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女医生,身患残疾,丈夫背着她给村民看病,如今他们过得怎样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1998年的一个深夜,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的乡村诊所里,一声凄厉地哭喊,刺破了山村刚刚宁静下来的夜晚。

“妈妈!妈妈!妈妈......”

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由远及近,传到了山路上正在摸黑往家赶的一对夫妇的耳朵里。

“儿子!”丈夫脊背上的妻子本能地惊叫到,“快!快一点,是儿子的声音!”

深一脚浅一脚地快步赶到家,推开门,夫妻俩却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

地上一大片水,4岁的儿子坐在水中央,身后炉子上的开水壶翻倒着,壶嘴处还残留着几滴水。

儿子的右臂对着开水壶的壶嘴,衣袖湿淋淋的贴在胳膊上。孩子胡乱的伸着右手,惊哭不已。

“快,快把剪刀拿来,孩子被开水烫着了!”

顾不得难过,妻子赶紧让丈夫放自己下来,自己拄着拐杖一颠一跛地快速踏进家门,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挪出那摊水域。

接过丈夫递过来的剪刀,剪开孩子举着右手的衣袖,眼见的情形让这对夫妇忍不住直掉眼泪:儿子原先白嫩可爱的手臂,外侧的皮肤已经被滚烫的开水烫的全部脱皮了!

胳膊上触目惊心的一大片猩红的血色,和儿子痛苦地哭喊,像千万只钢针一样,扎着夫妻俩的心,生疼。

周月华、艾起夫妇

那一夜的15年后,这对夫妇因卓越的乡村医疗服务工作,走上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舞台,成为“最美乡村医生”。

他们就是:周月华、艾起夫妇。

如今又近10年过去了,他们夫妇俩过的怎样了呢?他们儿子胳膊上的烫伤怎样了呢?

周月华医生拄着拐杖去给乡村病人看病

人生没有弱者

同情和眼泪证明不了你自己

1969年8月,周月华出生在重庆市北碚区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她排行老大。

8个月大时,她被医生确诊为小儿麻痹后遗症,左腿残疾。

一张命运的诊断书,令周月华在县中学任语文老师的父亲,和在村里做会计的母亲,彻夜难眠。

几天后,为了女儿,父母选择了向命运让步:

父亲主动申请从县中学调到镇中学任教;母亲则放弃了加班,将做不完的工作悉数拿回家,捡空再做。

年岁稍长一点时,知识渊博的父亲,便借着回家的空闲,开始给她讲故事。

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鲁智深,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李逵,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吴用,为人正直、好抱打不平的石秀......

这些记录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经典故事,在父亲反复的讲解中,被周月华深深的记在了脑子里。

认字读书后,周月华渐渐迷上了父亲收藏的各种书籍。每逢父亲回家,就缠着父亲和她一起阅读。

这些书籍,奠定了周月华人生最初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生不分贵贱,能帮助别人,就是美德。

因为父亲教书,回家次数有限。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便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白天下地耕种、喂猪养牛,晚上兼职村里的会计工作,得空时还跟村里的赤脚医生学习打针,咨询用药。

为了尽可能地照顾好三个孩子,母亲总是比父亲更加的拼命。

有一次半夜,又困又累的周月华帮妈妈切草药,一不小心,刀切在了左手的食指上,顿时鲜血淋漓。

疼的浑身直冒冷汗的周月华,实在忍不住痛叫了一声。

正在给村里计算账目的母亲闻声跑过来,赶紧从火炉下抓了一把炉灰给她敷在手指上,然后又给她做了简单的包扎。

周月华问母亲:“没有药吗?”母亲告诉她,她们住的村子实在太偏远了,很多药根本到不了!

这件事过后,年少的周月华细心地观察了母亲在村里的工作:

除了兼职会计,因为跟赤脚医生学习过,母亲还兼着乡里的医药发放工作。村里若有人病了,就来她家咨询买药。

因为缺医少药,大部分时候,村里人都是拖着病体前来,又因无药可拿而怏怏离去。

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让年少懂事的周月华心中有了梦想:

长大了一定要去学医,要用学会的医术帮妈妈分担工作,也帮助村子里生病的人恢复健康。

12岁那年,因左腿残疾,一直被公办学校拒绝接收的周月华,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鼓足勇气去当地的卫生学校求学。

招生办的老师委婉地告诉她,学校只招正常学生,残疾人不在招生计划内,让她再找找别的机会。

但品性执拗的周月华不肯轻易放弃。

为了能报上名,她拄着拐杖,每天都一颠一跛的独自去卫校,蹲守在招生办门口。

坚持了整整一周之后,负责招生的老师被她渴望读书的精神感动,破格给了她一个入校学习的名额。

报完名回到家,父母和两个弟弟簇拥着她,一家人为来之不易的机会,喜极而泣。

正式入学前,父亲要她记住一句话:

