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3891》关于版画家“张嵩祖”的峥嵘岁月(下)

 在当时,朝鲜战场文工团的人员,不仅要担任各类文艺演出与宣传任务,还要参与战俘情况统计以及迎接战俘归来等工作。经过五次惨烈的战役以后,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于1951年7月开始了。此后又经历1951年的夏秋攻势、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美军终于再次提出恢复在板门店的停战谈判。

谈判的首要事件便是解决交换双方伤兵战俘问题。1951年11月到1952年11月的和平谈判期间,志愿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人员常驻开城,为中方以及中立国和谈代表团等进行演出。同时志愿军文工团派出一个“战俘材料小组”负责战俘统计工作,而张嵩祖便是该小组的成员之一。当时张嵩祖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参与核查与抄写战俘材料。在核对战俘被俘时间和地点的工作中,张嵩祖看到了因夜战穿插过程中突发遭遇战掩护战友负伤被俘、弹尽粮绝的拼搏中被俘等众多情况。面对作战单位的具体报告,张嵩祖深切地感受到入朝参战以来的五次战役是何等的惨烈!

1953年4月,在回北京汇演《和平战士》歌剧完毕时,志愿军文工团奉命立即返回朝鲜开成,投入到迎接病伤战俘归来的工作中去。志愿军文工团在开城市郊的满月洞驻地安顿好后的第二天晚上便有演出任务,他们要给美军、英军等战俘表演文艺节目。张嵩祖记得,当时场下全是穿着深蓝色棉衣的战俘,他们都瞪着好奇的眼睛观看文工团给他们带来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以及外国民歌演唱。张嵩祖所在的舞蹈队,为英美战俘表演的是战士舞。当时表演者个个精神十足,动作整齐划一,展现了志愿军们的豪气。整个晚会氛围比较轻松,不时响起掌声,甚至口哨声,一幅和平到来之际战俘们对未来充满乐观的场景。

在给英美等国战俘举行送别晚会之后,中方与朝方文艺工作者开始一起迎接病伤战俘归来。在朝鲜板门店交换伤病战俘的我方接收区,立有一个高大的红色彩牌门,门上用朝中两国文字写着“祖国怀抱”,四面朝中两国国旗,迎风招展。当时和张嵩祖一组接待人民军被俘回归人员的,是曾在志愿军文工团教授朝鲜舞蹈的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朴老师。当时师生相见以及共同迎接伤病战俘归来的场景,令张嵩祖刻骨铭心。

当天上午九点,敌方车队在载有宪兵和联络官的吉普车引导下开始向我方驶来,后面跟着三辆救护车,紧接着又是一辆吉普车和三辆救护车,最后面是一辆坐着联络副官和八名宪兵的中卡。当六辆救护车抵达并调转车头停下后,车内发出隐约的叫喊声。待车门完全打开后,“打倒美帝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万岁”等阵阵口号传来。当张嵩祖所接待的车辆车门打开后,首先出来的是一位面黄肌瘦的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他在痛骂声中将保留着的、霉烂的饭菜扔向了旁边头戴“MP”标志头盔的宪兵,而一旁的记者则用照相机记录下了宪兵们满身饭菜的狼狈表情。张嵩祖他们赶紧上前搀扶着那位激动的战士,将他先送到帐篷内,由护士消毒和检查身体。在帐篷内,这位朝鲜战士急忙摘下军帽,用力撕开帽沿的缝合线,抽出藏在里面的朝鲜国旗,高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万岁!”“金将军万岁!”。当看到那位归来的战俘拿出那面小小的国旗,朝鲜人民军的朴老师紧紧地抱着那位战士痛哭。一旁的张嵩祖也深受感动,用朝鲜语对他说:“多木、多木(朝鲜语同志之意)”。这时,那位激动的战士才意识到张嵩祖是志愿军接待人员,于是连声地说“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等护理手续结束后,张嵩祖他们搀扶着那位战士走出帐篷,将他送上朝鲜人民军的救护车,前往设在开城的临时医院接受疗养。

这一幕,正好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摄影记者钱嗣杰抓拍了下来,并刊登在1953年5月12日第4版的《人民日报》上。不久,张嵩祖意外地收到了一张寄赠的照片,正是他当时护送那位朝鲜伤病战俘的场景。这张照片成了张嵩祖最珍贵的纪念,一直珍藏至今。

1955年3月,从朝鲜战场退役的张嵩祖在考虑未来的道路。当时志愿军文工团舞美队的战友裘堂入伍前已是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会员。他建议张嵩祖去学版画,用木刻刀去实现革命文艺理想。于是张嵩祖在复员后便决心到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参加复员军人备考班学习,并报考了版画专业,最终成为版画系建系以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

1960年毕业后,张嵩祖先后在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毛巾二厂、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华东师范大学等处任职。期间虽然辗转多地、工作繁杂,但张嵩祖始终牢记版画系创始人、首任系主任张漾兮先生“版画创作,贵在坚持”的嘱咐,长期致力于版画创作,并于1996年荣获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

张嵩祖所经历的峥嵘岁月让他走上了学习版画的道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以后的版画创作。1962年,张嵩祖根据自己作为解放军战士的经历,创作了木版画《我是一个兵》。一首《黄河大合唱》贯穿张嵩祖在西贡的小学岁月,促使16岁的他走上军旅生涯,并成为朝鲜战场上他在大合唱中日夜排练的战斗性旋律。1978年,张嵩祖经过多年的反复,最终创作完成第一幅木刻人物肖像作品——《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为朝鲜战场上一名文艺兵,即使离开战场多年,张嵩祖心中永远怀着对彭德怀总司令的崇敬,并于1983年完成了木刻肖像画《彭德怀元帅》。1955年,张嵩祖在桧仓烈士陵园广场向长眠于此的志愿军烈士们告别。1992年,怀着对长眠于朝鲜战场烈士以及至今健在而垂垂老矣的战友的想念,张嵩祖刻绘了《悼念战友》……这一系列关于往昔峥嵘岁月的创作,可谓版画家张嵩祖对“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越剧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七十周年
抗美援朝老照片(1)
20幅图:西方人画的朝鲜战争和志愿军(2)
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解放平壤传单一件
志愿军没有入朝前,朝鲜人民军被打得有多惨?20万打到只剩2万多
志愿军入朝后,朝鲜人都在做什么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