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大萧关——六盘山札记之六
         离开六盘山已经十九年了,那逶迤巍峨的黛色山峦,淙淙流淌的泾河水,春天漫山遍野的山花,秋天金黄的桦树林,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动手写《六盘山札记》,《大萧关》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写的一篇。拉拉杂杂十几年过去了,几经动笔几经放弃,《大萧关》却始终没有完成。《大萧关》不脱稿,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
一、萧关
          早期秦族,偏安陇右犬丘,擅养马。《史记·卷五·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孝王相当高兴,决定要赐予非子爵位。封地秦邑(今甘肃清水县东),非子成为秦国的开国之君。
        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周平王顺手把沦陷犬的岐山以西土地赐封秦国。自此,秦与西戎结仇。犬戎是西戎较大的一支。春秋时期,秦是诸侯小国,不断和西戎发生战争,秦国积小胜为大胜,越战越强,不断收复周王封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又过了300年,秦孝公用商鞅实施变法,富国强兵,打败犬戎,并夺取西周故都了镐京,遂迁都咸阳。犬戎溃散西北。
       犬戎溃散之后,义渠成为西戎最强大一支。前252年,宣太后计杀义渠王,灭义渠国。《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玉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灭义渠后,秦国有陇西、北地、上郡三郡。而在今甘肃环县西北修建的萧关,就是秦昭王修建长城防御的一个重要节点。由关隘、长城、烽燧、屯兵军营组成。
        义渠已灭,为什么还要修筑长城设萧关呢?西戎,是游牧族群的统称,义渠只是西戎的一支。义渠有众多部,落灭国之后,有部落归化秦国,肯定也有部落投奔其他西戎,归化部落也可能反叛。有大部队驻守,边界安宁。战国时期,秦国战略目标是一统天下,主要作战方向是辽阔农耕大地的齐、楚、燕、韩、赵、巍列强。大部队不可能长期滞留西北边地。为防止残余义渠部落袭扰,修筑秦长城秦萧关,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选择。
      这是史上第一个萧关,是秦国由弱到强的重要节点,也是秦国崛起的历史见证。肃清西戎隐患,强大的秦国聚焦中原这片富饶广袤的土地。为几十年后,横空出世的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朝那萧关
           朝那萧关位于宁夏固原南部瓦亭与泾水交汇处萧关,其建设年代,史籍没有记载。萧关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上,在于《史记》:孝文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就是说,前166年之前,朝那萧关已然存在了。
       朝那萧关是谁所建?秦始皇还是汉朝?
       汉高祖前206年登基,前200年与匈奴作战,被匈奴大军围困白登,陷入绝境,经谈判,与匈奴妥协和亲得以脱身。至前166年,只有短短34年。34年间匈奴强势,汉朝弱势。汉王朝信守诺言,执行与匈奴和亲怀柔国策。在这个时期,大修关塞积极备战,不符合汉朝基本国策,也不符合基本逻辑。

