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晨十二点

每天的快节奏生活让我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了生命空虚,就像罗生门,人世间与地狱间,事实与假象之别傻傻分不清了,也许尘世太纷繁,凄冷。抬头便是阴雨,低头下来也是黯淡无光。二十年以来尤其是我的短暂几年的创作生涯,逐渐的没有了清晨,每一天的清晨都是从晌午出发,逐渐概念化,我也想努力找回,追寻过。我们时常熬夜,给眼睛施加压力,以此达到被迫性入眠状态,那是睁着眼睛,我也曾想过关于熬夜这件事根本是不能品头论足的,有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事。只能说欢乐苦难无处不在,而且潜移默化之中就吞没了我们的习惯,带给我们不为人知的恐慌。

我在想熬夜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常态,不熬夜也不是什么病态更不是缺稀的例外。那么为何非得从凌晨两点睡到中午十二点,而不从晚上十点睡到早上八点。事实上时间量都没有变化。懒惰也没有关系,从躺平的角度出发,就算早起也创造不了自身价值,唯有贪舒服才是真的惬意在感觉上良好,那好像也没有任何关系,早晚都一样,唯一不一样的也仅仅只是一个早和晚之间发生的偶然性事物的不同而已。

比如今天。

慰问灵感

关于灵感有的知识分子,通常是一些作家和科研者,他们往往到了夜晚尤其是三更半夜才有灵感,比如睡前常有的几支烟,一幅画,一杯酒,缓解思绪,才有属于他们短暂的兴奋时期,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嘉赏。就像在《喧哗与骚动》,“我从来没有见过它,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身旁”。而且灵感属于是意识与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传统文化可以培养,不是批量培养作家,而是大部分人认知与实践高度统一。

曾经我以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放到现在我不太认同这句话,并不是说它没道理,而是凡事都得考虑事物的两面性。因为结构和内容太复杂,时常会跨越圈子之外的事情,容易跟别的事物去碰撞,产生联系,所以作家很难被培养出来,而非作家也有可能和作家做出相类似的事,甚至相同。而真正的作家要去触及灵感的,并且产生新的灵感。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不断深入生活,去面面俱到。一旦熟悉了就变成了本能,很难发觉观测到,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积累,但是积累是容易实现的,经历得越多或者不同时间段有过类似经历都是因为量变导致质变,有些文学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就是标配。貌似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犯罪者的忏悔录,最后在身无分文的时候反倒完成了《罪与罚》,那时的他深切地感受到犯罪的某种心理,确实太规矩会失去一些不可多得的体验感。属于是现实生活对他灵感的这种促进和补充,灵感的出现是偶然中带着必然的,否则一辈子也迸发不出来。

总之这很玄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作灵感从哪来?
阅览的危害
你花费一万八进入的写作班,讲的也不过是这些东西
这是一本人人读完后就能畅快地表达感想的写作圣经
你的“灵感”,决定了你的命运
写给准作家的第八封信:写文章不愁没有素材的绝佳办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