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节气】孟夏之“立夏”养生篇

神农本草堂观点: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月5-7日,太阳黄经为45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
 
农谚说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
 
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立夏当天,到城外去迎夏。《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青蛙鸣,蚯蚓出,香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来日日风长。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

 

夏季五行属火,人体心脏属火,故心气通于夏,夏季心脏是人体生理的主脏。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


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中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主血脉,主神志。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所谓的神,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神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正常活动的生命活动。

    

心为火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

 

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煦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所以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即然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心气又于夏气相通应。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大。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立夏养生轻淡食谱

    荷叶凤脯:

 [配料] 鲜荷叶2张,火腿30克,剔骨鸡肉250克,水发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盐、白糖、鸡油、绍酒、葱、姜、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 鸡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葱切短节、姜切薄片,荷叶洗净,用开水稍烫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块三角形备用。

 蘑菇用开水焯透捞出,用凉水冲凉,把鸡肉、蘑菇一起放入盘内加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绍酒、香油、鸡油、玉米粉、葱节、姜片搅拌均匀,然后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叶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长方形包,码放在盘内,上笼蒸约2小时,若放在高压锅内只须15分钟即可。出笼后可将原盘翻于另一干净盘内,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 清芬养心,升运脾气。可作为常用补虚之品,尤为适宜夏季食补。

    

鱼腥草拌莴笋:

 [配料] 鱼腥草50克,莴笋250克,大蒜、葱各10克,姜、食盐、酱油、醋、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 鱼腥草摘去杂质老根,洗净切段,用沸水焯后捞出,加食盐搅拌腌渍待用。莴笋削皮去叶,冲洗干净,切成1寸长粗丝,用盐腌渍沥水待用。葱、姜、蒜择洗后切成葱花、姜末、蒜米待用。将莴笋丝、鱼腥草放在盘内,加入酱油、味精、醋、葱花、姜末、蒜米搅拌均匀,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对肺热咳嗽,痰多粘稠,小便黄少、热痛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桂圆粥:

 [配料] 桂圆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 将桂圆同粳米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熬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

 [功效]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尤其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健忘失虑,月经补调等症。

 注意:喝桂圆粥忌饮酒、浓茶、咖啡等物。

 

养生方药,柏子养心丸,血府逐瘀丸,功效,养心安神,活血化瘀。吃15天,停15天,连三个月,至大暑结束。特效腧穴,心俞,小肠俞,膻中,关元。

 

立夏功  从5月5、6日至5月20、21日。每天于凌晨3~7时练此功法。

先闭目瞑心静坐至处于感觉不到呼吸的状态为度(非常安静),静坐后可先将左膝竖起再十指相叉,反掌向外用力5次,而后再反换两手抱于膝下,并配合呼气和俯身于膝,然后配合吸气以膝前挺和夹脊对拉而拔抻两臂与胛肌亦用力5次,而后再反换两手向外用力5次,再向内抱于左膝下,而后亦对拉5次。如此左右各做7遍,即可转入内功静坐。

内功锻炼开始,先行叩齿36次,以集心神。进而吐故纳新数次,渐使丹田鼓荡。然后将口中津液分3口咽归丹田而收功。

 

    防治:风湿留滞经络、心悸、心烦、手心热、腋肿、上肢痉挛等。

   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人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适宜食谱。

    荷叶凤脯:

    [配料] 鲜荷叶2张,火腿30克,剔骨鸡肉250克,水发蘑菇50克,玉米粉12克,食盐、白糖、鸡油、绍酒、葱、姜、胡椒粉、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 鸡肉、蘑菇均切成薄片,火腿切成10片,葱切短节、姜切薄片,荷叶洗净,用开水稍烫一下,去掉蒂梗,切成10块三角形备用。

    蘑菇用开水焯透捞出,用凉水冲凉,把鸡肉、蘑菇一起放入盘内加盐、味精、白糖、胡椒粉、绍酒、香油、鸡油、玉米粉、葱节、姜片搅拌均匀,然后分放在10片三角形的荷叶上,再各加一片火腿,包成长方形包,码放在盘内,上笼蒸约2小时,若放在高压锅内只须15分钟即可。出笼后可将原盘翻于另一干净盘内,拆包即可食用。

