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九俊:如何认识和实施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新在哪里?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音乐: 侃侃 -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的创新样态

作者|杨九俊  

来源|凤凰大语文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日前颁布,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是新版课标在内容修订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引起了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但是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于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清,进而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感到迷茫。

什么是学习任务群?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什么是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学习任务群是在课程内容范畴讨论的事情,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这六个任务群分三个层面,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层六个任务群搭建起语文课程内容的“建筑”。学习任务群使语文课程内容以空间结构性呈现的方式“立”了起来,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学习任务群是由相关要素有机组合的“群”。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为主线来设计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往具体说,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以学习内容说,就包括语文成品、语文载体、语文活动。仅以语文成品说,至少有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但是,作为一个“群”,我们不仅要关注丰富性,更要关注聚合、整合的有机性,要在把握内在关联性上下功夫。

学习任务群是任务导向的语文实践方式。学习任务群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在任务驱动下,以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构建学习生活。这个“群”里包含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相关联”可以有空间视角,也可以有时间视角。作为学习方式,有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匹配性;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必须有过程、有结果,体现学习单位的完整性。这个学习任务与通常语境中的“学习任务”最大的不同,是“学习任务”嵌入了学习内容。正因为这个特点,学习方式的运用就在一片用武之地中,靠实而不虚空。

学习任务群是以主题情境呈现的。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精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大致运用两种方法,大多是一个任务群对应相关单元,还有“基础性”任务群既有单独设计单元,又采用在其他单元相机渗透的方法。从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看,任务群的呈现也大致是这个思路。在课标中,已用举例的方法加以介绍,在每个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部分,都列出了一些主题情境作为示例。

学习任务群的价值何在?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教学的新形态。为什么要提出学习任务群?只有深刻理解其价值和意义,才会产生发乎内心的自觉行动。

为核心素养的目标所牵引。核心素养是课程立德树人的聚焦点、着力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具有育人根基性、内在整合性、行为倾向性等特点,育人根基性旨在强调课程总是在哺育学生的精神成长,也是指核心素养具有植物性特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发展得好,蓬蓬勃勃 ,一派生机。内在整合性,是指诸多要素组成一个整体,课标对此有很清晰的阐说,指出四个核心素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而语言与思维是一张纸的两面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传递文化,也总是伴随着审美活动。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说,正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合力成就了这样的千古名句。行为倾向性是说核心素养总是在做事中表现的。核心素养的要素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是做对的事,“关键能力”是能做事,“必备品格”是指能把对的事做好。而“做事”则要在真实情境中,素养也一定是综合表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为核心素养的生长提供了沃土。

体现了语文课程特质。语文课程的特质可以分为表现形态和本质特征两个方面。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表现形态。从综合性看,语文课程内容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还有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与这些主题相关,有语言成品、具体风物、语文活动等载体。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则超越这些主题和载体,从“人”的成长视角,即课标所说“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设计,必然具有综合性。从实践性看,“任务”驱动,“以语文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一个语文成品和语文现象,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血肉相联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密不可分。学习任务群的教材呈现,从内容说,有人文组元的因素,而任务群“类”的特点则是工具性。从实践方式说,具体的方式是工具,但为什么运用这种方式?怎样使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如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的,真正激活主体力量沉浸式投入,拥有“智力尊严”?这些都关乎人文性。学习任务群无疑可以整体性地促进学生工具性、人文性的涵育和提升。

契合教学基本规律。教学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积极的学科实践构建主线。这应是学习任务群的第一要义。教学是引导思维的,以了解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学生经验与实践场域的发展区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必须深入到学生的深层思维。这也是学习任务设计的逻辑起点。要让学习始终充满挑战性欲望,而“挑战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含量和深度,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总体上应当围绕思维发展展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之一,要把握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引导思维升阶的同时促进情感的发展。任务导向的学习,需要积极情感的投入,也更有利于激发美好情感的生成。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与环境的积极主动,直至推进其关系“转化为参与和交流”(杜威语)。情境性是学习任务群特点之一,学习任务群包含了人与环境的交互性。教学规律很多,这里仅列举陈说一二。学习任务群作为一个载体,无疑为这些教学规律的落地创造了积极的可能性。

如何实施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新生事物,大家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造。

落实新课改教学改革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这是“管”所有课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自然也要落实这些要求。一是坚持素养导向,从课程育人、学科育人的站位上考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强化学科实践,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三是推进综合学习,不仅要落实跨学科学习的任务群,更要用超越学科中心的思想去设计、去实施学习活动。四是落实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在学习、真学习,另一方面要开展差异化教学,给个性化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

