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由孟津段的古黄河河道变迁解释汉陵及两岸地名之谜

汉光武帝的陵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白鹤镇铁谢村西。俗称汉陵,又称原陵、汉陵。民间称“刘秀坟”。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的陵墓。

北距黄河大堤仅七百多米。它位于邙山脚下,黄河岸边,呈“枕河蹬山”之势,一反帝王选陵常规,为2000年封建历史之殊例,寓意何属,至今仍是一个谜。园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青翠肃穆,它们巨大的轮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卧像,俗称“汉皇仰卧”。在清明时节还会出现“汉陵晓烟”的美妙景色。

关于汉光武帝陵为何会建在黄河滩台地上,并且离黄河这么近,确实是有多种说法。有一种传说是由于其子的逆反行为。笔者认为这在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社会秩序的汉代,这种可能性不大,光武帝的儿子不可能挑战社会常理,违抗父命。

另外古代皇帝多在其在世时就开始营造陵墓,怎么造、造在哪里一定是汉光武帝的本人意愿。

作为地理条件,黄河南岸黄河出峡谷口的这一片台地,一定有它的优势条件。

从历史上黄河泛滥改道的历史地理入手,可以解释汉陵的其中一些秘密。2020年,位于孟津会盟镇的李庄村的黄河滩地由于汛期排水,黄河边大片滩地被掏空坍塌,在黄河河底惊现连片汉墓群。

洛阳市、孟津县的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汉代的陶俑和其他文物。黄河河底与岸边沙地高度差在10米以上。

由此,笔者推测几点事实,一是黄河向南滚动一定不少于十公里以上。这可以从汉墓的位置来推定。也可以由对岸的孟州地理标志来验证。孟州有关学者在研究黄河大堤位置时,发现黄河水向南滚动大概在十公里以上。孟州黄河大堤曾在开仪村位置。

二是汉代黄河河道要比现今河道低20米以上。从李村黄河汉墓的深度可以得以证实。另外,孟津区河清村一工地施工时,在河滩地十几米以下挖到了古代的桑树。

三是证明了汉陵和汉墓至少远离古黄河河道在五到十公里以外,并且汉陵汉墓要高于汉代的黄河河道在20到30米以上。在黄河岸边的这片台地上,古代的人民在此生活生产,有水利之便,有交通便利,农业发达,城市繁荣。

四是解释了孟州与孟津学者关于历史地理的一些疑惑。1、汉祖渡为何会在黄河北岸。冶阪城。在今河南孟县西。为古黄河渡口之一。《水经·河水注》:“《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据分析汉祖渡(冶阪城)最早是在黄河南岸,由于黄河水向南滚动,把渡口处留在了黄河北岸。

关于会盟、孟津等地理的争论,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古代在黄河南岸,今天在黄河北岸,是由黄河河道南移,把它留在了北岸。那么就共同拥有它,记录它也好。

2、河清县宋代中期从孟津区河清村东迁至白陂。因为河清县属于河南府,属于自古周、秦、汉、晋、隋以来的自古名县平阴县、河阴县、大基县改称河清县。迁于黄河北岸不具有合理性,因为黄河北有河阳县,还有河阳三城节度使,不可能迁过黄河,只有可能还在黄河南岸的白陂地带。

而今天的孟津南区白鹤镇和北岸的西霞街道白坡村都叫做白陂,而白坡的渡口已经远离黄河边了,这说明黄河水确实是向南滚动了,历史上的黄河主河道应该更靠北,在今日的黄河主河道五公里以北,白坡就在黄河南岸,这就好解释河清县的迁移历史了。那就是宋代河清县还是在黄河南岸由孟津区西部向东部的迁移。而县治被黄河河道改道留在了今日的西霞院白坡村附近。而白坡与后来改为白鹤的地方古代即为一个地理区域。

新时代,孟津区南北两岸已在一个行政区域,两岸共同发展,推动黄河流域振兴发展,成为黄河儿女的共同愿景。孟州、济源也纳入洛阳都市圈的规划,黄河流域协同崛起,共同进步,前途光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644—1855年黄河下游决口的时空分布规律
悬河
孟津,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县
历史是一条河【河流带走了两岸】
品味宋江河
郑州为什么不属于黄河流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