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浙春蕙兰概述

一、江浙春蕙兰概述

(一)江浙春慧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1.江浙春蕙兰的自然环境

江浙一带地处北纬27.4°~35°、东经117°~122.5°,属亚热带与温带之间。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据统计,年平均温度在14~17℃,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4°℃,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6~32℃,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全年无霜期为22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春夏季空气相对湿度70%~80%,秋冬季则为

50%~60%。

江浙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以"山多水多"为基本特征。除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外,江苏南部及浙江的大部分地方都属东南丘陵地区。整个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阶梯下降。主要山脉均为南北走向,主要分南、中、北三支。山脉一直延伸到东海,露出水面的山峰构成半岛和岛屿。丘陵山地的现存自然植被的组成与类型从北向南渐趋复杂,常绿树种逐渐增多。境内主要山系有茅山山脉、天目山脉、龙门山脉、会稽山脉、四明山脉、天台山脉、大盘山脉、千里岗山脉、怀玉山山脉、括苍山脉、雁荡山脉、洞宫山脉、仙霞岭山脉、长兴地区山脉、舟山山脉等,主要山峰有铜官山、太华山、牛头山、普陀山、黄塔顶、云顶峰、顾渚山、江郎山、烂柯山、药王山、白马山、九龙山、龙隐洞、八面湖等。此外,古时所说的江浙地区还包括现今安徽省境内的天柱山、九华山、齐云山、黄山、天目山,福建省境内的武夷山脉,江西省境内的怀玉山、武夷山、大庾岭等。主要水系有长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瓯江、曹娥江、楠溪江、灵江、苕溪、飞云江、甬江、鳖江、兰溪、荆溪、梁溪等。主要湖泊有太湖、西湖、阳澄湖、高宝湖、荡湖等。

江浙大部分丘陵山地的地带性土壤为亚热带的黄棕壤与中亚热带的红壤,表土大多饱含腐殖质,既疏松透水又蓄水保肥,pH5.31~6.65,呈微酸性,非常适宜兰蕙的生长,所以在江浙的大山里有着丰富的兰蕙资源。山上兰蕙大多呈垂直分布,春兰大多生长在海拔300~1000米的地方,蕙兰大多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浙南和浙东的山上春兰居多,浙西北及苏南皖南的山上却多生蕙兰。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在舟山海拔仅一两百米的山,上山三五十米就有春兰,再上百米就见兰蕙混生。江浙带山区,不但混生着春蕙兰,而且不乏寒兰、建兰,甚至还发现少量的墨兰。此外,还生长有石斛、风兰、台兰、虎头兰等兰科植物。

前人选出至今仍被广泛流传的诸多兰蕙经典品种,均原生于这片肥沃的土地。正是这片土地以自己温暖的怀抱,孕育了神奇的江浙兰蕙。

2.江浙春蕙兰的人文环境

"天下文章出江浙。"江浙历来是我国众多文化资源汇聚之地。同时,江浙亦是富庶之地,曾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富庶"与"文化"构成了江浙春蕙兰特有的人文环境。历史上,现今的江苏、上海、浙江以及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不断地被各个朝代"横切竖划",在区划建制上显得较为混乱,这也加强了区域内人们经济的往来、生活的依存和文化的相通,这也是兰人习惯把江苏、浙江及周边地区连在一起称谓的重要原因。