    [功效] 清芬养心,升运脾气。可作为常用补虚之品,尤为适宜夏季食补。

    

    鱼腥草拌莴笋:

    [配料] 鱼腥草50克,莴笋250克,大蒜、葱各10克,姜、食盐、酱油、醋、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 鱼腥草摘去杂质老根,洗净切段,用沸水焯后捞出,加食盐搅拌腌渍待用。莴笋削皮去叶,冲洗干净,切成1寸长粗丝,用盐腌渍沥水待用。葱、姜、蒜择洗后切成葱花、姜末、蒜米待用。将莴笋丝、鱼腥草放在盘内,加入酱油、味精、醋、葱花、姜末、蒜米搅拌均匀,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对肺热咳嗽,痰多粘稠,小便黄少、热痛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桂圆粥:

    [配料] 桂圆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 将桂圆同粳米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熬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

    [功效]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尤其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健忘失虑,月经补调等症。

    注意:喝桂圆粥忌饮酒、浓茶、咖啡等物。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此时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人们的生理状态也发生一定改变。

夏季与心气相通,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因此,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养心脏,应重视立夏养生,平和过度到夏季。


 

如何平和过渡到夏季?

>>起居养生

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睡眠方面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充足的体力。

>>精神养生

立夏后人们易烦躁不安,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

>>运动养生

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汗出,“汗”为心之液,不可过度汗出,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饮食养生

立夏时节,饮食原则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宜清淡,多吃蔬果、粗粮。多吃鱼、鸡、瘦肉、豆类、小米、玉米、山楂、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

进入初夏时节,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夏季保健与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从初夏开始,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补充营养,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以便更好的度过夏天。

>>早起花间走

随着温度的增高,汗液排量的加大及室外活动的减少,老年人和经常久坐的白领容易气滞血瘀。如何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进而预防心血管疾患的发生?

不妨清晨起来在住所附近的林阴花间散步,有助于阳气的升华,增强新陈代谢。

>>午睡转眼睛

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不少人觉得睡眠不足。这时午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午睡时如果能做做转眼球的练习,不但会提高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方法是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

>>晚归梳“五经”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刺激头部的穴位,调节新陈代谢。先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晚上回家后略作休息,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睡前最好再梳3次。经常梳,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立夏之后,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甚至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等症状。在夏天,平时哪怕温文儒雅的人,一旦到了这个季节,也容易烦躁不安,这多是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加剧紧张心理,导致心火过旺所造成的。如何祛除这种“心火”?

>>保持良好的情绪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提到“使志无怒”,就是要人注意不要因为心情烦躁而滥发脾气。淡薄宁静的心境很重要。因此不管天气如何炎热,我们都需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唯有如此,才可取得“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饮食也能祛除心火

中医认为,四季、五味与人体内脏都是一一对应的。夏季少量食苦,苦味入心,可泻心火,就是说夏季易引起心火过盛,可通过吃苦瓜、芥蓝、荞麦、奶油生菜等来进行防治。吃苦去火,首推莲子心,它味苦,可以发散心火,虽然有寒性,但不会损伤阳气,是最好的化解心体热毒的食物。


 

按摩穴位也不失清心火的好办法。头部的神庭、百会和太阳穴,手上的合谷穴以及脚背上的太冲穴,均有调整肝经气血运行、降心气的作用,特别适合工作忙碌一天后用来放松身心。

>>拍“窝”也可解热去火

腋窝:俗称“胳肢窝”,这里的穴位叫极泉,此穴位于腋窝顶点有脉搏的地方。方法是:左手上举,手掌向上,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提右手,用左手这样拍打,每次拍打3050次,5遍。

腘窝:位于膝关节的后方,屈膝时呈菱形。如果有中暑迹象,拍打腘窝,取坐位或俯卧位,自己或请家人用两手虚掌着力,连续不断地拍打两侧腿弯部(即窝处),反复拍打100200次。此外,还可以拍打肘窝、肚脐、腰骶窝等。

