练精”是养气健身延年之两方面含义,“神练气”是用意引气入体内并存养,“气练精”乃体内元气静守不散,二者实际操作过程都是意体相连,神形合一。

                              二、养气练拳之实作体悟

    通过长期坚持习练“卢式太极拳”,我对“意在体内,神形合一”机理有三方面体会(或感悟),即:“善养中气、意行体内、细察体感”。

    其一、善养中气。养气健身乃普通常理,然并非所有气在体内都健身,中气健身,若过于偏激反则损身。由于人都有思想情感,中医学概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又曰:“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悲极伤肺、惊恐伤肾”,故在平时行功练拳养气中,必须控制好自己意念和情绪,切不可过于偏激。否则对躯体和脏腑有害而无益!所谓“中气”,就是在思想意念适中,神安意静,心情平稳,豁达乐观之状态下所引动的内气,行功打拳时把这种意念自然而然收守在体内,才能得养气健身之效。  其二、意行体内。“神”(亦即“意念”)系“气”之帅,“体”为“神”之舍(即身躯为“神意”载体)。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意在体内是养气健身机理的核心和关键,意不在体内存养就不会收到强身健身之效,所以要养生健身,则必须意在体内。其三、细察体感。所谓“体感”就是行功练拳过程中气感在体内各处运行所产生的“热、胀、凉、麻、酸、痛、舒、沉”等各种感受;“体察”就是要随着习拳及内在功力渐增,细心体会气机在体内运行状态、强弱程度及其效果。                                    

    “意在体内”乃习拳养气健身之根本,主要方式方法有三:“意守丹田”、“神形合一”、“体

 

察体感”。而“体察体感”较之“意守丹田”和“神形合一”又具有更大益处,一是“意”在体内比较容易作到,二是抓住了“养气”健身重点部位,可大大提高健身速度和功效。究其原由,“意守丹田”和“神形合一”虽都能达到“意在体内”,然“意”在体内只呆守无具体作为,受外界色彩缤纷事物吸引,思维和意念(即“心猿意马”)在体内很难静安不动。而“体察体感”则不然,一方面体内一旦有了感觉之处,对思想意念会产生一种自然且强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思想意念作为某项任务,主动运行于有感觉之处,能如此“体察体感”便可拴心猿锁意马(即“拴马桩”),则较易真正做到“意守体内”。

    所谓“体感”或“感觉”,是指内气在体内及周身运行之通畅和平衡程度,他是身体各部位及内脏各器官健康状态之反映。常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一旦某部位通透状态较差,内气运行阻力增加,产生感觉,说明这些部位也正是养气健身应当解决的重点部位。在这些部位重点进行意守养气,自然会大大提高其祛病健身速度和效益。

三、打拳中“养气”与“不养气”效果不同

    打拳中善于“养气”与不知“养气”相比,其受益效果差异甚大。会养气者:一是祛病和强身健体速度快。就我自身实践体会,三年时间超过以往二十年所练,不仅健身效果明显,缠身数十年之“怕凉风、脊背木沉、游走性口腔溃疡”三大顽疾自然全愈,先天性鼻炎在不知不觉中也自然消失(文章开篇已述)。二是得气快,气感强,从周身内外到肌肤筋骨,都有着敏感、特殊而难以文述的感受。例如:在打拳过程中感觉到“气浓如海水,绕转身周围。神静身摇晃,似水来回推。周身沉紧舒,开合甩鞭美。起伏如弹簧,身赛弹簧堆。内外元气连,动如驾云飞。心旷又神怡,美感人陶醉”。又如:“气浓气如绳捆身,绳捆全身很束劲。束劲就是劲力添,如醉如痴身心美。开合如同紧绳扣,绳扣越紧越精神。绳扣越紧越舒服,舒在拔骨又抻筋”。而当初不知养气和不会结合养气打拳中,既无这些身体内外感觉,祛病和强身健体效果也比较缓慢。

    本人根据自身近几年来结合养气习练卢式太极拳体悟感受,以及对习练要领、技法、拳理一些方面粗浅理解,先后书写了《太空任遨游》、《万遍赋》、《拳纲论》、《身法论》、《健身论》、《卢式太极拳颂》等歌言,今选三篇附后,以呈示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式太极拳拳论阐释
太极拳中如何修炼神、意、气
由“拳论”看打拳养气
八段锦 太极拳
张全亮:对传统吴氏太极拳健身原理的几点浅析
吴氏太极拳为何能健身?这四大原理告诉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