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相依蕴神秀——青山绿水中的上杭美景

山水相依蕴神秀

——青山绿水中的上杭美景

 

古人看山水,往往比较沉重,大抵因为不在山水而在于心灵的自我关照,或感慨,或忧闷,硬是往山水中塞进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而今人看山水,讲究感官享受,缺少了自我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感受,基本上是人云亦云,大抵因为人心浮燥而且所观之处总是人头攒动由不得心境,讲数量,讲远近,脱离了旅游之初衷却变得身心疲惫。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其实自古以来就稀少,只有像陶渊明、徐霞客、王维这样的人才能够融入山水、融入自然。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或许这就是山水之本质。能够呈现这种本质的地方,上杭应该算一个。

 

一、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翡翠

 

北回归线是指北纬23°26′的纬度线,它是天文和地理学家设计制定的在地球上具有特定意义的标志线 。从地球仪上看北回归线,可以发现在这条线正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度地带,是世界上的环沙漠带。但是在这种带状荒漠中,也出现了少数几处绿色葱郁的天然家园。这就是印度中印半岛北部和我国福建梅花山、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鼎湖山。北回归线上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而地处福建西部的梅花山则层林迭翠、绿海无边,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活立木总蓄积量约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3.5%,绿化程度为97.6%,有特色鲜明的垂直植物分布……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大断块的核心地带,成为北回归线上无可争议的绿色明珠,被许多专家、学者形象地称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在这块绿色翡翠上,有二件珍宝代表了梅花山的独特地位,一是列入世界濒临灭绝物种之一的华南虎,二是被称为活化石的红豆杉。

 

1、三江之源

福建多山,尤以闽西为甚,而闽西的山,则以梅花山为代表,梅花山地处福建省龙岩市新罗、上杭、连城三县(区)交界地带,总面积22168.5公顷,属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石门山海拔1823米,气候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是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的三江之源,是水流汀州、福州、漳州三州滋润八闽富庶之地的 "八闽母亲山。也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区,1985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梅花山自然保护区,1988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球城市化的脚步在加快,城市在一次次扩容,框架在不断拉大,钢筋水泥的森林一片片地崛起,并势不可挡地不断代替原有的广袤山林,不被打扰的真山真水越来越少了,许许多多生物物种也灰飞烟灭,从地球上消失了身影,让人唏嘘不已。而梅花山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独特,地理位置相对隔离,历史上人为干扰破坏极少,因此森林大部呈原始状态,是福建为数不多的生态保护相对完整的区域,是闽西天然林最集中的地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声誉。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我国林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梅花山因生态保护完整,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949月,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 。这可以说是闽西之幸、福建之幸、中国之幸乃至全球之幸,保护区成立以来,已接待前来考察的外国专家十余批,他们在考察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后,对梅花山的生态环境大加欣赏,称梅花山是自然保护的杰出典范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梅花山由于山体高大及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因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西北和东南有武夷山脉和博平岭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候入侵起阻挡和截留作用,形成冬暖夏凉,气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梅花山的存在不仅对当地气候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山体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使处于梅花山东南侧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侧的黄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为整个闽西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方。由于梅花山森林茂密,地表覆盖良好,也成为闽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据测算,每年可涵蓄降水20933.3万方,每年释放氧气4.3万吨,集落粉尘50多万吨;减少地表侵蚀量500多万方。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把梅花山看成是闽西地区一巨型的空气净化器和新鲜空气制造厂。梅花山也就成了南国出名的休闲氧吧和闽西的天然空调。走进梅花山,享受的是自然和绿色,没有车马喧闹,没有红尘纷扰,洁洁净净一方天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梅花山,顾名思义,应该是梅花满山才是。事实却非如此,闽西梅花山,虽有梅花之名,却无梅花之实。在这里见不到梅树,更看不到梅花,但缘何会称之为梅花山呢?据说是这里有梅花十八洞,以洞得名。那么十八洞又为什么要冠名梅花?这在当地就有故事可说了。相传,古时这座大山是处埋金藏银的宝地,明朝有位违令进山炼银的陈邓王,为固守这金山银谷,曾在十八洞周围开炉炼银期间,操练兵卒和矿工,传授一套梅花桩技击武艺,以御防遭受袭击围歼,因而有梅花桩前十八洞,洞洞式比梅花桩之说,但最终敌不过朝廷督军的进剿,退避进洞,后人故把此地叫做梅花十八洞。故事是否真实无从查考,但也不失为一种传奇,为梅花山增添了不少色彩。

从步云马坊步行出发,沿崎岖的山间小径攀登而上,只见梅花山云封雾锁,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色山脚,齐腰以上则如轻纱遮面,难睹其真面目。走在巨大的峡谷中间,不时传来那叮叮咚咚似珠玉落盘的清朗泉声,近水带弦万古琴,一路伴奏,不觉进入山中。愈往上走,林木愈繁,绿愈来愈浓,空气也愈来愈清新,使人如入清澈透明的世界,耳清目明,身心了无尘杂,顿觉心旷神怡,轻快许多。行至一个高岗,有一小凉亭,为山民歇脚之用,两旁有几株巨树,四人牵手方可合抱,浑身布满青苔与疙瘩,树干粗糙干裂,树冠却一片浓绿。在飘荡的雾气里敖然挺立。仿佛在诉说生命的故事。转身俯视,但见千山万壑莽莽丛林,满眼尽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一层一层绵延开去。在云雾衬托下,如一片绿的海洋,甚是壮观,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欢悦、造化的神奇。

 继续前行是盘旋曲折的石砌小径,苔痕点点,湿滑柔软。径旁不时闪出几丛嫩红淡紫,是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其上蝶舞蜂飞,更妙的是,那间或在林间飞掠而过的色彩斑斓的各种鸟儿,在空中洒下一串悦耳的鸣声,又悠忽不见,如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跟你捉迷藏。而路旁石边,又不时可见那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根,或直或曲,或盘或绕,奇形怪状,神秘而奇诡,引人无限遐思。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来到梅花山主峰石门山(狗子脑)。在梅花山保护区平均海拔900米以上,有千米以上的山峰40余座,主峰石门山(狗子脑)海拔1811米,为闽西第一高峰。群峰竞秀,千姿百态,有的四坡如削,成为断块山,有的兀然突起,直插云霄;有的如梯,成为梯形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山顶遭受长期侵蚀夷平,成为平顶山,雄浑深厚,无欲自刚;有的花岗岩基石裸露,经受外力作用,形成奇岩怪石异洞,百态千姿,各呈异彩。步云马坊村的仙女赶石景点可谓山中一束小奇葩。自山脚抬头看,成串的石头掩映在古树竹林中,或大或小,或立或卧,拟人状物,形象逼真。石上布满青苔,盘卧藤萝,古树名杉,奇竹异草与石头相伴相生,造形奇特,长势怪异,各色小花疏落其间,或红或粉,或紫或蓝,灿灿地开着。大个小个石头相连,组成大洞小洞相串,石连石,洞连洞。多数的洞由一块巨石撑开一方天地和着些稍小的石头组成天然的石谷仓。洞与洞相连处往往是窄窄的过道,从通道空隙往外睢,蓝天、白云、绿树浓缩成一幅小小的油画收于眼底。许多洞中也有浑然天成的石桌、石凳、石柱,与钟乳石相比,添了许多凝重、古朴。个别洞中有清泉流过,叮叮咚咚的泉声和着山风组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登高处放眼望去,连绵起伏,跌宕错落的山岭皆被浓浓绿树严严实实地覆盖着。这里有万亩竹海,竹笋破土,挺节有声,绿竹摇曳,竹影婆娑;这里有千棵南方红豆杉林,古木参天,遮天闭日,红豆绿叶,引来百鸟争鸣。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高山云海,烟波浩渺,如银涛,似雪浪,填满了万壑千谷,拍打着绝壁危崖,构成一幅奇妙壮观的天然画卷,时而云絮轻飘,温驯幽静,时而热如潮涌,波澜壮观;时而近在咫尺,伸手可触,时而远飘峰间,如带如涛。水为山之带,山为水之魂,峰林之下,峡谷之间,涓涓细流日夜流淌,汇集成溪涧、潭湖、飞瀑、涌泉和地下河流。两岸峡峙的梅花湖,湖水碧透,景色优美。步云马头山下的上福溪,两岸奇石林立,水清鱼欢;麻林溪两岸森林茂密,山花烂漫。美猴潭瀑布瀑高70余米,自空下泻,宛如白练飘舞,声如雷鸣,水滴四溅,蔚为壮观;鲤鱼漈瀑布瀑高18米,隐藏于绿树丛中,飘逸飞来,瀑声清越,独有一种清逸神韵。

 

                   2、红豆杉的故乡

 

梅花山不但是人间净土、天然空调和超级休闲氧吧,更是一座动植物资源基因库。梅花山的地理位置、森林生态、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是各种生物的保护伞、避难所,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奇特,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基因库,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梅花山保护区植物区系成份复杂,植被区系具有中亚热带南缘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组成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被,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竹混交林,竹林,亚热带山地灌丛,草丛等11个植被类型63个植物群系。区内植物种类仅维管束植物有184734162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区的有观光木、福建柏、钟萼木、伞花木等23种,珍稀植物60余种。

位于上杭步云乡祟头村的红豆杉林可说是梅花山植物资源的自然奇观之一。整个红豆杉林的海拔高度在900~1200米,面积81.8hm2,这片原始森林里耸立着3000余株南方红豆杉,最高的高达50余米,最大的要三人合抱,形成我国特大红豆杉林奇观。除了南方红豆杉外,林中还零星分布着福建柏、浙江楠、猴欢喜、乐东拟单性兰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具有重大的科研保护意义。

南方红豆杉又称美丽红豆杉、杉公子。光听名字,就足见它的卓越非凡了。它是白垩纪残遗的古老植物,生长缓慢,天然更新非常困难,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它属于裸子植物,红豆杉科,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过去云南、广西等地有较多成片红豆杉林,后来因其珍贵,惹来杀身之祸。什么原因呢?原来红豆杉全身都是宝,木材、树叶、树根、树皮中能提取一种新型高效的抗癌物质--紫杉醇,它的价格是黄金价格的180倍,可谓是金枝玉叶。日本的一些不法商人受到利益驱动,唆使当地居民剥取树皮,大量收购,造成红豆杉成片死亡。有幸遗存的一些红豆杉多散生在海拔300~1800米的阔叶林中或村口路旁成为风水树。现在像梅花山这样成片密集生长的红豆杉林,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红豆杉是人类第四纪冰川时期留下的活化石。这一古老树种,已有250万年的历史了。岁月沧桑,实在是太久远了呀!走过了刀光剑影,走过了风雨雷电,无情而严峻的日子,催落了多少足以倾国倾城的鲜花,湮没了多少能够感天动地的传奇,却把红豆杉留下来了。地老天荒,风采依然,渊博睿智的时光老人,莫非是以红豆杉作为不凋的典籍,让芸芸众生,慢慢地解读大自然的浩瀚和神奇么?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红豆杉已经成国家级的"保护植物"。尤其是人们发现,它可以提炼极为珍贵的治疗癌症的特效药紫杉醇以后,更是吸引了无数倾慕的目光。然而,红豆杉的数量实在是太少、太少。在它的主要生长地我国的南方地区,一座绵延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林,有一、两棵红豆杉,便是奇迹。而走进梅花山,却在一片只有300亩的咫尺天地里,居然有3000多棵千年以上的红豆杉,在这里静静地守望日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传唱千古的情诗摧生了多少人的浪漫思绪,红豆杉的红豆是不是就是这种红豆呢?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据有关专家介绍,这并不是多情的唐朝诗人王维笔下象征爱情的浪漫的相思豆,但它们的形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一个个圆似珍珠,颜色鲜艳欲滴,皮薄,里面有肉、有籽。肉可吃,酸酸甜甜,素来是鸟儿的果腹之物。据植物学家研究,红豆杉的种子,自己是不会发芽的,需要一种鸟吞下经过了消化,排出粪便后才能发芽、生长。如此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繁衍要求,更使红豆杉弥足珍贵了。

 徜徉在林海里,只见一株一株的红豆杉直指苍穹,胸径都在1米左右,树干青苔斑驳,空隙处露出暗红色的树皮。树干上皆有生物科学勘测人员所标的数字,受到严格保护,无人砍伐。听当地人说,到每年农历十一月初,红豆杉的结果时期,一树又一树黄豆般大小的果实挂满枝头,就像一朵朵红花缀于绿叶之间,红绿相映,煞是好看,引得班鸠、竹鸡、山鸡、长尾鸟等各种鸟禽飞集红豆杉林,百鸟鸣唱,争相啄食,热闹非凡。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无缘一睹,甚感遗憾。正怅惘间,忽闻空中传来悠悠扬扬的钟声,安详厚重,回荡在山谷之间,使人有出尘之感。

红豆杉林里,浓荫如泼,一头钻进去,就像沉没在岁月的桑田里,3000多棵红豆杉,肃然而立,每一棵红豆杉都是诗、都是画,都是激荡灵魂的歌。只要在这里走一走,所有的烦恼、惆怅都被消融殆尽。看着一株株历经亿万年自然变迁仍然顽强生存下来的红豆杉,只能发出一阵阵惊叹和感慨:大自然的生物种群,经过千万年的繁衍生息,有些物种早已灭绝,而红豆杉却是历经沧海桑田始终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自身过硬的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是生存之道。红豆杉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华南虎的故乡

 

梅花山以珍稀昆虫品种繁多而驰名,如世纪罕见的珍稀蝶种──金斑喙凤蝶和中国宽尾凤蝶,在日本被誉为国宝的稀世珍品──长臂金龟等。1987年,福建农学院昆虫考察调查,一次竟采集到5只长臂金龟, 轰动了中国昆虫学界。这里属东洋界的中印亚界偏中北地带,具有向古北界的中亚过渡性,蕴藏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有陆栖野生动物362种,兽类62066种,鸟类1740198种,爬行类3104069种,两栖类2829种,还有鱼类5145165种,贝类41527种及浮游动物932170种,有昆虫20150余科2000余种,大型真菌116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金猫、黑鹿、梅花鹿等42种珍稀动物和金斑啄凤蝶,詹彩臂金龟等珍稀昆虫。