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争霸,在勾践最终吞并吴国之后,江浙(包括今天的安徽、上海)就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共同体。汉代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江浙一带分属徐州和扬州,以长江和太湖为分界线,徐州的北端延伸至今天的山东南部,扬州的南端则与交趾(如今的广东、广西)接壤,包含了如今的福建、江西大部分地方。东汉末年,三国之一的东吴在建邺(今南京)建立都城,江浙成为长江以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后,在南北朝时期,江浙一带始终是南方各朝代的统治中心,这一时期是历史上其区划建制变化最频繁的一段时期。隋唐两代,江浙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经济获得更大发展。"天下以江淮为国命。"扬州为南北交通枢纽而"富雄冠天下",成为天下财富汇聚之地,此时的江浙分属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两个区划,依旧以长江和太湖为界。两宋时期,淮南、江东成为提供财赋最多的地区,特别是南宋建都于临安(今杭州)后,江浙重新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太湖流域成为生产发达之地,有"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之说。此时淮南道改称淮南东路,江南东道改称两浙路,另有一个江南东路实际管辖的是现今江西省。元代时,政治中心回到北方,这对江浙一带来说,其重要意义莫过于使其能够专注于经济的发展。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他的儿子朱棣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但保留了南京的特殊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和上海的一片地域被称为南直隶(应天府),以与北京的北直隶(顺天府)相对应。清代大致形成了目前的省级区划。

纵观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残酷战争几乎都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展开,然后逐渐向南方转移和延伸。每到此时,浩瀚长江就成了阻隔战火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大致上都是北方开打,南方无事;北方战罢,南方归附。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发达,造就了江浙一带既崇尚人文教育,又重视经济利益、经营技巧的风俗特色。历史上描摹江南景致的诗词众多,而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说的都是江浙。由唐宋到后世,文人墨客多喜欢到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且物产丰富的江浙一带游玩吟咏,留下了许许多多亘古的奇文与绝唱,这一方面使得江浙的名气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当地雄厚的文化根基。中国古代以文取士,因此出文人的地方也就是盛产官僚的地方。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统计,唐代出身江浙的进士为165人,排在第二位;北宋年间,江浙进士289人,名列第一;明清两朝,全国进士数量大大增加,江浙进士数以万计,依然是高产地区之一。另一个数据同样很有意思:据一些学者统计,在涵盖多个学科的历代杰出专家中,江浙就有近千人,依然位列全国榜首。

江浙地名的由来与历史演进,无论是分还是合,在兰界中人们都习惯把江苏、浙江及周边地区连在一起称谓。这种称谓不仅表明它们之间地域相近、经济交往密切,而且也是一种历史渊源的延续。事实上,江浙春蕙兰中的名种,也并非全部产自现今的江浙山区,有的就出自安徽、江西等地的大山里。宋代画家赵孟坚题《春兰图》:"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水清。曾将移人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词中写到画中兰来自浙西,而当时的浙西正是现今的江西地区。地相近,心相连,千百年来,正是如此大概念的"江浙兰",在各地爱兰人的薪火传承、发扬光大下,最终使其成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符号。

(二)江浙春蕙兰形态特征

兰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界里约有800个属,3万~3.5万个原生种,从热带、温带到高山寒冷地带都能觅到它的芳影,可以说是植物王国里的大家族。我国约产150余属1000余种,大多分布在温暖潮湿的华南、东南和西南地区。通常我们所说的国兰只是兰科兰属中的一小部分地生兰。兰属是兰科中的一个小成员,约有40多种,我国常见园艺栽培的有20余种,包括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等。国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园艺栽培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图腾式植物,深受百姓喜爱。

本书所记述的江浙春蕙兰是在我国长期的养兰史中形成的地域性的兰花(春兰、蕙兰),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这里所说的"江浙",不是现时"江苏与浙江"这样简单的行政地域划分,而是旧时的"江淮行省",兼有"江南东路及两浙之地",简称"江浙"。它的地域范围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两省和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东部与福建省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江浙春蕙兰在元代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到了清初逐渐形成了兰花的瓣形学说,开引国人赏兰之风气,并在近300年里代表了中国兰花的风格。据史料记载,江浙地区仅清初至民国期间选出并记录在册的园艺名品就有500余个,其中春兰270余个,蕙兰250余个;至今仍流传在世的传统名品有近180个,其中春兰近120个,蕙兰近60个。

