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北女人,被东北男人家暴后离婚,当保姆养活女儿,还成了作家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15年1月,一首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爆火,捧红湖北脑瘫诗人余秀华。

虽然,对于她是否够格被称为“诗人”,她写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诗歌,一直存在强烈的争议。

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年来余秀华高调地活着。

2017年4月,一篇《我是范雨素》,又捧红一个湖北农村女人范雨素。

许多人惊叹于她的文字张力,遭遇磨难时平静面对的心态。

但一时的热度散去,范雨素渐渐寂然无声。

左为余秀华,右为范雨素
总有人拿余秀华和范雨素作比较。

只因她们都是湖北女人,都曾在被称作“底层社会”的农村,顽强地抗争过命运。

但余秀华,非常不屑于这样的比较。

不是不屑于跟范雨素比,而是不屑于跟任何人比。

她行走人间靠的是“特立独行”,把她与别人比较,是挑衅她的自信。

谈到《我是范雨素》,余秀华说:

第一,文本不够好,离文学性差得远;

第二,每个生命自有来处和去处,不能比较;

第三,每个坚强的女人都很辛苦,不值得羡慕;

第四,我都不愿意和迪金森比较,何况是她。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余秀华用狂傲、自信掌控人生。

就像成名后,她可以像勇敢的战士,直面一切风浪,只做自己,其他的不管不顾。

而范雨素,做不到这样的放荡不羁。

成名后,她坦承自己“社恐”加剧,躲避媒体是她一贯的姿态。

甚至写出的十万字小说,也不愿公开示人。


她清贫地生活,安静地写作,名气像一朵云从她的头顶飘过。

余秀华的盛放,范雨素的沉寂,成长的轨迹框定了她们成名后的面孔。

范雨素会不会翻红?

她,会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
读书,是不是拯救

1973年,范雨素出生在湖北襄阳。

那是个国民生活水平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时代,尤其在农村,许多家庭还没解决温饱问题。

范雨素的家,就是这样典型的农村家庭。

她是家里的老小,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

家里穷,孩子多,肯定吃不好,甚至常常吃不饱。


父亲是退伍军人,长得清秀俊逸,却被范雨素形容为“大树的影子”,中看不中用。

本来,父亲有机会留在部队,继续过一种意气风发的日子。

但定了娃娃亲的母亲怕他变心,硬是把父亲拽回农村。

在父亲对往事不多的回忆和叙述中,范雨素认定:

父亲其实有能力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但他却不屑于去改变。

这种不屑,也许是父亲对母亲的一种无声的埋怨。

为此,小时候的她,从心里恨父亲。

父亲“顶不起天立不起地”,家里,自然是母亲说了算。

母亲以一个农村女人强大的韧性,撑起整个家,还在村妇女主任的位子上,干了40年。

母亲的能量不止于此,因为口才好,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

父亲软糯,母亲刚硬,没有共同语言的他们,只在吵架一件事上最有默契。

他们天天吵架,但惊奇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个个爱好读书。

范雨素读了多少书?

她六七岁时开始看小说,八岁看懂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

各种数不清的名人传记,杂志、少儿书籍,来者不拒。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她都了如指掌。

