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 易志勇 2007.9.19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管理规范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易志勇
不同的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对省级规划课题虽有不同的结题鉴定的要求和管理办法,但都基本遵循着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的一般规律。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就是课题结题鉴定的基本规范。本章以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为例,从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的目的意义、结题鉴定的方式及内涵、结题鉴定的具体操作及结题的后续工作等几方面介绍省级规划课题的结题与鉴定。特别是着重介绍了课题完成后,省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重点审查什么。其目的是使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各级管理单位和主持人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课题结题鉴定的基本程序要求,进一步规范课题结题鉴定的管理,落实省级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以保证课题各个研究和管理环节的质量。
一、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的意义
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题研究本身需要。一个研究课题的完成,无非达到三个目的:第一、科学总结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成果;第二、向教育界或社会提供研究成果,推广应用转化研究成果;第三,丰富教育理论宝库或向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课题结题鉴定不仅仅是通过某种方式宣告课题研究完成。实际上,它是课题研究总结、反思、咨询的过程:是研讨、阐释、理论提升的过程:是为新一轮研究提供研究基础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地形成、开发、应用课题研究经验、研究成果的过程。特别是大部分应用研究课题结题鉴定结合成果报告会、学术交流或成果观摩等活动时的形式,还可以加强课题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促进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二是课题管理部门的需要。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研究是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管理部门共同约定的一种特殊研究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课题负责人共同约束的研究过程。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结题鉴定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需要以正式的结题鉴定方式呈现其研究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课题主持人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结题鉴定可以进一步提高课题主持人的科研信度,得到课题管理部门的信任,这种完成课题研究的信度,在教育科研资源逐步通过课题或项目竞争方式来分配的市场化改革趋势背景下,对教育科研工作者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课题结题鉴定可以使课题管理部门不断地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发现优秀研究人员,了解课题主持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他们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长,从而为建立首席专家库和学科基地打好基础。同时,结题鉴定也可以为课题管理部门下一规划或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三是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研究人员的需要。一个课题的完成,不仅给主持人和课题组研究人员带来丰硕的成果,或公开出版论文、专著,或成果报告、学术交流,或参加成果评奖,为评职称、评先进,奖金、工资与业绩挂钩打下好的基础,这是课题组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结题鉴定为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研究人员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产生新问题,为进一步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的主要形式及内涵
课题的结题、鉴定,各省市课题主管部门有不同的规定。如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课题研究的成果均须先进行鉴定,鉴定后才准予结题。未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同意,课题负责人自行组织的鉴定或鉴定程序不符合要求的将不予认可。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结题鉴定工作原则上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负责组织进行。根据需要与可能,也可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市(州)和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一般资助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组织鉴定结题。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必须进行会议鉴定等。
由于各省市教育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不同,结题方式也自然存在差异,但其本质都是同行专家评议,这是由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性质决定的。其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通过专家论证制、专家研讨制、专家评审制的学术管理来实施的。因为,只有本领域的同行专家才有资格进行这种学术性判断。
结题鉴定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会议结题、鉴定
会议结题鉴定是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的主要形式,特别是重点课题必须进行会议结题鉴定。这种形式一般采取召开同行专家会议评议,课题主持人先陈述研究过程,同行专家再对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并对课题进行咨询指导。这种会议鉴定形式好处是同行专家可以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研究报告的修改,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咨询、指导,课题研究人员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有利于课题组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其进一步开发、推广以至评奖做好充分的准备。会议结题鉴定实际上是一次针对性很强的课题研究培训。但会议结题鉴定的组织难度较其他形式大、成本较通讯结题高。一些省市对重点课题成果的结题鉴定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1、会议结题鉴定的具体程序。(1)组织成果鉴定单位(或授权委托单位)负责同志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评审鉴定的要求;(2)成果鉴定专家组组长主持鉴定会;(3)课题主持人陈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以研究报告为主);(4)专家组审读课题成果、质疑并点评;(5)专家组综合点评意见,形成书面鉴定意见(课题组成员回避),填写或打印《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鉴定书》;(6)专家组组长宣布鉴定结果;(7)课题主持人表态;(8)课题鉴定结题后,课题组将修改研究报告、成果公报、左证材料等报送课题主管部门存档备案。(9)课题主管部门颁发课题结题证书和课题成果鉴定书。
