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很适合当家庭医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么大的盘子,当家不容易,大到外交军事,小到小区团购,都是费心费力又难办的事。
经济增长难,就业学难,扶贫帮困难,养老医疗难,做人做事,方方面面就没有容易的。
民生百态,我最熟悉的当然是医疗领域,几十年来,老百姓也一直都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总体来讲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仍旧是不多的,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
在现实场景中,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想要求医问药,大多数人总是希望能够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来诊治的,这个想法再普通不过,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只是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广大人民迫切的医疗需求。加上医疗又是有一定认知壁垒的领域,得了病,患者并不知道需要寻求哪种级别的专家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因此,大多数人只是条件允许,都希望能找三甲大医院的顶级专家来寻求帮助。比如很多长三角的患者,都会特地去赶到上海的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等知名医院去诊治疾病。
四川人民往往很多会去挤华西,河南的郑大一附院号称宇宙最大医院,求诊者人山人海。
这其中有部分疑难重症患者,确实需要这样高配置医疗机构的软硬件实力才能解决的一些疑难病。
但是话说回来,也确实有不少患者,其实所患的病患在当地的县市级医院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只是就医看诊这事病家是有自主选择权的,并且大多数人在生病时还是非常认同健康无小事这种理念的。坐高铁飞机或者驱车数百里去北上广深求治的人群规模不小。
像苏州无锡等地,就有好几个患者都和我说过一句类似的话:让上海医生看一眼我就死心了
我心想苏州无锡这些城市也算是大城市了,医疗实力也还是可以的,但明显上海医生在他们心里的地位还是比本地要高了那么一丢丢的。
我以前就写过篇文章叫《以前我经常劝人去看中医》,文章里面提到一位温州女患者,因为皮肤病,十几年间经常来上海就诊,其实从医疗方案上来说,来上海就诊和她留在温州治疗,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前段时间我接诊一位江苏患者,在询问其既往史中了解到,他曾因胆囊炎胆结石特地来上海做手术,他的病情并没有什么疑难的地方,其实他留在当地手术,完全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
再进一步讲,如果是肿瘤患者的话,会有更高的比例去超大型城市寻求治疗。
这些现象可能全国都差不多,可以说人的本能就是惜命的。
近期不是各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大爆发嘛!前两周我看到朋友圈转载说北京儿童医院单日接诊人数破了十几年的新高,上海这边也类似,急诊医生焦头烂额。
照理说这些感染性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任何内科医生都能处理的问题,为什么广大患者挤破头要去三甲大医院求诊呢?
家里附近的二甲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也没看到有说破十几年门诊量的纪录啊!
从国家层面来说,一直想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因此很多地区都有社区医院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主要目的是能够在基层解决掉一些常见疾病,并且能够为患者预诊查判断疾病是否需要选择去高级别的医院进行诊疗。
只是从实际情况看来,似乎这个目的完成的不理想,否则为什么一个感冒发烧,大多数患者都要兴师动众跑三甲医院挤着看病呢?
连发烧感冒胃肠炎这些常见病都不能在基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会缓解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还有基层医生资源浪费的问题,基层的全科医生,有很多一天接诊几十位患者,但百分之八十都是在给慢性病患者配药,而真正用来诊治患者,给患者合理医疗建议的工作量却不是太高。
记得以往某些医院开设过方便门诊,安排大学刚毕业的医生或者护士专门为患者解决慢性病配药问题。从而让基层医生的精力用来诊治疾病,但恰恰这些举措最大的反对者可能正是基层医师本身,不少基层医师乐得接诊只配药的患者,真正需要诊查诊治的患者,却不愿意接诊。
从而导致一些本来愿意在基层医院看病的患者,在亲自体验过基层医疗后,得不到相匹配的诊疗服务,最终还得去三甲医院求治,一来二去,次数多了,也就得出了经验,认为看病必须去三甲医院才行。
不止一位患者和我说过这样的话:社区医院只能配药,不能看病。这种情境下,全国人民一窝蜂涌向大医院就是必然的了。
倘若基层医院只能配药,不能看病。那要那么多基层医生干什么?配配药,选高中毕业生培训几周就可以上岗了嘛!要那么多医学本科医学硕士干嘛!
这些让人感到无奈的现实,我觉得其实基层多扩大中医师的规模倒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说中医师非常适合当家庭医生呢?
