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闽南戏发生发展历史初探
闽南戏发生发展历史初探  

 
作者:陈泗东   

    《旧唐书》卷四十云“圣历二年(699年)分泉州(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泉州(今泉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龙溪属漳州。”《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四云“梁封王审知为闽王,漳泉并属焉。”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云“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割所属莆田、仙游别为兴化军,长泰归漳州。”所以,唐代至北宋初,泉州包含了今莆田、仙游及部分漳州。现在属于闽南戏系统的莆仙戏、梨园戏、木偶戏等都是在这个地区产生发展的。  

    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因此研究闽南戏必须研究唐宋时代泉州的有关历史,才可正本清源。   

    泉州兴化,从唐开始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各自为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地区。唐大历(766-779年)之后,有晋江人欧阳詹、莆田人林藻等,“不四五年继踵登第,天下改观,大光州闾”(见林蕴《泉山铭》)。闽南地区从此文化昌荣。宋代朱熹称泉州 “满街都是圣人”,而莆田则成“文献名邦”。明代李光缙《景璧集》卷一说:“冠带衣履,粤士一之,闽士十之”。清初李光地在《榕村全集》卷十四列举了许多史实说明从泉州的文明可以窥测全国的文明:“则岂非世道学术之高下,占诸泉而可知欤?”

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六朝陈天嘉六年(565年),印度僧人拘挪罗陀从泉州乘船回国,这是有史籍可稽的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记载。唐代泉州已和扬州、广州并称为我国南方的大港。天宝间(742-756年)诗人包何称泉州呈现“市井十洲人”之景象。五代王审知的闽国奖励海外贸易,泉州经济日益发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称:“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北宋元二年(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及元朝,泉州成为《马可?波罗游记》所称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当时经济的高度发展,海外交通贸易的繁盛,人们视野的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人民的出国,使以后泉州成为我国主要的华侨故乡。   

    五代之时,泉州是闽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据点。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王室的贵族院南外宗正司及睦宗院均移置泉州。史载当时的赵氏宗室拓泉者为389人,到宋末人数已发展至三千多人。泉州不但是南宋的经济中心之一,又是政治中心之一。除都城杭州外,只有泉州两司--市舶司、宗正司并设。商贾云集,冠盖如云,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   

    宋元时代泉州出现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寺院与道观林立。海商酬神还愿,都佐以戏曲,现存莆田北宋祥应庙碑记载了海商酬神的盛况,泉州九日山祈风石刻也有官方酬神之记载。原始的戏曲都和宗教有关,宗教盛行促进戏曲的发展。   

    更有一件重要的史实在此应予以倡言,即戏曲和语言的内在联系。泉州及莆田的方言,据语言学家的研究,都认为是唐代以前中原古语的遗存。闽南剧种的道白演唱都用方言。经过千余年的演变,而今的普通话,已和中原古语有很大的差别。闽南方言既保存了唐音唐韵,那么,它在戏曲上显然是以古间唱白,所以,它的源流便非浅短,研究者不可忽视这一问题。   

    总之,泉州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和方言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历史特点,这些历史特点必然对戏曲的发展发生过巨大的作用。我认为在宋代,泉州的历史特点与温州的历史特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泉州的个性多于温州的共性,认为闽南的戏曲在宋代都是从温州南戏发展传播而来,殊嫌武断。闽南戏曲自己有自己的源流,这是毫无异议的。   

    以下我试抄录若干福建戏曲的史料,以证明我的看法。   

    (1)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载:“元载字伯和,势倾中外。福州观察使寄伎乐数十人,使者半岁不得,通窥伺门下有琵琶康昆仑出入,乃厚遗求通。伯和一试,尽付昆仑。段和上者自制道调凉州,昆仑求谱不许,以乐之半为赠,乃传。”可知在八世纪中叶,福建已进乐使到长安,人数达数十人。其中一半留康昆仑处,一半留段和上处,此时闽之戏曲,已非空白。  

   (2)唐玄宗喜歌舞善音律,据《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传载,他宠爱的妃子如赵丽妃、杨贵妃等都“善歌舞,邃晓音律”。梅妃江采频据传为高力士至闽选其进长安宫廷者;玄宗时莆田仍属泉州,梅妃作为泉州女人以美色音律才智而贵为皇妃者,当时泉州之曲艺发达,情况可知。

   (3)《旧唐书》卷五十二后妃传载:“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福建人,初入十六宅为建安王侍者。元和四年萧生文宗皇帝。……自入王邸,不通家问。……开成二年(837年)福建观察唐扶奏得泉州晋江县令萧弘状,自称是皇太后亲弟。”查萧后为晋江人,怎样在少女时万里迢迢到长安,情况不明,但其出身微贱可知。又十六宅者,皆唐代近系亲王所居,日事歌舞,萧氏疑亦以歌舞进身,位至太后。是则泉州唐代歌舞之风,尚可推测一二。

   (4)乾隆《泉州府志》卷七载:“云台山……王延彬为云台侍中,筑别馆于此。……下有清歌里,延彬来游歌舞地也。”据此可知五代时,泉州刺史王延彬别号招宝侍郎,在发了海外贸易大财之后大肆莺歌燕舞,甚至在离泉城数十里外之南安,构筑歌舞别馆。

   (5)泉州市文管会收藏宋南外宗正司皇族《天源赵氏族谱》抄本,其中《家范》共五十三条,乃吸收宋亡泉州赵氏皇族被蒲寿庚杀尽斩绝的教训而成,警戒子孙云:“家庭中不得夜饮妆戏、提傀儡娱宾,甚非大体。亦不得教子孙童仆习学歌唱戏舞诸色轻浮之态。”可逆知宋南外皇族当年在泉大肆演戏歌舞之一斑。

