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古刹祥云庵
    2013年5月9日,多云。独驾四驱,行走大山深处,至明代古刹祥云庵,找寻明末皇太子朱慈烺历史迷踪。

    祥云庵,位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金山办事金丰村深山密林之中,始建时间不详,然寺存碑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有善信施田,由此推及建庵时间应是更早,当有500年历史。祥云庵虽小,然史上曾因两事而闻名,一为清初,住持奯山大和尚暗传为南隐明末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圆寂后葬于庵后侧,修有墓塔供人朝瞻;二在民国初年,该寺为梅州二大比丘尼庵之一。相传惭愧祖师,先此结茅,后创灵光寺,故祥云庵有“小阴那”之称。原庵为土木结构,已破败,2008年千佛塔寺接管,拆除重建,作为静修场所,更名为“祥云禅寺”。
    从金丰村道左拐,行约五里许,至祥云庵山门,门联“祥云福荫清风引路跨仙境,林木生辉鸟语迎人报喜声”。跨入山门,渐入佳境,行约六百米,至祥云庵。但见祥云庵,位于山窝之中,半山而筑,三面青山环绕,树木葱笼,正面层峦叠翠,一目十里,远离喧嚣闹市,超凡脱俗,深藏幽静山谷,木鱼声声。庵寺为2008年原址新建,为两堂四横结构,红墙灰瓦,石质门窗。正殿石柱抬梁,雕梁画栋,供奉惭愧祖师,后有三宝座像,左右为观音及地藏座像,一如佛家道场般布局。左右四排横屋为静修室、禅房、接待室及斋堂等。殿后有化胎,半月形状,水泥铺设。庵左侧有百年橄榄树,根部周长一米,树干挺直,枝繁叶茂,一片阴凉。庵右侧山涧有涓涓泉水,安放灵济龙王古碑神位,其后有棵古树,攀壁而上,盘石而长,其根、其干、其枝之状,神似腾龙。
    祥云庵风雨五百年,日月有序,世事无常,庵留印记深刻,寺藏古物无多。经2008年拆解重建,陈物古迹所剩无几,四百余年古钟一口、古碑七块及明末崇桢皇太子朱慈烺之墓塔,承载祥云庵非凡之事。
    庵存古钟一口,据钟体铭文显示,铸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为程乡县(今梅州)紫云山……。钟体形态古拙,色泽沉稳,铭文记载名属、年代及捐者。此钟文革时期遭砸,肩部留下砸洞,所幸钟体未裂,除砸口外,周身尚是完好,真是风雨五百我犹在,肩部砸口记凡尘。
    祥云庵留存古石碑七块,计有:明崇桢十一年(1638年)立“祥云庵义置佛庄碑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真愧比丘记略碑”及“为总持师祖从立当会碑”、清康熙壬午年(1702)立等碑。碑刻记述祥云庵重修扩建外,亦有田租奉粮之事,
    祥云庵有明末太子朱慈烺住庵之说。据《明史》载“太子慈烺,庄烈帝第一子。崇祯二年二月生,三月二日立为皇太子。……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明末太子究竟命飘何方,正史不明,然经种种史迹及梅州民间传说表明,太子与梅州灵光寺及祥云庵有关。
    话说明末崇桢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崇桢皇帝煤山自尽,太子朱慈烺被羁押,后吴三桂联合清军入关,李自成军大败,太子乘乱逃脱,然无藏身之处,危急之际得程乡(今梅州)人氏、翰林院编修、太子老师李士淳携带逃离京城,一路南下,至老师家乡程乡县,隐姓埋名,暂避灵光寺。寺前小歇石,李二淳提诗曰“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原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诗中勉励太子韬光养晦,安心读书,静待时局,反清复明。后见清朝政权日益稳固,无力反清,复明无望,太子在灵光寺剃度出家,法号奯山,习经参禅,初时难抑凡心,感叹宿命轮回,写下《题阴那山五指峰》七绝二首“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天画棋盘星作子,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足见太子心有不甘及无奈之情。太子生性聪慧,佛诣高深,30余岁尊为大和尚,民间俗称太子菩萨。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奯山举行太阳生日祭祀仪式,实则纪念其父忌日,此太阳生日作为民俗在粤东及闽浙沿海一带流传至今。为避清权暗查,奯山和尚带
徒慧日至祥云庵安身,1685年封慧日和尚为住持,随后奯山和尚朱慈烺经广州报资寺,远游交趾(今越南),传教临济宗,后复返至报资寺,遽尔圆寂,其骸由真愧和尚前往迎归祥云庵,葬于庵之左侧。其墓形制简单,由石头镶砌而成,占地不多,保存完整,墓碑文字经岁月侵蚀,已经风化,字迹难辨。有道是:一方净土埋太子,尘埃落定留迷踪,莫道生前荣与贵,风雨过后土一堆。
    慧日法师晚年时,为免祖师奯山和尚事迹湮灭无闻,请人撰写并刻碑《真愧比丘记略碑》,其碑主要为保障祖宗坟墓尝田所立,其中所及明太子朱慈烺记述为“祥云庵僧慧日,别号真愧者,与予交游久深,爱其三戒受持,六根清净,谈经法秩秩有条,说业因凿凿可据。一日,过访盘桓,殷勤留宿,灯光下,前席向予曰:僧今七十有五,肌日癯,病日加,莫知旦夕,生平事未对人言,人亦无有知之者。敬悉陈子居士之前:僧马姓,祖居平远义田郡之长田乡礤上,世族亦颇蕃衍,惜予幼失怙恃,将甫九龄,投拜山大和尚座下为孙,追随踯躅,几历风波。阅年二十有六,谬为师所吹嘘,命住持祥云庵,未几,师游交趾矣。彼时荒凉寂寞,粥不继,殿堂栋折榱崩,每嗟风雨飘摇,即思重建,恨力有不逮,且子食急而子居缓。山下田数亩,荒者垦而辟之,狭者锄而广之。居数年,暂无枵腹之虞。俗卜日建庵,重整梵宇,无何福薄缘浅。师自海旋,寓羊城报资寺,遽尔圆寂,讣至随往运其骸归葬庵之左侧焉。延至四十有二始鸠工,庀材而更新之,总计费用百有余金,所募而得者仅十之一二,余皆己所铢积。”
    祥云庵,静处无边仙境,挺立参天古木,木鱼声声,梵音阵阵,可谓风水宝地。若解太子迷踪,可补《明史》“太子不知所终”之缺,祥云庵亦或可成旅游热点。(图文/何日胜)

