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里的端午节

(或读或听 乐趣不同)

(部分图片取自网络)

《红楼梦》里的端午节

——老太闲聊《红楼梦》之六十一

大家好!我是糊涂老太。今天是老太闲聊《红楼梦》的第六十一集了。这一集本该明儿才推送的,但是既然赶上端午节了,干脆让它“早产”一天吧。所以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来聊一聊——《红楼梦》里的端午节。
先说一下端午节的来历。端午的起源,至少也在四五千年之前的了。它本来是居住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的那些吴越先民们,祭祀图腾的日子。他们的图腾是什么呢?——龙。所以赛龙舟是神人共娱的节目,带着点半宗教半民俗的色彩。把粽子扔时水里,那是献给龙神的祭品。而乡民们断发、文身,那是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
在此后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随着越来越趋于强大,人们对图腾的崇拜,也就越来越淡化了。这样一来,就需要赋予端午节新的内涵了呀,于是,纪念屈原之说就诞生了。这倒也好,毕竟它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只不过弄得现在的人,大都误以为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的了,这可就弄拧了。另外,不同地区也不同的纪念对象,比如除了屈原,还有的是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等的。
说完了端午节的来历,再来说一下“端午”这个叫法的来历。先说“端”字。在古汉语里,“端”字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比如“发端”、“争端”。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初端五。再说“午”字。几千年来,古人纪年一直是天干地支的。这种方法到了商代时,已经相当完善了。而商代是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这样排下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正月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排到五月就是午了一来二去的,端“五”也就成了端“午”了。“”在五行属阳,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早期的端午节可不像今天这样充满欢庆娱乐色彩,赛龙舟、吃粽子、过小长假……光剩下嗨了。其实在古人眼里,端午这一天是被看成“毒日、恶日”的。因为从端午起正式进入夏季,天气湿热、易发瘟疫。蛇、蝎、蜈蚣等毒虫,也开始伤人了。民间有“端午到,天湿热,五毒醒,人不宁”的说法。所以端午习俗里,绝大多数都是跟驱邪避害、祛病防疫有关的。比如插蒲艾、喝雄黄酒、吃五毒饼、吃粽子、拴五色线和虎符、躲午、熏艾、兰汤、佩戴香囊手链、祈福打醮……
都说《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这话真的不假。说到端午习俗,同样也可以在书里找到。虽然直接描写的地方并不太多,但透过字里行间,还是可以让我们对古人如何过端午略窥一二的。
比如第二十四回,贾芸为了谋职,借钱花重金买了麝香、冰片等香料来贿赂凤姐。这份大礼送得正当其时,因为当时就快要过端午了,凤姐正要采办香料药饵这些端午的节礼呢。这些东西是干嘛使的?正是为了筹备端午所佩戴的香囊以及熏香驱疫等所用的。
佩戴香囊的习俗一直到今天都还保留着。每到端午,人们总喜欢给孩子们佩戴香囊,里面装一些芳香物质,据说可以驱蚊避虫防毒侵。以前的香囊都是妈妈们亲手做的。比如前几年,每到端午,我的女儿和小外孙都会得到我亲手制作的香囊。有一阵儿美国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火了,结果那一年的端午,我给小外孙做的香囊,就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大白”。这些年,当妈妈省事多了,不必再学什么“女红针黹”了。只要学会网购,什么样的香囊买不到呀。
再比如第二十八回,端午节快到了,元妃娘娘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三,连打三天的平安醮。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像《红楼梦》里那样兴师动众、跪香拜佛,连打三天平安醮的现象基本是看不见了。但是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老年人中间,还是保留着端午烧香拜佛的习俗,认为这一天拜佛更灵验,是很有福报的。
除了打醮,元妃娘娘也赏了端午节礼。这些节礼里,就有香袋和珠串。这香袋就是咱们上面提到的香囊。这珠串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佩戴在手腕上的手串。
帝王人家有得是钱,自然出手阔绰,所以手串也是用红麝香珠子穿起来的。咱一般老百姓没那么阔,但祈福避祸的愿望是一样的,所以也要戴手串,只是这手串慢慢演化成了用五色丝绦编制而成的手链。据说这五色象征着金木水火土,是可以避邪的。
再比如第三十一回,是端午节的正日子。书里有一段只有三十多个字的简短描写,是这么说的:“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这段话虽短,却也涉及到了好几个习俗。
一是“蒲艾簪门”。蒲是指菖蒲。艾是指艾草。这两种东西都有一种特殊的芳香气味,菖蒲的叶子又恰好像一把一把的利剑,古人认为端午期间把它们插在门上,可以防疫驱邪。




