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常用的写作方法

幽兰飘香

美人吟 音乐: 段银莹 - 极度魔筝

诗词的创作方法很多,今天我们讲常用的通感与点染。

第一,通感。什么是通感?

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觉等沟通起来的一种创作方法。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将人的感受写进去,写出感动之意。那么通感有哪些方法?

1.通于听觉。

由此物联系到各种声响的听觉,将人的感受写进去,使客观事物更感人。

如我们之前讲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里的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花间莺啼声~等等,是从琵琶的大小粗细缓急等音乐的听觉,联系到各种声响的听觉,是琵琶声更生动而美妙。

2.通于视觉。

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诗中说听到琴声,有时好像看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有时声音激越,好像看到勇士奔赴战场;有时声音轻柔似有似无,好像看到白云飘浮、柳絮飞扬;有时琴声喧闹,好像看到百鸟飞舞~等等

将琴声这种听觉形象联系到另一听觉形象,更多地是与视觉形象沟通起来,做到听声类形,绘声绘形绘色,起到移情动志的效果。

3.通于嗅觉。

就是将没有嗅觉的事物,转化成有嗅觉的事物。

比如杜甫的《月夜》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写杜甫在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时,对远在鄜州的妻子的思念。当时是秋八月,明月朗照,想象妻子深夜不寐,久久在月下徘徊凝望,清冷的月光洒在她的玉臂上,秋夜的雾气沾湿了她的云鬓,一定很寒冷吧。

这里的“香雾”就是用了通感手法,雾怎么会有香气?秋季的雾气中夹杂着桂花香气,这是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

再如李白写雪的诗有句: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风雪是无味可嗅的事物,这是诗人将雪看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自然使风与雪都转化成了有味的事物。

4.通于触觉。

就是将非触觉之物转化为触觉之物。

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以梅花自喻高洁、隐逸之情。开头两句就是以触觉转化写梅。

在众芳摇落之时,只有梅花温暖而鲜丽,面向小园独占春光。“暄妍”是和暖而美艳,而梅花开放时天还很冷,怎么说暖呢?这是诗人对梅花的深情,从视觉联系到温暖的触觉,表现了梅花的感动人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梅姿态,下句“暗香”即从嗅觉上写其香,又从视觉写其暗,突出了梅香的清淡。

再如他的《梅花》诗有句:

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

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也是通感手法。

5.通于意觉。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感,通过无生命物或其他生物来展示。

如韩愈《南山诗》描写南山石头的各种形状:

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 

……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

或如火熹焰。

有的石头像驯兽伏卧(视觉),有的石头像惊恐的雉鸡鸣叫(听觉、视觉),有的石头靠背而立,像是相厌恶(意觉、视觉),有的相向而偎,像是互相佑护(视觉),有的像火焰般炽热(触觉)。

这里将视觉、听觉、意觉、触觉结合起来,不光写出石头的各种形状,而且写出人对石头的情感。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使用了多种通感,相互交织,将音乐之美与诗人的内心感动结合起来,成为摹写声音至文。

我们看看都用了哪些通感,顺便回顾以上的通感方法: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视觉)

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素女是视觉,啼竹是听觉,愁是意觉),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听觉),

芙蓉泣露香兰笑(听觉、视觉)。

十二门前融冷光(触觉),

二十三丝动紫皇(意觉)。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视觉)。

梦入神山教神妪(意觉),

老鱼跳波瘦蛟舞(视觉)。

吴质不眠倚桂树(视觉),

露脚斜飞湿寒兔(视觉、触觉)。

第二,点染。

点,即点明,多用抒情、叙述、议论语出之,明言感情、事理。

染,即渲染、烘托,铺展手法,以形象的笔墨进一步表现情感,揭示主旨。

点染的方法很多:

1.上点下染。

如屈原的《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诗中的“点”是“愁”,下面两句为“染”。以秋风、落叶等典型景物,渲染“愁”情;又以水波荡漾,渲染湘夫人赴约未遇所爱的心潮荡漾;以落叶纷飞,喻其心境下沉;秋风习习,喻心情凄凉。这三中景物密切相连,蕴藉愁情,境界自然天成。

这是以情为“点”,以“景”为染。

在上点下染中,还有以事为“点”,以景为“染”。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词以“风景旧曾谙”为“点”,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为“染”,上以叙事为点,下以写景为染。

2.上染下点。

如白居易的《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前面用很大篇幅描写了京城富贵闲人买花、移花、养花,挥金如土的情况,此为“染”,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是“点”,深刻揭示了诗的主旨。

3.开头结尾为“点”,中间为“染”。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头的“凄凄惨惨戚戚”是愁情的心理描写,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进一步将愁字“点”出。中间描写了许多景物,如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寒窗独守、梧桐叶落、细雨淅沥……这些都是“染”,在层层渲染下,将愁情写足。

4.多次回环的点染。

如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题便点出蜀道之难的主旨。接着开头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咏叹,再次“点”出,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随后以历史传说的蚕丛、鱼凫古蜀王开国、五壮士之死才开通蜀道,太阳神驾六龙仍无法逾越等来渲染“蜀道之难”,接着又以抒情句重复“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以连峰接天、手可扪星辰等进一步渲染;最后又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结。

在多次回环的“点”、“染”中,不仅形象鲜明,气势贯注,形成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展示了深刻的主题,让读者看到了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的形象艺术
景观场所营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感官透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通感例句及辨析
视听嗅味触,从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看诗词写作中的五觉
盈联修辞:通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