立夏后气温升高,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细菌繁殖很快,湿气较重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弱。立夏当日,试试以下养生食谱,不仅味道鲜美,且容易消化,老少皆宜。

>>菠菜饺子

做法:菠菜放入榨汁机榨出汁;猪肉剁碎末加调料作成饺子馅;面粉和菠菜汁揉匀,擀成饺子皮,包成饺子即可。

 

功效:养血敛阴。


>>藕汁蒸蛋

做法: 600克鲜藕榨汁后,取汁;鸡蛋取蛋清,调散倒入藕汁,搅匀,入食盐和猪油调匀后,大火蒸15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生津、养血。

>>马蹄狮子头

做法:马蹄切粒拌进猪肉馅,加鸡蛋、食盐、酒、生粉等拌和,做成肉丸;肉丸炸至金黄色,加酒、白糖、高汤,小火焖烧15分钟后用生粉勾芡便成。

功效:生津止渴。

 

“夏至阴生”,此时阴气亦渐升,阳气亦渐降,炎炎的阳气常被阴气所遮盖,所以夏季要注意养阳。立夏养生要注意:益气养阴,健脾除湿,清热解暑,五脏并调,可以从“饮”出发养生。

>>三黄饮

做法:黄豆50克煮至半熟,入黄瓜1条煮烂,入蜂蜜30克稍热,吃豆瓜,喝汤。

功效:清热解暑,可预防中暑,治疗咽喉干痛。

>>三豆饮

做法:绿豆100克、赤小豆50克、白扁豆30克,加水煮烂喝浓汁。

 

功效:清热解暑,利水健脾。适用于暑湿吐泻。


>>三白饮

做法:白茅根50克、白木耳15克,白砂糖10克,水煎代茶。

功效:滋阴生津,利尿解暑。用于暑热之小便不畅者。

夏天不妨多吃的食物:绿豆--退暑火、解百毒;西瓜--清胃火、涤暑热;苦瓜--清热、开胃、解毒、降糖、抗癌;猪血、鸭血--涤肠排污、补血养颜;鳗鱼--补虚祛风、除湿、明目、开胃;黑木耳--排污补血、降脂防癌;生姜--除腥开胃、解毒驱风、散寒止呕;--开胃杀菌。

一到立夏,红通通的李子就熟了,就像一个个的小灯笼一样诱人。

李子,味甘酸、性凉,具有美容养颜、清肝涤热、生津液、利小便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李花和于面脂中,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可以“去粉滓黑黯”,“令人面泽”,对汗斑、脸生黑斑等有良效。《泉州本草》称李子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作用。《医林纂要》认为李子可“养肝、泻肝、祛瘀”。

 

但李子不可多吃,孙思邈说“不可多食,令人虚”。《滇南本草》载:“不可多食,损伤脾胃”。《随息居饮食谱》也有“多食生痰,助湿发疟疾,脾虚者尤忌之”的话。多食李子能使人虚热、脑胀。发苦涩味和入水不沉的李子有毒,是不能吃的。李子多食生痰,损坏牙齿,体质虚弱的患者宜少食。


李子怎样吃更营养?

1.鲜李汁:李子100~120g,去核捣碎,绞取汁液,加蜂蜜少许服。

源于《随息居饮食谱》。能清肝经虚热,又能养胃阴、生津液。用于胃阴不足。此外,也可用于气阴不足人对夏令炎热不适应。

2.驻色酒:鲜李子250g,绞取汁液,和米酒250ml兑匀,夏初服用,每次1小杯。

源于《说林》。古人认为,夏日(立夏)饮李汁酒,可使妇女容颜美丽,故称驻色酒。还可作慢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的辅助治疗。

3.醋浸李:鲜李子2-3枚,醋浸后水煎,每次饮汤2050毫升,一日3-4次,可作慢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的辅助治疗。

鲜李或醋浸李子4-8个,捣烂,水煎后洗患处,用于治疗体癣有一定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夏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立夏养生谈——24节气养生系列杂录 7 转载自-心中有爱花开不败-搜狐博客
[转载]夏季养生(一)立夏
立夏养心调腑 正气足 邪不干
立夏食疗养生篇
教你调节身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