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阿婆,卖10年油墩子,替儿还债近90万,83岁时走了
userphoto

2022.05.03 湖北

关注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在上海,有一个八旬阿婆,从2011年开始,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
 
吃罢早饭之后,从住处去往小店,开始一天的忙碌。
 
她先将葱、萝卜、莲藕等清洗干净,再切成细丝当作馅料;
 
接着将面粉倒入盆中,按比例兑水,调成面糊。
 
因为年龄大了,动作缓慢,忙完这些,已是中午。
 
简单吃过午饭,阿婆便打火烧油。
 
等锅里的油开始冒泡,阿婆就将面糊倒入圆形的模具中,再加入馅料;
 
最后,在上面覆盖一层面糊,放入烧滚的油锅里。
 
顿时,一阵清香伴随着滋滋的声音炸响开来。
 
(上海街头小吃油墩子)
 
阿婆炸的这种吃食,名叫“油墩子”,是江浙沪一带比较普通的小吃,本没有什么稀奇。
 
但是,很多听说过阿婆故事的人,都同情阿婆的遭遇,被她的精神感动。
 
只要到了上海,即便再远,许多人都会前去购买,更别说当地人了。
 
一个同样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过来买油墩子,对阿婆说:
 
年轻时候的苦不算苦,老了受苦才是真正苦啊。
 
阿婆听了,不由得泪湿眼眶,忙用毛巾擦了擦眼睛。
 
已经八旬的阿婆,本该过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
 
可因为种种变故,却已卖了整整10年的油墩子。
 
但想想账本上的欠账,已经快要还完,阿婆委屈的内心,又得到一丝安慰。
 
日子还是有奔头的,这种每天累得都直不起腰的日子,快要结束了。
 
她,马上就要离开这里,去她心心念念、想了很久的首都。
 
可千计划万筹谋,谁又左右得了命数。
 
阿婆终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阿婆名叫胡兆翠,1939年出生在江苏农村。
 
在那个世事不太平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时候,仗就会打到自家门口来,不免人人自危。
 
另外,物资短缺,普通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日子。
 
这无疑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给许多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小时候的阿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她一直觉得,自己能够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
 
这也养成了她任劳任怨、随遇而安的性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妇女们在各项工作中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缺少的劳动力量。
 
195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发文,称赞“妇女能顶半边天”。
 
 
随后,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大范围接纳女工。
 
借此机遇,许多农村女孩子都去往陌生的城市,成为工厂里新的风景线。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当年只有18岁的阿婆离开家乡,来到上海。
 
因为干活勤快,也有做饭的经验。

几经周折之后,阿婆成为上海某机关食堂的炊事员。
 
几年之后,阿婆嫁给同为工人的老公,把家安在了一间出租屋。
 
如同鱼归大海、乳燕归巢,中国人对家,有着一种执念。
 
没有孩子前,两口子住在出租屋内,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可随着两儿一女、三个孩子的降临,他们都认为,该有一个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家才行。
 
于是,两口子拿出所有积蓄,又借了一些钱,在上海买了一套24平米的房子。
 
家虽小,阿婆却无比心安。
 
天大地大,一家五口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栖身之所。
 
每天下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接孩子回家。
 
在落日的余晖中,回到那个一针一线、一桌一椅都由她布置的家里,阿婆的心莫名地感觉踏实。
 
 
后来,孩子们慢慢长大,一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都搬离了这套“蜗居”。
 
看着比之前冷清许多的家,再看几个孩子为了生活忙得焦头烂额;
 
阿婆既为无力帮到他们而感到内疚,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他们的拖累。
 
阿婆没想到的是,这仅有的“蜗居”,她心中的家,最终还是没有了。
 

 
1989年,50岁的阿婆正式退休,开始照看大儿子家的孩子。
 
不久之后,小儿子和小儿媳竟双双被单位辞退,成了无业游民。
 
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日益拮据。

小儿媳眼看好日子无望,便抛弃丈夫,远走他乡。
 
小儿子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变得一蹶不振,进入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混日子状态。
 
没钱的时候,他就找阿婆老两口要,要一点是一点。
 
要不到的时候,就外出打零工,混个一天半日,仅够解决自己温饱。
 
阿婆苦口婆心地劝小儿子振作,可他油盐不进,完全不予理会。
 
久而久之,阿婆也无话可说了。
 
(阿婆胡兆翠)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1993年,阿婆的丈夫患了胰腺癌。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
 