2、主持人陈述的基本内容。会议结题鉴定课题主持人需要陈述的基本内容,各省市虽有不同,但大体一致,一般陈述研究报告,主要回答以下五个问题:(1)课题主要研究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包括问题提出,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等。这就要提出研究的问题;介绍研究的背景;表述前人研究的成果;说明研究的意义。这个部分的陈述,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扣住主题,简单扼要,讲清问题。(2)课题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包括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等。这个部分的陈述,要使人感到你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标合理、有效,研究内容具体实在,研究步骤安排科学规范,研究的具体措施有力,研究方法得当。特别是通过这个问题的陈述,使人感到你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究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确实有几条重要的研究经验可以给其他主持人借鉴。(3)研究的主要成果(结果、结论 )及成果分析(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这个部分是陈述的重点,不仅要具体陈述课题研究出了什么具体的成果,如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还要提炼重要的观点,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用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理论上新的认识(观点、理念、理论)、新的规律。新的规律的验证,社会认可的程度:操作层面的新模式、新方法、新对策等被实践检验,社会的认可或某些权威机构的科学认可。使鉴定者感到你这个结果(结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效益性,有可信度。(4)研究成果的影响。包括成果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实际的效果。这个部分的陈述,要“有血有肉”,生动具体,有数据,有典型案例。(5)值得讨论和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等。
3、同行专家鉴定课题成果的主要依据。同行专家鉴定课题的主要依据是“五性”:
一是科学性。是否符合教育科学理论,遵循教育规律。是否符合逻辑,道理清楚,令人信服。论点、论据、论证正不正确。
二是创新性。是不是“独、特、新”。独 ,人家没有独我有,即常说的“填补了空白”。特,大家都有的,但我有自己的特色。新,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得到新论题、新观点、新见解、新看法、新技术、新结论等。
三是理论性。如,课题研究总结出的观点、理念、理论反映什么水平,是否发展了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是否探求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否用来指导新的实践。
四是效益性。课题研究的结果有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有什么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研究的成果是否管用。
五是规范性。具体操作是否规范,文字表述是否表达准确等。
4、课题成果鉴定书的基本格式。不管是会议鉴定还是通讯鉴定,同行专家都要写出书面鉴定意见。书面鉴定意见要公平、公正,客观求实。表述以写实为主,用词要恰当,避免空话、套话。要有根有据,实事求是,做到准确、适度,不拔高、不贬低。不同意见,组长协调。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看一建议”。
“三看”即:一看研究内容、最终成果是否按原设计完成。完整的表述已完成的研究内容,评价是否达到研究的目标;二看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成果影响大小。实在的表述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课题研究的结论和成果。三看研究的依据、思路、操作、方法是否科学。“一建议”即:以正面为主,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通讯结题鉴定
通讯结题鉴定是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一般课题包括自筹经费课题应用比较多。进行通讯结题鉴定也是同行专家评议的一种方式。 课题主持人通过通讯的方式把评议的材料寄送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工作。通讯结题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课题负责人没有机会与同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专家之间也没有交流机会,专家对课题研究的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对课题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通讯结题鉴定基本程序:
(1)课题组将审批同意结题的材料分送结题鉴定专家,每个专家都要写出书面的鉴定意见。
(2)专家组长综合其他专家的意见,写出课题成果最终鉴定意见并签字。
(3)课题鉴定结题后,课题组将修改研究报告、成果公报、左证材料等报送课题主管部门存档备案。
(4)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颁发课题结题证书和课题成果鉴定书
(三)免于鉴定
各省市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免于鉴定的要求不同。湖南省教育科学主管部门规定如下: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申请免于鉴定:(1)获国家级奖、省部级评奖二等奖以上的。奖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奖、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等。(2)主要成果主体部分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的。(3)课题最终成果主体内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发表或转载,或有2项以上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
申请免于鉴定的课题,须在填写《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评审书》时说明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其他手续和材料准备与会议通信鉴定一样,只是不需同行专家鉴定,经课题主管部门核准后,发给结题证书和成果免于鉴定证明书。
三、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的实际操作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主持人要按省级规划课题结题鉴定要求,提交一套完整的材料,经课题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初审、盖章、签字后报省课题管理部门审核,省课题管理部门主要审核材料是否齐全;研究究竟取得什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是否规范,是否按开题论证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这是省课题管理部门审核课题能不能结题的主要指标。至于课题研究水平,由同行专家进行鉴定。因此,课题主持人要认真对照原《开题论证书》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最终成果等,自查是否完成了研究任务。完成了研究任务的,方可申请结题鉴定。结题鉴定大致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题鉴定前的材料准备
结题鉴定的材料的准备,包括: ⑴填写《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在《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上下载);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⑶撰写6000字《成果公报》;⑷搜集整理已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著作及课题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的证明材料;⑸将课题研究有关材料装订成册。
结题鉴定材料要求做到“齐、定、实、美”。“齐”就是文本齐全。“定”就是全部文本都要定稿。“实”就是文本陈述与研究实际水平匹配。“美”就是文本设计、印刷、装订精美。
一般课题成果结题鉴定须提交以下材料:
1、结题鉴定申请书。按表格说明如实填写。特别是自我鉴定是为了节约鉴定时间,是代结题鉴定专家起草的《课题成果鉴定书》代拟稿,专家鉴定意见以此为基础。因此,自我鉴定一定要客观求实。表述以写实为主,用词要恰当,避免空话、套话。做到准确、适度,不拔高、不贬低。其主要内容可以参照前面的课题成果鉴定书的基本格式。
