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席狮舞”:客家文化久远的记忆
  
  
    梅州的席狮舞,俗称打席狮,是佛教盛传梅州时期、结合客家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传统民间祭祀舞蹈。2008年席狮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梅州市民间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怀着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切,近日记者专程走访席狮舞传承人释宝华。      
    在通往碧峰寺的路上,佛声回荡在百岁山的上空,显得格外庄重。年近古稀的释宝华面对记者的来访表现非常高兴,并把我们迎进了狭小的会客室。在简陋的墙壁上,记者看到墙上挂满了国家级和省市有关领导前来视察时的照片,颇为抢眼。      
    在采访中释宝华告诉记者,席狮舞源于梁朝,是民间用来驱魔降妖的礼仪法式,传说其有降妖除魔的作用,所以被民间广为推崇。过去梅州信仰宗教活动昌盛,从事佛教活动的人数较多,因此民间举办丧事时都愿意请佛家弟子到家做香花佛事,以求日后平安。而狮子寓吉祥,可驱除不吉祥之物,因此席狮舞成为民间举办丧事的重要仪式。        
    谈起与席狮舞的结缘,释宝华感慨地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庭生活非常艰苦,14岁时便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务农。18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跟着身为和尚的父亲学起了做法事,当时周围的和尚都觉他与席狮舞有缘,鼓励他学习,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跟随父亲学起了席狮舞。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操练,渐渐热爱上了这种舞蹈。释宝华掌握了表演席狮舞的精髓后,把狮子的形态演得惟妙惟肖,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在谈起席狮舞的传承情况,释宝华说,席狮舞表演难度非常之大,表演者要模仿舞狮子跳涧、扑食、饮水、采青等各种动作,这些都要靠硬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方能把功夫学到家。当今年轻人虽然对学习席狮舞感兴趣,但终因怕苦而选择放弃。如今在5位学习席狮舞的徒弟中,练得较为传神的有两个徒弟,一位是释宝华自己的儿子,年仅27岁;另一位较大的已有36岁。        
    据了解,为了保护发扬民间艺术,梅江区政府制订了10年保护计划,采取了理论研究和社会普查撰写资料,同时还鼓励身怀席狮舞绝技的老师傅,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一代。在保持传统席狮舞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培养创作人员(音乐、舞蹈),把梅州独具特色的席狮舞在客家地区早日焕发光彩。      
    此外,梅江区教育部门在梅州市粤东少林文武学校建立常年培训基地,努力把席狮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教学形式广泛推广,为梅州市打造文化名城  增添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州的云片糕带着三及第和“下坝迎灯”进“非遗”名单啦!
17种客家非遗美食,太好吃啦!
假期唯美食相伴,今天你打卡哪道菜?
五华悠扬山歌群║中华伟业创辉煌(山歌联唱)
梅州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
【听客家】“船在水上行,人在船中舞”——平远船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