华南虎是梅花山的标志性动物。虎为大型猫科动物,自100万年前从中国南部(一说从中国东北部)起源,逐渐分化出华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亚虎(又名东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巴厘虎等八个亚种。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猎杀和砍伐森林,虎的分布范围萎缩,数量急剧下降,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于上世纪相继灭绝。八个亚种中,只有华南虎独产于中国,故称中国虎,因其第一个标本在厦门被发现,又被称作厦门虎,其典型特征是头部有鲜艳的字斑纹——啸傲山林草泽,无愧为百兽之王。在中国,虎文化可谓渊远流长。虎是华夏先民的图腾之一,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它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堪称中华第一虎。著名的司马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周易.乾卦文》也说:云从龙,风从虎,龙虎乃雄伟强盛之象征,令人崇拜敬畏。汉朝时,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后来的门神画上,除有神荼、郁垒二神外,都还绘有老虎。十二生肖中,虎亦据有一席之地。中华传统文化中,如诗歌、文学、雕塑、绘画、戏曲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民俗等诸多领域,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如今华南虎已濒临灭绝。

华南虎曾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广大地区,据调查,1949年全国仍有华南虎4000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野外的华南虎估计只有2030只,动物园中也仅有50多只,远少于大熊猫的数量。而现在,近20年间,人们在中国任何地区都未曾看见一只如旋风般奔逐在森林里的虎虎生威野生华南虎!这种情况已引起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华南虎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历史上福建是华南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而梅花山则被称为华南虎的故乡。有史为证,历代《上杭县志》均有虎患为害的记载。1990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特聘美国爱达荷大学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加里·科勒先生和他的夫人迈勒斯·科勒两次前来梅花山进行华南虎调查,他们实地发现了多处华南虎的踪迹,发现虎的足迹11处、地挂71处、树挂3处,有人目击华南虎9处,但遗憾的是未见华南虎的真容。他们认为,梅花山是最理想的华南虎栖息地,是华南虎的故乡,华南虎的天堂。而且,目前在梅花山至少还有3个家族的华南虎存在。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原国家林业部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优先领域研讨会上,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被评定为现存华南虎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是对全球有影响,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保护区

国外专家梅花山寻虎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考察野生华南虎异常艰辛,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野生华南虎的神秘。国际机构和地方政府巨额悬赏拍摄野生华南虎。令人遗憾的是,近十年来,除了继续发现华南虎活动的一些踪迹之外,始终无法得到野生华南虎实体的确切数据和现场拍摄的影像图片。人们开始怀疑,国宝华南虎种群到底在中国还存在不存在?梅花山的环境还能不能让华南虎重啸山林?

梅花山既然是被中外专家认定为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必然要有适宜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华南虎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动物都是些什么呢?据专家考证,梅花山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就1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和莼菜。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杜仲、伞花木、鹅掌楸等15种,还有兰科植物6属20多种;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了华南虎以外,还有豹、梅花鹿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短尾猴、金猫等37种。从物种多样性看,据统计,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有184科734属1628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62属107种,被子植物147科734属1499种,裸子植物7科18属22种;有陆栖脊椎动物362种,大约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哺乳类20科66种,鸟类40科198种,爬行类10科69种,两栖类8科29种。此外还有淡水鱼类14科65种,已鉴定昆虫104科2000多种。另外还中国新发现种24种。应该说,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正是华南虎理想的栖息地,如果连这样的梅花山都已经不能让华南虎栖息了,那何处才是华南虎的家园?

1998831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福建梅花山拯救华南虎繁育野化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承担了由国家实施的继大熊猫、朱鹒之后的第三大野生动物救护工程。930日,梅花山从苏州动物园引进二雄一雌3只华南虎,拉开了中国拯救华南虎的序幕。

20006月,梅花山又从广西桂林引进二雌一雄3只华南虎,增加了老虎的种源和数量,以防止近亲繁殖。2000725日,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为拯救华南虎捐款,成为闽西拯救华南虎的第一笔捐款。

200081日,中国梅花山华南虎园在上杭步云马坊村茶盘洞建立。7000多亩的虎园,除了虎园区外,还有食草野生动物养殖区、森林植物园区和猴山、蛇山等。目前,区内的猕猴、梅花鹿、矮马、黄麂等都先后繁殖了后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001720日,3只华南虎虎崽(后存活两只)在梅花山出生,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门发来贺信,认为虎园喜添虎丁,意味着我国实施的拯救华南虎工程获得初步成功。其总体目标是扩大人工种群数量,经野化训练后放归到适宜的栖息地,以增加野生华南虎的遗传多样性,防止遗传漂变,从而实现华南虎野生种群重建和扩大。这项十分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将分期实施,于2010年前完成华南虎栖息地恢复,选择具备条件的栖息地进行野外放归试验,2015年正式放虎归山。假以时日,百兽之王的雄啸定能在茫茫无边如波涛起伏的绿色森林梅花山中重新响起,而且愿凶猛的虎啸长存!

 

                        4、寻常寺庙有活佛

 

至道和尚是神奇的。他的神奇在他身后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坚定理由。这位和尚在他年青时期,由于某种原因来到一深山寺庙开始了他的佛教生涯,于是成为这座古庙的开山大师。开山大师在生前与常人无异,只是圆寂后他的真身不,仍然保持鲜活模样,其弟子于是收其真身木乃伊缕金祀奉。此事一出即轰动闽粤赣三省边陲,被人们称为南方活佛。这是明崇祯年间的古事,由自以后近400年来,这座古寺香火鼎盛,慕名入山朝拜者络绎不绝。

这座古寺就是位于梅花山外围马头山的马头山寺。马头山位因山形酷似马头而得名,它是梅花山的第一道风景线。从新开的水泥公路上山,沿崎岖的古道盘曲而上,山上墨绿的松柏,郁郁葱葱,像巍然屹立的钢铁战士,一排排一列列地矗立着,山上的画眉、喜鹊、布谷等各种知名的或不知名的鸟儿欢叫声,此起彼伏,在山林间回响。隐隐约约的松涛声伴着扑鼻而来略带松香味的山气,像一曲曲悠扬动听的琴声。阳光透过林间的山岚,幻着神奇的异彩,使人更觉幽静。愈往上走,林木愈繁,绿愈来愈浓,空气也愈来愈清新,使人如入清澈透明的世界,耳清目明,身心了无尘杂,顿觉心旷神怡,轻快许多,使人忘却了倦意,身临其境,仿佛是世外桃源。

不知不觉地就到了山顶的马头山寺。

大凡寺庙,大多建得恢宏。马头山寺却是小巧浑如一幢寻常民居。依山而造,映在千峰碧翠之中。四周林木葱葱,古树参天,浓荫蔽地,给人以古朴宁静之感。寺前是一方水塘,映着寺后的山尖树影。池内残荷蓑草之中,游鱼历历,往来其间。塘边一口浅浅的水井,闲游着一圈红艳的鲤鱼。站于池畔,凉风习习,极目四望,但见层林叠嶂,苍翠起伏,山下的马头山湖里波光潋滟,脑海中不由泛起山坡松海翻柳浪,一池碧水似翠玉的诗句。

马头山寺是上杭一个著名寺院,建于明崇祯年间,寺内有南方罕见的肉身佛。先人有诗云:杭辖百二里,坐地一禅关;近接梅花洞,迟迎双髻山;四周多胜概,游人任往还,生佛跌跏坐,分来罗汉班。说的就是马头山寺的至道和尚。据上杭县志载:至道禅师名性成,本吴中人,六岁从闽县僧敬心为徒,及年二十,闭关历五寒暑,博通经典。一日书壁云:出家不成佛,心中思何物。遂遍叩诸方参学。明崇祯间至县,结庵于小吴地之马头山。清顺治三年,僧腊五十七,预制一龛,端坐示寂,遗命僧众,六年后依教焚化。至期启视,肉色不坏,骨节珊然。里人惊异,即真身漆之以金。至道和尚史称南方活佛。当地张总兵游其地马头山时,曾题诗云:人杰由来得地灵,马头山上仰前型,一泓烟水澄禅窟,四面云山护梵屏。竹树萧疏当日影,芰荷零落旧时青。色空参透空原色,赢得金身万古馨。

只可惜南方活佛的真身还是遭到灭顶之灾。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肉身佛成为某些人发泄的对象,从供奉了他300多年的寺庙扫地出门,抬到一空旷处,对肉身佛进行焚烧。也许是行为过于恶毒,连上天也看不下去,只要一点火就会下起大雨将其浇灭。如此四五次后,他们将佛身浇上煤油才使阴谋得逞。一座供养了300多年的南方活佛就此灰飞烟灭。只是那些人怎么也没想到,马头山寺虽然没有了肉身佛,但前来朝拜的人却更多了。

 

 

                              5、小桥流水人家

                                 

春到马坊

这天,梅花山步云马坊村马爱娇书记当了我们的向导,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径走进森林,小雨细细、密密地下着,象扑粉似地扑到脸上,轻轻爽爽,惬意极了,被雨淋湿的森林有一层透明的柔和绿色光晕。到处都是鲜活鲜活的绿色生命,走着走着脚边一个静静隆起的小土包被我轻轻一踹,露出了嫩嫩的笋尖,爱娇大姐用雨伞小心地划拉着,一棵春笋就现出了真面目。这个季节更多的笋已冒出了尖尖的脑袋,沐着春雨,迎着春风。蹲下来贴近它们,似乎可以听见向上生长的挺节之声。路旁、林地中的野花更是鲜活,赤、橙、黄、绿、青、蓝、紫、姹紫嫣红,秀韵多姿。

草也是鲜活鲜活的,芬芳而且毛茸茸的三叶草,微微有点红晕的茸毛和微微有点愉快香味的车前草都在眼前鲜活地生长。

还有那些枝柯互相交叉的树木也是鲜鲜活活的。那树杆丰满,树叶树梢异常壮观的大山毛榉,每蔟叶子鲜绿鲜绿的;那高大的杉木王,傲气笔直地向上伸展,生机勃发。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老树,断椿上又盖满了新枝,亭亭如盖。

森林安静而又喧闹。安静是层次分明,均匀撒布的绿色营造的;喧闹是那鲜活的花、草、树热热闹闹生长的挺节营就的。我们沿着曲曲弯弯的山径继续往前走,就走进了森林的雾里去了,满山满谷的雾气时聚时散,把森林的安静与喧闹同时拢在一块。我们恍若走在迷朦的梦里。

透过雨雾,前方有小小的亮点在跳跃,走近细看是细雨落入一口三亩大水塘溅起的涟漪,涟漪下是翡翠般的清水。水塘的另一边是一位未曾遇见的农人,头顶竹笠,身披蓑衣,正大把大把地往水塘撒入鲜嫩的鱼草。大叔啊,下雨都不休息,今年的鱼一定长得快!爱娇大姐打破沉静隔着水面与农人招呼。我们的思绪却从梅花山跳到了浙江的西塞山,走入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的意境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雨停了。我们很快到了梅花山崇头村了,村里袅袅的青烟告诉我们已到了午饭时间。入得村落,纯扑好客的山民热情接待了我们。坐在屋檐下,细细品着清香的茶,远处鸠声悦耳近处繁花映日,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就像我们两个多小时森林沐浴后的心情,爽洁而清朗。

 

 

金屏瀑布

云过山峰,牧歌悠扬,

携夕阳;回家路上,

天上有歌,声声不歇,

别说神仙出没在书上,

顺着仙乐飘来的方向……

这是羚羊跳跃的地方。

哼着仙乐飘飘我们一行六人走在步云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眼前青山如翠,碧岫出云,潺潺流水在若隐若出的山涧内叮叮咚咚鸣唱。越来越深,越来越浓的绿意拥裹过来,哼出的歌儿转眼就给染得青绿翠响,和着百鸟的叫声上下飘忽。我们仿佛脚踩祥云,进入天上人间。

今天我们要去的是梅花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金屏村,望名生义,我们感到村子一定美如画卷。就在眼前的一片翠绿浓得无法稀释之时,前方高高山巅上挂着的一排排房子让我们眼睛一亮。只见那些房子如一座座宫殿重重叠叠,千门万户次第而开,当村长向导告诉我们,那就是他们的村子——金屏村。在惊喜之余我们不禁断想:这些天上宫殿如果不是仙翁练药之处,定是真仙道侣修行之所。村长自豪的说:我们金屏村人恋着这片土地,习惯了四季时花争艳,终年候鸟纵歌,有线电视拉进村后,村里人戏言电视中展现的美景没有一处像金屏那么美。这番话吊足了我们每个人的后劲,脚底生风地想尽快溶入画中。

走进村里,入得农家。推窗即景,望见房前屋后珍奇的树木,奇异的花草无拘无束地生长,随意地营造出一份远离凡间的仙意氛围。村子背靠梅花山第二高峰黄连盂,传说是神仙出没的地方,那些仙侣们在青青郁郁、流水潺漫的地方飘然行走,所到之外云霞萦绕,仙乐飘飘。知晓了这些,我们都静了下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村里小憩片刻,村长带我们去领略白水寨瀑布沟。出了村子,沿着一条野花铺径的溪涧逆流而上,缓缓攀行,飞珠溅玉的声响很快将我们引入了白水寨。一挂宽约5米高仅2米的瀑布犹如一挂亮丽的绸缎优雅沉静地掀展开来,仿佛打开寨门迎请我们入内,瀑布之下的一泓清泉水闪着鳞鳞金光,潭边轻紫、淡粉、雅黄的小花上缀满了亮晶晶的水珠。在这一潭清水里洗净脸面,掬起一捧清甜的泉水入口,顿然觉得清清爽爽,轻轻盈盈。过了寨门,叮叮咚咚的水声一路引领,脚旁几只金斑喙凤蝶悄无声息地飞动,颤颤的翅膀闪动,美丽的斑点和纹饰随之绽放,悄然进入我们的眼帘,七星瓢虫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美丽昆虫也在各色小花上静悄悄地候着,我们尽量使自己的脚步轻点再轻点,不忍破坏这里的宁谥。