祥云庵与明朝太子和尚墓塔

祥云庵座落于梅县城东镇书坑村的深山之中,人称“小阴那”,离城约8公里。始建时间不详,该寺墙上碑文记载明嘉靖年间已有善信施田给该寺,说明此寺在明代已存在。祥云寺因两件事而闻名于世:一是清初,该寺住持为明末崇祯太子、“ 
山大和尚”朱慈烺,圆寂后修有墓塔供人朝瞻;二是民国初年,该寺是梅州二大比丘尼庵之一。
    关于太子和尚住庵之说,见于该寺大殿右侧墙上镶嵌的《真愧比丘记略碑》上,其碑主要是为保障祖宗坟墓尝田所立,其中关于明太子朱慈烺的记述如下:
    “祥云庵僧慧日,别号真愧者,与予交游久深,爱其三戒受持,六根清净,谈经法秩秩有条,说业因凿凿可据。一日,过访盘桓,殷勤留宿,灯光下,前席向予曰:僧今七十有五,肌日癯,病日加,莫知旦夕,生平事未对人言,人亦无有知之者。敬悉陈子居士之前:僧马姓,祖居平远义田郡之长田乡礤上,世族亦颇蕃衍,惜予幼失怙恃,将甫九龄,投拜
山大和尚座下为孙,追随踯躅,几历风波。阅年二十有六,谬为师所吹嘘,命住持祥云庵,未几,师游交趾矣。彼时荒凉寂寞,
粥不继,殿堂栋折榱崩,每嗟风雨飘摇,即思重建,恨力有不逮,且子食急而子居缓。山下田数亩,荒者垦而辟之,狭者锄而广之。居数年,暂无枵腹之虞。俗卜日建庵,重整梵宇,无何福薄缘浅。师自海旋,寓羊城报资寺,遽尔圆寂,讣至随往运其骸归葬庵之左侧焉。延至四十有二始鸠工,庀材而更新之,总计费用百有余金,所募而得者仅十之一二,余皆己所铢积。”
    祥云庵是著名的客家寺院,而在所的官方史志里均无记载,据朱纪敦《祥云庵及崇祯太子墓存疑》一文里说:“现存的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中‘寺观’部分未提到祥云庵,从温仲和在书中引用的材料可知,他以葛三阳、刘广、王之正、文晟等人编撰的《程乡县志》和《嘉应州志》为依据。其中最早的本子是‘葛志’。葛三阳是清初顺治朝程乡县令,从李二何写的《程乡县志序》(见《李二何先生文存》)可知,李二何也参与葛志的修撰,并经他终审定稿。晚清温仲和主修的《光绪嘉应州志》未收入祥云庵,显然是因前代各家志书的‘寺观’中未收入祥云庵。而康熙时刘广聪、乾隆时王之正及后来的文晟在修志时又以葛志为依据。所以各家志书未提及祥云庵显然是源于最早的葛志不提祥云庵。葛志是李二何参与修撰的,崇祯太子削发为僧后隐居该庵,李二何是当事人,是知情者,为了保守秘密,不暴露太子的隐居地,以便更好地保护太子的安全。这显然是李二何等人修葛志时避而不提祥云庵的原因。否则,难以解释各家志书的‘寺观’部分何以会漏掉‘小阴那’这座如此重要的名山古刹。”
    祥云庵在民国初转住尼众,解放初又再住僧众直到现在。祥云庵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香港余捷庆、陈梅冰夫妇捐巨资重修。“
山大和尚”的佛塔重建在庵顶左上方,常有游人慕名而来凭吊这位明朝末代太子。