1.江浙春兰形态特征

春兰是国兰中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最悠久、选育1园艺栽培品种最多的兰花种类。在不同的原生地,称谓不同,如草兰、山兰、瓯兰、扑地兰、朵香、小兰、山苔等。其花期在2~3月份。株体较小,叶片较细狭,呈带形,一般长10~40厘米,宽0.5~1.5厘米,叶缘有锯齿。有球状假鳞茎,肉质根较细,直径约0.5厘米。花莛直立,高5~25厘米,一茎一花,偶开一茎双花。春兰花朵直径一般为4~6厘米,最大可达8厘米左右。

春兰原产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台湾等地以及日本和韩国。由于各产地的生长环境和气候不同,各地出产的春兰都有各自明显不同的特征。

江浙春兰具有良好的芳香,其花香飘逸,芳馥袭衣,且有安神清气之效,被认为是标准的幽香。故江南一带常誉其为"香祖""国香"或"第一香"。江浙兰人历来把兰香视为兰花之魂,是否具有良好的幽香是评定兰花优劣的前提条件,亦是区别于其他产地春兰的主要特征。产于我国西部如四川等地的春兰虽然一般都有馨香,但其香气略带脂粉气。湖北产的春兰大部分无香气,部分春兰开花头几天凑近才能闻到带药味的花香。河南除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区所产的春兰外,其他地方所产的春兰和日本、韩国的春兰一样无香气。

江浙春兰的株型普遍较小,有文秀之气。四川、湖北等地的春兰株型相对高大一些。江浙春兰叶的横断面大多数呈" V "形,叶脉细而内含,叶性柔中带刚,弹性较好,叶质细糯滋润。西部春兰相对叶性偏柔软,骨力欠缺。湖北产的春兰叶质厚硬粗涩,叶脉粗而白亮,叶缘锯齿粗。河南春兰叶片一般较为阔大平坦,叶齿少,叶脉粗大。

江浙春兰的花朵苞衣厚薄有度,质地坚挺,有彩头,花瓣厚糯,肌理细致紧密,唇瓣色斑无晕散,色彩明显。而西部春兰相对花瓣质地较薄,花瓣上的隐条纹较明显。湖北、河南及日本、韩国等地产的春兰花朵苞衣大多数质地软而松散,花色丰富,唇瓣色斑大多晕散泛浑。

2.江浙蕙兰形态特征

蕙兰又称九华兰、九节兰、九子兰、芭茅兰、火烧兰、兴兰等。花期在4~5月间。蕙兰假鳞茎不明显,根粗而长。株型一般较高,叶比春兰长阔壮大,而且叶面相对粗糙,叶片5~13片,叶长35~80厘米,叶宽0.5~1.5厘米,叶片脉纹粗、多而明显,叶缘锯齿较粗而明显。花萃直立,直径0.5~1厘米,高35~60厘米,通常着花5~10朵,花朵展绽直径3~8厘米。大部分蕙兰香气浓郁,亦有一小部分有异味。

蕙兰分布较广,在北纬34°左右的秦岭地区也有分布。蕙兰喜阳,比较耐寒和耐干。各地所产的蕙兰其叶形和花质略有差异,依产地可分为江浙蕙兰、安徽西部和湖北蕙兰、云贵川内陆蕙兰和南方蕙兰等。

江浙蕙兰具有良好的芳香,安徽西部和湖北蕙兰、云贵川内陆蕙兰和南方蕙兰一般也都具有良好的香气,但少数有异味。江浙蕙兰株型有文秀之气,相比较安徽西部和河南、湖北以及云贵川内陆的蕙兰,叶质要显厚硬粗涩。江浙蕙兰蕊柱大多呈纯绿而无杂色,安徽、河南等地的蕙兰蕊柱大多呈乳黄色并有色晕。江浙蕙兰的小花柄细长,花开转身转尽的居多,其他地区的小花柄略显粗短,有的花开不能转身而呈"抱秆开"。