第一个方面:
现代中医师科班毕业都是学习过中西医两套知识体系,虽然西医知识不如西医临床医学毕业的医师来得完整深入,但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还是有基本了解的,毕竟医疗行业都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进修学习也是必须的,如果对自己的医疗实践技能有追求的话,自身的短板可以进一步继续学习。
不管怎么说,中医师对医疗范畴了解的更广阔一些,更能够知道哪些疾病西医有优势,哪些疾病中医有优势,即使自己接诊不了,对基层患者进一步的诊疗方向,也能够有更精准的推荐。
第二个方面:
社会人群中,有大量的亚健康人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5%的人群存在亚健康状态,指的是患者自身感觉极为不适,去医院诊断却查不出身体有什么实质性问题。
在三甲医院的实际诊疗中,这部分患者是大样本的存在,而对于亚健康人群的诊治,是主流医学的绝对短板。
因为中医学本身对症状是极为重视的,在症状研究这方面数千年来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理论与经验。许多患者不适症状极为突显,却全身上下检查做遍也查不出病因所在。其中有大量的患者去瞧了瞧中医,患者把不适症状一报出来,我们诊断已经一清二楚了,有些症状典型到我们敢于当场拍板不需要做任何理化检查,就能确定患者属于什么类型的亚健康状态,给予相应的调理,很快就能痊愈。
比如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有些学生头痛,甚至程度非常剧烈,前额、太阳穴、甚至眼球都痛得要弹出来似的,这种患者我每年都会遇到好几例,初中生、高中生都有,现在小学生都有碰到这种情况的。
有些头痛轻一些的,回家睡半天就能恢复,严重些的甚至二三天都头痛得不能去上学,有些患者一年发生几次,有些频率高的,每个月都发病。
这些学生的家长非常困惑,去医院又查不出病,甚至有家长怀疑小孩子在装病。我遇到的这些患者,去各大医院诊治,无一例外,接诊医师都不晓得他们得了什么病。
与之相反,来我门诊的患者,症状只说到一半,我就接着能把他的症状的特点,发作频率,甚至患者因此不能去上学,在各大医院各项检查都查不出问题,给他们报个八九不离十,很多家长现场看到我们的这个接诊刹那,那表情别提多震惊了。
在主流医学那里似乎像是不治之症一样,而在中医这里,却条分缕析,治疗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一般调理一段时间,大多都能康复。
再举个例子,是我上周遇到的一位患者,因为胃痛来就诊,已经在三甲医院做过胃镜检查,很轻微的胃炎,病理病变几乎是忽略不计,但患者主观感受却很强烈,并且在各大医院治疗很久都无效。
她这次在三甲医院就诊完,她的接诊医师说她是心理问题,根本没开治胃病的药物,而是开了一盒抗焦虑药。
这个事情我问了几位搞主流医学的朋友,说确实现在是有医生在临床上把这类患者归结为心理问题的。
正因如此经历,她才来看中医,这种以功能失调为主的亚健康疾病,中医正是拿手好戏。
再比如,很多患者心率快心跳重,又没有达到主流医学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因此根本无法确诊患者得了何种疾病,因此几百万字的现代医学书上又出现了真空地带。
慢性病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吗?
在脏器实质产生病理改变之前,漫长的前驱期难道不存在吗?