    梅州祥云庵碑记破解崇祯太子下落悬案 (图)

                                  

  摘要:广东梅州祥云庵内一座立于雍正十二年的《真愧比丘纪略碑》记载,一位奯山和尚出家后云游四海,圆寂于羊城报资寺(光孝寺),后又其徒孙真愧和尚前往迎归,葬于祥云庵左侧。通过对奯山和尚出家缘由,文献记载和墓葬状况的深入研究和考证,其真实身份可能就是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都后,由原籍梅县松口的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李士淳带返乡避难,在灵光寺剃发为僧,后住祥云庵的崇祯太子朱慈烺。

SummaryXiangyun hut is located in Me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In Xiangyun hut, there is a stone tablet which was built in 1734ad (12th year of Yong Zhe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n the stone tablet, a man whose dharma name called Huoshan went travelling around the country after he became a monk. He passed away in Baozi temple (Guangxiao temple) in Guangzhou. After his parinirvana, his disciple’s disciple—monk Zhenhui, took him back and buried him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Xiangyun hut. Through intensive research on some related literature records, the reason why the man decided to be a monk and the evidence of his grave,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is man’s real identity is prince imperial Chong Zhen--Zhu Cilang. After Li Zicheng captured Beijing (the capital city of Qing dynasty) in 1644ad, Prince Chong Zhen’s teacher Li Shichun, who worked as a redactor in Hanling Academy,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for guarding him. They took refuge in Li Shichun’s hometown—Songkou, Meizhou. Then Prince Chong Zheng became a monk in Lingguang temple and move to in Xiangyun hut to settle down. 

关键词:崇祯太子  奯山和尚  李士淳  《真愧比丘纪略碑》

公元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3月17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围攻京城。3月18日晚,起义军从紫禁城彰义门入。“帝出宫,登煤山,忘烽火彻天,……徘徊久之,归乾清宫,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田弘遇第。……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明史》)此后,朝廷崩溃。

二十九日,“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诘旦,太子,二王西走。” 《明史》)《明史》对崇祯太子的下落有这样的记载:“太子慈烺,庄烈帝第一子。崇祯二年二月生,三月二日立为皇太子。十年预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十五年正月开讲……时太子年十四,仪明岁选婚……既而以寇警暂停。……及贼败西走,太子不知所终。”

经过了明清更迭的大动荡,崇祯太子下落不明。根据《国寿录·崇祯太子》(明查继佐著)和《甲申传信录》(明钱甹著)等书的观点认为太子最终被清廷抓获,然后遇害。太子踪迹于清朝初期出行过几次,难辨真假,很多人受到株连被杀。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有关崇祯太子下落的话题才渐渐平息。崇祯太子到底飘零何处,成为明末清初一大历史悬案。

