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才女:父失踪母早逝,丈夫家暴,从教76年,捐款3568万
userphoto

2022.06.06 湖北

关注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17年,在《朗读者》节目中,93岁高龄的叶嘉莹款款而来。

她虽白发苍苍,但举手投足间的朗朗气质,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持人董卿评价叶嘉莹:

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

作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辞中写到:

桃李满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3岁识字,6岁背《论语》,之后爱上古诗词,在诗词的浸润里长大。

很多人觉得,出身不凡、气质出众的叶嘉莹,定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一生幸福无忧的人。

但事实上,叶嘉莹的大半生,都颠沛流离,尝尽世间苦难。

(叶嘉莹)

她早年丧母,只能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寄住在伯父伯母家。

结婚后,因为丈夫被捕入狱受到牵连,只能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一同下监。

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还经常对她家暴。

而叶嘉莹出狱后,身体虚弱,却要一边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边教书工作。

她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暮年,女儿女婿双双车祸去世,她又尝到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叶嘉莹的人生境遇。

而叶嘉莹引用恩师顾随先生的一句格言,来回望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在命运的重压下,她没有被困难打倒。

而是在磨炼中得到洗礼,在苦难中得到精神的救赎。

她说,是诗词带给她无穷的力量。

让我们去看看,“中国最后一位先生”叶嘉莹的传奇一生。

(叶嘉莹在讲台上授课)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显赫家族,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

清政府垮台之后,叶赫那拉氏更姓为叶。

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小时候家里有私塾,他精通古典文化,长大后考取了北京大学英文系。

在那个年代,能读大学的人凤毛麟角

而北大又是全国的顶尖学校,叶廷元有这样的学历,足见学问深厚。

叶嘉莹的母亲李玉洁,和叶廷元算是门当户对。

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

结婚之前,她是女子职业学校的教员,婚后辞去工作,一心相夫教子。

时代虽已变迁,但叶嘉莹的父母都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世代书香。

所以,叶嘉莹的童年也浸染在书香之中,学识和教养都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活环境中得到凝练。

(青年时期的叶嘉莹)

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9岁的叶嘉莹被父亲送去学堂读书。

10岁就可以自己填诗词,之后顺利考上北平女中。

15岁,她作了一首诗词《秋蝶》: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这首词颇有李清照《如梦令》的意境,叶嘉莹才华浅露。

而李清照写《如梦令》时,也是15岁左右。

她从此爱上诗词,迷恋到无法自拔的地步。

她说:

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日不读诗。

她觉得古诗词极美,里面不仅有草木,有星月,还有丰富的人生。

此时的叶嘉莹,只愿意做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每日与诗词为伴。

可不久,厄运来临,她的命运发生惊天大翻转。

七七事变之后,叶嘉莹的父亲少有书信回复,后来竟然断了联系,失踪了。

母亲每天担心父亲,最后思念成疾,身体每况愈下。

后来母亲去天津做手术,叶嘉莹被迫与母亲分离。

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生。

母亲在术后因为败血症而撒手人寰,留下了叶嘉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

她强忍悲痛,为母亲写了8首《哭母诗》,句句如泣如诉。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瞻衣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母亲去世后,伯父和伯母收留了他们姐弟。

但父亲失踪,母亲早逝的痛,永久留在了叶嘉莹心里。

17岁时,叶嘉莹在伯父的资助下,考上辅仁大学国文系,读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专业。

随后,她认识自己的恩师顾随先生,二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

他们每天都在一起探讨古诗词,赏析诗词的精妙,分析诗词的意境。

在恩师顾随的引导下,叶嘉莹对诗词的感悟又深一层,她甘心畅游在诗词的世界里。

1946年,叶嘉莹大学毕业,成为佑贞女中的国文老师,一生的教师生涯自此开启。

(叶嘉莹)

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可叶嘉莹却只顾徜徉在诗词的世界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许多才子恋上这位佳人,向她表明心迹,但这位红粉佳人却不恋世俗凡人。