仅仅过了40天,阿婆的丈夫就病故了。
 
虽然这些年,丈夫一直在外工作,两个人聚少离多,家里家外都是阿婆一个人在操持。
 
可丈夫毕竟是家里的主心骨。
 
后来,两个人都退休在家,老来有伴,也算晚年幸福。
 
只是世事如棋,祸福难料。
 
年仅54岁的阿婆,因为丈夫的突然离去,成了空巢老人。
 
此后几年,阿婆借助于每个月3000块钱的退休工资,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同时,仍然帮大儿子照看孩子。
 
小孩子精力旺盛,一天到晚,仅仅照顾他的吃喝拉撒,阿婆都忙得团团转。
 
等到孙子睡着之后,阿婆才会觉得累,但她却甘之如饴。
 
毕竟,亲孙子命根子,在隔辈亲的欢声笑语中,家里不至于太冷清,阿婆也不会太寂寞。
 
 
等孙子到了上学年龄,阿婆又主动包揽了接送孙子上下学的活儿。
 
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在接送小孩,送过孩子之后,顺路的老姐妹、老哥们,会一起“嘎三胡”(上海话,聊天的意思),逛菜市场。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阿婆就回家做好饭,再接孙子放学吃饭。
 
一天的时间,就这么慢慢地打发掉了,充实,也有盼头。
 

 
在接送孩子的老人之中,有一位名叫何荣华的阿公。
 
经过长时间的聊天相处,两位老人都了解到对方是丧偶独居。
 
时间长了,阿婆和阿公逐渐产生感情。
 
1998年,考虑到孩子们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二老产生结婚的想法。
 
但阿公的子女不同意。
 
于是,两位老人商量,结婚后,阿公搬过来和阿婆一起住。
 
从此,家里的所有开销,都从阿公每月5000块的退休金里面出。
 
而阿婆的退休金,她都攒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阿婆和阿公)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按道理说,这本无可厚非。
 
可阿婆的儿女也不同意这桩婚事。
 
他们不停地在阿婆耳边唠叨,再婚不过就是给阿公当免费的保姆;
 
还猜测,阿公是贪图阿婆的房子。
 
可他们不知道,自始至终,阿公从来都没有提起过这些事情。
 
他只是纯粹地以为,既然阿婆有房子,就没有必要去外面租房住。
 
面对儿女们的态度,阿婆认为,他们一点都不体谅自己。
 
她料想,将来肯定也指望不上他们给自己养老。
 
阿公说,不管儿女们怎么说,自己是铁了心的,要和阿婆一起过余生。
 
因此,二老顶住压力,结婚了。
 
(阿婆和阿公)
 
但在此之后,阿公的儿女就跟阿公断了往来。
 
阿婆的儿女暂时没有做得这么绝,因此,阿婆仍旧帮着带孙子。
 
有了阿公的加入,阿婆看孩子,反而比之前轻省不少。
 
婚后的日子,可谓和和美美。
 
可是,老天爷好像见不得阿婆过得幸福美满一样。
 
结婚才两年多,阿婆的小儿子就开始作起妖来。
 

 
不知道是自己想通了,想要有一番作为;还是被周围的人怂恿,期望一雪前耻。
 
阿婆的小儿子准备做生意。
 
可是,做生意需要本钱。
 
这钱从哪里来?
 
在将近十年的失业时间里,得过且过的他自然没有任何积蓄。
 
想来想去,他打起阿婆房子的主意。
 
他回家跟母亲商量,要阿婆卖房子给他凑本金。
 
他完全没有考虑过,两位老人没有房子之后,栖身何处。
 
他只有一个念头,这样做,就有钱做生意了。
 
说不定,还可以避免房子落到“外人”手中。
 
可谓一举两得。
 
(阿婆)
 
刚开始,阿婆自然不答应。
 
他就天天来游说,软硬兼施。
 
外加胡搅蛮缠:
 
当初你儿媳跑了,还不是嫌我没本事。我现在就想让她看看,我也是能赚大钱的人。

现在就差本金了,你不卖房子,我哪里来的本钱。

要是这次生意做不成,我后半辈子就毁了,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顺带画个大饼:
 
这个生意我考察了,绝对赚钱。

现在把这个小房子卖了之后,等我赚钱了,给您买一栋比这还要大的房子。
 
说不通就服软:
 
您老以前总说我不上进,这次我想上进了,您又不支持,这说得过去吗?