正确理解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对应具体单元时,往往采用主题情境的方式,以一个核心学习任务领起一个单元,单元构成了一个学习单位。从大单元角度设计教学,无疑是对的,但大单元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把教材的各“课”都推倒重组。从高中统编教材看,根据学习任务群编写的教材单元,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活动性单元,一个单元指向一个特定任务的学习活动,全单元是贯通的;另一种,更多的是由基本语篇为主要学习材料组合成“课”,由多“课”和相关联的学习活动构成单元,一“课”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多篇文章,“课”就是单元中的一个学习板块。有一部分优秀教师“用教材教”,超越“课”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构,这种探索当然值得鼓励,但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教学还是根据教材编写思路走的。所以,我们建议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做好编路、文路、学路、教路的融合统一。对于活动性单元,要放开手去,单元整体贯通设计学习活动。对于常规单元,“大单元教学”主要是强化单元意识,从单元整体视角审视、处理不同板块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初步感知整个单元,拎出核心学习任务;第二步:逐“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触摸文本肌理,“入乎其内”;第三步,整合学习,可以从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出乎其外”,并在这些方面以及读写融通、学习方法等相机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单元整体梳理与探究、迁移与应用。不管是基于“课”,还是基于单元整体融通,或者是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个性超越单元,构建一个新的学习单位,都可以借鉴杜威“一个经验的”思想,杜威说:“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一个经验”一般包含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抽象到应用的领悟过程。“一个经验”具有学习的相对完整性,追求完整、完美的样态,而这正是实施学习任务群应该追求的。

把握任务群各自特点。文章体裁划分历来有“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说法,任务群的划分也是如此。但作为类型,一定是因其相同属性才组合到一起,因此还是要把握其特点,这样教学时也才有确定性。任务群本身,如“实用”“思辨”等等,都已经是特点彰明。这里还要说到的,任务群的划分基于文体、超越文体,但并不排斥文体,只要细细读读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我们就可以大致明了文体的归属。比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大致包括应用文、新闻类作品、说明文。当然,文体与任务群的划分不是一个维度,“定体则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应当成为一条基本的原则。学习方式的匹置也应大致贴近任务群特点,可以相机采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等方式,更妥贴、更深入地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通过教学转化让学生掌握“带得走”的知识。

在一定意义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带得走”的学习收获。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让学习的知识“带得走”。在这个方面,学习任务群教学应当形神兼备,要关注“群”“大单元”等形的特征,更要重视其中的神韵所在,一方面是任务导向的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则是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积敝,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转化。一是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鲜活的知识。以真实情境激活知识,让学习者与知识建立亲近、亲切的关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热情。二是把片面性的知识转化为整体的知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片面性现象严重,或者异化人文,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者一味强调工具性,经典名篇都仅仅用作语法训练的素材。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符号进入思维的逻辑的层次,再次进入作品的意义系统,完整地掌握知识。三是把零碎的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将新知有机地融入已知,并为未知敞开大门。关注认知图式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优化知识结构。四是把课文的知识转化为生命的知识。荀子《劝学》有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语文作为工具,不是置于身外的物质化工具,而是身体功能的扩大与拓展,工具成为身体、生命的一部分。要积极倡导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语文的实践中学习语文,促进工具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精神生命的哺育尤为重要,于漪老师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情感体验、激荡、深化、升华的过程。在多年以前的一次小型会议上,于漪老师谈到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时,指出语文老师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把他们的心灵引向辉煌。如斯,学生从这里“带得走”的,一定是精神生命的升腾。

本文在2022年6月10日的《中国教育报》同步刊登


杨九俊 :教育人该如何阅读?——通过读书的桥梁,让爱照亮人生
杨九俊:“双减”之后,教改再有新动向!把握六个关键点才能抢占先机
杨九俊: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语文新课标新在哪里?
作者|杨九俊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课标新意迭现。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完整理解、准确把握其新的意蕴,对于全面落实课标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标新意迭现。作为学习新课标的初步体会,本文主要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要素视角展开论述,希望对新课标形成结构化理解,从而促进新课标整体性落实。
  
新在提炼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是从落实立德树人高度,因应科技和社会飞速变化而进行的。核心素养则是立德树人要求在各课程的具体化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炼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核心素养,又大抵按照相对应的思路,列出9条课程总目标,进而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维度,分学段列出具体目标。这样的目标系统具有鲜明特点。
 