这时候,赵钟荪出现

叶嘉莹长相秀丽、优雅大方,加上一身的书香气,走到哪里都惹人注目。

赵钟荪同样被她吸引。

赵钟荪的堂姐是叶嘉莹的老师,他在堂姐那里看到了叶嘉莹的照片。

单看照片,他就心动了。

在堂姐的介绍下,赵钟荪有幸结识叶嘉莹,从此一见倾心,非她不娶。

赵钟荪做文职工作,虽不懂得诗词,却极懂少女心思。

他常常从南京跑到北平,向叶嘉莹各种献殷勤。

他发现叶嘉莹极有修养,不喜欢亏欠别人。

于是便经常提及自己为叶嘉莹的付出,让她觉得心中有愧。

当多次表白无果后,赵钟荪对叶嘉莹说:“我的工作没了。”

这一次,叶嘉莹对赵钟荪愧疚不已,以为他是因为常来看自己,才丢了工作。

她虽不爱眼前人,但已经到了适婚年纪,也不想再去承受周围人异样的目光。

于是,她最终答应赵钟荪的求婚,走进一生无爱又悲剧的婚姻。

1948年,叶嘉莹随赵钟荪来到南京,举办了婚礼。

之后,又随丈夫一起去了台湾,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

那段岁月,极其艰辛。

(叶嘉莹结婚照)

婚后不久,丈夫突然被捕入狱。

当时,叶嘉莹刚刚生下女儿,身体十分虚弱。

受丈夫牵连,她也只能带着襁褓中的女儿一起入狱。

虽然不久后,叶嘉莹和女儿被释放,但是家已经没有了。

在台湾没有任何亲人的叶嘉莹,只能去投奔丈夫的姐姐一家。

姐姐虽然没有将她拒之门外,但他们条件也很艰难,只能借给她一个走廊暂住。

叶嘉莹白天抱着孩子去外面的树下玩,晚上等所有人都睡下了,才能在地板上铺一张薄毯躺下休息。

那时,一条破毯就是她和女儿的全部家当。

这样的生活,叶嘉莹坚持了一年。

在第二年暑假,她找到一份私立女中的教学工作,才带着女儿换了一个生活环境。

1952年,丈夫赵钟荪终于被无罪释放。

叶嘉莹以为,这下,他们的生活会有好转了。

却不曾想到,又迎来了另一场噩梦。

丈夫出狱后,性格变得极其暴戾,情绪十分不稳定,动不动就对叶嘉莹拳脚相加。

叶嘉莹虽未真正爱过赵钟荪,但婚后也算相敬如宾。

可这样的丈夫,就如同魔鬼一般,没有任何的柔情。

叶嘉莹白天要上班,下班回来,再拖着一身的疲惫收拾家务,照顾幼小的孩子。

一边承受着身体上的累,一边还要听醉酒的丈夫恶言恶语,甚至被家暴。

(叶嘉莹讲古诗词)

不久之后,二女儿出生。

赵钟荪一看又是个女儿,动不动就对叶嘉莹言语羞辱,看不顺眼就是一顿拳脚。

成长在书香之门,性格傲气的叶嘉莹,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

但传统礼教又约束着她,必须尊崇女德,一定不能离婚。

此时,身心疲惫、伤痕累累的叶嘉莹,唯有用诗词慰藉伤痛,治愈心灵。

叶嘉莹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个人生活,她不愿像祥林嫂一般去诉说自己的不幸。

而那些坎坷的经历,全化作生命的坚韧,助她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之中,波澜不惊地行走。

由于叶嘉莹的文学功底深厚,她的才学很受校方赏识。

后来,台湾大学邀请她去授课。

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叶嘉莹凭借一人之力,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但她的才能,却深深刺痛了赵钟荪男人的自尊心。

赵钟荪并非君子,他只能如同无耻小人一般,通过暴戾的行为来掩饰自卑。

叶嘉莹不怕穷,也不怕苦,她甚至不介意穿着补丁衣服去学校讲课。

但她却很在意带着伤痕去学校,那关乎一名教师的尊严。

即便如此,叶嘉莹仍苦心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节目中的叶嘉莹)

叶嘉莹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热爱的文学上,不再去关注生活的愁苦。

她一边研究诗词,一边挤压时间和心力,体会文学之美。

慢慢地,大女儿长大了,已到适婚的年龄。

看到女儿和女婿之间情投意合,婚姻幸福,她的心里感到非常安慰。

她深知,无爱的婚姻,就是一种人生的不幸。

所以,她祝福大女儿,希望他们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可好景不长,女儿女婿结婚不到三年时间,竟双双遭遇车祸,离开了人世。

