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家正月初七民俗:七样菜

正月初七,女娲创世神话中的人类诞辰日。俗称“人日”,也叫“人庆日”、“人胜日”、“七元日”。晋人董勋《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中国上古社会的动物象征谱系中,鸡、狗、羊、猪分别象征东西南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牛和马象征着地与天,也就是上方和下方。女娲创世神话中讲的前六天所造的六种动物合在一起,恰恰是三维度的立体宇宙构成的一种隐喻,加上中间为七,已经到了极限,“七”就成了宇宙数字,循环极限数字。古人对空间的认识是先由东西,再向南北,而牛马的出现又较其他四畜晚一些,所以从鸡到人的创世神话所造动物是有先后顺序的,空间数字“七”又转换为时间的循环变化,七日象征着时间的极限,“七”这个神圣位置留给人,成为人的纪念日。(23

客家俗谚:“七胜八败”。其中“七胜”由正月初七“戴人胜”民俗简化而成,“七”被引申为“吉庆”、“胜利”、“顺意”;“八”则是“白”、“败”的谐音,借指白喜事、忌日、凶灾等。

但赣南客家的数字禁忌却忌讳“七”多于忌讳“八”,如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有“麻烦”的意思。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等。“走七”俗称“撞七”,报丧后第二十八天(俗称“四七”)。又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客家俗语云:“撞三没撞四,撞得生人没点气”。“七七”(即报丧后四十九天)内禁孝子孝孙理发、忌碗筷叠放以防丧事层出不穷。“四七”俗称“妹子七”,有孝女备物祭奠的风俗。“做七”是指从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孙即须穿着孝服备牲醴拜灵,又称“筛七”。以“三七”、“五七”、“圆七”(即七七)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备牲醴果品等延僧诵经,仪式如同临丧“做斋”。其实上述禁忌民俗也都与正月初七“人胜日”信仰有关,生于“七”对客家人来说是喜,死后逢“七”祭拜同样也是喜,只不过有红白之分,但“七”作为象征无穷循环的数字,其神圣性却是一致的。

中国自汉代开始有人日节习俗,魏晋时期愈加重视。唐代及唐代以前人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戴人胜”。《荆楚岁时记》载曰:“(人日)剪彩为人,亦镂金箔为人,贴屏风上,亦戴之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剪彩为人”即用五色绸缎剪为人形,“镂金箔为人”即雕刻金属薄片成为人形,这些由绸缎剪成或金箔镂刻而成的“人形”,就是所谓的“人胜”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即事》云:“镂金作胜传荆风,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尤其流行人日佩戴人胜、在床帐粘贴“人形”,因此唐代的人日节就成了“人胜节”。如李乂《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有“幸陪人胜节,长愿奉垂衣”之句,便是证明。唐以后人日节衰落,戴人胜的习俗只在少数地方仍有流传。如宋代诗人宋祁《人日》有“况镂黄金假作人”之句,明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士女造华胜相遗,或戴于发。”佩戴人胜在于祈求人丁兴旺,是上古人类生殖崇拜的遗风。日本正仓院所存唐代人胜值得注意,一枚的图形是女子,有十六个字的另一枚绘有儿童。这些绘有女子和儿童图像的人胜要贴在床帐或屏风上,贴屏风较贴床帐兴起晚,床帐更能说明问题,即绘有女子和儿童的人胜是一种生育巫术,贴于寝室床帐,祈求妇女具有生子的能力。至于女子戴人胜于头,原始意义也当是希望自己具有生殖能力。人胜标志和人日命名二者所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24

唐代,每年人日,皇帝都要赏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到宋代,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吃“七样菜”、喝“七宝粥”习俗已经广为流传,但今天仍然传承“七样菜”、“七宝粥”岁时民俗的,却主要是分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

正月初七人日,北方地区还有登高、摊煎饼、吃“盒子菜”等习俗。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的祝颂祈福的内容,因而常是合家同登,饮宴歌唱,尽情欢乐。老子所谓“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所言正是上古人类春日登高的惬意。宝颜堂秘笈本《荆楚岁时记》注曰: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盒子菜”乃熟食荤菜,非常适合人日野外登高食用。

