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居易 《惜牡丹花二首》 赏析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诗名《惜牡丹花二首》,这两首“惜牡丹花”是分别写于不同的地点。在两首诗题的下面都有一个备注,注明了作诗的地点。我们先来看其一,备注是: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解析     807年,白居易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所以本诗应该是写于这个时候,在翰林院的北厅,花下作的诗,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自己的工作场所作的诗。来看原诗: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赏析   白居易说,惆怅啊,台阶前的红牡丹,我晚上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破的还在了。

     这两句中有几个地方值得推敲。首先,这里的“红牡丹”是翰林院的牡丹。其次,“晚来”是来晚了,还是晚上来?因为这里是白居易工作的地方,我们知道白居易是比较敬业的,应该是一直都在忙碌,忙到了晚上,所以是晚上来。“唯有两枝残”究竟是所有的牡丹花里头,只有两枝是残的,还是已经都凋落了,只剩下两枝残花?《唐诗鉴赏辞典》里设想,白居易去数牡丹花,昨天数,今天数,结果发现今天比昨天少了两枝。这样的设想不符合逻辑,因为白居易是在办公地点看到的牡丹,所以不太可能站在那里,慢慢地去数牡丹,白天肯定是不可能的,晚上天黑看不清也不可能。所以应该是白天有时候有经过,瞄了两眼。晚上工作累了,走出来的时候,才有那个闲情来看牡丹,结果发现只剩两枝有些残的花了,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赏析   白居易说,明天早上风再刮起时,应该连这两枝残花都要被吹尽了。在这样的夜里,我无比珍惜这衰败的红花,拿来了烛火,把她们细细地观看。

    从这里的“应吹尽”就可以看出,我们前面的分析是合理的,就剩两枝了,明天应该会被吹到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把整首诗再读一遍,就可以想象白居易白天是工作很忙的,平常可能来来去去的,也都有看到台阶旁的牡丹花,可是一直没空去欣赏。直到这一天的晚上,工作结束时累了,出来走走,经过这里才发现,哎呀,我心中曾经美丽的红牡丹啊,如今只有两枝了,而且还是残破的。想来明天早上风再刮起的时候,连这两枝应该都会被全部吹尽了。多么令人怜惜的两枝残花啊,于是我赶紧去取来了烛火,拿在手上,细细地去观赏这两枝残花。

      白居易从小就非常刻苦地读书,读得牙齿松了,头发白了,手肘都起茧了,可见他做事情是非常投入的,所以工作起来应该也是如此的。另外,白居易还是一个很懂人生的人,他能够为初恋坚守多年,却又能够为了母亲的以死相逼而放弃自己,成全母亲的心愿(808年发生的事)。从本诗中,白居易如此地待花如人,感花之荣衰如人生,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如此的性情。他是一个智者,能够感知每一个生命体的可贵,由己及人,由人及己,既不轻易放弃自己,也不轻易放弃他人,由此构成了他的人生景象。白居易活到了七十几岁,这在当时算是比较长寿的了。元稹小他八岁,还比他早八年去世。

       所以说,这两枝残存的牡丹花是否有特别的深意,还真有可能。因为就白居易的经历来说,在这个时候,他的初恋女孩,青梅竹马的“湘灵”姑娘年纪应该很大了,白居易自己都已经三十六岁了。而白居易的母亲应该也是风烛残年了,此时是807-808年间,808年,白居易结婚,811年他母亲去世。所以白居易的这一声“惆怅”,也许就为了两个人,两枝残存的牡丹花,一枝是湘灵姑娘,一枝是他的母亲。

      再来说说白居易在本诗中创造出的生活艺术。我想说的是,诗首先是生活方式。诗本来就存在于诗人的生活中,诗人因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思考,而有了自己独特的行为,最后通过诗流露了出来。白居易这里因为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并没有把残花指向自己,因为他当时还精力旺盛,仕途稳步。他只是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惜花,惜自己身边的人,而有了深夜“把火观花”的创举,这是一种创新,生活方式的创新。而这一创新为后人所纷纷效仿。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李商隐因己感花,与花同病相怜,于是也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很明显,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得到的启示。而李商隐自己有没有创新呢?有的,“花下醉”就是李商隐的创新,事实,他前面是陶醉,陶醉于花,陶醉于流动的晚霞,后来“客散酒醒”后,他去赏残花,因为那残花就是他自己,所以他其实是自我陶醉(这里可以去看我们的《花下醉》赏析)。结果就这么个“花下醉”,好了,明代的唐伯虎看到了,于是就有《桃花庵歌》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所以读诗也有这样一个好处,可以看到诗人的一些生活方式的创举,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情趣。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惜牡丹花二首》其二,题下备注是: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解析   “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813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白居易这是在“新昌坊”窦给事的宅邸,里面“南亭”的花下作的。我们发现这窦给事的官职是813年才有的,那么是不是这诗其实是写于813年之后,811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这个时候已经丁忧结束,回到了长安。所以这两首诗,其实隔了好几年。那么其中有没有什么联系?我们先来看原诗: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字词典故   “离披”:分散下垂貌,纷纷下落貌。

赏析   白居易说,寂寞萎缩的红牡丹,她低垂着面向着雨水。剥离披落而破碎的艳丽啊,她随风飘散。

      一副风吹雨打无奈去的情景。在上一首,白居易一开始就是一声“惆怅”,而这一首开篇成了“寂寞”。为什么呢?: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析   白居易说,晴天明朗的时候,我看到牡丹花落地,都还感到惆怅,更何况现在,看到她飘落凋零于泥土中。

     是的,牡丹花残了,他也就是惆怅。如今,牡丹花真的飘零泥土中了,他寂寞了。无疑我们上一首诗的分析是正确的,前面的残花是隐喻他的母亲,可能还有湘灵姑娘。而如今,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当白居易看到牡丹花在雨中“离披破艳散随风”的时候,自然也就会联想到他的母亲,已然“飘零泥土中”了,此时的白居易无比的寂寞与伤感。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其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惜牡丹花·白居易
把火看花应笑痴
随白居易赏大唐牡丹
白居易哪首诗让李商隐、苏东坡竞相“模仿”?
牡丹诗旅:38首牡丹佳作,带你体会不一样的“牡丹”情
有哪些描写洛阳牡丹的古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