       相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直接面对三个游牧集团。分别是东方的东胡、西方有月氏、中部有匈奴。其中匈奴是最直接的威胁。
       前250年左右,在秦国宣太后大义灭义渠同时,匈奴从漠北挥师南下,占领了河套地区。河套地区由阴山贺兰山黄河几字弯围拢的黄河冲积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面积40万平方公里,是宜农宜牧的风水宝地。而且,河套地区边界到达今天宁夏青铜峡市,距离大秦帝国首都长安580公里,距离萧关250公里,太近了。
        雄才大略秦始皇,走了进攻和防御两手棋。第一,委派大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并占领经营河套地区。第二,易址重建萧关防御体系。 为防范匈奴袭扰,萧关从环县迁址到固原南六盘山下瓦亭关附近。由环县迁址到北地郡六盘山与泾河交汇处。
       这就是朝那萧关。我推测萧关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游牧集团防御由西戎转到匈奴。西戎已灭族,西戎之地早已并入秦国版图。秦萧关已不具军事价值。匈奴袭扰秦国通道在正北。萧关迁址重建势在必行。于是,在朝那重建萧关。
       秦朝短暂,或许朝那萧关落成没几年,汉朝了,遂称秦汉萧关。长安为中心,北面的萧关、东面函谷关、西面大散关、南面武关四大关隘,拱卫大汉首都及京畿八百里关中平原的军事屏障。
           汉武帝雄才大略,卫青霍去病七战联捷,匈奴退至漠北苦寒地区。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及西域都成为汉家天下。秦汉萧关,成为远离边境的内关,军事价值丧失,衰落。
      秦始皇北出萧关,巡视天下;汉武帝六出萧关之地祭山拜岳,应该是朝那萧关。
三、唐萧关
       唐王朝建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北方匈奴的覆灭,曾经匈奴故地,已经是大唐领土。唐朝面对的游牧政权是吐蕃。萧关已经成为大唐内关,失去关隘军事价值。但称之为“萧关道”道路依然存在,是连接长安与北方以及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关隘虽然废弃了,但萧关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被设置为县。治所在距今固原城北一百八十里的海原县李旺镇白草军城(白草,即白蒿草,亦称萧草,萧关设置应与此有关)。
      唐朝时为了防止吐蕃和突厥入侵,将萧关北移至今海原县高崖乡红古城,并向萧关一带大量迁移人口,使萧关这一农耕与畜牧的界点向北迁移了200多里。后来唐王朝还在北移的萧关先后设立他楼县、萧关县,并一度设立了州级行政单位“武州”。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7年)被吐蕃攻占,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收复,置武州治此,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废县,存在了大约一百八十年时间。
          安史之乱之后,情势急转直下,萧关县一带已变成为唐王朝与吐蕃内侵军队的主要战场,包括周围的河西、原州,以及经由萧关县北上,吐蕃军队与唐军反复争夺的灵州及盐州、夏州等地。唐与吐蕃战争进行了近乎百年战争,战死的将士更是不计其数。如:王驾的《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刘云的《有所思》:“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霭霭萧关道。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庭院深,桐花落尽无人扫。”上面两首诗作都是思念远在萧关作战的夫君,字字缠绵,句句忧心,日思夜想,催人泪下。
        王维当年去往凉州走的就是这条道路,“萧关逢候骑”也发生在这条道上。
         但随着吐蕃的崛起,关中的地缘形势完全不一样了。作为游牧、农耕混合体制的吐蕃政权,他们拥有比匈奴、突厥等纯游牧部族更为发达和完善的社会组织模式。唐太宗时期,吐蕃刚刚扩张到青海一带,灭亡了吐谷浑,还处于力量积蓄期,还无力真正威胁唐朝西北。但在逐渐消化了青海地区的吐谷浑故地后,吐蕃人很快就开始了新一轮扩张。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吐蕃在名将论钦陵的率领下,先后在大非川之战、青海之战和素罗汗山之战中大败唐(周)军,吐蕃吞并了河湟地区、南疆地区,严重威胁河西走廊和甘肃天水一带。此时的吐蕃已经对唐形成了非常大的威胁。后来唐玄宗在位期间不惜代价和吐蕃激战,在付出惊人的财政和后勤成本后终于取得了对吐蕃的上风,把他们压制回青海湖-日月山一线。
      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一切,随着河西、陇右这两个防范吐蕃边镇的主力大军都被调回内陆,吐蕃开始疯狂攻城掠池,很快全取河西走廊,唐在西域的残余领土成为飞地并且遭到逐步的蚕食。更要命的,无论是在吐谷浑故地为主的青海河湟地区,还是安史之乱后趁虚占领的甘肃兰州-天水一带农业区,吐蕃人都能按照农耕政权的架构建立起统治,并把这里作为入侵关中的后勤基地。这就意味着吐蕃与匈奴、羌人或是突厥完全不同,他们的威胁更为长期而持久。

       随着吐蕃崛起并趁着安史之乱攻占河西、陇右地区,关中的地缘形势大大恶化了吐蕃人多次从关中北边入寇,甚至在安史之乱平定当年,借着唐廷与各地军头的矛盾一度攻占了长安城。随后的仆固怀恩之乱中,叛军和入侵的吐蕃回纥联军也是从这个方向深入关中威胁长安。西边的陇关方向同样多次有吐蕃及其盟友的活跃。可以说,“四塞之国”的关中只需防范关东方向的地缘优势至此彻底消失。正如白居易的一首诗所说:“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在吐蕃入长安和仆骨怀恩之乱后,关中西边与北边都成为吐蕃占领区。为了应对吐蕃随时东进与南下的军事威胁,弥补安史之乱边兵东调和消耗造成的军事真空,唐代宗不得不让朝廷嫡系的神策军与边镇兵、关东戍卒相互策应以御吐蕃, 建立起了“防秋兵”制度。吐蕃的攻势得到了遏制,唐关中西、北两个方向的边防得以重建,双方重新转入相持阶段。

      安史之乱后,萧关西面基本成了吐蕃的地盘,萧关的作用因此大大降低。当年吐蕃攻下萧关,接着就攻占长安。

四、宋萧关

       北宋国土割裂。辽、西夏、大理与北宋并存。其中北宋与西夏边界在今宁夏同心县。

       1097年,宋朝在好水川北修筑城防,号平夏城,以扼制夏国。夏兵破坏修城,不成。宋兵在沿边地带相继筑堡。西夏人愤怒地说:“唱歌、作乐田地,都被汉家占却。”又说“夺我饭碗!”(见《长编》)以后该怎么办?1098年10月,西夏梁太后领兵30万,聚居天都地区(今海原县),尽全力攻平夏城,连营百里,造高车运兵填壕而进,又用飞石、激火攻城,昼夜不息,宋夏战争由此拉开。

       今天,我们在海原县石峡口东、高崖乡西的草场村,仍然可以看见当年北移的萧关遗址,它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草场村的耕地内,仍然向人们展示着那段历史

五、小结
       1,四代萧关都建在边境,随农耕政权的边境变化而变。是农耕政权扩张后,为巩固胜利成果而设。秦萧关距首都长安330公里;朝那萧关距长安315公里;唐萧关距长安500公里;宋萧关距开封1040公里。
       2,四代萧关都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界点。秦萧关防范对象是西戎、朝那萧关防范对象是匈奴、唐萧关防范对象是吐蕃、宋萧关防范对象是西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夏大固原传奇7:六盘山作为固原的郡山,不止是天高云淡而已
雄霸春秋战国的少数民族:历史上真实的犬戎
秦国史第6篇:贵人相助,跌倒正是起飞的开始
消失了的犬戎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中国历史 — 秦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