一、二何受命于危难之际,太子苟全性命于乱世

明室倾覆之际,李士淳与一些官员为大顺军所执,遭受四夹毒刑,逼其归顺,李士淳宁死不受其官职。李士淳(字二何),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在广东梅县松口。李二何于万历己酉中解元,崇祯戊辰中进士,曾为山西翼城、曲沃县令,后授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即教太子读书的老师)。据《程乡县志》(清康熙年三十年刘广聪编)记载,二何“逆闯陷京,备受五刑,不污伪命,潜身回里”。据说,李士淳乘守卒疏忽之机,脱身出来,秘密携太子从京城回家乡。沿途经过诸多波折,为避开清兵追捕,跋涉千里,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奔赴南尊故乡。

李二何回乡之后,他怀着效忠祖国,反清复明的事业而奔忙,与赖其肖、罗万杰、谢志汴等志土,秘密策划在松口起兵,郭之奇上奏疏于明永历帝(南明永历帝朱由榔1646年在广东肇庆登基,在位16年。)云:“潮郡衣带漳泉,趾相错也。......据阳江知县饶章禀报,则镇守惠潮原伯臣郝尚久反正有日,辅臣黄士俊、刑贰臣黄广辅起义于广,铨贰臣李士淳、佥宪臣罗万杰、赖其肖、兵科都臣谢元汴起义于潮。但得诏蜡相通,修茅敌忾,其一呼万应也”。李二何反清复明之事从中可见。

李士淳也曾在其书楼留下刻石诗《元魁楼书愤》“东山何处最崔巍?狮象滩前浪滚雷。石破天惊奯客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五又重回”。可见,李士淳树立起复兴明朝大旗,号召各路勤王之师,旨在扶持太子登基,以图恢复大明江山。

大约是在桂王最后覆灭的康熙元年(1662)以后,李士淳看到反清复明的大势已去,由于形势严峻,二何力劝太子出家,太子为了保命,只好落发为僧。二何也隐居山中,息影林泉。

二、太子隐姓埋名,化身奯山和尚

李士淳曾在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为梅州阴那山写志不辞辛劳,翻阅史料,游遍阴那景点,编写成《阴那山志》,是阴那山灵光寺一部“大藏经”,为山门之

宝。清光绪《阴那山志》记载有《题阴那山五指峰》七绝诗二首:

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

天画棋盘星作字,指弹日月照将军。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声迅耳闻。

据考证,原书中刊有这两首诗的页面已遗失,只在《阴那山志》的目录中有《题阴那山五指峰》奯山和尚的记载。

奯音豁。空大也。又目动也。上为“大”,下为“岁”。奯山和尚,如此令人瞩目的名字,其中是否隐含着什么?他与李士淳有何关系?它是否就是太子隐姓埋名所用的法号呢?

崇祯太子出家后住于阴那山圣寿寺(据说二何将此改名为“紫殿”),暗中立下先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行臣子之礼,亲撰殿中楹联云:“黄鹤楼上,物换星移,但留水碧山青,再至吕仙逢旧主;白鹤洞中,春回秋去,又见花开子结,重来学士认前身。”联中二何以“吕仙”和“学士”自比,“旧主”暗指明太子朱慈烺。

灵光寺,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为灵光寺。其就位于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米处。

以后人们把太子称为“太子菩萨”或是“稗子菩萨”(稗子草是生长在田间,酷似水稻而又比水稻生长更为茂盛的一种杂草,是农民见之必根除的害草)。每年三月十八日“太子菩萨”就要“出行”,由和尚挑着游乡化缘,赐符除害,其意为除稗草,其实是暗示明朝亡国之忌日。

每年夏历三月十九日他们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诡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至今仍被梅县客家人定为节日。每逢此日,各家各户都焚香点烛,供奉斋盘,向东跪拜并要在家炒面条。这个民俗流传至今,过去人们并不知其来历,原来三月十九日正是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的日子。

祥云庵堂内一块座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真愧比丘纪略碑》所记载“祥云庵僧慧日别号真愧者,与予交游久,深爱其三戒受持,六根清净。”《真愧比丘纪略碑》是当地一位与真愧和尚深交的文人饶渠所撰写的。

祥云庵座落于梅州金山镇金丰村,叠翠层峦,群山环抱。相传惭愧祖师潘了拳最先来此结茅,后为风雨所摧,时见祥云飘向阴那山,遂再开创灵光寺,故祥云庵有小阴那之称。

《真愧比丘纪略碑》记述:灯光下,前席向予曰:‘僧今七十有五,肌日癯,病日加,莫知旦夕。生平事未对人言,亦无知之者,敬悉陈于居士之前:僧,马姓,祖居平远县义田都之长田乡磜上,世族亦颇蕃衍。惜于幼失怙恃,甫九龄,投奔奯山大和尚座下为孙。追随踯躅,几历风波。阅年二十有六,谬为师所吹嘘,命主持祥云庵。未几,师游交趾矣’。