你和正常人一样,大胆地迈出第一步,人生没有弱者,同情和眼泪证明不了你自己。

周月华所在的山村

力克·胡哲的父亲曾在《接纳人生的不完美》一书中说:“如果父母能找到力量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那么孩子也同样能。”

父亲的激励,给了年仅12岁的周月华,无穷的力量。

入学后,周月华从未因腿脚不方便,在学习上申请特殊照顾待遇。相反,为了追赶学习和实验的进度,她比任何其他同学都更勤奋。

别人做一次实验就基本掌握的知识,她要反复做了五六遍,直到熟练地记住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流程。

别人听一次课就能记下来的笔记,她常常要在课下麻烦老师把重难点重复好几次,直到圈记住所有要点。

“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周月华在这样顽强的信念支撑下,迎着别人异样的各种目光,很快在寒来暑往的三年里,过完了卫校的求学生活。

然而优异出色的毕业成绩,非但没有给她刻苦勤奋的人生带来新的喜悦。

现实正好相反,当周月华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同学一起去寻找卫生工作岗位时,一个冰冷的声音,将正值青春年华的她,打入了人间的炼狱。

张海迪的微笑

成为她不向命运低头的信仰

80年代,残疾人的楷模张海迪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不仅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还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各种热议。

自强、求知、热心的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微笑着向全世界说出的名言: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忍受了痛苦,你才能去创造生活。”

这句话曾鼓舞过无数的人,向着生命的困境勇敢出发。

刚刚从卫校毕业的周月华,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时候的张海迪

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虽已吹向神州各地,但毕业生找工作还没有进入市场化。等着被分配工作,几乎是那时候所有毕业生,能改变人生命运的主流金钥匙。

年少懵懂的周月华,那时还不谙世事。

听从班主任的安排,回家安静地等待了两年被分配的消息。两年里,班里其他同学都陆陆续续地接到了分配通知。

唯独她,像是被遗忘了似的,什么都没收到。心有不安的父母,提醒她去学校问一问。

周月华拖着残疾的左腿,一颠一跛地问遍了学校就业办的老师,还按着老师的指引,去了当时的劳动局。

最后得到一个毫无温度、又无情至极地回复:

好多好手好脚的毕业生还没地方分配呢,你一个残疾人,还想找份工作,没门!

老话说,再顽强的意志力,在残酷冰冷的现实面前,都矮三分身段。

被真相打击到的周月华,被盛气凌人的回怼,气得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痛哭流涕:

“我只是左腿不方便行走而已,又不是干不动活儿,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份工作呢?”

然而,痛哭和眼泪并不能证明自己。到底能不能凭本事找到一份工作,还是得试一试。

将实情告诉父母后,周月华拄着拐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家一家艰难地寻遍了县上和镇上大大小小所有的医院和诊所,但没有一扇门,愿意为她打开。

所有的拒绝理由都一模一样:我们不接收残疾人!

绝望地回家后,周月华平生第一次对人生陷入了深深的质疑:

原来再健康的心灵,也掩盖不了身体原本的残疾;原来天下如此之大,拼尽全力,竟换不来一张平等谋生工作的桌子。

周月华很不甘心,却又找不到可以突出困境的方法。

直到有一天,正在村头发愁的周月华,听到几位乡亲说,步行了好几个小时,才终于在镇上的医院看上了病,走回来又花去好几个小时。

这个偶然的见闻,让时年愁肠百结的周月华,忽然有了想法。几番深思熟虑后,她鼓足勇气,告诉了父母自己的想法:

“我想开个乡村诊所,就在咱家。行吗?”

开诊所需要门面房,还需要装修和进货的资金,这些都是数目不小的经济开支,家里能承担得住吗?

而且这条路,女儿能走多远?将来结婚出嫁了,又怎么办?