(三)江浙春蕙兰鉴赏史略

江浙赏兰历史折射出国人对人性美亘古不变的向往和追求。最初国人仅是将兰花拟人化,继而又将人格融入赏兰标准之中,人们以形寓意,以兰言志,兰花成了理想化人格的象征,人们在赏兰活动中得到了修养的提升和品格的比照。兰花亦从其自然属性升格为社会属性,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1.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江浙春蕙兰文化的起始阶段我国古籍对兰蕙的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翻看史卷,《路史》有载:"帝尧之世,有金道华种兰。"若所种之兰即现今之兰蕙的话,金道华应该是艺兰最古者了,也就是说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已与兰结缘。晋王嘉编撰的《拾遗记》中有载:"须弥山第九层,山形渐小,下有芝田蕙圃,群仙种褥焉。"群仙种兰须弥山之事虽为神话,但至少说明了在1600多年前晋时的人们就已经有兰花情节。周文王所著《易经.系辞上传》第八章中有"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句。中华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在《猗兰操》中,把兰花誉为"王者香",使兰花成为孔子道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兰花融人儒家哲学思想的大门。

此外,兰在《诗经》与《离骚》中也有多次出现。诗人屈原忧患国事,在《离骚》中先后7次写兰6次书蕙,以兰花比拟品格的高洁,抒发自己对楚国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两部被誉为"文之枢纽"、影响深远的古典文学瑰宝为兰文化开创了先河。其他如《左传》《楚辞》《蜀志》《晋书》《越绝书》等对兰花均有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退居浙江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会稽山种植兰草,以迷惑敌人。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勾践种兰的附近,修筑了兰亭,邀集了当时的42名士饮宴赋诗,并写出了有名的《兰亭序》。

唐代诗人王摩诘总结了培植兰花的经验,提出"用黄磁斗,养以绮石,累年弥盛"之说。郭囊驼《种树书》中提到"种兰蕙畏湿,最忌酒水"。北宋初年陶谷所著的《清异录》中还谈到"南唐保大二年,国主幸饮香亭,赏新兰,封为馨烈侯,诏苑令取沪溪美土拥备之"。这说明早在唐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盆栽兰花,并注意到植料的选择对兰花培植的重要性了。这一阶段,张衡、嵇康、陶渊明、李白、韩愈、杜牧、白居易、杜甫都把兰花作为重要的文学素材,以花抒情、借兰言志的文学作品迭出。这些都为后世兰花的繁荣莫定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现今有许多人认为史书上记载的"古兰"并非今天所说的"兰蕙"。其实这一异议在宋、元时期就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在当时,以邵公济为代表的提出"兰为泽兰,蕙为零陵香"一说,而宋人张清源早在当时就已指出,评兰诸说分歧,都是由于读本草不熟所致,他所著的《云谷杂记》有《兰蕙辨》数则,道出了邵公济之误始于颜师古、司马贞之注《汉书》《史记》。《兰蕙辩》记道:

《史记.司马相如传》,蕙圃衡兰,司马贞《索隐》曰,本草云薰草亦名蕙。陆农师《坤雅》,蕙今之零陵香也,邵氏闻见后录。余谓古人以兰蕙对言者,正以二物花叶既相似,芳气亦相若,实为齐类,故举兰每必及蕙,如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光风转蕙泛崇兰者是也。今即以零陵香为蕙,将以何物为兰耶?鲁直以一干一花为兰,一干五七花为蕙,可谓真识兰蕙者。而部公济反以为非,亦由司马贞倡其有误于前。原其所以致误者,由读本草不熟耳。本草零陵香一名蕙草,根名薰,故又谓之蕙草。诸公见零陵香有蕙草之名,故断然以蕙为零陵香。殊不知本草中又自别有蕙实一种,云是兰蕙之蕙,此正一干五七花者也,以其实可用,故云蕙实。如此,则蕙与零陵香各为一物,甚分明,何诸公之未审也。大略物之名字,偶尔相同者甚多,要在博考详究,最不可于疑似未辩之间,而将就其说,盖相承稍久,二物并而为一,以至于不可辩云。又,颜师古《汉书注》云,兰即今之泽兰,皆见之本草中,但相如既与蕙并言,则非泽兰也。泽兰七月间开花,似薄荷,其香甚微,初无芳馨可取,只堪入药。李善、颜师古指以兰为二,公未尝亲识所谓兰者。刘仲冯《汉书刊误》云,泽兰自别有一种草,非兰也。兰今管城多有之,苗如麦门冬,花黄紫两色。又《本草衍义》云,兰草诸家之说异同,是未曾得识,故无定论。叶不香唯花香,今江陵洋州山谷间颇有,多生于阴地幽谷,叶如麦门冬而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长青,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浅,二兰移植小栏中或置座右,花开时满室尽香,与他香别。江陵津州本楚地,为孔子所至与屈原所生之国也,其为古之兰可知,则兰之说定也。