慧日和尚九岁就投奔奯山和尚,可是从来未向旁人透露此事,直到七十五岁,生命垂危时,才将此事告之自己好友饶渠。平常的佛门传承之事为何要如此保密?由此可见,奯山和尚有着非同寻常,不可告人的身份。

慧日和尚二十六岁时,奯山和尚已是年近花甲,命慧日和尚主持祥云庵,自己则游交趾矣。至于游交趾目的,碑文未详述。此次奯山和尚游交趾,据分析,是一次带有政治目的的活动。明末北京失陷后朱姓宗室在南方建立起来诸政权,史称南明政权。南明政权共经历六位帝王,可都在清朝统治的环境下一一覆亡,前后共历十八年。交趾,指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以南至今越南北部的地方,其中包括桂王永历政权的主要地域及大批明代遗民的隐匿之所。奯山和尚此次前来,实质上是为了追踪大明王朝无力回天的尾音。

当时形势下,太子身份不宜公开,所以其留下能证明奯山和尚是太子的物证极少。根据多方面的调查,考证,总结以下几方面证实奯山和尚的真实身份是太子:

1、从民间风俗中可知,太子的出家地点是在阴那山灵光寺,这和奯山和尚题诗时所在的地点正好吻合;

2、李士淳在自己的诗句和著作中都提到奯山和尚,可见,他与奯山和尚有密切的关系;

3、上文提到李士淳在书楼留下的石刻诗《元魁楼书愤》“石破天惊奯客至,披肝沥胆紫宸开。赵云阿斗肩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由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历史背景和炽热感情可看出,此时正值李士淳反清复明的好时机,所以他意气风发,在松口元愧塔大会群英。“ 奯客”也就是指奯山和尚,他的突然出现如石破天惊,举座肃穆。李二何在颈联用“赵云救孤”、“仁贵护主”的典故,以赵子龙、薛仁贵自比,暗喻奯山和尚的身份非同一般。在反清复明的形势下,一位和尚的神秘出现可以“披肝沥胆紫宸开”,其与当时太子不可告人的身份和迫切恢复明朝,一统天下的决心恰好吻合。

4、根据《真愧比丘纪略碑》碑文的记载,奯山和尚晚年游交趾,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是一般和尚的出外云游,而是反映出他作为太子对南明政权与清朝长达二十年斗争后覆灭的痛心疾首和对明王朝的最后追忆。

由于资料相对缺乏,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和考证后,只能从李士淳,奯山和尚的诗句、流传至今的民俗和《真愧比丘纪略碑》中的碑文去证实:无论太子实际上是否已经出家,奯山和尚就是太子在当时为保全性命,隐姓埋名所起的法号。

三、《真愧比丘纪略碑》碑文揭示,太子最后身葬何处

“居数年,……师出海旋寓羊城报资寺,遽尔圆寂。……讣至,随往运其骸,归葬庵之左侧焉。”奯山和尚云游四海后圆寂于羊城报资寺(光孝寺),真愧和尚前往迎归,葬于祥云庵后山。

根据碑文的提示,在祥云庵后山杂草丛中发现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墓地。其周围没有其他墓地。此墓地形制较简单,占地面积不大,保存完整。墓周围为石头所砌成。墓碑上的碑文经过百年岁月的侵蚀,已经风化,不留字迹。据传说,墓内有一座金塔陪葬。是否属实,仍待国家文物部门作最后认证。

总结、

关于崇祯太子流落梅州后身份的证实和最后的下落问题,本文结合了大部分可考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作为佐证,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陈述的情况望得到相关国家权威部门的进一步考究和认证。太子墓的发现望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作为史学界尚未揭开的崇祯太子下落的历史悬案,希望国家权威专家和部门进行深入考证和论定,解开太子下落的真相,填补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空白。

 

(疑似崇祯太子墓)
(《阴那山志》)
(梅州金丰村祥云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破山明
唐代寒山和尚和拾得和尚的一次对话
有无妙说
徐霞客与大理(二十八)
济宁·其他的塔
明朝末代太子生死之谜,是出家当了和尚,还是被李自成所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