1.育人根基性。一是突出学科育人、课程德育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把“文化自信”放在第一条,进一步强调以文化人的课程功能。课程标准提出,“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这是在落实党和国家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所有课程包括语文课程加以落实。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语文课程“思政”的首要内容。但又要认识到,“思政”内容是永恒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如是,这样的精神滋养既是赓续政治品性的红色基因,又是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语文育人不仅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科的特质和优势。按照朱自清先生的说法,做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就应当受古典的训练,这种训练就是种下中国文化的精神种子。“文章合为时而著”,今天对于古典,当有现代眼光;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自会生产新的具有典范意义的语文成品。现代中国人又需要通过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瞭望并攀登世界文化高峰。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构成的时代风貌,也会在语文生活中直接呈现或间接映衬。二是体现根基性特点。根基兼有基础、扎根、可生长等内涵。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无论是思政、德行维度的育人,还是成为全面发展的语文人,都强调向下、向内扎根,向外、向上发展。
 
2.内在整体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一特点:一是核心素养相互关联。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四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对其他三项,语言运用是专属于语文课程的,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与思维可以看作一张纸的两面,是密不可分的;说语言,总会说到语感,语感本身是思维的一种表征,又常常表现为一种审美敏感。文化是语言的成品和活动,也是思维的成品和活动。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审美的过程也是语言、思维发展的过程,是文化的吸收和表现的过程。分开来说,是表达的需要。在其表现时,总是具有综合性。二是核心素养统摄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可以包裹、涵盖、拉动那些非核心素养。这样作为学科课程的营养才具有完整性。三是核心素养自身内外贯通。语文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在高中新课标中都各自包含了两个要素,如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新课标以更简洁的表达取代,更突出了“做”,但其内在贯通的意蕴是题中应有之义。语文学习对内就是吸收内化、涵育滋养,对外就是以言行事、以言取效,内外两个方面相互激发,螺旋上升,从而推动素养提升。
 
3.陈述具体性。新课标对四个核心素养作了概括性阐述,又在目标体系中加以具体化。具体化的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明确总目标,总目标第一条是学科“立德”的总要求,后面8条基本按照一对二的对应关系具体阐述,将核心素养转化成课程总目标。如“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分别从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理性精神等方面陈述,总目标则分成两条:一条侧重于作为语文学科特质的形象性思维,另一条侧重于一般性的逻辑思维,并分别设置相应情境,描述能力表现的应然状态,具有“可看见”的特点。第二步则分学段陈述具体目标。每个学段又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依据不同学段特点将课程总目标进行转化、落实。按照语文实践活动方式的维度,可以理解为基于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境,将目标要求与学科实践融通,更容易理解。逐个学段呈现,突出不同学段的特征,更易于把握。这样的转化和落实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和层级性。
 
新在设计任务群,创新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新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建构课程内容。“主题”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和儿童生活等;“载体形式”指反映、表现这些主题的各类语文作品和相关联的风物、活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则是吸收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经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本质的重要发现,是语文课程结构的重要创新,应当加以深刻领会。
 
1.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分成三类,即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具有基础性地位,而且渗透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三个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是对传统文体划分的某种超越,更多按照语文成品的作用划分。两个拓展性任务群从内容到呈现都有创新意义,“整本书阅读”是从“篇”到“本”的拓展,与其他各个任务群多以单篇文本形式呈现形成相互补充,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整本书阅读是高质量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跨学科学习”是从单学科学习向多学科学习的拓展,从课堂学习向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拓展,着意基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每个任务群又都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层级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学习任务群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课程的特质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表现形态。学习任务群都是语文成品、语文活动的集聚,任务群相互之间也是开放的,这些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任务群的命名本身意味着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任务驱动的,是以实践为重要表征的。二是从本质属性看,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语文知识、技艺、能力的建构和应用;人文性则包括语文学习的内容和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包括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命体验、生存智慧。工具性、人文性是密不可分的,分开来说只是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
 
3.学习任务群具有高度整合性。学习任务群是一个“群”,必然是一种综合呈现。从教学需要看,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更多是从不同文化维度划分的,而提炼形成任务群则对这些内容与载体进行了重新整合,尽可能对应素养表现。任务群又包含了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任务群之间是相互开放、互为整合的。二是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每个学习任务群都分两个部分,即“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因此学什么与怎样学要整体考量。“学习内容”是把“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提示”大多从主题情境、学习活动、评价等方面展开,具有过程性特点。三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新课标提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这些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往往是相互渗透的,是有机整合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读与写,任务群是把读与写融为一体的。因此要从读与写的双向互动、有机联系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新在以积极的语文实践,构建学习活动的主线
 