2.宋、元、明时期:江浙春蕙兰文化的发展阶段

进人宋代,艺兰学说逐渐增多,尤其是南宋迁都杭州,政治中心移到春兰和蕙兰分布中心之一的江浙地区之后,更是促进了这一区域内民间养兰之风的盛行。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书幽芳亭》中写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日国士,兰之香盖众卉则日国香。自古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通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招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也。兰蕙丛生,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范成大在《次韵温伯种兰》中谈及:"栽培带苔鲜,披拂护尘垢",说明当时已经懂得借装饰盆面,养护好兰章。宋李愿中在《艺兰月令》中,将广东、福建一带艺兰法按十二个月培护方法,以诗歌体裁编成口诀。而后作于清朝的另两篇《艺兰月令》就是仿效李愿中的著作编制而成的。由此可见,宋朝艺兰学说对后世影响之深。

此外,应特别指出的是,南宋末年出现两本兰谱: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和王贵学的《兰谱》(1247)。《金漳兰谱》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兰花专著。在《金漳兰谱》中,赵时庚记述了叙兰容质、品第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五个部分。王贵学(王进叔)的《兰谱》或称《王氏兰谱》(宋淳柏年间著),谱分品第之等、灌溉之候、分析之法、泥沙之宜等部分。在宋代还出现了一本《兰谱奥法》,其内容对兰花栽培方法说得很详细,共分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杂法等七部分。

与此同时,随着文人画风的日益兴盛,画兰也逐渐盛行起来,梅、兰、竹、菊成了专门题材。赵孟坚是当时较有名的画家,他是宋宗室的后裔,宋亡后,他隐居画兰,以示清高。从此,兰花也逐渐成为忠贞的象征。宋末元初的另一位著名画家郑思肖也有相似情况,他画兰不画土,表示对元朝夺宋的不满。这一时期,以兰为题直接咏兰颂兰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陆游、刘克庄、王安石、苏轼、苏辙、朱熹、杨万里、梅尧臣等著名诗人词家都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兰章。诗人苏辙的"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画家张雨的"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至今仍脍炙人口。至此,人们在鉴赏兰花之高雅风姿时,已普遍地将人格融人赏兰标准之中,以花形寓意,以兰言志,兰花开始成为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元代,孔静紊《至正直记》中,除列述广东、福建兰花外,又提及江西、浙江一带兰花,并指出当时社会上已重视浙江兰花了。书中引述种兰古语:"喜晴恶日,喜阴恶湿,喜幽恶僻,喜丛恶密,盖欲干不欲经烈日,欲润不欲多灌水,欲隐不欲处荒萝,欲盛而苗繁则败。"又有古语:"有竹方培兰,即喜晴恶日,喜幽恶僻之意。"这些简要叙述的兰花习性和栽培要领,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诸多兰谱的出现,加上江浙一带气候温和,航运便利,商业逐渐发达,栽培江浙兰之风迅速蔓延,艺兰品种日趋繁多。元代,我国绘画中的花鸟体裁真正从原来的山水、人物体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独立的门类。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留下了诸如郑允端的《兰》、王冕的《普明上人画兰图》等一大批兰章和兰画。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戏曲表演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兰花花形艺术之美的探讨,并创造了中国戏曲三种手势之一的兰花手(又称兰花指)。