   (6)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载:“优童媚趣者,不吝高价,豪奢家攘而有之。蝉鬓傅粉,日以为常。然皆土腔,不晓所谓。余尝戏译之而不存也。”说明明代泉州戏剧的家班之盛。陈为浙江人,故称泉音为土腔。

   (7)道光《晋江县志》卷七十六引《续小学》载:“镜山宴集,唯清谈雅谑竟日夜,绝无歌曲管弦之娱。甲子天启四年(1624年)秋,长公上寿,请用梨园宴乐,公许之。”镜山即明代泉州著名史学家何乔远。

  (8)清康熙间宰相安溪人李光地《榕村语录》卷十二云:“少时见土戏,于‘断机教子’商辂母怒其子云:‘他又说我不是他的亲生母。’母字其学徒高声唱。其师呵之云:微字大声便不是,他是不曾成婚的处女,于此字尚含羞涩,低又些方是。如此之类,都是从志书上斟酌。”相国李光地所称土戏,即泉州的戏剧。这段记载既说明泉州戏曲师承之严格,又说明泉州戏曲文化之深厚。

  (9)浙江仁和人郁永河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至台湾。乾隆《台湾府志》卷廿四《艺文》记载他的《台湾竹枝词》十首之一:“肩披鬓发耳垂珰,粉面朱唇似女郎(自注:梨园子弟皆垂鬓穿耳,傅粉施朱,居然女子)。妈祖宫前锣鼓闹,侏离唱出下南腔(自注:闽以漳泉为下南,下南腔即台湾声律之一种)。”郁对“下南”的注释有误。泉州梨园戏的盛行及早已流传台湾,则史籍斑斑可考。

  (10)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三《风俗志?演剧》条云:“台湾之剧……曰‘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而所演者则男女悲欢离合也。又有傀儡班、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夫台湾演剧,多以荐神,坊里之间,醵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闹,男女聚欢,履舄交错,颇有欢虞之象。”说明清初泉州梨园戏及傀儡戏在台之盛行。

  (11)《台湾通史》同上卷《歌谣》条云:台湾“始尚南曲,间有小调。……台湾之人颇喜音乐,而精琵琶者前后辈出。”可知台湾之流行南音。

  (12)嘉庆《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云:“晋江人之习于风骚者不少,其发于性情者复多。……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谓‘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 ,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合成音节。”清代乾嘉盛世,泉州戏曲大振,诸戏咸备。“布袋戏”起于何时,过去不甚明白,据此条有“近复有”之词,可知布袋戏当源于乾嘉年间。

   (13)清末林琴南《铁笛亭笔记?泉郡丧礼》条:“泉州处福建之下游,民多出洋,如小吕宋、仰光、槟榔屿各岛。富或致千万,亦有置产于外洋,而家居于内陆者。……为目莲救母之剧,合梨园演唱以至天明而止,名之曰和尚戏,此皆余闻所未闻也。”据此则知泉州在清代光绪年间,所谓打城戏即和尚戏已流行了。

   (14)清代王大海《海岛逸志》云:“国中(按:菲律宾)……日日演戏,甲必丹及富人蓄买番婢,时延泉乐工教之,以作钱树子。有官音乱弹、泉音下南二部,其服色乐器,悉从内陆运至。”是则泉州的梨园南音,早已流传菲岛。

   (15)浙江钱塘人施可斋自道光乙巳(1845年)来闽,居住十四年,所撰《闽杂记》云:“下府七子班,其旦在场上故以眼斜睨所识,谓之‘扑翠雀’亦曰‘放目箭’曰‘飞来眼’(泗东注,即近代泉州话所谓‘落科’)。其所识甫一见,急提衣裙作兜物状,跃而承之,迟则为旁人接去,彼此互争,有至斗殴涉讼者。俚俗可笑如此。”泉州戏旦‘落科’,道光年代早极盛行了。

   (16)道光《厦门志》卷十五云:“闽中土戏谓之‘七子班’……厦门前有荔镜传,演泉人陈三诱潮妇王五娘私奔事。淫词丑态,穷形尽相,妇女观者如堵,遂多越礼私逃之案。同知薛凝度禁止之。”可知道光年间,梨园戏在厦门之盛。

   (17)位于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之间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平桥中亭,石柱上刻有“越界贸易,罚戏一[FJF]鮝[FJJ]”字样系清代刻石者。犯了乡规民约,罚款演戏已是泉州古代的民俗了。若非戏剧深入人民生活,此俗从何而成?

   (18)施琅《靖海纪事》附施德馨《襄壮公传》称清初平台名将施琅“性好音乐,至晚年尤甚,尝集诸词客制新声,谱之乐府。”施琅晚年坐镇台湾。施德馨是其族叔,举人出身,官台湾府儒学教授。二施皆晋江人,所称音乐,即是南音。施琅对南音在台湾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我随手摭述了十八条资料,虽断简残篇,却系统地记录了泉州自唐代迄清朝,歌舞戏曲,千年未衰。因此,我认为泉州地区既具备孕育戏曲发展的历史条件,又有史籍可稽的戏曲流传史料,这为南戏是否全于宋元时代发生于浙江温州,提供了质疑依凭。今有论者只凭徐谓在明代记述的一条资料,以偏概全,非科学态度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人的特点.(不得不看版)
“上天入海”的福建,到底有多猛?
我叫泉州,这是我的简历。
闽南姓氏 | 厦漳泉十大姓,竟然来自同一个地方
道教与闽南戏曲
福建著名戏曲:梨园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