广州地区则有人日“游花地”、“选人日皇后”习俗传承。广州芳村花地湾是著名的花卉产区,每逢正月初七“人日”,广州人便成群结队地去花地游览,俗称“游花地”。过去广州人在人日出游的过程中还要评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这一天蒸米糕、做美食等项活动。当选者除了具备美貌之外,烹饪技术也需过关才行。此外,更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是典型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七样菜

 

南北朝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载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以七种菜所做的“羹”,当时民间俗称“七宝羹”。《荆楚岁时记》未具体载明“七种菜”是素菜还是荤菜,还是荤素均可。从清代中后期还局部流传于江南各地的相似民俗中,或许可以窥探到当时“七宝羹”的一些风情。

福建泉州:“是日取菜果七种作羹”。

广东潮汕地区:“以菜七样煮食,云益寿。竞抬神出游,各村设供,以兆一岁平安”。

浙江:“正月初七日,家家吃叠砂团子,俗名曰人口团,食者可一年人口平安”。

安徽:“以饴糖掇炒米成团,谓之饷大平,俗以为想太平意。”

在人日,以广州、香港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喜欢吃“及第粥”,至今仍然流行。所谓及第,就是希望在科考场中取得状元,人日吃“及第粥”就是取其好兆头。“及第粥”由猪肝、猪肚、猪粉肠、肉丸和鸡蛋等一起煮而成。

客家人年初七“以七种菜为羹”,俗称“七样菜”。

梅州客家俗语云:“吃完七样菜,捡金又捡银!”潮汕人则认为“吃了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七样菜之所以有着如此美好的预兆,与七样菜的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粤东地区客家的“七样菜”一般是芹菜、大蒜、香葱、芫荽、韭菜,另有就是鱼或者猪肉等,有荤有素七种菜肴放在一锅烹饪,煮好后便全家男女老少坐在一起享用。“七样菜”取七种蔬菜或鱼肉的谐音,如芹菜,表示吃了就会变得更勤快,大蒜则寓意会划算、善经营,香葱即指代聪明,芫荽表示有缘、团圆,韭菜象征天长地久,有鱼或有肉表示富足。全家吃素的人家则以豆腐竹代替鱼肉,同样有“富足”的寓意。

与粤东客家近邻或杂处的潮汕人,也有类似“七样菜”的习俗,名曰“七样羹”。潮汕人的“七样羹”分甜、咸两味烹制。选用的蔬菜包括厚合(即百合)、芥兰、芫荽、大芥菜、春菜(即小芥菜)、大蒜和芹菜。咸的做法是熬好排骨汤,然后将七种菜放进排骨汤里煮成一锅浓浓的菜羹,还可在羹里加入香菇、虾米或鱿鱼丝等调味品,使羹汤更加香醇。至于甜味“七样羹”的做法,则将青菜用油爆炒,然后下糖调味,这种做法相对简单,吃起来甜蜜爽口。

福建、台湾地区闽南人的“七宝羹”则多用菠菜、芹菜、葱或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闽南人俗称菠菜为“飞龙”,吃菠菜寓意生龙活虎、身体强壮;闽南人吃芥菜则表示长寿;吃荠菜则驱除凶灾;而吃白菜则寓意明明白白。至于芹菜、葱或蒜、韭菜,其寓意与客家七样菜相同。

广西陆河客家年初七的七样菜,俗称“七样菜茶”。是日上午,陆河客家煮“七样菜茶”为主食。“七样菜”即大蒜、芥菜、荷兰豆、油麦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七种蔬菜或香料。家庭较富裕者还往往外加以虾仁、鱿鱼、香菇等加香油炒熟,然后用上好幼茶(即绿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钵内,用擂茶棍仔细擂成糊状,冲进滚烫开水即成香喷喷的客家擂茶。七样菜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饭,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这种菜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热散寒,驱邪扶正,沁人心脾,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美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家观点】客家人日节习俗及其文化意义
春节民俗:正月初七“吃面条”
正月初七 ,客家人爱吃“七样菜”
大年初七的习俗与禁忌!
客家人腊月传统习俗,90%的人听过么
客家酿菜,不放过每一种食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