随便报个地名,她就知道在世界的哪个地方;说一条河流,她知道流向哪个海洋。

这个在学校学习成绩最好的女生,不喜欢自己土里土气的名字范菊人。

于是,12岁那年,看过琼瑶的小说《烟雨濛濛》后,她自作主张,给自己改名为范雨素。

她的命运,从小就被困窘的生活封存在农村。

读书,是她成长路上最珍视的快乐。

范雨素在图书馆
大哥哥两次高考落榜后,把人生目标调整成当文学家。

为了大哥哥的梦想,母亲卖掉家里的粮食,换回各种文学书籍。

没粮食吃,只有吃红薯,但孩子们都无怨言。

在他们看来,有书读比食物裹腹更重要。

12岁那年,因为跟嫂子吵架,哥哥打了范雨素。

她拗劲上头,离家出走,沿途所有的生存经验,都来自于她读过的书。

如何逃票,如何避免被骗,如何让自己吃饱……

她很庆幸,自己没有被坏人盯上,在持续的恐惧和生存压力下,她还是选择回家。

但在农村,一个小女娃子,离家三个月,等同于私奔,为人不耻。

她没法在流言蜚语中继续学业,初一没上完就辍学。

在小哥哥的帮助下,她去离家不远的乡村学校当了民办教师。

那群孩子,只不过小她四五岁。

唯一的区别,是孩子们还在磕磕巴巴地读课本,而她,已经游刃有余地阅读《陶渊明集》。

因为读书多,她的眼界、心理,跟普通人不在一个水平线。

她把别人看不懂的清高、孤傲,藏在内心最深处。

离婚后,在北京打工的范雨素,因为穷,供不起大女儿上学。

但在她的影响下,女儿也成了嗜书之人。

看电视,看书,大女儿自学成才。

她去旧书市场,给女儿买了1000多斤书,塞满出租屋3个柜子。


最直接的回报,就是后来大女儿去了上海,在一家文化咨询公司工作,年薪近10万元。

而大女儿从小交到的两个好朋友,因为是文盲,只能去流水线释放青春。

精神自由,身体受缚,读书虽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却拯救了她的灵魂。

湖北襄阳的农妇,北京皮村的育儿嫂,这之间的距离,是范雨素读过的书铺成的。
命运,用不用抗争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部分农村年轻男女,都靠相亲寻找人生伴侣。

范雨素也不例外。

但多次相亲之后,她没找到心仪的男子,却悟出一个严重的问题。

俗话说“门当户对”,民办教师当时的社会地位很低,那别人介绍给自己的相亲对象,肯定不会强到哪里去。

尽管坚持下去,有转成正式教师的希望,但她更担心,她的一辈子都用来画这张大饼。

她不想把人生“断送”在民办教师,这个被许多人歧视的社会角色上。


她读过的书,不应该白读,她见识到的世界,不应该是脚下的农村。

她渴望跳出去。

于是,她去参加成人自考。

但对于没有上过高中的她来说,这绝非易事。

读过再多的书,下过再多的苦,考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她的梦还是破了。

但她不气馁,考试不成,就去城市打工。

20岁,她辞职前往北京,那是她心中有文化气息,有人情味的城市。

北京那么大,总能容下她。

刷盘子洗碗拖地,她只能干脏活累活体力活。

天不亮起床,夜已深入睡,老板不满意,城里人看不起。

她从农村的最底层挪了个窝,也不过是挪到城市的最底层。

她跟一个东北小伙结了婚,他是建筑工地的包工头。

她在他的身上,寄予改变命运的希望。

但那个男人,却如一根稻草,轻飘飘地,承载不起范雨素对婚姻对人生的期望。

他挣的钱,不是进了发廊小姐的腰包,就是进了赌场有去无回,范雨素鲜少见到。

吃喝嫖赌抽,遇到这样的男人,哪个女人会甘心?

范雨素好言相劝过,严肃规劝过,甚至大吵大闹过。

但换来的,是那个男人强硬的拳头。

是的,她遭遇了家暴。


爱读书的范雨素,精神世界是高贵浪漫的。

但同床共枕的男人,却是个粗野不堪的家暴狂。

她不是个逆来顺受的女人,抗争越激烈,男人的拳头越硬。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她深陷痛苦。

她决绝地上吊自杀,却被人救下。

昏迷两天两夜后,她神志清醒了。

那时候,她已经生下两个女儿,生活依然困窘。

但内心偏执的自尊,让她无暇顾及其他,勇敢地选择割离婚姻。

她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回到老家,奢望着亲情能舔舐伤口。

结果大失所望,大哥哥不接纳他们,而母亲,顺从儿子的选择。

范雨素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无奈之下,又带两个女儿返回北京。

母亲一直认为,范雨素太过折腾,结果还不如不折腾。

如果她能像小姐姐一样,一直呆在老家熬到教师转正,日子多安稳。

那时候,范雨素常常会脑补出许多好男人的画面。

他们,都来自于范雨素读过的书。

她常常慨叹自己的失败,连个好男人都遇不到。

她带着两个女儿,租住在北京皮村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里。

那是村干部家的房子,她用阳光诙谐的口吻,调侃自己住的是总统府,安保措施一流。

虽然房子小,但并不影响她晒太阳时,内心知足的感觉。

她去摆地摊,卖旧书、旧家具。

她常常带着小女儿一起出摊,这是博得城管同情的砝码。

她们吃白水煮面,没菜没油;大女儿上不起学,在家看护小妹妹。

苦不苦?