一阵轻风袭来,发梢上添了些迷离的水气,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第二挂瀑布前,这里的水声比之前挂瀑布清越响亮了许多,瀑高了许多,也窄了点,像几位清丽仙女并列娉婷闪烁,瀑下照旧是一泓清清亮亮的潭水,清得可照见人影。说到仙女我们一抬眼瀑布旁的绿竹丛中就闪出了一位仙姑,眉似卧蚕眼含秋水,让人想起传说中的仙子。姑娘手提着一个竹编蓝儿,蓝中的红菇散发出阵阵香味,看着我们疑疑惑惑的表情,村长已猜着我们的心思,告诉我们金屏村又叫观音村,说是村里每代都能出一名貌若观音的美女。听完介绍我们越发好奇地打亮着向我们走来的观音女。或许是我们的目光吓着了姑娘,姑娘一转身又闪回竹林中去了,我们方觉失态,赶忙起身继续前行。越往前走,峡谷两边的林木愈多,古木葱葱郁郁,青藤绿苔沿着涧边铺展开去,行走的步子慢了下来,林中忽然跃起的野兔、松鼠也逗引我们放慢了步子,再往前走第三挂瀑布飘逸飞来,瀑声清亮,独有一种飘逸的神韵。相隔不远第四挂瀑布争相涌来,像奔腾的骏马,紧接着第五挂瀑布自空下泻,高达30余米,宛如白练飘舞,声如雷鸣,水滴四溅,蔚为壮观,在潭水中很难独自站立。

看完这五挂瀑布翻过山头,沿着神仙出没的脚印我们从另一条路返回金屏村中。太阳开始慢慢地隐去,金黄色的柔云罩着宫殿般的村子。我们仿佛羽化成仙,思绪渐行渐远……

 

                             

初识悟溪

梅花山大吴地村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我把她叫悟溪,清澈的水,纯静的空气,涤荡一切的烦忧,了悟生命的真谛。

 我在一个星期天与她相识。那天我们考察组一行慕名去拜访。沿途沟谷里怒放的是一树又一树的深山含笑,大朵大朵洁白花朵挂满枝头,密密实实妆成名符其实的树花。鸟儿清脆的歌儿是一路听着的,偶尔有一两只野山羊在沟谷里隐约出现。

 到达吴地村已是正午时分。和许多梅花山中的村落一样,吴地村古朴、宁静、秀美。所不同的是处在一个小盆地,房子不是依山势着的,而是依着一条清澈的小溪着的,这就是悟溪。十多户人家依着悟溪随着她的曲折蜿蜒筑成。一律的三厅两间带院子的客家平房,黑瓦白墙。碧水绕过家家户户的门前,清溪房子外是绿油油的田畴,田畴外是绵延的绿色大山。

中午就在农家用的午餐,农人用溪水、溪边种的青菜配面条招待大家。不知是空气鲜甜还是溪水甘甜,再普通不过的家常面,坐在农家院子里,晒着暖暖的春阳,听着潺潺的流水,却吃出了别样的味道。阳光、空气、院子内外的花草都是鲜绿的。农人亲切的笑语在春阳中散布,院子里晒着的青菜干,门边啄食的大公鸡,溪水中自由嬉戏的大白鸭,溪外隐约的田畴,这一切梅花山寻常的景象似乎都可佐料。

吃完饭我们在农人的指点下沿着溪水逆流而上,先是顺着田埂往前走。还未插上秧的田畴长满了青草,青草间零星地散着一些小黄花,清风鲜气里小草,小花亲密地私语。走了一会儿的功夫田畴就抛在身后了悟溪被层层浓绿拥裹着,溪水从浓得化不开的绿色中倾泻出来。钻入浓浓绿荫,溪的右边出现了一条古道。古道由大小不等的鹅卵石砌成,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石头的周边都镶满了青苔。大家纷纷猜测这条古道就是古代的国道了,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把山货挑出去换回油盐布匹。一村又一村的山里人靠着古道联络感情。我们走在古道上,左边是静静流水,右边是层次分明一团一团的绿树翠竹。这是一条较为平缓的溪谷,落差不大,溪水跳跃却并不张扬。河床上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头,水的冲刷形成了各种造型,有的象马蹄,有的似龙头,有的如金龟,更多的就是圆圆的一块什么也不像。都是温温顺顺的样子,水的长年抚摸使石头表面光滑细腻。河面有时湍急,但也是温怒而已。水波在深水悄然地打着暗旋,翻卷起绿色的浪花。更多的时候悟溪是沉静流淌的。水面上布一层清清淡淡的光。一阵山风吹过,两岸轻轻摆动的树被沉静的水轻轻描绘在淡淡的波中,水的温柔无声地层层涤荡弥漫,传递给你一份清清凉凉的惬意。

再往里走我们经历了古道驿桥,那桥是极简易的枕木搭成的,枕木虽布着青苔看着却结实。我们顺利地通过了三座桥,没成想到到达第四座时,我左脚下的一根枕木毫无准备地陷了下去,幸好我个子小靠着身体右边的力量轻松地挺过一场虚惊,却成为一路上大家笑话的焦点。越往里走溪谷边的林子越来越密,悟溪缭乱林间,如丝如带,再往深处走溪水竟和云霞结伴同行。行了2公里后,悟溪被一块天然巨石屏障挡住形成 一挂瀑布,瀑高3米,从石崖上飞溅而下颇为壮观,与一路温婉沉静的溪水形成鲜明的对比。瀑布积水形成的潭边,许多石头被水滴穿成洞颇具沧桑美,其中一个大石块竟被穿透了一米多深,我们拿了一根棍子费了好多劲才顶到底。同伴们纷纷选择最佳角度留下倩影,付出的代价也不小,整个后背都被飞溅的水花打湿。因为天色已暗, 我们原路返回,与悟溪的初识划上句号。

考察完悟溪总想给个定论。后来看到蒋雯丽饰演的《黑冰》女主角温柔、大方、沉静,一双明媚的眼睛并不大但总是微笑着,抬起来亮晶晶的,低下去静幽幽。这正是我心中的大家闺秀。想到大家闺秀,我想要的那个定论一呼即出,悟溪不就是梅花山精心孕育呵护的大家闺秀,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人牵肠吗?

 

 “梅花十八洞中天,闻有桑麻未垦田;洞口云封人不到,空中楼阁住神仙。” 清代著名诗人丘逢甲的这首诗准确道出了梅花山的美,写出了梅山的魅力。徜佯于梅花山的山水中,就如置身一片绿的海洋中,心净意清,早忘记了世俗之虚假,权位之相争,沉浮之恩怨,只想化作一滴绿,融进这山水草木之中。 古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是的,梅花山的山水风月有情,才会迷人,醉人。我想,梅花山之美,在山,在水,但更在人,有了一双双勤劳手,一颗颗善良心,才有了梅花山醉人情怀的绿,盈盈一脉的神韵。

记住梅花山。

 

二、古寺枫香清水流

 

    清泉流韵绕芳菲,深山有佛见性灵。杭川佳处,胜景之中,千百年来,西普陀像一个怡养深闺的无邪少女,静静地成长着她窈窕的身姿。

    西普陀位于上杭县城东北部。小城自古以来就流传"先有西普陀,后有上杭城"的民谚,并且根据县志史书记载,西普陀盛于明代。据此算来,西普陀历史比号称"海天佛国"的舟山普陀山历史更为久远,并久负盛名,然而,为什么时至今日又名不见经传,这就未免让人困惑。带着这种困惑,我们走进了西普陀,走进了西普陀的秀山丽水,走进西普陀的串串谜团里……

     沐浴着千年禅性,流连在一山一水间,不禁赞其沧海桑田仍然纯净如初的自然天成。普陀为梵文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光明山",是观音修行的净土。由于唐代以降,佛教盛行,各地多有普陀之名。西普陀曾与同宗"临济"的厦门南普陀、浙江东普陀、长春北普陀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禅宗",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但时过境迁,作为"四大禅宗"之一的西普陀,却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屑之中,不为外人所知。

作为佛教圣地,这里既没留下方家名僧的墨宝,也无处寻找哪朝天子的御笔,当然连"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的景象也不复存在。但密如蛛网的古道,遍山的寺庙遗址,随处可拾断碑残刻,让人不容怀疑曾经鼎盛辉煌的佛事,出土的宋朝菩萨头像手臂又让人不容怀疑它悠久的历史。据《上杭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西普陀至少于宋代就已出现,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明代就以佛法传名,禅香盛世,为闽、粤、赣边区著名佛教圣地。曾经"僧众数百,禅农两旺,晨钟暮鼓和鸣、香火青灯辉煌,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但现今方圆18平方公里的西普陀,除国家森林公园是到权威确认外,却仍是藏在深闺人不识,留下了众多不解之谜。

 

                                1、殿子湖光柱之谜

上圆山集古朴寺庙与天然野趣为一体,风光旖旎,景致幽雅,四季常青,是健身与休闲的佳境,被称为都市人渴求的天然氧吧、动植物的自然家园。

从县城驱车来到宫桥村,沿着石砌古道拾级而上,一天门正静静迎候远来的客人。站在一天门远眺,秀丽杭城像纤纤少女挥舞一条纯洁的飘带,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古树清幽,甘泉汨汨,常令游人禁不住捧泉细饮。据说,这思源泉之水,幸得神助,四时不涸,饮之不竭,是为法水流香。幽林漫步,来到普陀寺。只见岗峦回围,古树参天,向极壮丽,县志称为:天下名胜之境。这里晨钟暮鼓和鸣,香火青灯辉映,早在宋代之前便以供奉观音为名,自古就有没有上杭城,先有普陀寺之说。

千亩枫树林是西普陀的第一景观,也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枫林,形成"普陀日月千秋照,山里枫林万代红"之美景。长约3里的山道由石块自然垒成,依山循坡逶迤而上,曲折而悠长,路面上飘落着一片片枫叶,一路引领着走进林间。相传黄帝与蚩尤交战,斩杀蚩尤于黎山上,蚩尤身上的枷锁置于大荒,竟化为一片枫林。夏日的枫树林挺拔俊秀,枝繁叶茂,每当清风徐来,令人心爽神怡。若深秋时节繁霜过后,则层林尽染,满目红艳,把秋天的山林点缀得诗意盎然。这里的枫树成双成对的长着,可称它为连理树或鸳鸯树。据当地村民说,夫妻或是热恋中的情人来到这里,抱抱连理树,可以永结同心,白头偕老。这当然只是因为山脚下白玉村的村民口中温馨的传说:富家女相中放牛郎,门不当户不对,有情人难成眷侣,双双逃出家园遁入西普陀求助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菩萨闻声而来,点化情侣成为连心枫树。如今西普陀枫林中株株并体相连的枫树一一印证了传说,将经典的爱情经年不变地定格于此。我们在观赏枫树林美景之时,不禁要问:为什么这里的枫树会成双成对的长着,难道真的是有感情的吗?其实草木也是有感情的,只不过身为外人的我们不能知晓而已,所以只要你抱抱连理树,也许你的愿望就实现了。

不知不觉来到一块空阔平坦的草地,这里就是殿子湖。相传香林大师圆寂多年之后,天下大乱,明朝末年的南明王室一个王爷(据说是明末唐王朱聿键的部将),率兵驻守西普陀。西普陀易守难攻,那王爷便想以此为根据地,招兵买马,抗击清兵,恢复大明江山。然而,清兵不等南明王爷喘气,便以数倍于南明军队的兵力,将西普陀层层包围,步步进逼,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战,清兵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山寨一个一个攻陷。同时,为了发泄怨恨,清兵不但将南明王爷部众全部斩杀,将山上的寺庙建筑人武部焚烧,还把拥戴南明王爷的附近村民杀了个血流成河,令人惨不忍睹。这时,天上突然几声响雷,下起了倾盆大雨,在香林大师当年练功的殿子湖及瀑布山头,三道极强的光柱腾空而起,并持续好几分钟,格外地耀眼。当地的百姓说:这是香林大师在天之灵为遭受兵燹的亡者超度灵魂,并洗濯人间的罪孽。据说,从此以后,每逢雷电交加,下起大雨的时候,便会有三道极强的光柱在殿子湖及瀑布山头腾空而起,并持续好几分钟。据说如果在雷电交加的时节来到这里,就能看到这千古奇观。

 

                              2、白蛇出水之谜

踏着石阶古道,循山而上,远远地传来银铃般的泉水声。不一会,来到仙泉瀑,只见瀑流像是从空中飘逸飞来,形如白练,倾泻有声。据传,这股山泉还真来之不易呢!有一年大旱,西普陀方圆几十里草木枯萎,人畜渴得奄奄一息。香林大师忧心如焚,禅坐七天七夜祈求上苍降雨。然虔诚之心仍未感化苍天,香林大师舍生求雨心切,于是以头磕地,血流满地,声震山谷……感动了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只见白蛇奋力一跃,钻入一块巨岩,随之一声巨响彻云霄,坚硬的岩壁上出现了洞罅,一股山泉迫不及待地喷溅而出,涌向山涧。树木又绿了,人畜得救了,而那条白蛇却因耗尽功力,无法钻出山岩,只露出头部。人们都说金玉顶上面有块白石,相传便是那白蛇的化身。当地村民就把这股山泉取名为白蛇出水

再往上走是一块宽阔平垣的草甸坪,这是当年香林大师率领百名弟子练功习武的场所——练武场。相传香林大师在世时,为了发扬光大中华武术,同时也为了战时防卫的需要,组织山上的僧尼四五百人在这里练武,每早上练武场上喊声震天,吆喝动地。僧尼发功时,以树木为靶子,统一朝一个方向发功,久而久之,四周的树枝都会往一边倾斜,树叶亦只往一边生长,由此可见中华武功的神奇。这当然只是传说,但眼见为实,这些树木长势"往一边倾斜",确实与众不同。

顺着悠长的石阶漫步而行,欣赏着两边的绿树繁花,山林中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来到一个山谷,只见古树参天、藤蔓缠绕,奇木丛生、盘根错节,这里便是古藤园。你看,这是卧龙藤、伏虎藤,这是大蟒藤、金蛟藤,这是林藤、蛛网藤……其实西普陀的藤分布在整个景区内,有木质藤本、草质藤本、蔓生藤本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藤黄檀、羊角藤、虎鞭藤、蛇藤,较为珍贵的有蛟藤空、常春藤、雷公藤、扁担藤等。置身古藤园仿佛身处古代祖先居住的"象形园"。只见园内"藤树相缠,藤藤相亲"。一忽儿是"曲径通幽别洞天",一忽儿又是"古藤虬劲互缠绵",看着各种古藤的形状,可任凭想象给它们取个象形的名字,一根藤,就是一道风景;一片藤,就是一个乐园。各色造型不一的藤令人神清气爽;用藤荡秋千,悠然自得,惬意舒服;坐在藤网编织的摇篮上,可倾听瀑布欢歌,感悟自然神韵。游人来到这里,或攀藤嬉戏,或欣然留影,不亦乐乎。