2、主件。包括:(1)研究报告。(2)公开发表的论文。(3)专著。(4)其他成果等。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要求,不管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专著还是论文,都要求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既能全面、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又能全面反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的经验和措施。而专著、系列论文等只作为研究报告的附件,是研究报告中成果的补充说明和具体展示。研究报告是主件的重中之重,对研究报告中的主要论点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主件材料要给每个评审同行专家人手一份。
3、附件。包括:(1)立项通知。(2)课题开题论证书。(3) 课题中期检查报告或报表。(4)验证课题成果推广效益的有关附件和其他佐证材料。相关论著、相关论文、相关佐证必须有,但不求多,不求大;提供佐证及署名真实可靠,无争议;佐证材料应由当事部门、当事人、同行的权威人士提供。在现实操作中,有些课题主持人有一个观念上的误区,总认为结题鉴定材料是越多越好,越厚越好。其实,准备结题材料要力求精、简,通过研究报告把研究的最重要、最有创新、最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成果展现出来即可。因为材料越多,打印、复印、寄送的成本越高,评审专家也很难从一大堆资料并做出准确的评判。
4、  成果公报。包括6000字以内的纸质成果公报和电子文档一套,以便网上公布和编辑成册交流。
(二)联系沟通申请结题鉴定
联系沟通申请结题鉴定,课题主持人要做好以下工作:
1、与课题主管理部门联系,送交结题鉴定文档(一套),课题管理部门审查文档,核实是否材料齐全、是否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2、与课题主管部门协商结题鉴定方式,一般是由课题主持人提出,经课题主管部门同意即可。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要求采用会议鉴定,以发挥会议鉴定对课题研究的作用。
4、与课题主管部门协商鉴定组专家构成。 管理办法都对鉴定组专家的组成有明确规定。如课题成果鉴定专家原则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学科专家库专家,一般为5-7人,最少不少于3人。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5、与鉴定组专家联系,取得专家同意,告之鉴定时间、方式。此阶段,课题主持人有许多联系、沟通工作,应留有较宽裕的时间。
(三)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
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的核心工作是安排鉴定的具体组织程序,使同行专家有充分地时间和机会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学术上的评判,提出切合课题实际的鉴定意见。为此,鉴定办法一般都有对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的具体规定,要求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课题负责人应在会议前一个月将课题文档(材料)提交给鉴定组专家审读,在专家审看后,召开鉴定会议;采取通讯鉴定方式的,应将材料寄送鉴定组专家,让专家有充足的时间审读。。
如采取通讯鉴定方式,课题负责人应将课题成果主件,包括结题鉴定申请表、成果鉴定书复印件寄或送给各位专家,而把结题鉴定申请表、成果鉴定书原件和成果主件(包括一套附件)寄给鉴定组组长。在给专家的通知中应请各位专家审看完后,在复印的成果鉴定书上填写结题鉴定意见,并将成果鉴定书寄给专家组组长,由专家组组长汇总在成果鉴定书原件上填写集体鉴定意见,并将成果鉴定书原件和复印件寄回课题管理部门。课题管理部门收到专家鉴定意见后,即完成鉴定工作。
结题鉴定完成后,这个课题所连带的研究责任、管理关系以及因课题存在而有的各种关系也随之结束。但对于课题负责人而言,还需要做一些工作,如: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水平;进一步修改研究报告以及一系列成果形式,并以出版、发表、讲座、实验等方式进行传播、宣传与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参加各种教育成果评奖;更重要的是根据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新问题,开展新的研究。
四、案例
(一)《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结题·鉴定申请评审书
(二)《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研究报告
(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免于鉴定的批复
案例(一)《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结题·鉴定申请评审书
编号
湘教科规[       ]鉴字第    号
(以上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填写)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结题·鉴定申请评审书
课题批准号           XJK06CZC018
资助类别             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         职业教育与成人成教育
课题名称  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主持人及联系电话   胡立和   (13507334028)
主持人所在单位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结题、鉴定形式          通讯结题
申请结题日期          2008年7月8日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制
2005年5月
省级课题结题·鉴定申请评审须知
一、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基本要求
(一)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其最终成果均须先进行鉴定,鉴定后才准予结题。
(二)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工作原则上由省教育科学规划规划办负责组织进行。根据需要与可能,也可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市(州)和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一般资助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组织鉴定、结题工作。
(三)未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同意,课题负责人自行组织的鉴定或鉴定程序不符合要求的将不予认可。
二、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的三种形式
(一)会议鉴定、结题。一般由同行专家到课题单位进行会议鉴定。程序:1、主持人陈述研究报告。2、专家组审读课题成果、提问、答辩。3、专家组写出课题的结题或鉴定结论。4、专家组填写《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评审书》专家鉴定部分,课题组打印《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书》。5、课题鉴定结题后,课题组修改研究报告和成果公报。情况特殊的也可采取通讯鉴定与会议鉴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通讯鉴定、结题。一般将鉴定、结题材料送同行专家,由各专家写出鉴定意见,再交鉴定专家组组长综合,形成课题成果书面鉴定意见。专家组填写《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评审书》专家鉴定部分和打印《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书》。情况特殊的也可采取通讯鉴定与会议鉴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三)申请免于鉴定、结题。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申请免于鉴定:1、获国家级奖、省部级评奖二等奖以上的。奖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奖、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等。2、主要成果主体部分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的。3、课题最终成果主体内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发表或转载,或有2项以上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
申请免于鉴定的课题,须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评审书》中说明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发表和转载的成果原件,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核准后,发给结题证书。
三、课题成果鉴定、结题须交的材料
(一)结题鉴定申请书。
(二)主件(每个专家人手一份)。包括:1. 研究报告。2、主要研究成果,最终成果原件的复印件、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等。.