语文新课标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就是在倡导语文课程的“学科实践”。需要重视以下四点:
 
1.创设真实性情境。新课标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说明语文学习的实践是基于情境的。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要倡导将语文学习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社会文化参与实践活动;要把握人文主题组织学习单元的特点,激活文本互文生成情境的内在作用,将人文意蕴与学生成长的真实生活相连通;要在情境设计中关注学习主题与环境、材料的逻辑联系,促进意义生成;要创设具有语文课程特点的情境,让情境内在孕育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2.设计召唤性学习任务。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具有召唤性,它是在激活、召唤读者进入、参与的。学习任务群大而言之是任务导向的,这还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引领,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学习单元里加以落实。特别是将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的要求结合起来,加强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以有意义、有召唤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3.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的”学科实践。语文课程典型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指新课标明确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往学科特质继续走,往创造性教、创造性学努力。比如,体验是通过亲身经历进行认知的一种方式。体验无疑是语文深度学习的一条通道,在研习、探讨、亲历等语文学习活动中,加强体验,实现多重对话,参与文本的创造,领悟知识的意义,实现情感的升华,其语文味就可能如咀嚼橄榄,余味无穷。
 
4.倡导跨媒介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尽管没有单独类似的任务群,但其精神意蕴都包含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任务群中。在“教学建议”中又专条提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落实新课标精神,要切实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引导师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变革学习方式,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培育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实践中,逐步认识、掌握语言与信息技术融合形成的新工具,为语文学习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新在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为学业评价提供依据
 
作为一个课程形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语文新课标对评价十分重视,专列“学业质量”作为课标六部分内容之一。在“课程实施”中,又有一节阐述“评价建议”。在学习、落实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方面把握。
 
1.完整理解学业质量内涵。在新课标的描述中,学业质量有个四、三、四的结构,四个核心素养是质量标准的主要维度;三种语言运用情境是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划分的,体现“可看见”的特点;四个学段相互衔接,描述出素养升阶的整体过程。这样一个结构要完整把握。从体量上说,四个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都分五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指向日常生活,三四自然段指向文学体验,第五自然段指向跨学科学习。具体内涵则是随学段升高而扩展和提升。
 
2.把握语文学业质量的表现性特征。如果说核心素养是一种“冰山现象”,可看见的部分则是能力维度表现的。相关联的学业质量更具有表现性特征,在落实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时要充分把握这一特征。基于情境,表现总是在情境中;重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的展开正是素养表现在推动,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即表现;关注整体,空间维度上核心素养的表现是多维整合的,时间维度上核心素养是在螺旋式上升,即使回旋到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也是熟悉的陌生地,是在整体循环中跃迁升阶的,同样的表现也往往包含了语文素养全部内容的充实和扩展,是一种总体性提升。
 
3.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功能。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要从知识导向向任务导向转型。考试命题情境化,任务性题型应当占更大比重。任务群的学习则应从全部学习过程考查,全方位给予评价,多以复杂情境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素养要素,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要创新评价方式,为素养发展提供支持。一方面力求把内在的东西用外部可测量、可评价的方式描述出来,另一方面在过程性、表现性评价时,又要多用行为动词,用表示程度的词语描述。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中数据和证据的积累,促进基于数据和证据的教与学的改进。
温儒敏:遵循,尊重,用好——如何理解新课标?怎样结合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林忠玲:如何细读、读懂、读透新课标?——研读新课标,需要练就“三双眼睛”
刘可钦:实施新课标,要为教师松绑,为教师教学改革创造空间——没有“审美”的眼光,教育很难做出味道来
郭华: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方向:跨学科、项目制、综合性、实践性!
新课标,“新”在哪里?——小学初中语、数、英新方案新课标(2022)解读
新课标公布:体育成第三主科,总课时比例超外语——这些新兴项目进入课程内容
张卓玉:新课标即将出台,核心是关注四大内容

杨九俊 :教育人该如何阅读?——通过读书的桥梁,让爱照亮人生
杨九俊:“双减”之后,教改再有新动向!把握六个关键点才能抢占先机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第27篇: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几个重点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博士
赵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新变化、新探索和新挑战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落实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体系重建——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分析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关注这六方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