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清朝的“木蘭秋狝”(一)
是看过有关清朝历史撰述的人,都清楚“木蘭秋狝”这个词的含义。倘若你对史书没有兴趣或不喜欢文言文,那么你对小说应该有着一定的爱好吧?读过有关清朝小说的人,对这个专用名词也应该是眼熟的,尽管有些人不甚明白。再退一步讲,你不读史书不看小说,你总该接触电影和电视剧吧,记得电影《火烧圆明园》上就提到了“木蘭秋狝”这个典故。

 

电影《火烧圆明园》说得是咸丰皇帝(按明、清两朝制度,每个皇帝自登基到驾崩只有一个年号,故而一般以年号来称呼之。咸丰皇帝的御名为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在位11年。为清军入关后十位皇帝中的第七位)在位时,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朝军队被英、法侵略军打得丢盔弃甲,节节溃败。1860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9月底逼近北京。清朝统治者乱成一团,咸丰皇帝急急忙忙带了他的皇后妃嫔以及亲信大臣逃往热河行宫承德避难。可是作为一国之君,总不能叫“逃亡”吧,所以朝廷自欺欺人地将这个奇耻大辱美其名曰“木蘭秋狝”,如果更准确点应该是“秋狝木蘭”。解释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因为咸丰皇帝秋天要打猎,所以到承德一带的皇家猎场散心去了。”当然了,还有许许多多的电影和电视剧都牵扯到了这个专用名词。譬如《还珠格格》里“小燕子”误入围场的情景就是大家很熟悉的。

 

现在,我们再把这个词语简介一下。木蘭者,围场之称也。秋狝者,秋天打猎之称也。“狝”(音xiǎn ):有二义,一为古代秋天打猎;二为杀戮。此处取前义。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木蘭秋狝”的基本概念,不妨引用古代和近代的著述来进一步说明之。清朝礼亲王爱新觉罗·昭槤在他的《啸亭续录》里说:“木蘭,《圣武记》释为围场之统称。”这里所说的《圣武记》是一本专门记载康熙皇帝的书籍。因为康熙皇帝的御名是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是清圣祖,所以“圣武”或“圣武帝”即是指的康熙皇帝。史书上有很多以庙号称呼皇帝的先例。

 

它的行围目的,自然不能把享乐排除在外,但在清朝初年,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持满人入关前渔猎、尚武的习俗,不叫统治者忘本。他们认为这种制度是延续满洲贵族剽悍勇猛的武士传统的好办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的后代衰败下去。近来笔者观史书,又有个新的发现:清朝皇帝木蘭秋狝的地点是在北方,举行活动时常常接见北方的部落首领或使节,让他们参加围猎活动,有时向他们颁发印玺、符册,还频频地赏赉给他们金银、布帛,这些都隐藏着对北方(包括东北、西北)部落的威慑与怀柔兼用的政策。怀柔么,很明显,让这些民族首领感到服从清朝帝国能够得到好处,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作为清朝一统国家的藩属,为对付俄罗斯设置一道天然的屏障;威慑么,意图就有些隐晦了,从在固定的木蘭场地秋狝到不固定的东北西北边境出巡,都有旨在扬威于边塞的深刻含义,让那些藩王们亲闻目睹到清朝军事力量的强大,以致于不敢怀有非分之想,老老实实地唯清朝政府的命令是从。

 

关于行围之目的,笔者不想深究,主要介绍一下“木蘭秋狝”活动的细节。据清朝礼亲王爱新觉罗·昭槤所著的《啸亭杂录》云:“木蘭在承德府北四百里,辽中京、临潢府、兴州旧地也,素属翁牛特。康熙中,藩王进献以为围猎之所。其地毗连千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聚以孽畜。仁庙每岁举行秋狝之典,历朝因之。”这里说得很清楚,“木蘭”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以北400里远近,是原先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中京所在地。康熙年间,翁牛特属地的藩王把这个地方献给了康熙皇帝。此地林密草盛,飞禽走兽很多。具体点说,木蘭是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也就是“平定三藩”的那一年取得的。后来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招民安置,正式建立围场县,旋即归属热河道。

 

康熙皇帝常常在秋天时到此围猎。大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就有康熙皇帝围猎的场面。

 