这个习俗,其实至今还在民间保留着。比如前天我下楼做核酸,回来时就在电梯里碰到一个购物回来的小伙子,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其中就有一束新鲜的菖蒲和艾草,嘿,包装得还挺精致,享受着像鲜花一样的待遇。我就问他:“买这个干嘛使的呀?”小伙子憨憨一笑:“我妈让买的,说插到门上避邪。”
二是“虎符系臂”。这里说的虎符,可不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那种金属铸成的兵符,而是用绫罗绸缎缝成的迷你小老虎。系在孩子胳膊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
这个习俗同样也保留到了今天。前几年我的宝贝外孙还小时,我也会给他准备这些小玩意儿,不光缝小老虎,还有小笤帚、小簸箕、小葫芦、小公鸡什么的,五颜六色、滴里嘟噜的一串别在孩子衣服上。除了虎符,还要编了五色手串给他戴在小胳膊上。五色手串,也是“虎符系臂”习俗的延伸。当然了,现代人承袭下这些传统习俗,除了表达美好的祝愿之外,也有好玩有趣的意思在里面的。也是哈,胖嘟嘟、粉嫩嫩的小家伙们,身上再多了虎符、手串这些小玩意儿,可不更招人疼了呗!



三是“赏午”。什么是“赏午”?其实在这儿的意思就是吃一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顿酒席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那是为端午量身打造的。它的外在表现有两点不同,第一是在“午间”进行的。有人会说这怎么区分?不是每天午间都要吃午饭的么?这是因为古今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现代人大都是一日三餐,而古人大多是一日两餐的,包括红楼梦里也是如此。这一点你只要细读,就会发现有大量的细节可以为凭,咱们这里暂且不展开讨论了。二是所吃喝的内容不同于寻常,比如一定会有雄黄酒、五毒饼、粽子等等这些应时应景的节令食物。
雄黄酒,就是在酒里加入研成细粉末的雄黄。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再喝了,因为雄黄里含有硫化砷有毒成分,就算只是微量加入,那也是不喝更安全嘛,对不对?
五毒饼的食材当然不是蛇、蝎、蜈蚣、蟾蜍和壁虎,不过是用面粉等食材做成五毒的造型罢了。其实就算今天,在北方的广大地区,节日或庆生时,还是会蒸一些面桃、面羊、面兔、面刺猬什么的。
至于粽子,大家太熟悉了,不说也罢。只是有意思的是,书里只有这一处提到粽子,却挺有几分“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所以我顺便提一下。那天正是端午,因为跌折了扇股子,晴雯跟宝玉、袭人大吵了一顿呀。吵到最后,三个人都哭起来了。正在这个功夫,黛玉来了,见了这情景,就打趣说:“大节下的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句话让几个人破啼为笑,化解了紧张尴尬的气氛,这场“大战”也就此结束了。
四是“躲午”。躲午这个习俗,今天已经不那么多见了,就是出了嫁的女儿要抱着孩子回娘家躲避灾邪。书里特意提到了“请薛家母女”五个字,还提到了凤姐,就是点明这个意思的。有趣的是,《红楼梦》里大大小小的家宴是数不胜数呀,但是几乎都是由贾母出面领衔的。而由王夫人出面治酒席,请来薛家母女和凤姐,这在书中是惟一的一次。道理就在这儿了。
当然了,除了消灾避邪,端午习俗里也还是有一些好玩的内容的。比如赛龙舟、放风筝、斗草等等。其中的斗草游戏,在妇女儿童中很受欢迎。《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里,就写到了香菱、芳官等一群女孩子玩斗草。从时间节点上看,正是在临近端午之前。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写过一首《六幺令》,说:“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这词里就说到了不少端午节的习俗。
前面我曾经说过,在古人眼里,端午节可不是什么好日子,而是需要倍加小心和回避的“毒日”、“恶日”。有意思的是,不知是作者确实是出于这样的认知呢?还是纯粹是巧合?总之在端午节前后,宝玉前前后后遇到了一大堆倒霉的事儿,还真是在走“背字”呀。
头一件,娘娘赏端午节礼,偏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宝玉的跟宝钗的一样,而黛玉的跟迎春、探春和惜春的就次了一等,这让宝玉大不自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木石前盟”派和“金玉良缘”派的一次较力。
第二件,张道士提亲,让心里只有林妹妹的宝玉大不受用,发誓从今以后再不见张道士了。果然,这件事触动了黛玉的敏感神经,导致宝黛二人大吵了一顿,差点连玉都砸了。
第三件,因为不小心把宝钗比作了杨贵妃,以致一向中庸待人的宝钗竟勃然大怒,出言尖刻讥讽,毫不留情,狠狠给他来了个下不来台。
第四件,趁母亲午休,跟金钏说了几句小孩子家的悄悄话,谁知被并未真睡着的王夫人听到,翻身起来,打了金钏儿一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宝玉吓得是落荒而逃哇。
第五件,被大雨浇成个落汤鸡的宝玉,跑回怡红院,偏赶上丫头们没听出来是他,没有及时开门,导致他犯了少爷脾气,误踢了袭人。当夜袭人吐了血,宝玉是懊恼不迭。

