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姜
userphoto

2022.11.04 贵州

关注

有粉丝留言要看干姜,今天安排了!想要了解什么药材,请在文末写留言告诉我,给您安排哦!

性味归经

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肢冷脉微,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弱等症:本品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干姜片 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炮制
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
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经方选
1.干姜四物汤《医略六书》
产后身痛,脉虚细者:熟地5钱,人参钱半,白术钱半(炒),当归3钱,白芍钱半,川芎钱半,干姜钱半。水煎,去滓温服。

2.干姜汤《外台秘要》
治肺中有寒,咳逆上气:干姜12克,紫菀3克,杏仁9克(去皮、尖、双仁,切),麻黄(去节)12克,桂心、甘草(炙)各6克,五味子3克。切。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生葱等。

3.干姜汤《圣济总录》
积年痢,困笃,肠极滑:干姜(炮)1两,黄柏(去粗皮,炒)1两,阿胶(炒令燥)1两,酸石榴皮(炒)1两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干姜汤《圣济总录》
霍乱吐利,心腹疼痛,气逆,手足冷: 干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肉豆蔻(去壳,面裹煨)半两,木香半两,高良姜(炒)半两,干木瓜半两上药锉,如麻豆大。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5.干姜汤《古今医彻》
失血而呕逆肢冷:炮姜1钱,茯苓1钱,炙甘草3分,当归1钱,泽兰1钱,广陈皮1钱,半夏1钱,钩藤1钱5分。加大枣2个,水煎服。
6.干姜汤《普济方》
卒大注,及赤白滞下,困笃欲死,肠已滑:干姜2两,黄柏1两,石榴皮1两,阿胶2两半,渍豉1升,前胡4两。上为散。以水3升,煮取3合,去滓,纳阿胶,顿服。不愈更作服之。
7.干姜散《太平圣惠方》
治寒邪伤肺,气嗽短气,心胸不利,不思饮食:干姜15克(炮裂,锉),桂心13克,款冬花15克,细辛0.9克,白术0.9克,甘草0.9克(炙微赤,锉),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五味子0.9克,木香0.9克,捣筛为散。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入大枣2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次。

8.干姜散《赤水玄珠》
吐血不止:姜炭,为末。童便调服。

9.干姜丸《圣惠》
上气咳逆,多唾食少: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柑子皮3分(汤浸,去白瓤),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款冬花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以姜、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10.理中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痞,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止汗去湿,又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人参、甘草(炒)、白术、干姜(炮),各三两。为粗末。每三钱,以水一盏半,煎取中盏,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

11.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
温脾胜湿。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茯苓各12克,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腰中即温。肾受冷湿,着而不去,而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文献摘录
1.《证类本草》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2.《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一云∶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久服令人眼暗。《药性论》云∶臣。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秦艽为使,主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患虚而冷加用之。日华子云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

3.《药性切用》
性味辛热,入脾胃而祛寒止痛,温胃燥脾;为暖中散冷专药,伤寒阴盛必需之
4.《药笼小品》
辛热。能温经散寒邪。客寒犯胃作痛,厥阴浊阴上僭,必用之品。同五味子治寒嗽,通关节,宣脉络,为用甚广。

5.《新修本草》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风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疗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久服令眼暗。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莲、天鼠粪。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毕,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后晒干,置瓮缸中,谓之酿也。

6.《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辛,性大热有毒,入肺大肠脾胃肾五经。生者味辛,能行血,逐寒邪而发表。熟者味苦,能止血,除胃冷而守中,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用黑附为引。
按∶干姜之辛,本职肺家,其以性热,故又入脾胃大肠。至于少阴之入,黑附为之引耳。
夫血遇热则走,生者行之,固其宜也。而吐衄下血崩漏淋产证,熟者反能止之,何也?盖物极则反,血去多而阴不复,则阳无所附,得此以助阳之生,而阴复矣。曰∶见火则味苦色黑,守而不走,血安得不止耶?然必病久气虚,亡阳而多盗汗,及手足冷者宜用,若初病火炽,遽尔投之,是抱薪救火,危亡立至矣!可不谨乎?丹溪曰∶干姜散肺气,同五味能止嗽,治血虚发热。该与补阴药同用。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气分引血药入血也。东垣云∶多用能耗元气,壮火食气故也。干姜辛热,皆言补脾,海藏独言泄脾,何也?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盖以辛热之剂燥之,故曰泄脾也。生者能堕胎。

7.《得配本草》
母姜去皮晒干者为干姜,白净结实,又曰白姜。凡入药并宜炮用。入止泻药,煨用。入温中药,泡用。入止血药,炒炭用。孕妇服之,令胎内消。气虚者服之,伤元。阴虚内热多汗者禁用。

8.《本草新编》
干姜味辛,炮姜味苦,皆气温大热,半浮半沉,阳中阴也。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干姜也;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炮姜也。盖干姜治表,而炮姜温中。其所以治表者,干姜走而不收,能散邪于外也;其所以温中者,炮姜止而不动,能固正于内也。虽然姜性大热而辛散,俱能散邪补正,安在炮制而异宜。干姜散邪之中,未尝无温中之益。炮姜固正之内,未尝无治表之功。但干姜散多于温,而炮姜固多于散耳。
9.《医学入门》
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僻,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0.《日华子本草》
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11.《药性论》
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12.《药品化义》
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入五积散,助散标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汤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助附子以通经寒,大有回阳之力;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别。......炮姜,退虚热。
本内容主要参考《中国药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文献资料,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号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文章可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毕竟收集整理编排需要时间,谢谢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食同源】干姜的炮制及功效作用
干 姜(《本经》)
火神名医巧用姜,疑难杂症可回阳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干姜
111.干姜
背熟了中药性能歌,也就进了中医门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