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阴药——南沙参

性味归经

味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祛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应用

①肺阴虚症。本品有养肺阴、润肺燥、清肺热、祛痰之功效,故对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症见

干咳少痰,或痰黏不易咯出者尤为适宜,可与养阴清肺、祛痰止咳药同用。如《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以之配伍麦冬、玉竹、桑叶等药。

②胃阴虚证。本品既养阴生津,又兼益气。治热病后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而症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食少不饥者,可与养阴生津、益气健脾之石斛、麦冬、山药等同用。

南沙参与北沙参是两种植物,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南沙参偏于清肺袪痰,养胃生津的作用较差;北沙参养胃生津的作用较佳。

据古代文献记载,前人所用沙参,系南沙参。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两书,始载有沙参分南、北两种。

用法用量

内服:熬汤,3~5钱(鲜者1~3两);或入丸、散。

注意

反藜芦。

风寒作嗽者忌服。

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或杏叶沙参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的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洗净,干燥。以根粗大、粗细均匀、色黄白者为佳。主产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四川、云南等地。以安徽、江苏、浙江所产质量为佳;以贵州产量为大。

性状

本品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上粗下细,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和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炮制

除去根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切面黄白色,有不规则裂隙。气微,味微甘。

复方

1.治燥伤肺卫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

2.治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之。(《卫生易简方》)

3.滋肾,养肝,疏肝: 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细生地20克,金铃子10克,夜交藤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姜黄10克,郁金10克,薄荷3克。

适用于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证见肝区疼痛,口干目涩,大便偏干,脉弦细滑数,舌质红苔薄黄干等,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者。(加减一贯煎)

4.滋肾阴,降虚火;治肾劳;真阴久亏,或房室太过,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腰痛,咽干口燥,甚则咳嗽吐血:天冬6克 麦冬6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南沙参9克 北沙参9克 白芍3克 赤芍3克 沙苑9克 贝母6克 磁石12克 杜仲9克 茜草根6克 牛膝6克 杏仁9克 莲子10粒(去心)(《医醇剩义》来苏汤)

5.疮症误治,毒气入肺,诸证悉急:南沙参3钱,麦冬3钱,百合5钱,贝母3钱,笋尖5钱,糯米5钱,鲫鱼1尾。(《杂症会心录》保金宣毒饮)

6.肺热咳嗽无痰,咽干:(南)沙参、桑叶、麦冬各4钱,杏仁、贝母、枇杷叶各3钱。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7.清金养肺,主痘后出麻疹:南沙参1钱,贝母1钱,桔梗1钱,西河柳2钱,甘草5分。(《麻疹全书》参贝散)

文献摘录

1.《本草图经》

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今出淄、齐、潞、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义牙,七月间紫花;根如葵根,筋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古方亦单用。葛洪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捣筛末,酒服方寸匕,立瘥。(据此,基本可以确定古之沙参,应为今时之南沙参

2.《本草从新》

南沙参(补阴、清肺火.)功同北参,而力稍逊.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种味带辣者.不可用.(产亳州.)

3.《救荒本草》

沙参,令辉县太行山边亦有之。又有杏叶沙参及细叶沙参,气味与此相类,但《图经》内不曾载此二种叶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条。今皆另条开载。救饥:掘根浸洗极净,换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饭熟,食之。

4.《玉揪药解》

味甘,稍苦,微凉,入手太阴肺经。清金除烦,润燥生津。

沙参凉肃冲淡,补肺中清气,退头上郁火,而无寒中败土之弊。但情性轻缓,宜多用乃效。

山东、辽东者佳,坚脆洁白,迥异他产,一切疮疡疥癣、肿痛瘙痒皆效。

5.《药鉴》

气微寒,味苦甘,无毒。主安五脏,止疝气,去惊烦。排脓消肿,其功甚捷。益肺补肝,其效若神。童便制,治痰之邪热无比。玄参佐之,散浮风瘙痒何难。易老用之以代人参,良有以也。但甘则补五脏之阳,苦则补五脏之阴。反藜芦,恶防己。

6.《新修本草》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宛朐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恶防己,反藜芦。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并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

〔谨案〕紫参、牡蒙各是一物,非异名也。今沙参出华州为善。

7.《名医别录》

无毒.主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及宛朐、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恶防己,反藜芦.)

《本经》原文∶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8.《本草便读》

补肺阴之不足.甘苦微寒.降金令之有余.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南参力薄形松.体润质坚.北者功优性滑.(沙参处处山原沙地皆有之.古无南北之分.然观各家本草云.其色白.其根多汁等语.似指北参而言.若南参则质粗大而松.气薄味淡.大抵甘寒入肺.清养之功.北逊于南.其润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南北之分.亦各随地土之所出.故大小不同.质坚质松有异也.)

9.《本草备要》

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气,清肺养肝,兼益脾肾(脾为肺母,肾为肺子)。久嗽肺痿,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肺热者用之,以代人参)。

似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畏防己。反黎芦(北地真者难得。郑奠一曰∶能疗胸痹、心腹痛、邪热结,去皮肤游风、疥癣、恶疮、疝气、崩带)

10.《本草经解》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血结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沙参气微寒.禀天初冬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心主血而藏神.神不宁则血结而易惊矣.结者散之.惊者平之.沙参味苦能散.气寒能平也.心火禀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苦寒之味能清心火.故除寒热.阴者所以守中者也.气寒益阴.所以补中.肺为金藏.其性畏火.沙参入心.苦寒清火.所以益肺气也.

【制方】

沙参一味.治肺热咳嗽.为末.酒服方寸匕.治卒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绞痛.自汗出欲死者.用米饮下二钱.治白带.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草精荟》:清肺养阴:沙参的功效与应用
93南沙参
五脏互藏,五脏之内亦分五行用药也有区别
补阴药——北沙参
南沙参
北沙参、南沙参,二者功效有什么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