 

                             3、香林大师之谜

四百年前,香林大师看到这里云蒸雾绕,峰峦迭嶂,左青龙,右白虎,后靠背,就像帝王的宝座,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按《周易》里天、地、人三才的格局设计,在这里创建了云峰寺。这种圆形的建筑模式与香林塔的椭圆形正好相呼应,应对了寺庙的门联:上上有天天在上,圆圆像月月团圆。

云峰寺始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当时香林大师为寺庙主持高僧,佛法声誉鹊起,禅香鼎盛传世。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六月梅雨,十七日天无光,城西水深至檐,四方山裂石绽。云峰寺后山崩岭,水涌寺塌,时雨堂四百亩良田尽废。云峰寺因此衰毁。如今的云峰寺是按照当年的样式仿建的,正好面对双手合掌朝拜观音菩萨的合掌山。过去庙里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善男真心拜佛显应,信女诚意求神神必灵。游客可以在云峰寺里面观赏四十圣像观音化身,也可根据个人的需求拜谒许愿,也许也带来心想事成的好运与吉祥如意的祝福。此正是云峰圣地恩泽百姓,佛主高堂护佐黎民。

香林大师圆寂后,弟子信徒募集资金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动工建造"以供奉遗骨"的香林宝塔。这是西普陀的宗教圣地,是西普陀的圣灵之所在。香林大师为西普陀上圆山开山比丘,佛学渊博,武功高超,誉满八闽,至今民间还广传他的许多感人的故事。据《上杭县志》记载,香林上人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开建丛林于云峰寺。上人本楚道州刘氏,子年二十出家滇之鸡足山,继往江南金山寺……游闽至杭始为紫金山寺长,拮据经营……募而辟之(云峰寺),以祀佛。

香林宝塔位于西普陀海拔930米处的半山腰,塔基为300平方米的椭圆大坪,中央为一座3米见方的六角形尖顶塔,六面由花岗石砌合而成,正中镶嵌的塔碑左刻崇祯壬申年十月初七辛未日卯时主持僧寂荣同众立,中间刻临济派开山比丘香林大师和尚宝塔莲座,右刻师系湖广道州江华县人姓刘,出家于燕章县龙凤庵中。香林塔属于屋中塔,塔中塔。从前塔外另有守坟者住的屋,塔内又有小塔。小塔珍藏着香林大师的佛骨(舍利)。塔背面有两个相对称的石刻符号,像两支点燃的蜡烛,中间一个小孔,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从小孔中照射进去,不但可以起通风作用,保持塔内的干燥,而且还能使里面的舍利闪闪发光,使小塔闪烁在一片佛光之中,显得神奇而神秘。宝塔前面有两个石坛,原来都有高大挺拔的一对兄弟树,是香林塔的卫士,据传香林大师圆寂后,左边那棵树因过度伤心而突然枯萎了,后来,不管人们种什么树都种不活了。香林塔前面左右两边有四个石条,是石龙旗的护夹。据说过去这两边都竖有高高的旗杆,挂有绣了黄龙的旗。这是因为香林大师一生布德施恩,泽被百姓。大师圆寂后,当地村民为了表示对他的敬仰而特地竖起的石龙旗。

西普陀书堂寺是一个清静之所,书堂寺的大门由两块自然天成的石头组成。大门里临崖的空地就是书堂寺遗址,过去小沙弥读书修学的地方,老和尚常坐在大门外的石条上把守关口,老和尚不走,小和尚只能乖乖地在里边读书。据《上杭县志》记载,书堂寺旁边的悬崖峭壁上"有桃临崖百尺,(香林)上人偶曳柱往,值桃实甚盛,樵夫牧竖冒险摘食",结果有两人失足坠落山崖身亡。香林大师生怕悲剧重演,就来到桃树前点化:"愿且开花不结实"。说来也灵"明年果然相传为香林所云"。据说,自香林大师点化后,这里悬崖峭壁上的桃树年年只开花而不结果。如果是在春季来到西普陀,便可一睹桃花盛开的美景,但却无缘见识桃树的累累硕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真得是桃树得了香林大师的点化了吗?不管是不是,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性,正是大师慈悲的具体表现啊。

而昔日云霄殿是香林大师讲经之所。因"清乾隆间两遭回禄(火灾)"之故,云霄殿成了历史的遗址。殿前一尊石虎。它不是人为雕凿的,也不是从别处搬来的,它已经在殿前蹲了几百年了。传说,西普陀原始森林中禽兽类聚,山中有一只虎王凶残成性,不仅捕食山羊野兔类,甚至常常捕过路香客和寺庙僧尼。有一次,虎王正追赶一个往云霄殿逃命的小和尚,香林大师见状后打开殿门,规劝虎王:"佛光普照,莲心圣洁,万物皆有灵。你残害生灵,天怒人怨,本应严惩,但我佛慈悲,不忍心加害。你须积善从德,求神拜佛,以修正果。"虎听后,即拜伏于地,从此休恶积善。现今卧薪尝胆在云霄殿遗址前的石虎,据说便是当年那虎的化身。《上杭县专》记载:"一僧焚扫,晨钟暮鼓时,有虎来叩门,僧奔避不敢往,(香林)上人独前,果遇虎……"这段记述与民间传说不谋而合。但到底事实真相如何呢,谁也不得而知。不过,如果你亲身游历西普陀,摸摸这只灵性的老虎,也许自有体会。

踏着古道蜿蜓而行,攀上上圆山最高峰,金玉顶出现在我们眼前。金玉顶海拔1003.7米,山形圆润,风光险峻。山顶断壁残垣,碾碑记依稀可见,有一方形古建筑,五米见方,四面开窗,八面条石砌成,内由数根石柱顶立,不存尺木寸铁,据考证这里为明代高僧坐禅闭关修炼之所。据《八闽通志》和《上杭县志》等史记载,自明万历年间香林大师在金玉顶坐禅闭关、潜心修炼、传诵佛经、教化弟子以来,金玉顶历经无数风雨涤荡。至今大门上方正中横书石刻"金玉顶"三个遒劲的大字历历在目,石栋梁上刻的"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保五谷丰登,世平界静"等字样亦依稀可辨。站在金玉顶上,举目回望,只见高山云海,烟波浩渺,站在群峰之中,望见万壑千山,云絮轻飘,令人恍入仙境。若逢晨日,则朝阳掩映,云涛汹涌,蔚为壮观。

从山顶下来,来到是七仙寨瀑布群。走在古树怪石中间,随处可见瀑流飞越,清泉脆响。一条条瀑布像是从空中飘逸飞来,形如白练,倾泻有声,真是气势磅礴,独具神韵,让人不禁低吟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瀑流之下, 顺着山势,可见潭底卵石五彩斑澜,玲珑剔透,显得更加迷人。

西普陀,作为当年的佛教圣地,这些曾经辉煌的历史,现在却湮没在岁月的尘埃当中,其兴衰史,折射出了人类曲折的进程。最为令人惋惜的是这被破坏的历史沉积的精华,我们再有天大的本事,也无回天之力了。尽管部分寺庙在恢复重建中,但是那种轻飘的雕塑和建筑,再也无法显现出历史的厚重感来,这不能不令感到几分惋愧。这也让我们在历史面前,反省我们的所做所为。好在在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下,西普陀仍保留下了美仑美奂的青山秀水,那些山中绵延不绝的古道、四处遍布的遗址、风格各异的碑刻,仍令人沉醉。这块厚重的佛教圣地,如今随着闽西成为连接闽、粤、赣边界的交通枢纽,西普陀也不再是"藏在深闰人不识"了,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有了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这也聊可慰平我们内心的许多担忧了。

 

 

                                                                              

三、汀水南来更向东

 

话说汀江,说的是客家历史的汀江。古代的中原汉人进入闽西的客家地区之后,汀江作为一条单纯河流的历史已经结束,她成为客家人的血脉。千百年来,她见证了客家搬迁发展的历史,牵起了客家民系所有的悲欢离合。饮马汀江,踩响岁月的惊雷,耳边响起的或许是一曲动人的歌谣、一声悲壮的呐喊、一首忧伤的曲子……然而世俗化的河流,仍然掩盖不了她动人的本质,她博大的胸怀。

汀江回澜千千结,为谁流下潮汕去?汀江的美在于她的绵延不绝,婉转回肠。汀江自宁化木马山发源,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及广东的大埔,于三河坝与梅江相汇为韩江,而后从汕头出口注入南海。经地质学家勘测,汀江长约328公里,在闽西境内长约285公里(其中上杭县境内流长约112公里),流域面积约9228平方公里,主流段河床宽约50200米,年径流量11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53立方米/秒。汀江支流众多,主要有濯田溪、桃兰溪、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等。作为唯一一条流经外省入海的河流,她既有山峦的俊秀与柔美,又有大海的磅礴与壮观。这一切都与她修长的身材有关,她是那么妩媚地突出她的曲线,一凹一凸犹如妙龄少女窈窕的身姿,白晳地盛开在崇山之中,千年万年静静地让自己变得丰满变得成熟,仿佛就是专为等待客家先民的到来。她是水的精灵,她是山的女儿,一手连着茂盛的森林,一手连着起伏的海浪,生生不息,万古不枯。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先听记载在民国版《上杭县志》中的一个故事。在汀江的下都段有古渡叫南蛇渡,渡口下方是南蛇滩。关于名称的来历,据说是因为先前这里出现过怪异现象,有人寻找善于泅水之人到水底探究,结果发现滩下有一块巨石像极了南蛇。人们认为出现的怪异现象就是南蛇在作怪,因此就在岸上建了一座龙文馆来镇住南蛇,从此这里平静下来。本地有个名叫薛耕春的人听了这个事后,觉得怪诞而不可信。有一个夏天的某日,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天上看不见一点云彩,薛耕春和撑船人等在沙滩上的树荫底下避暑。突然,江上掀起一阵数丈高的巨浪,从滩下逆涌而上,靠在岸边的渡船迅速被巨浪带走,人们都惊呼起来。薛耕春亲眼目睹这一怪异场面后,才不得不相信,并且认真阅读了旁边的《孝义渡亭碑记》后,才知道人们所说的怪异现象就是指青天无云浪忽翻,滩波逆上狂风助。

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指汀江南蛇滩之险,故事本身并不可靠,今人应该明了。在漫长的汀江航道中,有大小险滩70余处,其中在上杭境内的就有30多处。这里简要介绍部分险滩。龙滩,位于回龙村的龙山之峡中,两岸峭壁嶙峋,河谷狭窄,浪流甚急;明嘉靖三十年,即公元155年,汀州知府陈洪范曾召石匠凿开礁石,疏浚河道,以通舟楫;现于滩口筑拦河坝,建水轮泵站,供引水灌田及发电加工、照明等。乌鹆颈滩,位于界牌楼溪流汇合处上方,与龙滩连接,因滩长而流细,类似乌鹆之颈而得名。濯滩,位于濯溪汇合处,因合濯溪水后,水流急湍而成滩。白石滩,位于朱子坑溪流汇合处的渡上村,因滩中多白石而得名。栖禾滩,位于野地溪流的汇合处,因滩测有平地,农民顿禾其上而得名。目忌滩,位于栖禾滩下方,因水流急湍而船民忌之而得名。七里滩,位于七里山村小溪合流处,因七里而得名。大磴滩、小磴滩,位于九华铺溪流汇合处,滩滩相接,颇多险阻。锅峰滩,位于锅峰潭出口处,两岸石壁如削,中流急流飞溅,客船过滩,为之心寒。三潭滩,位于珊瑚、下坑、曾坑三水横流汇合处,昔日曾是往返客商云集的驳货站、过夜栈,因西岸有三潭头而得名。伯公滩,位于碧田村下方,越千里的涧头渡上方则有剪刀铰滩,舟行不慎,常遭翻覆。上埔滩,位于元迳溪汇合处,春夏水涨可通舟至岩头埔。下蓝滩,位于旧县河口的杨公岭下,因滩岸居民姓蓝而得名。乌虎滩,位于乌虎石下,滩下有汀江名渡之一的水西渡。歧滩,位于杭城东南部,因河底多石而水流激荡,舟船疾驶过滩而得名。张滩,位于杭西三摺回澜处,汀水折流,水势曲缓,相继有高枧滩、高车滩、马屎滩。拖船滩,位于安乡黄泥垅村的上方,滩底跌坡大,水势湍急,行船逆流而上,需船工互助合力,牵缆拖挽而上,故取此滩名。上徐滩、下徐滩,位于安乡额里渡口的上方,因纳上都徐坑溪水和安乡下坑溪水而得名。砻钩滩,位于庐丰溪流汇合处,因滩流屈曲似砻钩而得名。大沽滩,位于庐丰与中都赶集必经的渡口处,为上杭至峰市水运要道的著名险滩,可称汀江险滩之最,滩头悬陡,通道狭隘,礁石交错,水流湍急,昔日船过此滩常被急浪颠覆或被险礁撞沉,因而为船民所惧怕,非"铁梢公"难过此"鬼门关"。据《上杭县志》记载:宁化黎文德过大沽滩时有诗云:"千里奔腾水,离奇怪石浮。斜阳住远岸,逆浪拍孤舟。酒少寒侵夜,山村风易秋。潇潇芦荻外,惨淡使人愁。"邑人薛耕春夜泊大沽滩时亦有诗曰:"巨流春孤舟,一叶常颠荡。涛奔伍胥车,石擎巨灵掌。滚滚月浮沉,摇摇心下上。继缆时谨防,坐听风雨响。"此滩之险由此可知。解放后,人民政府拨专款疏通航道,炸掉撞船礁石,确保船工安全过滩。长峰滩、新峰滩,位于中都的长峰、新峰,滩中怪石藏伏,滚流如雪。南蛇滩,位于南蛇渡圩下方,滩中波涛汹涌,长达一里之遥,传说有南蛇作怪,甚为恐怖,因而得名。