慢性病都是量变形成质变的。
主流医学对于量变阶段的亚健康状态没有诊断理论去识别,也没有治疗方案去治疗,难不成疾病发展到质变的实质阶段,就突然能有办法治了?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对医学产生思考的地方。
在临床上,心率快,心跳重,心脏不舒服的患者比例并不少,这个阶段治疗效果好,且疗效稳定,中医很有优势,正是中医治未病的节点,通俗点说,就是疾病在量变阶段还未形成病理上质变的阶段,就扭转他发展的趋势,从而恢复健康,消除症状。
这并不是我的医术有多高明,仅仅只是中医学的学科特点以及这种类型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的理论体系内并不疑难,属于中医学科的优势病种而已。
与之相反,也有很多疾病,我们中医诊断不清晰,治疗效果不理想,但在主流医学那里却很容易解决。
言归正传:
要知道,在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有75%的概率是因为亚健康状态的问题,也就是疾病量变阶段的外在症状表现。这些患者身上出现的各类问题,几乎全部都是主流医学的盲区。
也就是说,三甲医院,至少75%的门诊患者,去医院就诊,检查迨遍,也大概率解决不了他身上的困扰。
而此类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在有素养的中医师这里,几句问诊就可以诊断清楚了,可以大大节约患者的时间与金钱,从侧面也可以大大缓解国家对医疗的巨大投入。
在实际的医疗行为中,无数患者的金钱,以及国家无数的医疗经费,很大一部分都在这种地方被无意义的消耗掉了。
这种消耗,在我看来,殊为可惜。
如果基层有大量的临床技能合格的中医师坐镇,解决掉这些亚健康人群的就诊需求,绝对是省时省钱省力的,三甲医院的接诊压力,至少可以缓解一半以上。
第三个方面:
中医诊疗模式,与生俱来就带有家庭医师的特性,中医诊疗特别讲究连贯性,主要体现在医患的高度粘性上,看中医的患者,往往认准了一位中医师,自己身上大大小小所有的病,都会交由这位中医师治疗,并且还都是一家老小生病都找这位中医师。
虽然中医在传统上没有家庭医生这种说法,但实际操作流程,从古到今却实实在在主打的是家庭医生模式。
行医年头长了,现在也有不少目前已经是大学生的患者,或者已经步入职场踏入社会的小青年,自小以来都在我这里看诊。
直到现在他们偶尔生病,来到我的门诊,熟门熟路的来看诊配药,还自豪的和其他患者说,我从小到大,只要生病都在陆医生这里看的,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胃肠炎,痛经,一有问题,首先就是来陆医生这里看诊拿药。
我最开心的就是一些体弱多病的小孩子,现在长大了,也不太生病了,有时隔二三年,模样大变,偶有不适,还是想到来陆医生这里吃中药,并且开心的和我汇报,自从看中医到现在,就再也没去过医院。
以前我在医院上班时,积累了几大箱病例,离开医院以后,我都是记录的电子病例,每一位患者的病例,都有存档。
很多老病患,在十几年间,得过哪些病,吃过哪些药,我们都有记录,患者的父母子女,甚至同事朋友,可能都与我有过交集。
这种诊疗模式,还不够家庭医生吗?
有很多患者,只要是与健康医疗相关的问题,经常第一个询问的就是我,一个中医师,并且其中大部分问题是从主流医学的角度来提问的,而我们通常可以从中西医两种视角给患者作分析,让他们了解其中主次优劣,从而能作出最合理的医疗选择。
以上这些都是中医师,以及中医学科先天存在的优势,极其适合家庭医疗模式,而主流医学的医疗模式,更像流水线,每个步骤都有专人负责,甚至一位患者身上的多种疾病,都需要找诸多科室的医师来分别诊治,而多种疾病间用药的先后主次,又几乎无法协调。
中医诊疗模式,在中医师个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则更注重尽可能处理掉患者身上的所有疾病,并分先后主次,依次治疗,尽可能全流程地去帮助患者解决他身上存在的一切医疗问题。
当然,从实际临床中,我是做不到全部解决患者身上的所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有这种从整体出发的理论,并且日复一日地在不断摸索实践,这种家庭医生的体制在中医师的身上,体现的最恰如其分。
因此,大多数中医师,都天然契合家庭医生这种角色,中医学科在今天的社会中,最适合发展的方向,我认为也是家庭医生方向。
很多学习中医的学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都找不准以后职业定位的方向,在我看来,中国社会是如此缺乏医疗资源的社会,家庭医生与港台欧美又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医却天然适合这种模式。
我们国家的老百姓也非常需要家庭医生,而现有的所谓家庭医生模式,又确实似乎解决不了广大患者的实际需求,所以其实中医是有广大前景的一个职业,一个好的中医师,就是一个好的家庭医生。
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又是医疗资源不丰富的国度,很多学中医的朋友居然还认为这个行当没有出路。
其实当好家庭医生,服务好周边老百姓,已经很体现一个中医师的价值了。
我就很乐得当一个服务本地的家庭医生。
这,你看多好,不是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联体哪家强?
全科医生的梦想与现实
如何让家庭医生签而有约?
专家解读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指导意见:让个性化服务走入百姓家
在“八成医患纠纷缘于非技术原因”中寻找曙光
头疼脑热能看?皮肤过敏也能看?慢性病还能看?全科医学能治疗的疾病,远比您想的更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