这里还讲到了“仁庙每岁举行秋狝之典,历朝因之。” “仁庙”指什么呢?是指的嘉庆皇帝,嘉庆皇帝御名叫爱新觉罗·顒琰(音yóngyǎn),庙号仁宗,因此以“仁庙”借指仁宗,上面说过,古书里经常有这样的叫法。嘉庆皇帝每年秋天都要进行一次“秋狝之典”,也就是秋天到围场的打猎活动。以后的皇帝也就沿袭为制度了。

 

   《啸亭杂录》还说:“行围时,蒙古喀尔沁等诸藩部落,年例以一千二百五十人为虞卒(虞卒:古代帝王围猎时担任围合野兽的士兵),谓之围墙,以供合围之役。中设黄纛,为中军,左右两翼以红白二纛标识之。两翼末,国语谓之乌图哩(乌图哩:前哨的意思。由于行围时队形是有组织的,中间为“围底”,犹如中军、大本营,左右分二“围肩”,犹如左右翼,两肩末端为“乌图哩”,就是前哨了),各立蓝纛标识之,皆听中军节制。管围大臣皆以王公大臣领之,而蒙古王公台吉(清廷对蒙古贵族的封爵名号。位次辅国公,分四等台吉,相当于一品至四品)等为副。两乌图哩则各以巴图鲁(巴图鲁:清廷赐予的勇士或勇将称号。鳌拜就曾获此称号)侍卫三人率领驰行。行围之制有二:一、只以数百人分翼入山林,围而不合,谓之阿达密(阿达密:行营驾好后,先选川谷撒一小围试猎,满语“阿达密”,此为行围的序幕)。合围之制则于五鼓前,管围大臣率领蒙古管围大臣、虞卒并八旗劲旅、虎枪营士卒、各部落射生手齐出营盘,视其围场山川大小、远近,迂道绕出围场之后,或三十里、五十里以及七、八十里齐至看城,则谓之乌图哩阿察密(阿察密:合围的意思)。合围后,自乌图哩处,虞卒脱帽以鞭擎之,高声传呼吗尔噶口号(“吗尔噶”者,蒙古语“帽”也)。声传递至中军凡三次,中军知围已合,乃拥纛徐行,左右指挥,以是俟(俟:等待)上(上:皇上)入围,则辰末巳初时(辰末巳初:上午9点左右)矣。合围数十里,渐促渐近,出林薄至冈阜,离驻跸行营约略二三里许(等到合围至数十里远近,逐渐收缩起包围圈,合围的人已经出了密林,靠近了树木稀少的土山,大约距离早就建好的供皇帝行围时暂时停留的行营二三里的地方)。惟视高敞处设黄幕,幄中设毡帐,是之谓看城(只看到山坡、土山一带的既高凸又宽绰的地方设置着金黄色的幕布,排场的大帐中铺着毡毯拉着帐幔,发号施令的几案等一应俱全,这个威严的帐幕叫做“看城”,是专供皇上观看围猎用的)。比至看城时,虞卒皆马并耳、人并肩,广场不过三里许耳。围墙外自放围处即重设一层,乃虎枪营士卒以及诸部落射生手专射自围内逸出之兽,而围内例不准射也。日出前,上自御营乘骑先至看城,稍憩,俟两翼乌图哩蓝纛到后,乃自看城出御橐鞬(日出之前,皇上从御营上马先到看城,稍做歇息,等看到两翼的乌图哩蓝色大旗后,才从看城里出来,骑到装有弓箭筒的橐驼上)。诸扈从大臣、侍卫及亲随射生手、虎枪手拥护,由中道直抵中军,在中军前半里许周览围内形势,了如指掌。而行围之疾徐进止,口敕指挥。只二十三里间,射飞逐走(射击天上的飞禽,追逐地上的野兽),左右是宜。诸藩部落蒙古仰瞻圣武(所有的藩王、部落首领、蒙古王公都瞻视康熙皇帝的真面容),莫不欢跃。或遇有虎,则围暂不行,俟上看殪虎毕,然后听敕而行(如果遇到老虎,就停止前进,暂缓行围,要等到皇上亲自杀死了老虎或者看到其他人杀死了老虎后,再遵照皇帝的口头命令,临时决定进止)。每围场收至看城(每次行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木兰历史
木兰秋狝:大清帝国的“秋季运动会”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卷一百四十
全方位解析清十二帝
庙号 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
木兰秋猎史话--杨 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