汀江险滩数不胜数,昔日的巨浪险滩吞噬过不知多少生命和财产。船工艄公常年累月苦活在江边滩头渡口,风吹雨打日晒……纤夫三五成队冒着烈日,顶着风雨,夏炎冬寒,赤膊光脚,挽着缆绳,逆水行舟,呻吟感叹……艰难地爬行在乱石险滩边、悬崖峭壁上……稍不留神或拖力不均、合力不和,就易船退而沉没或触礁而翻船,造成"人货两空"之惨象。让我们听一听当年的纤夫号子:(领)加把劲哎!(合)嗨哟!(领)快上滩呵!(合)嗨哟!(领)回龙山过龙滩呵!(合)嗨哎哟!(领)水急涡湍要留心呵!(合)嗨哎哟!……(领)前面就是大沽滩呵!(合)大沽滩是鬼门关呵!(领)鬼门关是卖命关呵!(合)齐心协力闯过关呵!(领)妈祖娘娘保过关呵!(合)合过关呵保过关呵!(领)施工积德过关呵!(合)施功积德定过关呵!(领)过了关就有钱做新衫呵!(合)嗨哟!嗨哟!过年做新衫呵!……昔日民歌多有船工生活的写照:"船工艄公真可怜,拖货上滩索在肩。雨淋日晒风吹打,脚踏乱石悬崖边。心惊肉跳过险滩,挣得几个卖命钱。为保船安货到站,背脊弯得像弓弦。"与此同时,巨浪险滩也培育出了许多身怀绝技的船工师傅。据史料记载,民国36年(1947年)的一次春讯,洪水已淹到南门码头将军顶上,众船停开,下游货物紧缺,船老大谢玉寿胆大心细,熟练操作将满载田荠等土特产的货船安全驶抵峰市,商家燃放鞭炮欢迎。

蓝汉民先生的《汀江航运钩沉》里详细记载了汀江航运轶事:逆水行舟,一天最多航行20公里左右,要先后在折滩、樟树潭、南蛇渡、大沽滩等地过夜,遇到洪水,往往要在中途停靠十多天。夜间停船,船工们无聊,年老的饮酒谈天说地;中年的邀集在船上小赌,赢了的请大家吃彩头酒,输了的心中好似滚油煎,归家又怕老婆怒;一些年轻的船工则爱唱山歌自娱自乐,也有的与对岸村妇对唱。男唱撑船撑到柳树边,柳树荫荫好靠船,老妹好比柳树叶,被风吹落到我船。女唱朝晨葵花面向东,山歌对唱来讲清,柳叶会被风吹落,老妹冇人勾得到。男唱大河流水到潮州,敢好老妹难得有,敢好老妹恋得到,灯芯点火唔用油。女唱蛾眉月子水中藏,妹在溪边等情郎,风吹茅草沙沙响,十年八载不心慌。山歌语言亲切朴实,是船工们在劳动、生活中抒发和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

 

 

2、杭川美景诗为话

 

景为城之衣,诗为城之魂。一座古城,无不以景美、诗兴为荣。杭城自古有杭川八景、杭川十景之说,无论是八景还是十景都体现了杭城之美。那些雅兴之人面对美景,不禁诗如泉涌,佳作迭出。所谓杭川八景,乃为金山晓旭、袍岭朝云、西安牧笛、通驷樵歌、石潭秋月、虹渡恬波、七峰拥翠、三折回澜。而杭川十景也大致如此,根据前人整理将十景诗录如下:

《南塔禅钟》诗云:古塔峻嶒俯碧流,梵钟隐隐出林幽。一声撞破禅房绿,几杵敲残枫叶秋。长送夕阳归渡口,每催晓月落城头。有时惊觉纱窗梦,清韵还疑五凤楼。

《西安牧笛〉诗云:古塞西安近水涯,数声牧笛兴偏赊。陇头吹处鸦初乱,牛背横时日欲斜。黄鹤凄音悲过客,武夷清弄彻仙家。吟余独倚书楼听,落尽江梅一树花。

《浮桥利涉》诗云:排艇为梁系铁绳,望中一带半江横。岸南岸北不呼渡,人去人来如履平。秦政漫夸鞭石力,郑侨空负济舆名。几回踏月归来晚,似跨长虹到玉京。

《长坝乐耕》诗云:万事谁能不挂胸,寻求真乐莫如农。一犁春雨秧初绿,数亩秋云麦正浓。击壤同时歌作息,负喧无事坐从容。世人莫漫轻耕叟,曾说南阳有卧龙。

《石潭秋月》诗云:碧潭渺渺浩无涯,天汉云收月上时。万里乾坤开宝境,一川波浪浸琉璃。珠帘似卷水晶殿,仙桂浑飘太液池。坐到更深风露冷,数声惊鹊起高枝。

《袍岭朝云》诗云:袍山崒嵂俯清漪,晓起轻云拂翠微。远逐睛风来海屿,几随残月到书帏。广寒已作梯队仙路,霄汉行看捧日薄西山飞。莫道无心常出岫,傅岩霖雨望霏霏。

《摺水春涛》诗云:江头草绿日初晴,涨起春涛两岸平。浪势拍空翻雪白,湍声入耳作雷呜。鱼龙变化九天阔,舟楫飞扬一叶轻。谁识当年川上汉,无穷道体自流行。

《琴冈霁色》诗云:琴冈云敛雨初收,景物清嘉拟十洲。山色果晴春色好,花光红映日光浮。傍林楼阁明如画,荫水松篁翠欲流。几度卷帘闲望处,无边诗兴豁吟眸。

《濑溪渔歌》诗云:溪水沄沄远接空,渔歌互答乱流中。一声欸乃秋波绿,几曲悠扬夕照红。响彻云霄惊落雁,调高扬抑拂回风。翻嫌渭叟浑多事,却卜熊罴号太公。

《崎滩客棹》诗云:崎滩石溅浪花浮,画鼓颖挝送旅舟。一叶布帆飞似驶,半篙春水滑如油。橹声咿哑惊鸥鹭,客宿光芒犯斗牛。曾羡登仙看季郭,只今若个接风流。

以上为古今脍灸人口的杭川十景诗。另外十景中无而八景中有的诗句如下:

《金山晓旭》诗云:金山何磅礴,屹立东北隅。群峰所宗仰,峻绝凌空虚。矅灵出海底,云雾豁然除。阳木流光彩,阴条畅以舒。上有飞仙迹,飚车接蓬壶。逍遥成大化,治世歌唐虞。

《虹渡恬波》诗云:宦海风波息,来寻一叶舟。赓诗追绝景,濯足认清流。燕子知辞舍,芙蓉砍蘸秋。眼前饶景物,好共姿淹流。

《七峰拥翠》诗云:亭亭七峰山,奇势两联络。初疑叫蚪潜,再视鸾凤跃。群翠列高低,绘画亦莫若,融结太古初,不费神禹凿。老木参苍天,长松侍涧壑。岂无期柯仙,石上看茶著。笑笑乾坤间,恰然遂所乐。

 

3、娉婷玉女盼郎归

 

汀江是血性的,是客家儿郎闯荡四方的滔滔征途。当喝着汀江水长大的男儿离开双亲,踏上独立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总是从某一个码头出发,踏上客船漂泊在汀江之上。沿着漫长的汀江,过了一滩又一滩,在江河险滩中磨砺出客家男儿一身的豪气,一身的虎胆。而温柔的客家女子,就张望着怅然的目光,年复一年地等待远行的心上人早日归来。那一座座山峦,一处处石峰,就如一个个美丽的女子,守候在汀江两岸,祈祷平安祈祷幸福。

在上杭县城之南汀江河畔西岸,有一座美女峰(又称插笏峰)。其山峰高耸入云,形同妙龄女子,婷婷玉立在汀江岸边,堪比武夷山之玉女峰。山麓有庵叫美女峰庵,古今香火鼎盛,素为游览胜地,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美女峰背靠三元塔,面对汀江河,峰峰相峙,婷婷媲美,空谷传声,犹如美女相戏闹,让游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而驻足聆听。美女峰还有一线天、仙人洞、仙人桌、百丈寨、飞泉泻峡诸多名胜景点。明代有《美女峰》诗云:玉皇谪下香案女,独立丰标照秋水。烟霄仿佛见髻鬟,梳掠年年自风雨。人间阿谁与比伦,姮娥天上得相亲。一双鸾购碧空里,灵槎直鼓朝天津。明朝御史邑人刘佐游美女峰时作诗云:群峰万仞步高堂,松竹交荫白昼长,欲向冰肌人不见,黄鹂时啭涧花香。

关于美女峰,我们无须多说,读读清代杭邑进士丘嘉穗的《游玉笏峰记》便可。“……峰在三元岭侧,从半山亭逾岭而右,苍苔碧洞环绕佛寺。寺门之左有泉,屈折伏见,导为蛇行势。到石池中,泠泠作琴筑声。比入门,周行廊庑下,觉寺后岩石欲坠,树影泉香大与秋光相映。已复绕寺后,由石门入,忽得一洞,豁然开朗,仰视冈峦之回复,俯览林壑之清幽,已令人浩然绝去尘世间想矣。复由帮道循岭而下,山渐深,壁渐异,草木泉石渐幽,以为必有佳境。行不百余步,果转出数峰,嵚奇磊落,望之如四岳,群后相与执笏而立于虞廷之上。其得名玉笏,以此中间一二石笋尤高出群峰表上,无土壤而嘉花美卉丛生如画。于时即欲陟其巅一览之。寺僧为予言,是峰可望而不可攀,四时落英缤纷,惟猿鸟得而窥之,盖未尝不叹为奇绝也。寺即在石笋下,泉声汩虢循徐,琅琅可听。登其台,倚阑遥瞩,则山之高,溪之流,云之浮,风帆之上下,城郭之参差,举历历如指诸掌焉。更由堂北而上,倚长松卧怪石,徘徊纵观。忽入桃花林中,仰视阴壑,两旁石壁对峙,有蹊介然如神工辟痕,天光入隙,广不盈尺,又其上碧树垂芳,盖之几不可展望,攀援而登,祗觉阴风灵气袭人衣襟间,余为冷然者久之。及至洞穷径出,别有天日,乃得一岩,岩不甚高,石覆如廊,大可径丈,下面千仞,稍失足辄坠。已而心悸欲还,过前阴壑,好事者投以石,作炮声,其响激越,良久乃已。又相率缘崖而下,山壁夹立,石气皆青,树若错绣,鸟语遥从隙中来。其路径阴翳大率如前,而旷远过之。一境之间,盖得一线天者二焉,信奇观哉!回寺中,复散步山麓,过小桥俯视百丈磜,其深不可测,闻春夏间雨涨,飞泉泻峡,白光如练,不减匡庐瀑布。自县南棹舟而来者,宜经此为游事之始。当是进,日暮矣,舒望江村北岸,林木参错,一带绿烟红雾弥涨数十里。返平台会饮,又值峰头月出,幽光射人。山下渔灯市火,乍明乍灭,遂相与把酒长吟,欣然为物外笑乐。酒半酣,予为言于众曰:柳柳州有言,美不自美,待人而彰,岂不信哉!兰亭、赤壁,想佳境亦自无多,率赖王苏二公之作以传。而此山幽奇万状,寥寥数百年间曾未有过而问焉者。君子以是叹山川显晦之有时,而贤豪之不世出为可耻也。

同样具有美女气质的是古石岩。明朝通判刘廷曾题诗云:径转梅溪望独尊,异人曾此问灵根。古坛秋回云霄渺,高阁天开日月奔。瑶岛只应呼伯仲,罗浮不许笑儿孙。朱弦一曲松风梦,云鹤排空度海门。古石岩位于上杭县城东北二十里梅溪寨,从远处看,古石岩凭河巍立,极为壮观,有如天然屏障。历磴而上,右峡微开一径,四壁峭立,可见岩石嵯峨怪立,木石同坛,中间有老梅数本,极疏影横斜之致。岩麓建有庵庙,景色优美,四周有盔帽石、青莲洞、仙掌岩、伞把峡、读书岩、鬼子岩、养莲池、田鸡石、松篁径、滴水岩、玩月池等诸多景点。这里曾是不少文人墨客攻读之处,如明朝兵部司主事李职方就曾住读于青莲洞与古石庵。平日众多善男信女到此朝拜,终年香火不绝,尤以农历正月上山祈祷,腊月还愿者为最。守望在这块古老的岩石上,不知还愿之人是否一眼望见了心上之人平安归来,不知善男信女是否最终了却了心中祈愿?