真的苦。

但在她的文章中,却看不到苦难中的疼痛,只汲取到一种淡然前行的力量。

就像一个人,走过一条坑洼不平的路,她不怨天尤人,只用自己的努力,去体验。


直到她成为育儿嫂,也就是富豪家里的保姆,每个月有了6000元收入。

14岁的大女儿也开始打工挣钱,母子三人的生活状态,才渐有好转。

她可以把小女儿送去上学,也有时间参加皮村文学小组的写作授课。

她终于可以支配自己的一点时间,去书写这潦草的前半生。

也许真如母亲所言,如果她不折腾,像小姐姐一样,嫁个文盲老公,日子或许过得安安稳稳。

但世界上,不会有《我是范雨素》,也不会有名人范雨素。
生活,值不值得迎合

当《我是范雨素》的阅读量突破400万的时候,范雨素拿着大女儿淘汰的旧手机,开始在出租屋里来回踱步。

她忍着不去看阅读量,但隔几分钟又忍不住去看。

看得手抖,心也抖。


44岁的她,一直爱读书,但开始写作并没多久。

她的文字,没有迎合,她也不知道怎么去迎合。

她随心所欲地写过去,写亲人,写自己。

就像《我是范雨素》,只不过是因为80多岁的老母亲打来一个电话。

告知她代替出外打工的大哥哥去维权,却被人伤了胳膊。

她无能为力,心有酸楚,于是临时起意,用了五个多小时,写出对母亲对人生一种复杂的感情。

她说:

“我只能在这里,写下这篇文字,表达我的愧疚,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范雨素的母亲
她会打字,但一直坚持手写。

因为电脑贵,她买不起。

她写出的不到10万字的手稿,交给皮村文学组的成员打印时,告知对方自己写了百万字。

生活不如人意,亲密关系疏离……

如蝼蚁一般匆忙讨生活,她怎么能料到,有一天竟被这么多人追捧。

《我是范雨素》发布后的第二天,各路媒体、记者,出版社,蜂拥而来。

北京皮村,在原有标签上,又因为范雨素闪亮出镜。

而范雨素,明显招架不住这种被关注的生活。

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家,到底在哪间出租屋。

接待来访者,也安排在女儿好朋友的家里,同样是出租屋,10平米。

有自媒体邀请她写育儿类文章,每个月4篇,付她6000元,她拒绝了。

她想写自己想写的,而不是别人想让她写的。

成名后的范雨素在演讲
所以,在写作上,她并没有赚到什么钱。

她告诉记者,新闻里讲一个育儿嫂,四年时间就帮丈夫还了80万外债。

她要是不写作,继续做育儿嫂,根据当时育儿嫂薪酬,四年时间怎么着也攒40多万吧。

本来已经跟一家出版社签订出书协议,到了交稿日期,出版社懵了。

范雨素写的,不是他们期望的故事,而是一部科幻小说。

范雨素尝试过写穿越小说,但经过现实求证,她发现科幻小说是时代潮流,还满足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