父母没有马上答应周月华,而是告诉她要好好考虑和商量一下。

几个月后,经过多方打听和筹措,周月华的父母决定,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给女儿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

他们把自建楼的一楼所有三个房间都腾空,交给女儿开诊所。

接着,妈妈将家里仅有的600元储蓄金交到周月华手中,并对她说:“这,就算是爸妈给你的一份嫁妆吧,踏踏实实干。”

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令周月华几度热泪盈眶。

她们所在的河西村在半山腰,那时的路基本都是尘土飞扬的土路,非常不好走。

为了采购足够多的药品,周月华将父母给的600元钱全部拿出来,又添上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存下来的200元钱。

带着两个弟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用小竹筐一筐一筐地背回了所有采购到的药品。

然后姐弟仨又花去几个月的时间,一次次翻山越岭,采购背回了必要的装修器材,把一楼唯一的一间堂屋,一门一窗地整修出来,最后在门口挂上了一块醒目的白色招牌: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

周月华开办的乡村诊所

那一年,是1990年,周月华刚满21岁。

诊所正式开张几个月后,如愿当上乡村医生的周月华,在出诊的泥泞山路上,经历了无数次的跌倒又爬起后,才真正领悟了偶像张海迪的那句名言:

忍受了痛苦,你才能去创造生活。

一年后,周月华在苦难重重的行医路上,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高光的甘甜时刻。

背你一辈子

我无怨无悔,永远都不会放弃

1991年,在一条出诊的村边小道上,周月华正挎着药箱,拄着拐杖吃力地前行。迎面碰上一个衣着朴素,身上挎着一堆包裹的小伙子。

两个人相遇又很快错过的瞬间,小伙子失神了。以至于周月华一颠一跛地都走过去好半天了,他还没回过神来。

几周后,这个回乡探亲的小伙子打听到了周月华的详细情况。便托了媒人,一起到周月华家提亲。

他告诉周月华,自己叫艾起,家住重庆渝北,想和姑娘真心真意的互相了解,谈一场恋爱,然后结婚。

周月华严肃又认真地对艾起说:“你看好了,我的左腿残疾。要结婚的话,你要背我一辈子的,你考虑清楚。”

艾起回答她:“我知道,来之前打听过你的故事了,我能来,就说明我已经考虑得很清楚了。”

林徽因说:“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带着坦诚和真挚,两个人确定恋爱关系后,朴实憨厚的艾起,从此就真的无怨无悔地背起了周月华。

几个月的交往后,周月华背着药箱,拄着拐杖在山间行走出诊的的艰苦,和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深深地触动了艾起的内心。

他决心出去挣更多的钱回来,娶这个自强又乐观的姑娘做人生的伴侣。

1994年,痴痴地相恋三年后,周月华答应了艾起的求婚:

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永远都不会放弃。

不久,俩人在父母的见证下,注册登记结婚。

婚后,为了支持妻子的乡村医生工作,艾起辞了外面的工作,与岳父母一家商量,将家搬到了诊所。

此后整整20年,只要接到出诊,艾起便背着妻子爬山越岭,去村民家里应诊,极少抱怨。

丈夫艾起背着妻子周月华去给村民看病

起初,周月华出诊的整个西河村,大概有1000多人。

有时碰到村民多人来看病,周月华便忙碌得连饭都吃不上一口。为此,不会做饭的艾起,自觉地快速学会了做饭。

1998年,一天夜里的凌晨三点多,诊所的门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敲得猛响。

才刚收拾完诊所回来睡下的艾起,爬起来开了门才知道,原来是村民杨光照的儿媳临产了,需要接生。

随丈夫同时起身的周月华,快速准备好药箱后,夫妇俩就出发了。

情急之下,夫妻俩,谁都顾不上细想床上还有一个熟睡的儿子,火炉上还闷着一壶开水。

去往杨家的山路非常陡,非常曲折,他们借着微弱的手电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过去,忙完接生,又马不停蹄地去了村民杨老大家里,接了杨老大父亲的哮喘急诊。

一切处置妥当,夫妻俩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家赶。

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后,两个人在离家近500米的地方,听到了儿子凄厉的哭喊声,夫妇俩这才后知后觉的想起独自睡在床上的儿子。

却不想,一进门就看见了儿子被炉子上的开水,烫伤右臂的惨痛情形。

20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艾煜皓,仍然对那一夜记忆犹新。因为右臂上至今仍留有两块不小的伤疤。

几年后,村里开始修路。再后来,村民开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先糟糕的行医条件,一下子有了很大的进步。

周月华的工作,除了日常的巡诊,每个月又增加了去镇医院报送账目和诊疗明细。

妻子的工作增多了,日子也更琐碎更辛苦了,艾起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大了。

2005年,在妻子的鼓励下,艾起考上了西河村的村干部。从此,他们夫妻比肩,开始一起为村里的父老乡亲服务。

2007年,周月华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北碚区优秀乡村医生”,同年被选为区残联代表和残联委员。

2008年,周月华光荣入党。

2009年1月,她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同年,“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2013年1月12日,周月华、艾起夫妇获得“最美乡村医生”称号,同时被选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那一年,周月华43岁,艾起也刚好43岁。

在CCTV领奖的当天,主持人敬一丹曾问周月华:“被人需要,离不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周月华微笑着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温暖的感觉。”

接着敬一丹的目光转向旁边的艾起,并问他:“被月华需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艾起说:“作为一个家庭,我支持她;作为一个丈夫,我要实现自己的诺言,背她一辈子,我不会放弃。”

身为女子,得夫如此,夫复何求?