我要是有办法,肯定不能让您卖房子。

可如今我的情况您也知道,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现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您了。

您跟何伯都有退休工资,卖了房子,完全可以租套房子住。

您就帮帮我吧。
 
其实,阿婆并不知道这个生意能不能做,也不知道这个房子卖了,到底是好是坏。
 
但是她知道,如果不卖,自己绝没有清净日子可过。
 
看着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即便闭着眼睛,阿婆都能找到屋里任何一个物件。
 
她的心底满是依恋。
 
最后,她还是下定决心将房子卖了。
 
卖房子所得的13万块钱,她全部给了小儿子。
 
然而,小儿子的要求却并没有停止。
 
过了一段时间,他说这点钱还不够,让阿婆再帮忙借一些。
 
(阿婆)
 
其实,小儿子是否真的在河南洛阳做生意,又做的什么生意,阿婆并不清楚。
 
只是,在亲情的裹挟下,心软的阿婆觉得,既然房子都卖了,也不在乎帮着借钱了。
 
就这样,阿婆要么以自己的名义、要么以担保人的身份,前前后后,一共借来90万给小儿子。
 
这,成了阿婆晚年生活中的噩梦。
 

 
2011年,突然传来小儿子做生意破产的消息。
 
有人说,阿婆的小儿子破产后,身体出现了问题,失去了劳动能力;
 
有人说,阿婆的小儿子不仅破产了,还触犯法律,判了十多年。
 
没有人知道哪个消息真,哪个消息假。
 
借钱给阿婆的人闻风赶来,纷纷讨债。
 
阿婆将棺材本都拿出来还了债,还将自己的工资卡交给追债的人。
 
却也是杯水救薪、无济于事。
 
有的追债者,看见阿婆住在街道小区的门卫室里,知道阿婆没钱还,叹着气走了。
 
有的追债者,看见阿婆的住处连个厨房、卫生间都没有,还借那么多钱给儿子做生意,说她自不量力,骂骂咧咧地走了。
 
还有的追债者,觉得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咽不下这口气,打翻阿婆的饭碗,将水倒在阿婆的床上,以解心头之恨。
 
前所未有的屈辱,吞噬着阿婆的心。
 
(阿婆)
 
因为当初卖掉房子,给小儿子凑钱;

大儿子和女儿都觉得母亲太偏心,早就跟阿婆断了联系。
 
她和阿公无处可去,还是街道办事处将小区内一个9平米的门卫室清理出来,让他们暂时居住。
 
因为条件简陋,就连水电都是从邻居家里接出来的,可她并没有埋怨小儿子。
 
他许诺让她住上豪宅的话,她也就听听,并没有当真。
 
毕竟,她已经70多岁,是个半截身子都埋进土里的人。
 
阿婆唯一的想法,便是清清静静地,过完余生。
 
谁知,就连这种低要求的日子,都让人过不安生。
 
阿婆心里,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如果不是阿公一直陪在身边,开解她、劝慰她,阿婆怕是会想不开,做了傻事。
 
(阿婆和阿公)
 
以前,她或许还有养儿防老的想法。
 
可如今,她发现,靠孩子们,还不如靠自己和阿公。
 
心结一旦解开,阿婆开始考虑如何走出眼下的困境。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祸是自己孩子闯的,钱是自己借的,孩子没有能力还,自己也不还,就成老赖了。
 
阿婆做不出这种违背良心的事情来。
 
就像她说的:
 
人穷心不能黑。
 
想到自己一辈子在厨房里打转,也不会其他的技术,阿婆决定卖油墩子赚钱还账。
 
可事情哪儿有那么顺利呢?
 

 
首先是口味问题。
 
如果做的不好吃,客人即便来了第一次,也不会光顾第二次。
 
阿婆买来材料,在家里调制了很多次,终于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味道。
 
其次,没有摊位。
 
最开始,阿婆搜罗来一个小推车,和其他摊主一起出摊。
 
因为她做出来的油墩子地道、好吃,抢了别人的生意,周围的摊主言语间不免带着嫉妒的情绪。
 
可了解到阿婆的经历之后,大家纷纷表示理解,还给她介绍客户。
 
然而,由于没有经营执照,阿婆的摊子最后被没收了。
 
阿婆将自己的难处向管理部门做了解释,没想到,管理部门竟然帮阿婆寻找卖油墩子的摊位。
 
(阿婆的新摊位)
 
有一位好心的餐饮店老板,将自己的店面隔出一个小间来,象征性地收取一点点出租费,让给阿婆使用。
 
平时,阿婆做不了的重活,店老板也会帮忙搭把手。
 
可以说,这完全解决了阿婆的后顾之忧。
 
阿婆终于可以不再经受风吹日晒,安心地卖油墩子了。
 
每每提及这些,阿婆心里都充满感激。
 
连带着那些大老远地,跑过来买油墩子的顾客,她也觉得是来帮她的。
 
为了表示感谢,十年来,她的油墩子只因原材料问题,涨过一次价,还只涨了一块钱。
 
有顾客买完油墩子,还额外资助她2000块钱,但她坚决不收。
 
她说,账可以慢慢还,但不能昧着良心赚钱,也不能不劳而获。
 
面对媒体,她也时常表示感谢,认为对方免费给自己做了宣传。
 
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早日还清欠债,无论是温度高达38°的夏天,还是低到零下2°的冬天;
 