于是,她专门买了与物理相关的书籍,认真做了研究。

但出版社想要的,是《我是范雨素》的原汁原味。

而不是跳脱出“范雨素”的社会既定标签,写她并无任何优势可言的科幻小说。

合作不欢而散,她的手稿,收存在文学小组老师的手中,他们等待着“有眼光”的伯乐。

因为出了名,她开始为每一期的《皮村文学》写卷首语。

1000多字的卷首语,她常常考虑十几天后才动笔。

曾经迷恋阅读的大女儿,学会了“速记”,掌握了一项行走人生的技能。

她到另一个城市参加了工作,小女儿被送到衡水的私立学校读初中。

范雨素在皮村附近找到一份保洁工作,月薪不到3000元。

半天工作时间之后,就是她的写作时间。

但在写作时间里,她常常只字都写不出。


读过再多的书,经历过再多苦难,当要将这些变成文字,下笔很难。

做自己,不迎合,是要付出代价的。

读者想看的,是她的真实经历。

而她想写的,是把全家人这半生经历的,不圆满的一切,全用文字扭转成自己心中期待的样子。

这是她能想到,也能做到的,只不过,不一定是读者喜欢看到的。

她暂时沉寂,依然努力。

谁不是拼尽全力地活着

范雨素崇拜自己的母亲。

母亲读书少,但她嫁了自己想嫁的人,养出了爱读书的儿女;

是村里的妇女主任,还是村民以礼相待的媒婆。

范雨素爱读书,折腾打工,折腾婚姻,折腾写作,最终折腾成了名人。

却依然贫穷,连母亲的人生高度都未达到,还是别人眼中的苦难女人。


范雨素的母亲

但,她们都是对生活充满热情,此生全力以赴的女人。

母亲的一生,靠的是坚韧。

丈夫尽不到一家之主的责任,她的肩膀变得刚硬。

三个女儿,一个智障一个小儿麻痹一个叛逆,她没有气馁。

大儿子追文学梦,她卖掉口粮都支持。

最有出息的小儿子,因为赌博被撤职,她选择接纳。

除了读书,母亲也是范雨素强大精神力量的源泉。

每个孩子想做什么,说了什么,她都“好,好,好”地答应着。

做育儿嫂的时候,范雨素睡在雇主家宽敞舒适的大房子里,精心伺候别人的孩子。

每当想起出租屋里,还是孩子的大女儿,照顾着年纪更小的小女儿,她常常内心发涩。

但她忍得下那种痛。

跟活着比起来,这种委屈她受过太多。

女雇主的一个包,价值县城一套房;而自己的出租屋,全套家具也就300元。

最贵重的家具,是3只装满了书的旧书柜。

不值钱,却是她和女儿们欢乐的海洋。

在她的人生定义里,能经营出一个幸福的家庭,能保障孩子有幸福童年的人,才是成功的。

从这个角度去对照,她的人生如她所说,是失败的。

如今,她想多挣些钱,供小女儿读完大学。

然后一个人去南方,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呆着。

从农村女人范雨素,到作家范雨素,她始料未及,但也拼尽全力。


读书,给了她抗争命运的力量,同时,也给了她承受命运的淡定。

二者并不矛盾,这也是《我是范雨素》呈现出的味道。

她认为,每读一本书,就经历一次人生。

这相当于对苦难有了一次预设,等到现实生活中又来了一遍,就跟打了免疫针似的,不敏感也不难受了。

她还在写作,但她说不会靠此生活。

她的梦想,还是像大女儿坚持的那样,多挣钱,在城市买得起房。

她还想去做育儿嫂,那是她目前的人生中,收入最高的一份职业。

在自己的角落里,拼尽全力地活着,这是范雨素,也是我们每一个人。

资料及图片来源:

1、《瞭望》新闻周刊:毛伟、丁静、杨淑君《范雨素:我除了穷,一切都好好的》

2、三联生活周刊:王珊《范雨素的真实与不真实》

3、正午故事:淡豹《关于范雨素的手记》

4、文学之光:《范雨素:不靠写文章谋生,原本只想赚点稿费》

5、范雨素:《我是范雨素》

6、南方人物周刊:《范雨素的梦》

END
看更多人物故事
请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朱小鹿



三连一下,植树造林靠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雨素:我是范雨素(原文)(5)
44岁的襄阳草根作家范雨素,为什么她的文章能打动人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素人写作 | 育儿嫂范雨素,打磨十年出版自传体小说|文学
阶层藩篱是有形的,心灵自由是无限的
泪目!妈妈出征援助湖北,9岁女儿写下这封令人嘘唏的书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