(三)附件(一套):1、佐证材料。2、立项通知。3、开题论证书。4、 中期检查报告。5、验证课题成果推广效益有关附件。
(四)6000字以内的成果公报(含3.5英寸软盘)。
四、课题鉴定工作程序:
(一)将须交的材料报送一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定后再进行鉴定工作。
(二)省规划办主管人员和主持人双方协商鉴定结题形式、时间、地点和专家人选(专家一般为5-7人,最少不少于3人。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课题鉴定经费可从课题研究经费中支出或由课题所在单位解决。每位鉴定专家的鉴定费一般为:省级课题每位专家200-500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省管的国家课题每位专家500-800元。)。
(三)鉴定、结题后,课题组送一套完整的资料(含3.5英寸软盘)交省规划办主管人员存档和网上公布。
(四)由省规划办主管人员发放《结题证书》和《成果鉴定证书》.
课题成果公报撰写格式
课题批准号:××××课题类别:×××学科分类: ××××
课题负责人: ×××(姓名) ×××(业务职称)××(工作单位)
主要成员:×××  ×××  ×××  ×××……(只列姓名)
正文内容: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3)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结论、有何新的论点、较前有哪些突破性进展等)
(4)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5)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6)主要研究成果目录(成果名称、形式、字数、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日期)
(7)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课题主持人在成果会议鉴定时要陈述的主要内容
(以研究报告为主)
一、课题研究的是个什么问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包括问题提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理论依据等。
二、课题怎么研究出来的。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指导思想等。这个部分的陈述,要使人感到你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目标合理、有效,研究内容具体实在,研究步骤安排科学规范,研究方法得当。通过这个问题的陈述,突出使人感到确实有几条重要的研究经验可以给其他主持人借鉴。
三、主要的理论性成果和实践性成果以及成果的影响。不仅要具体陈述公开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等,还要表述成果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和实际的效果。
四、结论以及结果分析。这个部分是研究报告的重点,要理性分析,用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理论上新的认识(观点、理念、理论)、新的规律。对新的认识、新的规律的验证,社会认可的程度:操作层面的新模式、新方法、新对策等被实践检验,社会的认可或某些权威机构的科学认可。使鉴定者感到你这个结论有科学性、有可信度。
五、值得讨论和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等。
一、研究人员及成果情况(以下课题主持人填写)
课题名称    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研究起止时间    2006年10月~2008年5月
主要研究人员姓名    单     位    学   历    职务和职称    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工作及主要贡献
胡立和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    副主任教授    总体规划、设计调查问卷和理论框架,撰写研究报告
袁  琦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硕士    讲师    参与调查,侧重基于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研究
邹  筱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硕士    讲师    课题秘书,侧重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赵  杰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硕士    讲师    统计问卷、侧重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实证研究
毛铁庄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硕士    讲师    侧重韩国新型农民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证研究
刘锦恒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    处长会计师    参与相关资料整理,侧重农村职业教育属性研究
傅家旺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硕士    政工师    参与调查、资料整理,侧重新型农民培养目标、途径研究
安丽苑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硕士    讲师    参与调查、资料整理,侧重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
原设计的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完成情况慨述     在上级有关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经过在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零八个月的共同努力,原设计的目标及九项主要内容已基本完成,实现了预期目标。课题组初步总结提炼了新型农民的内涵、特点和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并对中外新型农民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和教育体系;总结归纳了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经验及对湖南的启示;探讨了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系统地总结了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属性、目标和模式;分析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措施。
二、自我鉴定(对本课研究的自我评价。类似专家组结题鉴定的代拟稿)
一、本课题研究过程大体分为自主研究和专题系统研究两个阶段。立项前为课题自主研究阶段,课题主持人和相关研究人员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爱好,已开始对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前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形成、立项和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立项以后,开始了专题系统研究:组建课题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及阶段性研究任务;大量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剖析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清研究的不足;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综合研究,形成系统的专题研究材料。二、课题组从我国农村、农民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养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研究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已圆满完成《开题论证书》所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三、课题组初步总结提炼了新型农民的内涵、特点和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并对中外新型农民的内涵进行了比较;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和教育体系;总结归纳了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经验及对湖南的启示;探讨了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系统地总结了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属性、目标和模式;分析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措施。课题方案设计规范,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符合教育科研的要求。四、课题组就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和分析,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整个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广泛吸取国内已有的同类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初步构建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开拓性和原创性。五、课题组注重实证研究,注重在研究中总结与提炼,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部分研究成果在湖南首届“三农”问题论坛上作了推介,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体现了成果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六、由于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从总体上来说,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只是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成果,特别是对新形势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功能与定位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需要继续深入下去。此外,由于种种原因,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实验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调查也不够深入,这都有待于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重视并解决。
三、提交结题、鉴定的课题成果主件、附件目录
主件:一、研究报告二、主要研究成果1、论文《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 新思路 新措施》,胡立和,职教通讯,2007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2、论文《新型农民培养:目标、途径及政策选择》,傅家旺,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1期;3、论文《论农村职业教育的属性、目标和模式》,刘锦恒,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4期;4、论文《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袁琦,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9期;5、论文《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经验及对湖南的启示》,赵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1期;6、论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邹筱、何涌,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3期;7、论文《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研究》,邹筱,中国教育与发展,2007年第1期;8、《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胡立和,中国教育与发展,2006年第11期;9、论文《农民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胡立和,时代经济论坛,2007年第3期;10、论文《素质·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胡立和,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1期;11、论文《论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八大影响》,胡立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浅析》,袁琦,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2~13期;13、论文《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体系研究》,安丽苑、胡立和,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7期。14、美、日“新型农民”内涵浅析,毛铁庄,经济视角,2008年第6期。三、成果公报附件:一、立项通知、开题论证书、中期检查报告。二、佐证材料三、研究成果公报
四、申请免于结题、鉴定的理由及课题成果主件、附件目录
理由:主件目录:附件目录:
五、单位审核意见
课题研究内容是否完成;成果质量是否符合结题、鉴定要求;课题管理和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课题组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对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有价值、可推广的成果,课题研究过程中能遵守和执行相关规定,经费使用符合规定。                      公章     负责人(签章)                          2008年3 月10 日
六、专家组结题或鉴定意见(由专家组组长综合各专家意见填写)
专家组组长签字年    月     日
七、通讯方式进行结题或鉴定的专家组成员意见(每个成员都要签署意见,表不够可复印)
评审人(签字)       年  月  日
八、专家组成员名单
专家组职  务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称职务    签  名
九、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案例(二)《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ZC018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课题负责人:胡立和  系副主任、教授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主要成员:袁  琦、邹  筱、赵  杰、刘锦恒、傅家旺、毛铁庄、安丽苑
