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苦苦煎熬,却把人生过成了一道公式?

文:织锦儿

来源:37度悦读(ID:yuedu37du)


知乎有个热门话题:普通人生活得不够满意是因为什么?有人回答是不思进取。有人回答是不能够延迟满足。有人回答是不懂得社会潜规则。


实际上,很多普通人最大的问题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求。

一听到这句话一定有很多人会反驳:我怎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需求?我需要很多的钱!或者——我需要活得更好!


 01.你真的了解自己的需求吗?

很多人会立即回答:当然啦!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可是事实上,不知道自己需求的人占了大多数。大多数人,即使踏上社会很多年,还是被学生思维所占据。学生思维是什么?被动接受。习惯了那个思维模式的人,会把外界附加给他的需求当成自己真实的需求。


读书——考大学——找一份工作——找对象。一切理所当然,是不是?

再明确一点——考好的大学——找好工作——找好对象。但是这个“好”是怎么定义的呢?是社会价值观来定义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父母这么认为的。

有的人可能迷惑了,难道社会价值观认为的好,社会约定俗成的好,爸妈认为的好就不是好吗?是,那当然是好的。但是并不一定符合各人的需求啊!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对于我们而言,“好”的标准却是一模一样呢?这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习惯了学生思维,习惯了标准答案。

以标准答案为目的好好努力生活,生活的好不好呢?需要小部分人确实会生活的很好,而大部分人按照这个模板,虽然也不会太差,但远远还不够好。

确实会生活的很好的那小部分人是因为那人的需要恰好与社会约定俗成的模版所高度吻合。而越是个性的人按照这个模板去生活就越会感到不满意。


于是,如《北京青年》中的何东他的生活在大部分人看来是那么一帆风顺,他却发出了质疑: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更多的人他们连质疑都不会质疑了。他们误以为生活的不够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如果我更努力我就可以升职加薪得到某一职位。如果我掌握恋爱的技巧,我就能收获好的感情。然后,然后,生活就会令人满意了吗?不一定啊。如果一开始努力的方向错了,一切都是南辕北辙。


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认为人一生都离不开“需要”二字。


基于此,马斯诺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由下到上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即一个人终其一生最高的价值是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恰恰大部分人,都不懂得自我实现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公,打破头要挤进体制内。很多名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竞争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岗位。

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喜爱体制内的工作,甚至厌恶文山会海。大部分人,并不喜爱幼儿园,小学教师的岗位。他们这么选择,仅是因为遵守了大部分人所认同的价值观——这份工作稳定且收入不算低。

稳定而收入不算低的工作保证了这些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这两个低层次需要。却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

很多人进入体制之后,渐渐感到越来越厌倦,以为仅仅是职业倦怠,甚至怀疑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上进。他们意识不到,其实根本原因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被压抑了。

对单位没有归属感,对工作没有感情,受不到尊重,实现不了自我价值。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每天做这些工作意义何在?价值何在?答案是赚钱。

因为有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价值,当你不喜欢它的时候,就更没价值了。赚钱,可以满足人的两项低层次需求。很多人,为此压抑着自己的高层次需求,把自己捆绑在不喜欢不适合的岗位上。

这样的情况不局限于工作,还有不适合的婚姻关系,不想维持而拼命维持着的无效社交……


外表岁月静好,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抑郁症,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而没有被诊断的抑郁症是被诊断的抑郁症的很多倍。

很可笑是不是?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提高了几千倍,那么多人却还是被低层次的需求束缚,觉察不了自己的高层次需求!

因为学校教会了我们寻找标准答案。没有教会我们独立思考、发现自我真实的需求。习惯于标准答案的人,也习惯于将社会流行价值观当成自己的需求。

社会流行价值观也就是社会思潮,有迹可寻。

老一辈的人,经历了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坎坷,价值观就是求稳。

GDP提高了,社会快速发展,消费主义开始流行。

疫情来了,GDP降低了,人们又开始求稳。

社会流行价值观是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一波又一波。存在就是合理。唯独不一定适合个人。

许多人意识不到。有的人潜移默化地受父母的影响,将父母的价值观当成自己的需求。有的人刷刷抖音、小红书,将IP主的观点当成了自己的需求。

洞察自己的内心,才会恍然大悟,这些并不是自己的需求。


一位富豪去海边度假,对看海的渔夫说:“你为何不努力工作啊?”

渔夫:“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

富豪:“赚更多的钱。”

渔夫:“赚更多的钱又是为了什么?”

富豪:“来海边度假。”

渔夫:“那我现在是在干什么?”

富豪:“……”

多少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舍近求远,缘木求鱼啊!

  02.你能识破伪需求吗?

意识到自己真实需求后,就要向着真实需求去努力了。这是不容易的,会受到伪需求的干扰。

有个母亲不满意女儿找的对象,对她说:“分了吧!你不如去旅游!”

既然母亲这么说,大概这个女孩平时是很喜欢去旅游的。只是这建议很显然有逻辑问题:难道有对象就不能旅游吗?当然不是。母亲只是用奖励旅游来诱惑女儿分手。

这里的旅游就是女孩的伪需求。即通过旅游的确能满足女孩的部分需求。但其实这个需求也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满足。通过旅游来满足代价高且和别的需求冲突。


生活中很多伪需求不容易被识破。如,不满意一份工作,但这个单位竟然可以每年组织一次旅游啊!

每年组织一次旅游的单位确实是不错的单位。只是你需要考量更好的工作和一年一次的旅游哪个才是你的真实需求,哪个是伪需求。

对于特别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旅游就是他的真实需求!那么要考虑是不是要为了旅游的机会委曲求全留在不适合的单位?还有没有更好的途径满足旅游的需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游只是生活的调剂并非生活的必须,那么大胆的舍去吧!生活也可以用别的途径来调剂是不是?目标只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在这个娱乐致死的年代,伪需求可以说是应接不暇!自媒体、商家热衷于宣扬各种伪需求来收割一把韭菜。如:年轻人必须生活得精致。

不能识破和抵挡伪需求的诱惑就不能真正向着自己的需求目标前进。

03.为真实需求去努力,简直太爽了!

当人的真实需求被满足时,会感到犹如换了一个人。曾经的压抑、委屈再也不见。自尊满满,元气十足。才会发现,原来,人的潜力如此巨大。

曾经有一个女画家王仁华,为了生计,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份工厂检验员的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在90年代下岗潮中,工厂破产了。她因此成了一位下岗女工。失去了工作,她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得了,而是终于获得了自由的空间。她捡起了学生时代的爱好国画。

这一画可不得了,她连续获得全国大奖。一时之间,她成为安徽省获奖最多、获奖质量最高的画家。56岁那一年,安徽书画院鉴于她的成就,破格录取她为专业画师。在她62岁时,尽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种情况全国罕见。


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发现你的真实需求吧!努力的感觉真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人网~我们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活出精彩的自己--职业人生目标管理操作方案
自我实现与自我管理(二)[转帖]
人的潜意识里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概述
管理要洞悉人性洞察人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