溪头巨石面若醺,万岁千秋留旧痕。武昌夏口渺何处,山川郁郁疑精魂。舟车过此朝复夜,往来谁是长年者。磨尽英雄竞不醒,何如十日卧其下。位于汀江西岸涧头渡檀溪口有一巨石,濒江轩昂蹲踞,上圆下方峭直而赤,犹如醉酒关公,故名赤面石,又名醉翁石。因此石正面呈赤色,有石纹交织似一人像,刚直不阿,故民间称之为关公遗像。赤面石高数十丈,貌宽广且平坦,巍然屹立汀江西岸。据传,乘船过江的商贾客人经此皆毕恭毕敬,怀惴着朴素的愿望祈祷一帆风顺。而历来过往舟船都能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汀江是美的美在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与山水一体,山水便有了感情。

 

 

4、千年古寨听船歌

 

摩陀寨位于上杭庐丰畲族乡下坊村境内汀江河东岸,距上杭县城东南12公里处,是以丹霞地貌为基本特征的武夷山脉在闽西南留下的最后一个杰作。早在北宋仁宗天圣五年当地村民为避寇而结庐,命名武婆寨。据王象之《舆地纪胜》载为汀江古迹武婆寨,民国《上杭县志》亦载:为县中最古之迹。后此处因佛教传入设观音庵堂,香火渐盛,便改称摩诃山。相传在观音庵堂有一位叫毛桃姑娘的尼姑,心地善良,素为人们喜爱,故又有人把此寨俗称为毛桃寨。今摩陀寨便由这些名称演变而来。一山而拥四名,足可说明此寨历史的源远。

在历史积淀的表象,呈现给我们的是摩陀寨独具魅力的风光。这里的天然景观千姿百态,造型独特,由撑逢岩、摩陀寨、五子石、雷打石四大景区构成的石群耸立在汀江河两岸,任凭历史的江水把它冲刷得愈具神韵。这些群石如虎踞龙盘、鬼斧神工,形成千姿百态、造型独特的四十多处天然景观。有如石梯、石佛、石帽、石鼓、石罄、石虎、涌泉石等种种扑朔迷离、奇形怪状的石像,惟妙惟肖、气象万千,耐人寻味,赞叹不已。你看这是雷打石,这是撑篷岩,这是青蛙出水,这是石猴拜佛,这是九鲤过江……同时,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普济门、城墙、石梯及多处古寨石垒,为上杭保存最完整的古寨遗址,成为今人怀古凭吊的绝佳去处。

从自然景观中掠过,令我不能释怀的仍然是摩陀寨风景的背后。当乘着游船,静静地行驶在汀江上,看着九鲤过江田螺上山金龟出水,我们似乎听到了她娓娓的倾诉。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千年的武婆寨。武婆寨的命名在航运潮盐之前,因此她当初是与汀江无甚关系的。只是因为这里地形独特,易守难攻,才成为村民避寇结庐的最佳场所。当汀江航道日愈繁忙后,武婆寨才和汀江有了更密切的联系。据当地老人说,为维护汀江航道的安全,当时的上杭县(宋淳化五年上杭升场为县)在两处设立了维护水路安全的机构,一处设在梅溪寨,一处就是武婆寨,这个机构的性质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至此,武婆寨完成了从村民结庐到官派机构的转变。临江而伴的武婆寨,在客家人的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微缩景观。

从另一个角度看摩陀寨,是与佛教有关的,或者说是与文化有关的。在摩陀寨的南面,立着一座摩诃山比丘尼世祖合塔。此塔始建于明朝末年,大大后于武婆寨时期,是第一批在这里建庵的尼姑的墓碑。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的观音庵是上杭最早的一座,亦称脚庵,是最初落脚的庵之意。观音庵在成为人们精神的慰寄地处,也向人们开启了一条向善的佛门。它以佛教的方式保持着人们善的天性。正如在千手观音庵前书写的对联一样:胸中无半点慈悲心叩头枉念慈悲佛/世上有千般苦难境着眼须怜苦难人。客家人遵循着善,也敬重着善,就好像记住了那位善良的尼姑毛桃姑娘一样,干脆把摩诃山称为毛桃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佛教文化的沉淀与摩陀寨深厚的历史一起渗透进了今天的奇峰异景。

在千年的背脊上回览摩陀寨,风景、历史、文化在此融为一体,已然成为客家历史的一部分。而今摩陀寨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以自然天成的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岁月轮回,一度零落的千年古寨再次走进世人心中。只是我们听到的,是否还是那首船歌,那声木鱼?

当我们的每一步都成为历史,历史也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徜佯在摩陀寨的一山一水间,庆幸有这么一个一江潋滟怀人远,两岸风光映眼明的去处,让我们从容品味,细细洗刷岁月留下的沧桑与荣光。

 

四、紫金晓旭映晨辉

 

紫金山位于杭城之北,汀江之岸,古时为杭川第一名胜。金山晓旭为杭川八景之首,从古至今,骚人墨客赞美金山美景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今日之金山,由于特大型金铜矿床的发现开采,已是又是一年春草绿,总把新桃换旧符,成另一番迷人景象,为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矿山公园。

 

1、黑马由此出

 

紫金山采金史,可上溯公元1040年的南宋康定年间,据《宋史·地理志》载:"上杭紫金山,又名金山、采金,上有三池、胆水、浸铁产铜,水赤味苦。"即今天的以铁置换铜的工艺。目前,山上发现的古采金硐多达100余处,硐内当年先民们用凿子凿洞的印记还依稀可辩,至今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隋唐时期,山上就有先民采金的传说。而其附近的汀江、旧县河支流民间淘金从未间断。

解放后国家组织了三次紫金山地质勘探,都没有发现可供规模开采的矿化带。1984年开始了第四次勘探,历时10年。现任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景河,就是其中的勘探骨干。这次勘探以陈景河的"上金下铜"论断终结。陈景河的论文《福建上杭"紫金山式"大型铜金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铜金矿西北矿段铜矿详查报告》获地矿部找矿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福建省"·一劳动奖章"和地矿部"优秀青年"称号。地矿部批准的紫金山底部铜储量有116万吨,而上部金储量只有5.45吨,且认为金矿"品位低、矿体变化大、没有开发价值"。因此市以上各级都没有开发紫金山金矿的打算。而当时尚属贫困县的上杭县则心有不甘,认为紫金山金矿肯定能得到成功开发并让陈景河担此重任,以陈景河为代表的紫金人不迷信权威结论,不因循传统工艺,以革命老区人民富有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到全国平均品位三分之一的紫金山上,开创了中国低品位黄金矿山成功开发的先例。

以陈景河为首的紫金人在紫金山金矿的开发中,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一个个重大的技术成果,一项项重要的管理创新,壮了紫金山人的筋骨,强了紫金人的脊梁,运用科技无穷的力量,紫金人摘下了金帽子,挖出了铜娃娃,终于让一个品位低、无开采价值的小矿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使紫金山金矿成为全国黄金行业单体矿山"保有可利用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高、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六项全国之最的矿山。

由于紫金山的成功开发,打下了紫金矿业向外发展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公司先后在本土、新疆、青海、贵州、吉林、西藏等十六个省(区)发展了二十多家子公司。20032004连续两年位居"福建省企业绩效十佳之首"。紫金山金矿成了中国唯一的世界级金矿。原地矿部副部长蒋承菘为紫金矿业题词为"改革开发的一面旗帜",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王淀佐为紫金矿业题词"科技创造紫金"。紫金矿业被中国黄金行业誉为"一匹跑得最快的黑马"

 

2、峻绝凌空虚

 

从旧县山脚到紫金山巅,昔日弯延曲折的石砌小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整洁的水泥公路。路两侧为当地农户,但见稻田菜园绿茵如盖,耳闻鸡犬之声不绝,在弯弯曲曲之间就到了紫金山的景区大门,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扑面而来的是这座现代化黄金矿山和工业生态旅游区给你带来的神秘气息。

进入景区,首先就是紫金山的首道门户一天门。原有高大的天门庙,附近有鲤鱼石,可供游人歇息观景。现在都已无迹可寻了。古往今来,关于一天门的传说甚多。相传古代名士在石壁上曾题写的"第一山"三个大字,如今也杳无踪迹了。现在的一天门已用白色大理石建起了一座现代观景台了。供游人休憩纳凉观景,抚栏远眺,顿时令人感到清风习习,凉爽无比,只觉心旷神怡。极目处汀江如练,青山如黛,而俯首之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紫金山金矿四期技改后投资近两个亿建成投产的第二选矿厂,只见车轮滚滚,机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该选矿厂日处理矿量两万吨,采用先进设备,实行自动化控制,露采矿石经过天井下来后,采用振动放矿机放矿,通过有轨电机车运到卸矿场自动卸矿,矿石进入破碎仓再到振动筛进行洗矿筛选,矿浆进入炭浸系统,矿石进入堆场,从富液流量→吸附→贫液流量→添加石灰、强碱、氰化钠量→喷淋时间、强度等各个工序全部实现微机监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远处的那座大坝叫三清亭大坝,投资800万元,坝高48米,是第二选矿厂矿区配套的重大环保工程,它和大坝口已建成的水处理系统共同担负拦截废矿石、调节工业用水、进行废水处理、保护汀江这条客家母亲河的重任。

走过一天门,就到了旅游区的游客中心了,这是一座现代化建筑,功能设施齐全,集购物休憩展览等于一体。在游客中心小憩片刻,再上就是麒麟顶,眼看近在咫只,落差却相近200多米,先人沿着崎曲的山路走到麒麟顶的话,需要几个时辰;现在交通已经非常便利,驱车而上,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就可以到达麒麟顶。麒麟顶用大理石砌起了一个观景平台,供游客观赏景色,因它刚好位于紫金山中部的山刃上,南可俯瞰紫金山金矿的露天开采场,北可遥看远处的紫金山主峰五子峰,耳可闻金矿开采的隆隆机器声。露天开采场犹如火山口喷发后留下的大坑,据介绍说它是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挖掘出来的。露天采矿,必须先把覆盖、包裹在矿石外的土石剥离掉。19971217日上午1030分,这是一个紫金矿业发展史上值得永远纪念的时刻。这个时刻,在这块山坡实施了一次千吨级的大爆破,那是当年亚州最大规模的一次爆破,""地一声巨响,地动山摇,60多万方的土石象"帽子"一样被掀开。紫金山金矿由此拉开了大规模露天开采的序幕,奠定了紫金山金矿在全国的"老大"地位。二十年以后,随着金、铜矿的开发,这里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相信到时又是别有一番风景了。

紫金山金矿的露采采用陡帮开采的方法,据专家们说,这是国内陡帮开采技术应用最好的矿山了。该项目曾获国家科技部200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普遍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面山体上的公路呈""字形状往上延伸,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道道通天的阶梯,每个台阶的高度为12米左右。梯田式的采矿平台上车水马龙,一辆辆运输车往来穿梭,一部部推土机、挖掘机忙个不停,工人们挥汗如雨,将一车车金黄金黄的矿石拉向堆浸场;堆场上,工人们顶着炎炎烈日,挥铲舞锄,忙得不亦乐乎。处处洋溢着动人的劳动号子。偌大个金山依然沉浸在劳动的乐趣中。是啊!他(她)们付出的是汗水,削去的是山头,建起的是厂房,架起的是高楼,破碎的是矿石,产出的是金铜,不能不使人感叹。

往北遥看,一条山梁直下宛如一条蛟龙从天而降,五座大岩石一字儿骑在蛟龙背上,如武士般威风凛凛,惟妙惟肖,人们称之为五子骑龙,成为紫金山一个重要景点。关于五子骑龙的由来,传说是先前有五壮士受巨龙之助,除暴安良、英勇杀敌后因精魂升天化作而成。传说归传说,自然是没有的事,是后人为了颂赞紫金山这一独特景观而编撰出来的,但这个传说,却更加增添了紫金山的神秘色彩。从古至今,历代游人不断,留下了大量诗词文章。明代文人顾元镜在《同陈大尹奉陪熊中丞游金山》的诗中,流露出游紫金山五子骑龙时身在画中游的欣喜和赞叹。

在麒麟顶上登高长啸,四周回声参差入耳,别有情趣,而黎明时期在此看日出更是壮观。"金山晓旭"素为"杭川十景之首,为历代文人骚客称颂。"金山何磅礴,屹立东南隅。群峰所宗仰,峻绝凌空虚。曜灵出海底,云雾豁然除。阳木流光彩,阴条畅以舒。上有飞仙迹,飚车接蓬壶。逍遥成大化,治世歌唐虞"。明朝训导曾宜勉题上杭紫金山的这首《金山晓旭》诗准确刻划出了金山日出的磅礴景象和美丽景色。

而在不远处一大片笔直光滑石壁中有一洞,洞壁金黄,仿佛洞中放有金光闪闪的茶壶茶杯,传说有蛮王在此住过,故称蛮王洞,远眺仿佛洞中还放置了进军鼓和收兵锣。因此又称为驻兵岩。而在汀江龙口潭潭底,河水清澈时可见一块状如大鳖的石头,传说这就是蛮王石。与之对称的是在汀江河岸石壁上,则有一块石头酷似身披盔甲的威武将军,据传是北宋名将杨文广的显像。对于这两块石头和洞,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据说北宋年间,紫金山上出了个蛮王,他依仗金鼓、金锣、金盆和三石麻子兵、四升豆子将等宝贝占山为王,声势浩大。宋朝皇帝派杨文广、杨八妹去剿灭蛮王。经过几番厮杀,蛮王的麻子兵、豆子将都被杨八妹设计炒死了,金盆也被杨八妹用石灰制坏了。蛮王被杀得孤身一人,四处逃命。蛮王筋疲力尽,心中又气又急,拖着大刀向南奔逃,只见紫金山南面的旧县河边,杨八妹已率领将士严密把关,战鼓咚咚,减声震天。蛮王见南逃无望,赶紧往西逃窜,手中大刀拖得哗哗啦啦震天响,不料一扇石壁挡住去路。情急之中,蛮王不顾一切,举起大马劈去,轰隆隆一声巨响,石壁被劈开了,蛮王从缝中穿过,大刀拖过之处成了一条路,如今人们还叫它"拖枪旮"。蛮王逃到汀江河龙口潭边,想从下游方向逃命,只见众多猴兵在猴王的带领下封死了去路,而上游是石壁,后边又有杨家追兵。蛮王见无路可逃,准备跳入水中潜走。此时,杨文广又率兵追来,见蛮王想潜水而逃,便大声喝令:"蛮王,你逃不掉啦!大河有我杨文广,小河有杨八妹,你赶快就擒吧!"蛮王见状也高叫:"走不了,我就在河中千年不起!"说完蛮王就纵身一跳,哗哗一声沉入了龙口潭底。杨文广见蛮王一直不起,也高叫:"你千年不起我就万年不走!"至今,汀江龙口潭底蛮王变成了蛮王石,而杨文广站在石崖上成了一块显像石,守着蛮王不走了。

不管故事如何让人激动,让人遐思,传说终归只是传说,数风流人物,却要看今日紫金人,不管是杨文广还是蛮王又何足道哉,紫金人在紫金山演绎的故事却不是传说,现在的紫金山已一跃成为特大型金矿,创下中国黄金行业七个全国之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属小企业,成了中国黄金行业的一匹"黑马"和中国矿业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吸引着中国矿业乃至全球矿业的目光。

在山的下面,是一片保护完好的红豆生态林,那里长有几百株的相思红豆树,一大片山林郁郁葱葱,不时可听叽啾鸟语、悠悠蝉鸣,而到了每年的七八月份撒满一地红艳艳相思豆,引人无限的思绪。此外还有龙井、一琴桥、燕子岩等胜境在等着你呢。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高瞻远瞩的紫金人,在开发紫金山的同时,没有忘记环境保护的责任,明确提出"把紫金山金铜矿建成全国环保模范矿山"的目标,坚持"企业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矿之初,他们就开始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在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规划实施"蓝天、绿地、净土、清水"系统工程,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等措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种草植树、"三废"治理等系列工作,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你看,山谷中、荒坡上、废渣场、尾矿库、生活区、生产区及道路两旁,乔、灌、花、草交叉生长,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处处绿树成荫、花草迭翠、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站在上千米的露采场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整个紫金山尽收眼底,眼前气势恢宏的露天采场、领先行业的采选工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雄伟壮观的环保大坝,令游客们大为赞叹!