周月华和艾起,站上领奖台

获奖10年后

这对夫妇即将携手成为医者

2017年,艾起正式辞去干了12年的西河村干部工作,全力协助妻子周月华的各种出诊和辅助工作。

因为获奖归来的妻子,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周围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患者也有增无减。

越来越忙碌的诊所,和越来越频繁的出诊,令身体已经不再年轻的周月华,常常吃不消。

在卫校时,周月华学的是中西医结合诊疗。平时在诊所里,虽以西医为主,但偶尔也会有村民因为腰疼、腿痛等,需要做中医针灸。

为了降低周月华的工作强度,艾起萌生了自学报考中医药师证的想法。为此,妻子周月华挤着时间给他做专业课辅导,他积极利用空闲时间拼命学习。

精心准备了3年多之后,2020年,52岁的艾起第一次参加了国家中医药师考试,但没有成功考过去。

得知考试失败后,艾起开玩笑地感叹说:“哎,人老了,学啥都费劲。”

周月华却自信地鼓励他说:“哪里老了?正是学习的时候。”

调整好心态后,艾起买回很多的专业复习资料,还在网上报了线上专业辅导课。他说,我会继续考下去,一年不行,就两年,三年,直到考上为止。

周月华为此倍感欣慰,也倍感幸福。

张海迪曾说:

“受教育,有技能、有工作、有保障,才能谈及残疾人超越生存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自己开诊所,并借着丈夫的脊背,翻山越岭艰难行医31年,以张海迪为精神信仰的周月华,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别人口中的“最美乡村医生”六个字,就像贝多芬的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样,易懂不易行。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增长。

一条路,一个药箱,两个人,31年与命运较量的职业突围生涯,还能走多久,周月华和丈夫自己也都不知道。

但他们坚信,只要时间不老,自强的人生便无可预估。

2021年,已经参加完第二次中医药师考试的艾起,在儿子的建议下,正计划筹措在妻子的诊所旁边,增开一家中西医药店。

他说,等中医药师证书考下来,就和妻子搭伴,在药店里坐诊继续陪伴她。

如今,他们23岁的儿子,也已经成家。

懂事的小伙子说:

小的时候,觉得妈妈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有时候甚至觉得她是个只管别人、不管儿子的坏妈妈。

现在长大了,学会了换位思考,才终于理解妈妈。

往后余生,爸爸背不动妈妈了,我就背着妈妈继续行医出诊。

余生是个什么样子,其实我们谁都说不准。

但周月华夫妇,在人生突围的路上,却用青春、泪水和汗水,为我们扎扎实实地谱写了一曲最平凡、最动人的奋斗之歌——《怒放的生命》。

不远的未来,或许这对平凡可敬的夫妇,还会如愿地再次谱出人生新曲:

一起搭伴,携手行医,共同经营诊所和药店。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他们新的续曲。

生命的意义如此厚重

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

诗仙李白曾在诗作《行路难·其一》中感叹人生的艰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今天的我们,也常常吐槽人生:生着,活着,都太难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的陆小华却说:看了周月华的行医路,谁还好意思再说行路难?

是的,命运面前,周月华比我们艰难太多了,但是她却把命运发来的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健全的我们,又怎么好意思再说行路难呢?

董卿曾在《朗读者》中说:“生命的意义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

其实,人活一世,所谓艰难,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未拼尽全力的借口;所谓坎坷,也不过是暂时未寻得正确方法的难关而已。

人生的幸福,就像周月华所说,是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感觉是在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路上,挣扎努力,彷徨坚持,奋斗得来的。

有网友评论说,当年在电视上看周月华夫妇的故事,非常敬佩。10年后再看,依然感动得直掉眼泪。

这对夫妇,也让很多人,再一次相信了爱情。

对于周月华夫妇的人生经历,你怎么看呢?

END
看更多人物故事
请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朱小鹿


三连一下,植树造林靠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周月华)背着药箱,他(艾起)背着真爱
最美的彩图9
周月华
乡村医生守村30年担忧无人接班 月入不足2千元
5月,村卫生室将全面关闭?新规来了
心系村民的乡村医生——刘会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