《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求我们要从全局的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教育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这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目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涵着经济、社会在内的农村全面进步。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归根到底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便是农业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力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的来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满足不了农村受教育者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也脱离农村和农民实际。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如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要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整体改革。本课题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为依据,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新型农民培养为主线,讨探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多方位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总结了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发展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
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本质是劳动者素质的高水平。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证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从人口角度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2年)的报告中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把开发人力资源与走向教育强国作为中国政府的宏大战略目标,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2、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理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和市场直接联系的、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又是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和全体社会人员的全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终身化和社会化是人一生发展的需要,是学习和劳动间循环往复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发达与否,是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程度的标志。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出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换句话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职业教育将发挥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理论。基础性是指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国情特殊、农村教育还比较薄弱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加强调基础性。但是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是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联系最紧密的。因此还必须看到它的职业性。不讲基础性;职业教育就不能履行它作为教育的职能;忽视职业性,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特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是基础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的统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背景和依据、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功能研究、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环境优化与机制创新研究、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关于新型农民培养与基地建设问题研究、韩国新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的做法与经验、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等。
本课题研究过程大体分为自主研究和专题系统研究两个阶段。立项前为课题自主研究阶段,课题主持人和相关研究人员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爱好,已开始对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前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形成、立项和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立项以后,开始了专题系统研究:组建课题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开题,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及阶段性研究任务;大量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剖析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清研究的不足;开展专题研究,逐步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和调研报告;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综合研究,形成系统的专题研究材料。
鉴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都比较强,涉及到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故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实际工作者的参与,坚持贴近农村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问题作出了新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课题组认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认真办好农村职业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高度关联,主动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失误,致使农村人才匮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基本传承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背离农村,也背离农民。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不科学,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人才培养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三是封闭式办学,专业设置滞后,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就业不畅,辐射能力不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发挥不够。
与计划经济时代特别是自然经济时代相比,目前农村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产领域来看,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农村中的第二、第三产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从科技领域来看,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从文化领域来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大量现代生产、生活资料涌入农民家庭,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从农村发展来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民自身来看,面对社会就业竞争和创业竞争的压力,他们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自己外出务工时具有较强的技能,留在农村时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这也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从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实际看,他们中的多数人不能进入高校深造,而需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以求拥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创业致富作准备,这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使农村职业教育产生了新任务,也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紧随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瞄准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要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互动共长,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职业教育,围绕农村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办职业教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办职业教育,迅速转移到主要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主动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跳出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束缚,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羁绊,主动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依据。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课题组认为,研究和解决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发展、农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参照国际上较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求真务实,科学分析和把握。未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必定是开放、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因此,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瞄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有序、辐射面广、示范性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机制灵活开放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在一定的基础教育上,能促使一个人初始职业化完成的各种教育和活动”,“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促使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完成一个人的初始职业化或再度职业化。因此,以职业为主导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自主创新。农村职业教育除了让学生获得个人社会阶层上升的通道之外,更多的是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多方面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出口,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使之同时拥有升学、就业、致富的多种机会。
农村社会变迁,如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决定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决定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布局,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农村社会的转型将决定教育结构性质的变革,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拓展,形成学习化社会。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应该是真正的动态结构,处于经常的调节之中,以全面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
课题组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解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新问题,不仅要继续深化已有改革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及时调整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反思和重新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从职业性原则出发,从升学向就业转变,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了根本转变。近几年来,国家提出了“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农村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农村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农村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求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办学条件分析,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当前和未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阵地。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原有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来主要培养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转为既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也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