"黄金有价,环保无价"。如今的紫金山,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矿山公园,紫金山也将由此成为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绿色"金山"

紫金山不愧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美丽的山,这座名副其实的金山,吸引着我们领略她独具神韵的奥秘。

 

3、金山独神韵

 

在紫金山开采之前,她以杭川第一名胜为荣。让我们翻开历代诗书史话,遥想当年景况。《县志》曰:紫金山美景如云,嶙峋天表,苍翠如画,游人终岁不绝。其间寺殿之宏敞,岩洞之幽深,孤峰绝壁之峻拔,千寻古木长松之乔荫,百尺连云飞瀑,卓尔奇观。曲涧流泉,翛然远韵。时而暖翠睛岚之杳霭,时而碧桃红杏之纷披,时而珍禽奇鸟之飞鸣,时而暮鼓晨钟之响答。凡在来游,俱有绝人寰之想。

中峰寺也叫紫金庵。明知府唐世济《宿金山寺似归宗上人》云:蓊蔚金山色,偏宜雨后看。冻云迷曲巘,飞瀑散林端。净界千花瞑,祗园万竹寒。春游初破屐,原不碍朝冠。空山夜阒寂,云卧冷匡床。斗室凝香霭,疏棂漏雪光。道心闲处见,僧腊定中长。行役吾将发,迟回意不忘。

五龙寺,其名从金山这巅高峭如削的五子峰(也叫五龙)而来,五龙上有一口井,称为龙井,若大旱之年祈雨时,就一定要往井里取水。紫金山开册大师大铭,号金谷,人称金谷和尚。幼年出家,在梅州白云深处学习佛教。嘉靖三年(1524年),34岁的金谷和尚单身到杭州登坛受戒,七年完戒后到建宁访名山,旋即返紫金山收徒建寺。二十九年(1550年)十月十一日动工建神光寺(后改称五龙寺),三十三年(1554年)建成,是紫金山第一座佛寺。全寺为上下两殿,东有龙泉阁,西有摘星楼,寺内陈列有二十四位诸天和十八尊罗汉。清知县史圜有诗赞之:紫金山寺瞥初开,应有神龙据此台。最是云深兼雾暗,恰当路转与峰回。灵湫绝顶昭潜伏,甘雨中田溯自来。奇境桃源都可共,东西宾主莫轻眙。

桃源洞位于五龙寺附近,明遗民、诗人刘坊有诗云:紫金山下桃源洞,泉树阴阴夹道遮。昨日乘鸾三岛去,满山开遍碧桃花。

麒麟殿位于麒麟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是紫金山最大的寺庙,正殿分下中下三栋,左右辅以楼阁、槛廊连缀,甍栋参差,红墙黄瓦,飞檐翘角,构成精美宫式建筑群。殿内有大小菩萨塑像百余尊。

紫金山上遍布是美景,史书称其庵之宏壮可观者有四,其景之奇杰堪赏者有三十九。难怪明知府徐一忠在《登金山步温春野韵》中赞叹:梵宫遥在翠微间,天畔凭阑俯万山。孤屿盘空双鹤下,危梯踏月一僧还。静听流水心无住,笑看浮云意不关。留得仙郎题彩笔,何因携手共跻攀。

 

 

五、点染入画成美景

 

1、双髻山:峻极凌霄汉

 

在上杭县东北40公里的白砂镇、蛟洋乡、溪口乡与新罗区大池的交界处, 有一山魏然挺立,远观则"重岗重岭,双峰挺秀,形如发髻,尖削似笔",号曰双髻山,亦名文笔峰。此山海拔1441米,高耸千尺,《顾志》云:"山有古刹,顶有清池,旁多岩洞嵬石,朝夕常缀岚雾,惟卓午方得揽其胜境"。而据《上杭县志》记载:双髻山"高耸千丈,峻戛云日,晴霄烟霁,晨起披览,云雾周衣,夏亦可裘。檐楹流露,经晨不觉。前有小墩阜,游人多拾石叠累其间,刹后石顶危蟠,四望近山如海舶上望海中之波浪。夜半候日出,绚烂吐彩,洵奇观也。冬日苦寒,住持僧入宿土仓中。"邑人华达璋(清举人)游此山时曾有诗描述:"峻极凌霄汉,云烟互荡摩。名山涵万象,古髻耸双螺。天气朝昏异,人游秋夏多。此山绕胜迹,欲住奈寒何?"早在明代,双髻山就被列入"闽西胜景名山,杭川古刹音堂"而闻名遐迩。

从山脚下的小山村沿古朴石阶拾级而上,两侧青松翠柏,郁郁葱葱。虫蝶不时在眼前掠过,偶尔调皮地停在你的头上、肩头,待你伸手时又翩然而去,不由人勾起童年往事。路侧林间泉水叮咚,如诉如怨,伴你一路前行,整个山林一片寂静,偶尔传来的鸟兽怪叫更添寂廖,使人有恍如隔世之感,为旅途增添了神秘色彩。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倾听着各种动物的交响鸣奏,顿使人心旷神怡。

行至半山,有一亭冀然立于山路之旁,名曰"观音亭",亭不高,石瓦石墙,古朴如山野民居,内供有观音大士塑像,青烟绕梁,恍入仙境。过往者进亭歇足,养神蓄劲,以续攀高山。

继续往上,在密林深中有一巨大天然石壁,中有裂缝,相传为"出米石" "盐米从中流出",数量与庙中僧尼和长客相等,满足供应"吃饱为止",不多也不少。要出米时,只要僧尼拜谒念道"天门开,地门开,出米石嘴快张开,请你把米流出来""雪白大米汩汩流出,足够众人当天食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长日久流出大米,因而双髻山古刹神秘更是名传四方,上山朝拜的香客与游人日益增多。主持僧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贪得无厌,有一天便叫一个和尚带着斧凿把出米石嘴凿大凿深,企盼出米又多又快,并且口中振振有词地念道"天门开,地门开,出米石嘴快张开,我要你流出米万袋。"结果却事与愿违,"出米石嘴不张开,从此盐米不再来"。如今,游客还可在出米石上依稀辨识斧凿的痕迹,轻叩紧锁千年的出米石,给人留下无限的启迪,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安常处顺,知足不辱,切勿贪得无厌。

走过了出米石,漫步曲径通幽的"桃源洞",经过彩虹般的"仙人桥",探寻大仙留下的"仙脚迹",令人美不胜收。品尝了"仙人井"水,琼浆玉液沁人心脾,使人疲惫顿消;在目不暇接之时,忽然豁然开朗,在高山之颠,松林掩映之下,一座寺庙建筑闯入眼帘。虽然没有阔大恢宏的铺排,没有令人仰视的高殿,但却与眼前的山水地势想契合,房屋依山形地势自然安排,从整体上看贯通一气,精致玲珑,仿佛不是一座寺院,而是一处高山园林,或是一座精致山村别居。从佛殿到僧房,一色乌瓦斜覆,飞檐高翘。蓝天碧树下,如巨大的飞鸟正展开翅膀欲飞身远去。庵门门楣上用篆书"福地名山"四字,古朴典雅,两旁有联云"日月肩边过,风云足下生"。富含哲理玄机,引人遐思,发人深省。门内香火鼎盛,木鱼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两旁则为僧房、客房。那房间少说也有十多间,大约可住五六十人。据说每年正月初,八方香客游人络绎而来,因寺院山高路远,很多便夜宿于此。

庙前有一天然湖,约有两亩见方,在高山之顶有如此宽阔湖水者,实为罕见,湖中遍植午时莲,每天中午竞放,状如金钱荷浮水,"夏秋满荷钱,观者醉入迷;采摘即复生。实为花中奇"。据当地民间传说,汀江处处有急流险滩,民船艄公要历经道道"鬼门关",常常造成人亡而船翻……这翻船的木头竟然会在双髻山的这个天然湖里浮出水面,当地村民说"双髻山天然湖是汀江水的泉眼",又有人说"山上寺庙建筑用材,全是天然湖浮出的木料,人们不必在山上乱砍滥伐,这是观音岩佛主的旨意……"这些传说更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庵后有一空旷之地,为观日台,"游客于鸡鸣时观日出,云霞绚彩,洵为奇观"(《上杭县志》)。虽无法一揽黄山泰山日出的壮观风采,但双髻山的日出却也不赖,使人心神俱醉。

古人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沐浴着满山雾岚攀上双髻之一的山顶。已是气喘如牛,大汗淋漓,爬上峰顶一米多高的巨石稍事休息,把被晨雾露水润湿的鞋袜放在石头上晾晒,坐石块上,一任山风拂脸,顿觉畅快无比,俯看近处四周,只见周围的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任你张开想像的翅膀,去想像它可能相似的物体,石头与石头之间则是碧绿的高山草甸,形态各异的岩石如一群在草地上行走的牛群,形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高山风景画,使人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据说以前这里曾是野生山羊的乐土。上山的香客游人常常会不期然与山羊们邂逅,或在山崖石壁之上与游人对视,或在峭壁上徜徉信步,全然不惧外来者。遥想那种人与羊中目相望的情景,不禁赞叹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这样的时光只能成为一种记忆了,人为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化,曾经的和谐也慢慢地烟消云散,不能不使人黯然。

极目远山则见群山铺展重重山脊,山野天空一片清明静冷。不时的鸟啼声随着山风催醒峰尖壑谷。山谷间不时腾起棉絮般团团白岚,漫上萋萋芳草、苍苍乔木,重冈复岭皆作一片白色。云散去,远山与天际衔成一条淡黑色地平线,纵目远近大小峰峦,似水墨山水,虽大画师亦难以描绘。

双髻山高峻挺拔,气势轩昂,活象一位忠诚的战士矗立在闽西上杭的东北方,天长地久的站在那里卫国护家。双髻山也以其光荣的革命历史载入闽西人民的斗争史册。在抗战阵亡将士廖海涛的遗像两边挂着一副对联:"闽杭谱中英烈士,双髻山上赤土魂"。原来,在廖海涛所指挥的闽西历次战役中,双髻山战斗最为闻名,那是闽西红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最后一年里进行的一次战斗。据有关史书记载:……敌人败得很惨,横七竖八地堆满尸体二百多具,丢下许多枪支弹药,剩下的残兵败将仓皇逃窜。双髻山这一仗打了一整天,我方十多位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山上的赤土。他们的美名永垂青史,他们与双髻山赤土共存,与日月同辉!

山水永存而人却不常暇,做了一回探幽之士,转寻旧路下山,天上稀稀疏疏地飘起了细雨,烟云相润,山色,引颈回望双髻,壮观雄伟,引人流连。

 

2、茫荡洋:最怜碧幛入云平

 

茫荡洋遍地是故事,生龙口、倒插竹子、仙人足迹,还有存于历史中的上杭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英雄李宗政起义。当然故事之外,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茫荡洋的自然风光。

茫荡洋位于上杭县太拔乡与永定县虎岗乡、堂堡乡交界处。民国《上杭县志》称:"茫荡洋山巍峨奔驶,博大雄峻,离县治九十里,径途崭绝,人迹罕至。"茫荡洋海拔1447.2米,四周绵延百里。从太拔乡寨背山村,沿着蜿蜒古道拾级而上,峰回路转,怪石嶙峋,千屏万障,绵延起伏;树木森郁,古藤缠绕,奇花异草,佳木葱茏;溪随山转,腾空飞瀑,手摘云雾,宛若仙境。登上山顶,峭拔入云天,一览众山小。

茫荡洋,当地人称为懵懂洋。这是因为人一旦到了茫荡洋的大山之中,就仿佛置身在茫茫荡荡的大洋之中,不知不觉会产生神奇难测,懵然无知的感觉,使人失去方向感,在山中转来转去而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进入茫荡洋非得有当地熟悉地形的向导不可,不然就真得身陷茫茫荡荡之中了。茫荡洋方圆几十公里,据当地老人说大山之中有九十九个馒头峰,山形各异,纷然森列,无边无际;九十九墩生龙口,穴留古忏,云缠雾锁,迷迷茫茫。稍不留心,就会陷入"八阵图"中,迷失方向,无路可出。若非风和丽日,确实难识庐山真面。这里,春天山青草绿,杜鹃火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夏天杨梅红透,倒竹翠绿,百合盛开,凉风习习;秋天萱花满山,野果飘香,鸟肥兽壮,天高气爽;冬天腊梅怒放,偶尔见雪,银妆素裹,宛然北国。山的灵性在于水,山顶上有汩汩流淌的细流,有潜入于岩的冷泉,细流冷泉汇成小溪,溪水清晰透明,清甜可口,据专家说,水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溪水流入寨背山,是黄潭河的支流儒溪的源头。云深林密的茫茫大山之中,是华南虎的栖息地之一,也是云豹、山羊、山鹿、野猪、蟒蛇的游乐场,鹧鸪、雉鸡、山鸡、竹鸡、山鹰的栖息地,是天然的动物园。

茫荡洋山顶分为三个洋,即三洋、二洋和头洋。三洋是茫荡洋的入口处,太拔去虎岗的山道从这里经过,矮松连片,杨梅遍野,石砌古道蜿蜒而去,小桥古亭依然屹立,溪中鱼儿嬉戏,一点不畏生人,人在其中犹如花港观鱼。清末,美国传教士卫英士曾在这里建房避暑。二洋面积最为宽阔,有十几平方公里,芳草萋萋,蝴蝶纷飞。齐腰深的青草,一岁一荣枯,年长月久好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人在上面行走还有跫然回音。这是一片沃土,因为不仅水足草丰,而且在冬天干燥季节经常燃起野火,将枯草化为灰烬,成为来年丰厚的养料。过去曾有人开荒垦植,终因山高水冷有种无收。小溪中石桶、石勺大小不一,仙人脚迹清晰可鉴。二洋与头洋之间有严姓坟墓一座,墓前天池阔数百平方米。曾建有寺院,遗迹尚存,真是"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头洋翠竹丛生,密密麻麻,微风吹过,碧波荡漾。这里的竹子因生长在高海拔的山上,竹竿细瘦,竿高4~5米,竹叶细密,竹须不象一般竹子往上伸展而是向下垂立,因而形成了茫荡的一大奇观--竹倒生,俗称"倒插竹子"。石壁上刻有文字,形似古籀,游人莫能识。