第六件,“赏午”之席上,宝钗不搭理他。王夫人因前儿金钏儿的事心里不痛快。凤姐见王夫人不痛快,自己也不敢像平日里那样说笑。其余的人见她们没意思,自己也就没了意思,众人皆懒懒的、淡淡的,一场“赏午”之宴,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第七件,也正因为心里不痛快,所以当晴雯跌折了扇股子,宝玉说了她几句,谁知不肯吃亏的晴雯各种顶撞,还冲着赶过来劝架的袭人一顿夹枪带棒,气得宝玉差点要去回明太太,立马要把晴雯撵走。
第八件,跟黛玉彼此暗恋了好几年,这天好容易鼓起勇气,倾诉了肺腑之言,谁知却被袭人听了去。这是袭人后来向王夫人进言“怎么变个法儿,以后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个进言的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后来的抄检大观园,一大批人被撵,晴雯还因此丧了命。
第九件,那天,金钏不仅被王夫人打了、骂了,还不由分说地撵了出去。这件事终于酿成了大祸:羞愤交加的金钏儿含恨跳了井。
第十件,端午节前刚跟戏子蒋玉菡相识,互换了汗巾子,谁知这事就被贾府的政敌忠王府给知道了。不仅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而且越发结下了梁子,为贾家日后的轰然倒塌埋下了祸根。
第十一件,因为蒋玉菡的事,更因为金钏儿的事被贾环添油加醋诬告给贾政,致使宝玉遭到父亲毒打。只见贾政“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本来贾政是打算“着实打死”的,幸亏王夫人和贾母等闻讯赶来,要不然这一次呀,小命真的就交待了!
哎,大概齐就举这些例子吧。我读得不够细,可能还有没注意到的。但光是这十多件,也真是够呛了。看来,古人把端午看作“恶日”、“毒日”,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哦。
好了,老太闲聊《红楼梦》的第六十一集,咱们今儿呀,就先聊到这儿吧?下一集,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里的端午节,原来有这么多习俗!
从红楼梦中端午节习俗看人生(2组)
好玩的端午节习俗,都在《红楼梦》里
《红楼梦》里的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妈妈,端午节为啥门上要挂艾草?”孩子的见识,藏在父母回答里
红楼梦中的贾府如何过端午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