2、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面向农村,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囿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类学校的狭隘范畴,使所有职业学校都可以服务于农村和农民,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在农村的萎缩,其根源就在于职业教育没有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创业致富需求,盲目地依照城市职业教育模式,举办长学制、正规化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实施系统的专业教育,忽视了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
3、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大多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成。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一直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现代职业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需求。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文化基础一般相对较差,为了能使他们既打好文化基础,又能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对于全日制学生,可采取“两次分流,三条通道”的培养方式,即第一年打牢文化课基础,第二年初,根据学生志愿及学习能力,分流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术,面向就业,发给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第三学年初再分流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专业技术,面向就业,发给职业中专毕业证书;最后保留下来的三分之一在第三年以文化课、专业课为主,同时学少量的专业技能,使这部分学生既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也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没有考入高校的学生由学校进行技能强化培训,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就业安置。对于非全日制的学生,可采取“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等多种订单培养方式,既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人才,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许多典型经验证明,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农村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每况愈下、已经招不上多少学生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同时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路径,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努力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村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把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根据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劳动力稀缺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切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由于劳动力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哪一个农村职业学校都不可能经常调整专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需要广泛的职业技能适应性,所以正确的策略选择应该是在设置少量“长线”特定岗位专业的基础上,尽量拓宽其他专业的覆盖面,使学校的多数专业成为能满足同类任务方向职业岗位共同需要的同向综合专业,也就是说,设法通过较宽的专业面向,真正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从而在毕业后既适应某些特定职业岗位的就业条件,又能触类旁通地满足一定职业群的上岗基本要求。
5、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毫无疑问,实践性课程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和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不仅理论课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专业课也要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至于诸多的技能训练课则更需要学生的练习和实践。为此,农村职业学校不仅要在课时安排上使实践性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必须为实践性课程的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课题组认为,,经过精心提炼和设计的、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否则,如果再继续沿袭旧的教育模式,老师光说,学生不练,农村职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既可以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灵活多样,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个体的特长和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门数太少,比重过低,而且学生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自由度。今后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设一些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课程选修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
6、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要求职业学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就业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要做到一点,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学生就业谋生需要的东西很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给。这就需要在对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精心挑选、精心设计。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职业教育更注重于知识的运用,更注重于职业角色的养成,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一上课,就有浓浓的实践氛围,讲课的内容或与过去的知识及学生的经验相联系,或与社会实际相关联,或在现场、实物前讲原理、讲构造、讲程序、讲关系,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操作、去实践,然后去理解,去总结,去归纳,实现知识的自然延伸、过渡和积累。一般地说,职业教育所涉及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体会深刻。有了这种体会,才能在今后用它去指导实践。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农村职业教育最具有影响力、最具辐射作用的是它的示范功能。为此,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新进展,建立自己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吸取、传播、推广新技术的重要基地。要建立和完善“挂乡镇、联厂村、扶农户”制度,委派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技术推广服务队,与科技示范村、示范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对科技示范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或实行技术承 包。这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丰富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
(四)新型农民培养的目标
所谓新型农民,是指觉悟高、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培养应该具有更高的培养目标:
1)专精的劳动技能。新型农民不需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传统农民,他必须专精一行,在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中,他只要做好某一个工种就可以了。
2)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新型农民,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才能轻松驾驭国际市场,有效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
3)新型农业的经营能力。新型农民所面对的新型农业,其劳动资源是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状态,在劳动工具上和劳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同时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着大量的创新,新型农业也将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4)产品的市场运作能力。新型农民的劳动取向是满足顾客的需求,市场化农业不应该停留在产品阶段,他们所追求的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最大化。
5)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新型农民由于其专业化的要求,他不仅需要为更多的人服务,也需要更多的人来为他服务,所以他与外部的交换、交流、学习等等都需要更多地与外部世界进行,因为他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市场经济体制。
6)高效率的管理能力。新型农民则是在现代企业环境下所进行的管理,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管理,是一种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的管理,表现出来的是非常强的时间观念、质量观念,这表明新型农民是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的不自由的农民。
7)产业化的发展能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即由双层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快速转变。所以,新型农民的培养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能够驾驭自如、大显身手,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
新型农民培养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带有一个根本指向性的培养目标,即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传统农民培养造就为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五)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的成功经验
许多学者专家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模式、方法有不同的看法,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他们认为,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形式可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综合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新型农民培养的具体实践,有以下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高度重视,保证财政投入,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
农民培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资金和缺乏组织。在这一问题上,政府的缺位或者重视不够是主要原因。农民培养是一项短期难见效应的事情,仅靠市场供求关系难以推动其发展,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出面组织培训服务和提供资金支持。北京、天津等地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成功,他们首先把农民的培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使农村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建设得到稳定的资金支持,农民培训设施和网络不断完善和加强,同时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其他部门,以“阳光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为龙头,把农民工培训工作定期化,日常化。这些措施保证了培训机构的良好运转,使农民培训能够持续稳定地坚持下去,而不至于昙花一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对培训往往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很多地方农民培训开展不力的原因之一。北京市为此出台了很多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的政策,如在土地政策方面,深化土地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形成一批规模农户,增强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动因。在税收方面,对于参加农民培训的企业规定给予税收减免,调动了企业参加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还优先提供贷款和政府贴息,并积极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规定对培训表现出色的农民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核心农户培养,成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普遍高涨,截止到2006年底的统计数据表明,参训农民的普及率由2004年的30%提高到了87%。