茫荡洋的胜迹很多,除倒插竹子、寨墙、寨门外,还有王母点兵、仙人足迹、仙人餐厅、锅子岽、风车口、仙水洋、天门等等。每一处胜迹都有一个传奇、美丽、动人的故事,给茫茫大山更添几分钟秘。先讲讲生龙口(即吉壤,传说中的某处一般是指洞穴,里面布置豪华、衣食无忧的仙境,平常人无法知晓,只有有福之人才能在此享受)的故事。据说,在茫荡洋有九十九墩生龙口。有一天,爷儿俩在此放牛,突然之间从一个洞穴传来了仙乐之声,甚为动听。爷爷觉得奇怪,便让孙子在原地等待,自己循声而去,结果一去不复返。等了许久,孩子见爷爷还不出来,一下慌得大哭。这时,来了一位发须皆白的老公公,对孩子说:孩子,你是要荣华富贵,还是要爷爷?孩子不假思索地说:我要爷爷,我要爷爷!”“好,孩子。你爷爷马上就会回来。老公公完就不见了。果然,一会儿爷爷出现了,他走到孩子跟前,说:傻孩子,爷爷有什么好?爷爷在里面可快乐了,你在家里也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孩子说:不要,不要,我就要爷爷。爷爷知道自己发现的是生龙口,于是不再说破,就随手折下一棵小竹子,倒插在洞穴入口处,以作记号。第二天,爷爷又带着孙子来山上放牛,当他迫不急待地往头一天做记号处跑去的时候,发现根本就找不到洞穴了,因为在那周围都已长满倒插竹子,生龙口再也找不到了。茫荡洋还是仙人游乐的地方,据说在大山之中至今还有仙人足迹、仙人餐厅,游人来到那里,都要对对足印,座座仙椅,以沾染些仙气。

高耸峻拔,宽广博大的茫荡洋曾经是农民起义的发源地和根据地。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上杭县自然灾害频仍,来价飞涨,民不聊生。然而官府照样逼收赋税,地主照样逼交租债,豪强乘机残暴掠夺侵人田产,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相聚将为乱"。寨背山村民李宗政联络山背人阙永华一起举旗起义,由于参加起义的都是白民(平民),他们仿效东汉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称起义军为"白眉军"。他们反对豪强掠夺,严惩贪官污史,深得农民拥护,队伍迅速壮大。白眉军从寨背山向县城进发,一举攻下上杭县城。汀州卫闻报惊恐不安,不敢轻举妄动。此事震动省城,派出都指挥使司丁泉赶往上杭。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退出县城,撤回根据地寨背山、张芬岽、石马崎一带固守。白眉军声势日大,根据地日益巩固。天顺五年(1463),巡按御史伍骥奉命督剿,先"谕以祸福",力劝就抚投降,李宗政识破阴谋,仍固守根据地坚持斗争。伍随即派丁泉率部进攻,丁部绕道进击,烧掉山寨,起义军伤亡甚大,丁泉自以为得计,孤军深入,当进入丁字寨伏击圈时,起义军全军出击,官军措手不及,死伤无数,丁泉也命丧黄泉。伍骥随后调集兵力,亲自督战,白眉军打退了官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后,终因众寡悬殊,被镇压下去了,李宗政不幸被俘,同年在县城英勇就义。当地老百姓为纪念上杭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英雄,在张芬村的北坑自然村口栽下一株榕树,古榕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茫荡洋山麓村子里的老人们说,每当风雨如晦的夜晚总能听到人喊马嘶的冲杀声,他们会虔诚地对孩子们说:"这是宗政爷爷和官府狗腿子搏斗冲杀的声音,宗政爷爷还在茫荡洋。"笔者在寨背山、茫荡洋、石马崎、丁字寨等地曾亲见过当年白眉军所修筑的石砌寨墙、寨门,丁字寨中有一个石洞,可容数十人,据说是李宗政的"议事厅",而石马崎的"铁扇关"寨门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曾向黄岩顶上行,最怜碧幛入云平。穴留古忏峰森立,地著神灵竹倒生。邃谷从来人绝迹,摩崖应待我题名。与君犹作宦游客,归去终期事耦耕。这是清进士上杭中都人丘嘉穗写给他的好友刘蔚文的一首诗。诗中除盛赞茫荡洋的雄峻巍峨,神妙奇特外,还毫不吝啬地表示出对茫荡洋的钟爱之情。我想只要你到过茫荡洋,也一定有如此之感。

 

                        3、圆通山:暗露湿苍苔

 

在上杭县珊瑚乡有座山,名为圆通山,海拔千余米,形如巨桶,旧时文人会意取名"圆桶山",后谐音带禅意称"圆通山"

明成化年间,进士九一僧人在此开山创业,后来,又有清朝光绪年间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退隐在此,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与旖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为上杭、长汀、武平等周边县市的释迦牟尼弟子的旅游朝拜圣地。

自珊瑚乡华竹村出发登山,沿盘山公路而上,沿途风光旖旎,林木葱郁,清泉淙淙,像在观赏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有镶嵌在峭壁上,落差160米的杨梅山水电站;有飞流直泻的马尾瀑布;有或蹲或踞,欲飞欲跃,形态各异的奇岩怪石;有浓郁封闭的松树林和高耸入云的千年古树;有半山峡谷中的人工湖--杨梅山水库等;无不引人入胜。

杨梅山水坝长116米,高39米,顶宽5米。伫立在大坝顶部放眼望去,只见山风吹皱一湖绿水,平展如毯,半白半绿,深邃似海。岸边垂钓渔翁悠然自得,山上绿树繁花交相辉映。走上坝顶,史见瀑流飞泻,水气弥漫,视线随瀑而下,一脉永不歇息的生命在奔腾,在昭示其青春的的活力,顿觉心房透亮,豪情满怀,瀑外一虹飞架,随阳光明晦、水气浓疏而时艳时敛,宛若仙境。水库于1979年冬天动工兴建,400名官庄(当时珊瑚乡属官庄公社)儿女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日夜奋战在深山峡谷之中,奏响一曲曲开拓者之歌,仅用两年两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座库容为百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300亩的水库,随后又利用水力发电,建成225千瓦的杨梅山电站。

过杨梅山水库大坝沿着公路再往上,走不了多久远远便望见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丹墙映碧瓦,绿树掩宫观,四周烟雾缠绕,真似天府神阙,让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圆通寺。圆通寺海拔740米,前有黄梅山,后靠圆通顶,左右群山相拥,涓涓山泉汇进圆通湖然后再流向杨梅山水库。进口处有数十亩大的练兵场、九一祖师坛、六角亭等景点。缓步来到圆通寺,只见殿堂宽敞、香烟缭绕、神灯长明,木鱼笃笃、金钟叮叮,令人恍若置身于仙境,世俗的一切烦恼皆抛于脑后;据寺院住持介绍:圆通寺藏经阁有各类藏书12000余册,它是圆通山开发的历史见证。

明朝成化六年(1470),宗鉴和尚在这里建寺庙并命名为圆通寺。明末清初,曾经考取明朝进士,做过明朝官员的江南人士九一(不知其俗名和籍贯),在遭受到国破家亡的惨变后,祝发出家成为临济宗僧人,九一和尚于清朝顺治七年(1650)来到圆通山,他阐扬佛理,广布功德,四方僧徒云集,最多时"饭僧数百众"(清乾隆《上杭县志》)。九一和尚修筑了十分壮观的宝殿层楼,华堂宽敞,菩萨林立;创建了泗州亭、洗月池、白拂泉、犁云亭、七星岗、佛子水诸多胜地;开垦了寺庙周围百余良田,种植稻谷和经济作物;山中所产"圆通茶"是茶中珍品。"食在圆通山,玩在紫金山"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后,九一和尚的徒弟幻机法师和半石堂头及来自江西汉仙岩静室的羽坪上都是圆通寺的高僧,这里成了闽西、粤东、赣南的著名丛林。

明朝遗民,与九一和尚一样对清朝有国仇家恨的杭籍著名诗人刘坊(别号鳌石,著作有《三才指掌》、《八家翼》、《前八家》、《古诗盼》、《天潮阁集》等)于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岁1680)、二十年(辛西岁·1681)两次来到圆通寺,写下《黄梅山拜九一和尚塔兼呈其法嗣幻机大师二首》和《辛酉季夏避暑圆通寺四首》等诗。表达了诗人对九一和尚的敬仰爱慕以及对圆通寺自然风光和寺庙建筑的赞赏喜爱。

历史走到清末,同治三年(1864),寺殿被太平军烧毁,光绪三年(1876)珊瑚乡的胡、陈两姓群众集资修复后堂,光绪六年(1879)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上杭石砌人钟宝三捐资修复前堂。光绪九年(1883),不满官场尔虞我诈的汀邵福宁各镇总兵钟宝三辞职返乡,隐居圆通山带发修行,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也留下了不少的传奇故事。钟宝山在任提督时,原配夫人病故,治丧期间,热闹非凡,百官奔丧,烛礼成山;丧事毕,钟提督面对万两烛礼白银,看出人间势利,便奋笔疾书一纸"锦囊",密封授予管家,吩咐道:"待我钟某人升天之日,拆开悬挂之,切记勿误。"同时叫管家将全部烛礼银两运回家乡上杭,资助慈善事业。钟提督退隐圆通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钟宝三73岁时在佛堂盘腿伏案升天,老方丈为他设置"升天灵堂",超度佛事七天七夜,其间除钟宝山宗亲和四方善男信女外,未见官府一士一卒登场吊唁,在第七天午后,老方丈虔诚地从灵堂神台上取下当年老管家背地里叫他保存的"锦囊",这是一个油纸捆扎的纸卷,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副正楷对联,写着:"夫人死百官临门,将军亡一卒不至。"老方丈感慨万千,交代该对联作为寺院宝藏留下,并刻在门柱上警示世人。被时人称为"近代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广东大埔范荑香女士有《赠钟军门》诗:"一代勋名百战身,今朝了悟脱红尘。青天欲广西方佛,选到皇家柱石臣"。至今仍传说在祥云瑞气的日子里,可见金顶佛光,在殿前大柱上,留有退隐在此的清朝光绪年间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的"锦囊"墨宝,那铁画银钩的犀利笔锋,无情地刺向炎凉世态。

我们还在为钟宝山的故事嘘唏不止,一边随着住持来到厢房,走在仄仄的楼梯上,我们的脚似乎在与历史的回音碰撞,凭栏远眺,对面九弯岭上,就是泗洲亭、雷音寺、象坪、浇月池、拂子水、冷石泉等著名的九寺八刹三十六景,可惜被岁月的风云淹没、剥离,只能想像当时的繁盛景象。住持的盛情难却,在他住处小坐,为我们泡上一壶著名的圆通茶,看着汤色碧绿、香味醇厚的圆通茶,喉咙痒痒的,喝起来更是沁人心脾。老住持跟我们娓娓道来圆通茶的传奇,由于钟宝三与同僚、上司相处,有悖官场"圆通"之道。是时,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广施虐政,鱼肉百姓,怨声载道,钟宝三独善其身倒也罢了,偏偏心直口直,直面相劝那以腐败为日常工作的总督巡抚,最终落得罢官归田的结局。尽管翌年朝廷昭雪钟宝三的冤情,并委任钟宝三为汀漳道总兵,但他最终看破红尘,退隐圆通山,从此一位叱咤风云的战将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远离了金戈铁马,抛弃了功名利禄,潜下心来,参禅悟佛,修圆通之气,在山上品茶读书作文,闲暇时著起了《圆通茶经》,从此圆通茶远近著名。相传乾隆皇帝到此饱览圆通山风光后,累得两眼昏花,气喘吁吁,坐下休憩,有僧把茶献上,皇帝啜饮之下,顿时容光焕发,精神饱满,连呼好茶,遂下旨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供皇家享用,使圆通茶更是声名远播。

就在圆通寺的东侧,有14间泥木结构的两层瓦房,这是当年知青的集体宿舍楼,当地人称"知青楼"。在二楼的廊柱上还挂着一盏知青留下的"煤油灯",楼前有片当年知青栽下的杜仲林,长势很好,其中有棵"孪生杜仲"号称圆通山上的"杜仲王"。在一楼楼梯口有一辆废弃多年的农用拖拉机,虽已是残钢废铁,却仍在提醒着后人不能忘却30多年前"上山下乡"的火热岁月。据介绍,当时上杭县城到珊瑚的公路还没开通,这辆农用拖拉机由县城沿汀江用船运载到珊瑚鲤子湖渡口,然后拆散零件由知青扛到圆通山再组装而成。这是官庄乡(当时珊瑚属官庄乡管辖)的第一部拖拉机,吸引了周边的许多群众前来参观。在1973--1982年期间,在圆通山设立知青农场,前后有来自厦门、上杭城区及本地的知青共70多人,成为闽西最大的知青点之一。知青在山上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复垦农田,种茶植果,还栽培了田七、罗汉果、杜仲等珍贵药材,使这片蛮荒之地一时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场。当年的一些知青,如今已经成长为企业家、大学教授、政府官员,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

站在圆通寺门环望,九寺八刹三十六景,难觅当年的光景。风中,禅钟悠远古朴,眼前,稻浪碧波如毯,令人有如置身于桃花源的感觉。在圆通茶的清香中,我们踏上了下山的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一介俗徒,是不能悟彻"圆通"之禅意的,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做到"圆通"人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风十里,我在上杭生态绿旅游路线等你
说说上杭县的来历
【客家寻根】源流杭邑我家先
福建---龙岩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跟着诗联游龙岩(共三辑)[诗联]
中华诗词学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