明代,王世翰的《学圃杂疏》谈及养兰应隔奋置水以防虫蚁、鼠、蚓等侵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兰草、兰花、蕙草、泽兰、马兰等都有条目考证,并分别说明其药性。其后,探讨兰艺之道的论著逐渐增多,有高濂写在《遵生八笺》之内的《兰谱》。《遵生八笺》是一部杂书,全书分为八部分,称为八笺。兰与牡丹、芍药、菊花、竹合称为"花竹五谱"。《兰谱》中有《种兰奥诀》《培兰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诗诀12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培兰四戒:春不出宜避春之风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销烁,秋不干宜常浇也,冬不湿宜藏之地中,不当见水成冰",简述为"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12字,多为以后栽兰者所引用。

张应文的《罗篱斋兰谱》补充了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的《兰谱》的不足,内容分为列品、封植、杂说三部分。他在兰花的养护方面叙述得十分详细。

鹿亭翁的《兰易》、荤溪子的《兰易十二翼》和《兰史》,载在《四库全书》的总目中,并作一部书。《四库提要》说鹿亭翁为宋人,而策溪子则为宋以后的一个名为冯京第的别号。后余喜锡的《四库提要辩证》指出,这3本著作都是出于明末冯京第之手,鹿亭翁和董溪子都是他的笔名。《兰易十二翼》的12句话是:

喜日而畏暑;喜风而畏寒;喜雨而畏潦;喜润而畏湿,养兰宁干毋湿;喜于而畏燥;喜土而畏厚,宜浅土;喜肥而畏浊;喜树阴而畏尘;喜暖气而畏烟;喜人而畏虫;喜聚族而畏离母,兰之分不得已也,极盛则分,极衰则分,皆不得已而分也;喜培植而畏骄纵。

《兰史》则分兰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其实只有七品,他说兰为王者香,王者香不应有下中和下下。

明永乐年《南中幽芳录》(1412)记叙了当时的38品名兰,书中对这38品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花萃形态、着花数量等,做了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描述赏评。

明代的文艺作品除诗词曲赋和绘画外,还出现了小说这一门类的体裁。同时,从留存至今的诸多明式建筑和家什、器物上看,兰花造型至少在明代就已普遍应用在了建筑和装饰等领域。

3.清代至民国时期:江浙春蕙兰文化的相对成熟阶段

清代,江浙地区养赏兰花进人昌盛时期,兰花著作更多。如清初鲍薇省的《艺兰杂记》,总结了前人赏兰心得,继《南中幽芳录》后首次以文字的形式系统地

论述了春蕙兰的梅瓣、荷瓣、水仙瓣等瓣形,还把兰花归纳为"五瓣分窠""分头合背"和"连肩合背"等类型。

杨复明在《兰言四种》的《宜兴兰》中说:

海昌吴槎客(桃溪客语):荆溪之兰,远近诸山谷皆有之。凡春、夏、秋三种,春兰一日草兰,一茎一花,亦有一茎二花者,俗称并头兰。瓣以荷花为上,柳叶为下,玉版为优,蜡版为次;心有纯素及桃腮、鹤顶红、西施舌等目。大要以素心而荷花瓣者为上品。好事家每遇花时,则设宴会以第其高下。夏兰即蕙也,每茎花自六七至十五六朵不等,素心者尤珍。秋兰形同春兰,叶短阔而柔,香逾春夏二兰,颇不易得。楼客名骞,清乾隆时人,尝结庐宜兴桃溪下,搜剔溪山,爬疏人物,著为客语,语兰一则,不减明之陈古白陈定生之论阳羡兰。余近撰古今兰辨曾悉载之。兰花瓣形学说的提出,开辟了江浙兰蕙鉴赏的全新天地。这种瓣形的辨别,仍为现今艺兰界所应用。

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1796),分为四卷:卷一为花品和本性,卷二为外相及培养,卷三为防护和杂说,卷四为引证及附录,书中有不少独到之处。