3、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农民的素质涵义很广泛,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目前有的地方对农民的培养内容仅局限于其某些方面技能的提高,结果农民在经济上是比过去富裕了,但思想观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格格不入,打牌赌博之风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江苏省在构建农民培养机制时,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教育经费,改革教育内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在给农民插上致富翅膀的同时,让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和谐,并且初步具有了参政议政、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大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4、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绩效。
目前发达地区采用的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有如下七种:
①“公司 + 培训班 + 学员”培训。在龙头企业设置相应培训班,使农民直接感受企业的运营方式。
②“专业协会 + 农民”培训。把农民培训工作与各种专业协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较快地获得专业技能。
③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组织农业专家、技术员通过深入村屯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具体指导解决农民在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④专业专题培训。根据季节农事活动,为农民开展种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
⑤订单培训。按“订单”开展培训,使培训和实际的生产紧密结合。
⑥“校企联办”。即由企业出资,学校派教师、出实习场地和设备,实现二者在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共同培训农民工。
⑦“合作社”制。合作社是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农民互助组织,为农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技术、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帮助。合作社不仅能使农民增长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农民民主管理水平,增强组织化程度。
5、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农技推广的教化功能。
农技推广体系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农民技术服务网络,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是农民接受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政府应该加快农村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步伐,建立符合现代要求的农民技术服务网络,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咨询等形式向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北京市通州区率先在全国建成了“生产力促进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此来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民新技能的培训。
(六)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
要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就必须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建设。为此,课题组深入到沅江、平江、攸县、礼陵、上海、浙江、江苏等进行调查,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在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认识问题。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认识还不一致,在实践中往往偏重某一方面。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农业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劳动力转移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还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应侧重于传统学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等。由于各级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在认识上存在差异,致使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在实践中也往往是侧重于某一方面,并没有根据国家对新型农民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更没有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同时,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统筹力度小,没有把基地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府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致使各种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存在着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业推广电视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一哄而上的现象,彼此争夺,以获得国家资金支持。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导致挂牌后的培养基地大都不是完整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基地。
2、资金问题。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在重点扶持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注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但绝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建立资金长效来源机制,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资金短缺现象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政府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投入较低。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一些县教育经费本身缺口较大,一时又找不到更有效的资金来源,就有可能压缩新型农民培养经费。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安排上甚至没有考虑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影响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进程。其次,从企业和个人对新型农民培养教育的投资热度来看,农民教育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难以成为投资热点。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和个人投资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种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培训上,而对于实用农业技术和农民技能等这样的培训则极少关注,这就意味着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要想借助于招商引资这条路子就十分困难。第三,从农民自身对学习投资来看,一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培训费用较高,而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无形资产的意识,他们既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自费学习,而是指望政府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对于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由于受当地财力的限制,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解决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资金长效来源机制问题,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
3、管理问题。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管理的培养新型农民的专门网络和机构,培训任务大多由各地各级政府负责。各级政府中农业、教育、劳动、科技、组织、妇联、团委、科协、扶贫、林业等多部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由于多个部门参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出现了重复培训或空白培训的现象,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管理也出现了“谁都可以管理谁都不管理”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由谁来设立新型农民培养基地,谁又来管理新型农民培养基地,便成了新的困惑。与此同时,在农民培训工作方面,国家也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法律的缺位给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管理加大了难度。因此,解决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管理问题,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根本。
4、师资力量问题。目前,许多地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已挂牌成立,但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和匮乏。一方面,部分教师不能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技成果引入课堂,出现了为教育而教育的职业教育者。自身的实践经验缺失,导致“黑板上种地,教室里养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严重挫伤农民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新型农民培养基地中尤其缺乏一些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高级技工和农业推广教师。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在进行利益比较后不愿意加入教师行列,导致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困难。
5、实践基地问题。由于培训经费有限,很多基地的培训项目多采用老师面授和声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实践操作机会少,理论和实践脱钩,难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培训在农民眼中便成了形式主义。培养新型农民,并不是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是培养新型农民动手操作能力,使新型农民通过培养掌握实用技术,直接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而大多数培养基地,无固定的实习场地,无一流的培训教师,无先进的操作设备,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因此,解决新型农民培养基地中实践基地问题,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
(七)新型农民培养的路途选择
新型农民培养应该是市场行为,而不是计划或指令的政府行为,基于此,新型农民培养必须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经济利益引导农民从传统农民转向新型农民,这是新型农民培养的必由之路。
1、产业化带动性培养。农业产业化带动式培养就是把“工业思维、商业意识、企业机制”引入农业,用企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努力实现组织最佳化、产业个性化、品质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经营市场化的效果,从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农民由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的带动培养。
2、专业化指导性培养。培养新型农民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农民的方法为主,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重心下沉。一是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尤其是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测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术,及时送进农村,交给农民;三是推进人才培养进村。要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等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都办在村里。以村为单位,制订一个全面的培养计划,设立一个方便的培训点,培育一批实用技术人才,组织一个专业协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让一户有一个生产明白人。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农民,要重点依托各类农广校、农业大中专院校、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通过采取集中办班讲课、专家入户指导、印发科技资料、开办远程教育、开通咨询热线等,根据农民需求和生产技术发展要求,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同时,要结合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改革和发展“绿色证书教育制度”,让这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老品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3、学历化针对性培养。我国农情、国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五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大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对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复转军人以及农村应届高中毕业生,主要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业中专学校、农业高职学院乃至农业大学等教育培训机构,通过采取工学交替、集中培训、分段学习、强化实践、学分管理、跟踪服务等方式,开展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训,重点做好适应“农业产业化,技术专精化,人才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同时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的“百万中专生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培训计划”。