再一次面对失去至亲的不幸,叶嘉莹悲痛欲绝。

她作了10首《哭女诗》,来悼念女儿。

经此伤害,叶嘉莹思乡情怯,想要回归故里。

1974年,中国和加拿大建交,叶嘉莹离开大陆20多年后,第一次回国探亲。

她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写下一首长诗《祖国行》,来纪念这次回国。

但当时国内局势并不稳定,所以,她只做了短暂的停留后,就再一次返回加拿大。

直到1978年,叶嘉莹向南开大学写了一封申请书,被南开大学聘用为教授后,她才终于有机会,真正的回归祖国。

当时的叶嘉莹,学贯中西,她将中国的诗词和西方的文艺思想相结合,将传统诗词讲解出全新的意境。

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历史人物,经过叶嘉莹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顿感如沐春风。

她在南开大学上课,每节课都爆满,教室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控制学生的容量,南开大学第一次给学生们发放通行证,只有拿着通行证的同学才能进去听课。

为了能听叶嘉莹老师的课,同学们想出各种招数去蹭课。

本来只有200个席位,最后却来了300多个学生,都说自己是“合法听课”。

席慕蓉曾说,讲台上的叶先生是个“发光体”,散发的美感令她如痴如醉。

很难想象这样美好的一个人,竟得不到命运的偏爱,竟然经历无数的坎坷。  

叶嘉莹回国后,不收取任何报酬,在各高校巡回讲解古诗词。

许多学生正是通过她,爱上了古诗词。

有人问:

学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叶嘉莹答:

诗词可以让人心不死。

(叶嘉莹)

2018年6月,叶嘉莹拿出1857万元,向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款。

2019年,她卖掉加拿大的房子,又再次捐款1711万元,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

这3568万,是叶嘉莹的毕生积蓄。

她全部捐献出来,只为支持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

叶嘉莹捐款的话题,一时登上热搜,很多媒体都想采访这位老人。

但叶嘉莹之所以捐款,并不是求名利,只是想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所以,她拒绝了全部采访。

可叶嘉莹身边的朋友说,为什么不能通过采访来宣讲中国文化呢?

这一建议打动了叶嘉莹。

于是,她走上央视《面对面》的采访,希望能通过媒体向大家介绍中国古诗词。

可当她看到记者的采访稿时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和文学没有丝毫关系。

全是提问“她的钱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捐款”等这些问题。

叶嘉莹笑着对记者说:“我本来想谈古诗词,可现在看来,你们对中国文化并不感兴趣。”

其实,叶嘉莹在国外授课时,收入很高,但回国后,一直免费授课。

平时生活极简的她一直安贫乐道,最大的心愿是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叶嘉莹通过《鲁豫访谈》,向小朋友传达自己的祝愿。

她说自己童年时,非常喜欢躺在院子里的竹席上,看天上的星星,体会“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美好。

她希望:

小朋友们能够在童年记忆力好的时候,多去吟诵中国古诗词,体会大自然中的风雨、草木,和人生风物。

从小就能够和中国文化承接,体会到中国古诗词文化之美。

希望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

(叶嘉莹与自己的传记导演陈传行)

在“感动中国”的领奖台上,她说:

我这一辈子都在教书,除了成为一名教师外,我一无所长。

接下来我能做的,就是将古典诗、词、曲等文学创作传承下去,将我们的民族美好传承保留下去。

这是一位,经历过无数世事沧桑的老人最大的心愿。

从教76年,如今98岁,诗词才女叶嘉莹依然在路上……

作者:朱小鹿&张益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嘉莹:教书70年,捐款3568万,丈夫去世后直言从未体验过爱情
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24岁遭家暴,42岁丧女,95岁为国裸捐3568万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教育,生下2女却称:此生没有爱情
她(叶嘉莹)是我国著名古诗词专家,95岁捐款3568万元,一生却经历三大悲哀
隐忍家暴57年后,她裸捐3568万,成为中国最后的名媛
叶嘉莹:一生未遇良人,诗词大家如何战胜婚姻的不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