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按照传统的注解是“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匡山”又分为“小匡山”和“大匡山”。“小匡山”位于江油市“让水乡读书台村”,据说少年李白曾在此刻苦读书;“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下庄坝村”,山下有“大明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说李白年少时也曾在大明寺隐居读书。杜甫在客居成都的时候,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不见》,最后两句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也不知道,杜甫诗中的匡山是指“小匡山”还是“大匡山”,不过至少证明当时就有“匡山”这个山名。

    如果“戴天山”就是“匡山”,那李白为什么不写“访匡山道士不遇”呢?看来近代学者认为“戴天山”其实是“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是有道理的(见《华西都市报》唐平瀛《李白诗中的戴天山迷雾》)。文中的根据是:一,现存“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其中记载了“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认为“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正好说明“大匡山”并非“戴天山”。二,在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俗称:吴家后山)与“戴天山”谐音。

    如今这座“大明寺”已不复存在,它的位置应该是介于“大匡山”与“戴天山”之间。“大明寺”是一座佛寺庙,李白在这里隐居读书。期间可能机缘巧合,认识了住在后面“戴天山”的某位道士,于是某一天,李白出发了,独自去拜访他。据说这“盖天山”(戴天山)的的最高峰,海拔2179米,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李白诗中所写相对吻合。好,我们来感受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字词典故  “犬吠fei4”:【狗叫。】“浓”:【《说文解字》:“浓,露多也。从水、农声。”《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赏析  李白说,一路上,犬吠声夹杂在流水声中,两旁的桃花带着清晨浓浓的露珠。

    为什么李白这首诗会以“犬吠”开篇呢?我们来读一下李白后来写的《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显然,李白这首《别匡山》是在大明寺写的,诗中有“野径来多将犬伴”,什么意思呢?我们前面分析了,大明寺应该是介于“大匡山”与“戴天山”之间,所以外面的人如果要来进香,恐怕是要走比较远的“野径”进来,一般是带着狗来的。“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这两句写得很好,要来这里需要走“野径”,所以要有犬伴才走得进来。进来是烧香拜佛的,是在世外;那回去呢,就是回“人间”了,所以是“人间归晚”。那为什么是“带樵随”呢?就是带着柴火随着樵夫一起出去,不然恐怕走不出去。可见这里确实是深山老林的地方。

    而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李白是要去往一个更深的大山,那么李白是牵着一条狗去呢,还是自己去?这么有诗意的地方,我们自然不喜欢听到狗儿在这里乱叫。说实话,我们也很愿意解释成,犬吠声随着流水声远去,呵呵。可是在《别匡山》的诗中,李白特别强调了这里多是野径,不伴犬,不随樵,根本找不到路的。更何况,他现在是要去往更加深入的“戴天山”。还有,前面写“桃花带露浓”,可见李白一早就出发了,后面有“溪午不闻钟”,可见走了大半天都没能走到,那要是不带狗,恐怕真的会迷路了,回头还得回来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李白之所以要一开篇就提到犬,恰恰是要说明这“戴天山”的偏远,因为山里人行走深山,就是要带犬的。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赏析  李白说,走着走着,树林的深处不时可以看见有麋鹿在出没;溪水哗哗的正午,听不见那远处寺庙的钟声。

    “树深时见鹿”说明我们前面判断的是正确的,李白是去往更深的山林,麋鹿往往只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来了,这正午的钟声来自哪里呢?是“大明寺”,还是李白要去的道观呢?我们以为,应该是大明寺的。其实大明寺已经是非常偏僻了,这恐怕也是它到如今不复存在的原因,太偏僻,香火就不行了。也正因为香火没那么旺,清静,李白才会跑去那里隐居读书的吧。试想大明寺都这么偏远了,在更深的戴天山,再修一个大的道观?似乎不太可能吧。恐怕有,也就是一个人修行的小道观,那一般是不会有钟的了。“溪午不闻钟”,在正午哗哗的溪水旁,听不到来自大明寺此时应响的钟声,说明李白走了很远了。是啊,也只有大明寺的钟声,李白才会那么熟悉,正午时分应该是敲着吃午饭的钟哦。都到午饭时间了,李白我还没走到,怎么办?: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字词典故  “青霭ai3”:【指云气。因其色紫,故称。南朝 宋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赏析  李白说,继续向前,终于看见,几丛野竹分隔着青青的雾霭,一道飞泉挂在了高高的碧峰。

    显然,有“青霭”便有仙境的感觉,李白本来就有访道求仙的想法。青霭中的野竹,碧峰上的飞泉,这恐怕都是“戴天山道士”告诉李白的标志性景物:你就走到那里,看到一些野生的竹子,上面有一道飞泉,从山峰上倾泻下来,那就是我住的地方。什么样的地方呢?: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李白说,我四处里寻找,也没看到人啊,哪里知道他的处所到底在哪,应该往哪里去?只是看见了两三棵松树,于是发愁地倚靠在了松树下。

    这“戴天山道士”到底住的是什么地方呢?是个道观吗?显然不是,李白没有任何描写。所以很多人把“无人知所去”解释成:没有人知道道士到哪里去了。什么叫没有人知道,难道是有座道观,里头还有人,而这些人不知道李白要找的道士到哪里去了?不仅不合理,更没有了意境。要真有道观有人的话,那会招待李白的,哪能让他愁倚呢。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里根本就没有道观,更不要说什么人了。根本都没有人,也没有道观,我上哪里去找你啊?“戴天山道士”?

    那么李白为什么是“愁倚”呢?前面说啦,正午了,吃饭的时间到啦,我走这么远来,连个人影都没见到,能不愁吗?走了大半天,连顿饭都没得吃,还得饿着肚子回去,我晕。所以李白的“愁倚”不仅仅是找不到人,恐怕更是没饭吃的问题。

    后面这“两三松”其实意境又出来了,所谓道士修行,并不一定非有什么道观,或者仙洞,也许两三棵松树,足以遮阳蔽日之地,便是“戴天山道士”修行的地方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人是没找到,不过好歹找到了两三棵松。只是这道士修行的两三棵松树下,年轻的李白扛不住自己的饥肠辘辘了。“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真是既幽默,又意境十足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图识唐诗(53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学诗计划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寻访高人落空,是什么心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