屠用宁的《兰蕙镜》(1811)、吴传云的《艺兰要诀》

(1811)、方时轩的《树蕙篇》(1813~1835)、同治年间的《兰蕙真传》(1864),文中收录了春兰小蕊头形八法,论述春兰蕙兰的瓣形选取和兰蕙头形八法。

《蕙兰图谱》(1853~1865)、张光照的《兴兰谱略》(1876)、许鼐和的《兰蕙同心录》(1865)、袁世俊的《兰言述略》(1876)、《费梦仙兰画谱》、岳梁的《养兰说》(1890)等都相继出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鼐和的《兰蕙同心录》,这是第一本有兰花墨线图的兰谱。《兰蕙同心录》内容丰富,共分两卷。卷一叙述兰花栽培知识,如场地、泥土、灌溉、栽盆、分根、

蔽日、御冻等项。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记载了57个品种,绘了花形图。最后还附录了浙江萧山沈沛霖的蕙蕊头形八法。

此外,这一时期有关记载兰花的书籍还有很多,如文震享的《长物志》、陈误子的《花镜》、杨子明的《艺兰说》、查彬的《采芳随笔》、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周怡庭的《名种册》、孙待洲的《心兰集》、陈研耕的《王者香集》、周荷亭的《种兰法》、刘孟詹的《艺兰记》、余姚黄氏《兰蕙镜》、杜筱肪的《艺兰四说》、刘文琪的《艺兰谱》、金石寿的《培兰要则》、区金策的《岭海兰言》等。其中,陈误子的《花镜》是1688年出版的,对瓯兰、蕙兰、建兰、籍兰和风兰的记载较详,并附有兰花释名,也描述了形态和栽培要领。清代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在《博物汇编草木典》(卷81~84)中,记载了有关兰花的书籍及其内容,并且详录了古代名人所写的有关兰花的诗词歌赋。

清代,除诗词歌赋外,小说成了主要的文学艺术形式。《聊斋志异》《红楼梦》《夜雨秋灯录》等作品中,常有兰亭、兰苑、兰室等与兰有关的场景描写,兰花成了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清代画家中,郑板桥可谓画兰专家,他一生画兰无数,题画兰诗就计80多首。与郑板桥并列"扬州八怪"的李方膺、金农、汪士慎等也都以画兰著称,石涛、朱套等也擅长画兰。清代,兰花造型已普遍应用于建筑、家什及各类器物和工艺品。

清代,兰花还广泛用于人们交往礼仪中,形成了一种民风民俗,世代流传。如在江浙一带嫁女、祝寿、乔迁时送兰的风俗十分普遍。兰花的商品价值也得到人们重视,甚至就连兄弟分家,兰花也要计人财产。

清代,还出现了"摆花会"形式的兰花展览。袁世俊的《兰言述略》(1876),其卷四附录里有:

沪城每年一次于邑庙内园,自乾隆时起,至今未替。从前与会者,凡三十余人,各出一金,以作公分,或者不敷,则会首几人公贴。自庚申后,赴会者仅十人,或送香烛,所费乏为首者当之。

正是如此,自清初开始在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等地举行的各种形式"摆花会",持续不断,渐成风俗,进一步推进了兰文化的普及。

清末以后,江浙一带大小战事不断。尽管在战火硝烟中,不少的兰蕙名种、珍种先后毁于战火,然而养兰人并未由此而减少,江、浙、沪一带艺兰名家辈出,兰蕙新品不断涌现。当时许多地方报纸,时常会有关于兰花的报道,如无锡的《锡报》还专门开设了艺兰专刊,定期报道兰情,刊出内容涵盖了品种鉴赏、种养技艺、艺兰故事、兰花新闻、兰花文化等诸多方面。

1923年,九峰阁兰苑主人吴恩元编撰、在上海文明书局工作的唐驼校订的《兰蕙小史》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三卷,搜集了100多种兰花名品的照片或图画,书中列有兰蕙失传名种17个,旧传名种29个,兰蕙新种95个,且对兰蕙瓣形、栽培管理等做了系统论述。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详细、完整的艺兰专著,是第一本印有兰花照片的兰书。作者将前人的植兰方法及本人的心得体会融会贯通。书中将春兰分为梅瓣、荷瓣、水仙瓣、素心瓣和蝶瓣,把蕙兰分为赤壳、绿壳、赤绿壳。直至今日,这一分类方法仍被大多数艺兰者所应用。