(八)新型农民培养的政策选择
1、推进新型农民培养的法制化建设。
从法律体系来看,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的农民培训法,仅有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了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为保证新型农民培养的畅通运行,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加速专项立法工作,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并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其次,要修改现有的与农民培训相关的法律,重新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使其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第三,要加强有关农民科技培训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执法和督察力度。要总结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
2、改革农村现行正规教育体系。
一是要保证农村孩子人人享受基础教育的权利。据《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的数据,2001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05%,这意味着尚有近1%的学龄儿童没有上学,可能会加入文盲行列。此外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8.7%,这意味着将有12%的小学生不能完成9年义务教育目标,再加上初中阶段辍学的3.12%,会有15%的以上的学生无法实现9年教育目标。问题主要出现在经济上,国家把教育的义务和经费都下放到基层,基层经费不到位,学校就向学生伸手收费,把经济困难的孩子挡在校外。解决的办法是理顺教育经费渠道,义务教育的经费应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只要学龄儿童不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上学,政府就要给他们提供上学的条件。二是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农业知识常识和参观、实习等活动,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培养学生了解农业、热爱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的能力。三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创办职业高中,对初中毕业没有升入高中的学生和高中毕业没有升入大学的学生,继续留校学习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知识,经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不再升高中的生源较多,一时不能提供职高、中技、技工学习的条件,可以采取初中改成3 + 2的学制。即初中毕业以后,对不再升入高中的再继续学习2年,主要学习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2年的专业学习除了继续享受义务教育政策以外,还应该给以一定的生活补助,防止因生计困难提前流入社会。
3、完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从中央到省、地、县、乡建立一个相互连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科学规划、组织和协调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从而有效地整合农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在全国逐步构建一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灵活高效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全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4、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大力加强中央和省级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服务平台、县级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村级农民科技培训点建设,同时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材等方面的建设,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不断提高;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同时要创新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银行信贷、国外资金、个人投资等资本金积极投入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共同分担的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5、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的运行机制。
要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导性培养新型农民。要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机制,根据市场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选定培训单位,组织开展好各类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要搞好监督检查,重点建立和完善公示、台账、检查验收和信息反馈等项制度,依靠制度约束和规范农民教育培训活动。要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做好示范引导。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投入到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中去。对有转产转岗就业愿望的农民,依托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的培训单位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组织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真正把阳光工程这件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在新型农民培养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的发展差异,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渠道的作用,努力探索新型农民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效培养机制,有效推进新型农民培养这项神圣、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五、课题主要成效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在立项和研究期间,课题组始终遵循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宗旨,在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具有原创意义的观点。二是课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目前共发表主要研究论文14篇,其中4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1篇被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全文转载,2篇入选湖南省人大主编的《聚焦“三农”——湖南首届“三农”论坛论文集粹》,并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三是部分成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得到了应用。两年来,课题的主要观点被其他文献引用40多次;2007年11月,课题主持人胡立和教授作为全省教育界的唯一代表参加湖南省首届三农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八大影响》的典型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湖南省人大网、湖南卫视、红网等媒体的重视,为政府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咨询作用。
由于过去对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只是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成果,特别是对新形势下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属性、模式、功能与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新型农民培养的目标、途径、模式与政策等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需要继续深入下去。此外,由于种种原因,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实验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新型农民培养基地的调查也不够深入,这都有待于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重视并解决。
六、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论文《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 新思路 新措施》,胡立和,职教通讯,2007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2、论文《新型农民培养:目标、途径及政策选择》,傅家旺,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1期;
3、论文《论农村职业教育的属性、目标和模式》,刘锦恒,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4期;
4、论文《新型农民培养基地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五大问题》,袁琦,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9期;
5、论文《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培养经验及对湖南的启示》,赵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1期;
6、论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邹筱、何涌,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3期;
7、论文《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研究》,邹筱,中国教育与发展,2007年第1期;
8、《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胡立和,中国教育与发展,2006年第11期;
9、论文《农民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胡立和,时代经济论坛,2007年第3期;
10、论文《素质·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胡立和,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1期;
11、论文《论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八大影响》,胡立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论文《基于能力本位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浅析》,袁琦,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2~13期;
13、论文《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体系研究》,安丽苑、胡立和,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7期。
14、美、日“新型农民”内涵浅析,毛铁庄,经济视角,2008年第6期。
执笔人:胡立和
2008年6月19日
案例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免于鉴定的批复
湘教科规免鉴字[2007]003号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免于鉴定的批复
张传遂同志:
你报来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收悉。
你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批准号:XJK01AZ009)课题,已完成原课题设计的研究任务。鉴于该课题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7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教育学》全文转载,并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书》和学生用书《学习包》。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结题实施细则》(试行)(湘教科规通[2004]14号)第六条第三款“课题最终成果主体内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发表或转载,或有2项以上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可以申请免于鉴定”的规定,该课题达到了免于鉴定的要求。同意免于鉴定并结题。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7月3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农民种地也要评职称?这是好事,让农民种地更有干劲。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农民教育
“中国产业文化史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暨成果鉴定会在京举行
当科研考核成为晋升“拦路虎”,职校老师该如何突破?
20131126张桃林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