无论狂风怒吼,还是暴雨滂沱,阿婆都坚持每天出摊。
 
整整10年,阿婆没买过一双新袜子,身上穿的羊毛衫、裙子,都是好心人送的。
 
提及到此,阿婆不停地擦拭眼泪。
 
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靠着每个月的积攒,阿婆账本上的账,一个一个被划掉。
 
(阿婆的账本)
 
转眼,已经是2020年,阿婆摆摊将近10年。
 
90万的巨款,基本还清了,阿婆有望休息休息,去自己向往的首都了。
 
可是,阿婆却病倒了。
 

 
有一次,摊位前来了一个年轻的姑娘,说阿婆像她的奶奶,执意要到店里帮忙。
 
可是,在拌佐料的时候,姑娘根本颠不动装馅料的盆。
 
然而,这种体力劳动,阿婆数十年如一日的,一干,就是十年。
 
更别说,她每天还要顶着高温,站在油锅边6个小时左右,来炸油墩子。
 
阿公虽然有心,但因为比阿婆要大十来岁,体力还不如阿婆。
 
只能每天在阿婆旁边打打下手,帮忙装袋等。
 
在这种高强度的劳作下,阿婆的身体一直被病痛折磨着。
 
但她却强忍着,靠着晚上回家后早点休息,来缓解身体上的疲惫和疼痛。
 
(阿婆和阿公)
 
2021年3月的一天,阿婆收摊时,实在是动不了,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地上滑去。
 
余下的日子,阿婆基本上不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就是在医院住院治疗。
 
2022年2月8日,噩耗传来,阿婆没有扛下去,最终还是走了,享年83岁。
 
找个清净地方养老,去首都转一转,感受下第一次坐火车、坐飞机……
 
阿婆所有的愿望都成为泡影。
 
消息一出,网上哀悼声一片:
 
可能债还清了,绷着的那股劲松了。

奶奶一路走好!

阿婆这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活了一撇一捺,人字好写难活,阿婆好样的。

诚信、善良、坚韧,阿婆身上的美好品格,在以后的日子里,仍将熠熠生辉。
 
很多网友看过阿婆的事迹之后,想起自己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也破防了:
 
我快60了,欠我钱的是一个年轻人,每天不是换电话,就是不接,家里兄弟大人连问都不问,还帮着一起隐瞒。一比较,这个老人太伟大了。

想起欠我4万现金,八年未还一文的二十年老同学,这位阿婆的精神让我钦佩。

阿婆走好,你的人生落幕如英雄般伟大。
 
(阿婆曾经的小摊)
 

 
不过,留言里面,也有另一种声音存在。
 
有一部分网友,对造成阿婆苦难人生的始作俑者,她的小儿子,进行谴责:
 
如果她儿子也有这种心性,估计就不会欠钱了。

奉劝那些想为钱搏命的人,在你做出某些决定前,请先想想家中年迈的父母。

不要让他们老了,福没享着,还要为你提心吊胆,债务缠身。
 
常言道:“有多少钱,做多大事。”
 
也有网友觉得,阿婆虽然可怜,但如果当初她坚决不同意卖房子、借巨款,估计也不会有后来的事了。
 
他们认为,这是阿婆纵容、溺爱孩子的结果。
 
其实,网友们这么说,也不是空穴来风。
 
有一次接受采访时,采访者因为心疼阿婆,说了一句:
 
你儿子太不争气了,不然,也不能让你受这么多苦。
 
阿婆却立刻回到:
 
他不偷不抢,怎么就不争气了?只是投资失败了而已。
 
或许,这是一个做母亲的,无意识地对孩子的维护。
 
却也能看出,阿婆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太多埋怨。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身为父母,儿女要你卖房子、借巨款供他们做生意,你会去做吗?
 
如果身为儿女,你会通过让父母卖房子、借巨款这样的方式,筹集自己的创业本钱吗?

 
作者:朱小鹿&铜豌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噩耗!她孤独离世,全网悲痛
瘫痪儿子欠债90万,82岁老太用「油墩子」来撑起一片天
这口地道油墩子,78岁阿婆一卖7年,风雨无阻、节假无休,只因……
上海82岁阿婆卖油墩子成中外闻名的网红小吃,9年替儿还债惹人泪
失业日记(二十)
纪实回顾:上海阿婆卖小吃10年,帮儿子还完90万债,结局令人唏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