这个时期的《艺兰花谱》《朱志桐先生兰谱》《莳兰实验》《兰言四种》《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王叔平兰蕙图谱》《艺兰秘诀》等兰谱兰著对后世的兰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9年,当时北京的著名画家于照根据自己在北京地区养兰的体会,写就了《都门艺兰记》。1930年,夏治彬的《种兰法》记载了地生兰和附生兰,内容有种类,栽培方法、病虫防治等,是一本普及性质的兰书。这一时期,现代植物学家唐进及汪发绩在《东亚兰科研究资料》中,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包括兰属在内的东亚兰科植物,为以后的兰科植物研究莫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前后,日本东京小原荣次郎在我国江浙一带搜集兰蕙名种70多种携去培养,并引用我国的资料,编著了《兰花的解说(附培养法)》《兰之种类和培养》《兰蕙要览》《趣味之友》《兰华谱》等专门介绍我国兰花的专著,并成立兰蕙同心会、国香会、兰香等兰花组织。大批江浙的兰蕙传统名种流往日本,与此同时大量名种却在国内被毁。江浙一带也只有无锡、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少数有财有势的商贾巨头、豪门达官还能坚持莳兰。

4.新中国成立至今:江浙春蕙兰文化曲线形走向辉煌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几年里,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建设逐步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江浙地区的艺兰情况也较好。1959年,杭州花圃的姚毓璆和有40多年养兰经验、当时在国香室工作的诸友仁,合写了《兰花》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首部兰花专著。1963年,吴应祥等发表了《兰花种子繁殖》,这是我国第一次用科学理论讲述兰花育种,为我国兰花有性繁殖莫定了基础。此外,还有诸友仁的《我的搞兰生活》、柳子明的《中国著名的几种花卉》等。

为了在北京开辟兰苑,实现南兰北养的理想,朱德曾多次亲自赴江浙沪好几个地方选择兰蕙品种,还请去浙江有名的育兰高手到北京育兰。同时,杭州、上海、无锡、苏州等地的园林部门都建立了兰苑,江浙地区的诸多兰家还纷纷将自己珍藏的兰花名种捐献给国家。1962年,上海举办了首次全国兰展,展出的蕙兰名种就有167个。只可惜这些经数代人心血选育成的名兰在随后而来的"文革"中几乎全部毁灭。在"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兰花被斥为旧社会留下来的"毒草",招来被铲除的厄运。无锡著名兰家沈渊如为避免兰蕙遭到红卫兵的抄砸,于1965年将兰花全部捐赠给了国家。然而在这些国有兰苑中的江南兰苑 野生兰花原生地移植保护兰蕙珍品也因管理不力,死损无数。至此,江浙兰蕙不论是数量还是品种,已所剩寥寥了。

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兰花产业产生巨大效益的带动下,又借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大陆兰花产业逐步兴旺。杭州、上海、无锡、苏州等地的国有兰苑相继恢复。又有邓承康的《养兰》和沈渊如、沈荫椿的《兰花》出版。兰花科学研究也得以开展,如王伏雄的兰花形态发生和胚胎发育研究,段金玉的兰花种子萌发研究等。至于兰花的组织培养和无菌播种快速繁殖的研究,则遍及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或园林单位,且正在取得成果。近30年来,各地相继成立兰花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县级以上的兰花协会或学会已成立了500多个,全国共100多万户专业从事兰花的栽培,养兰已成为高新精微农业并向产业化发展。各地政府和兰协组织为推动兰花产业的发展,每年都要举办规模不一的展销会。兰花栽培与繁育正逐步形成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新兴产业。近30年来,兰花书籍及兰花报刊也不断涌现,兰花网站更是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兰花事业进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兰花鉴赏史略(三)
国兰
常见花卉中国兰 --
认识兰花
中国兰花文化
极品兰花的栽培和药用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