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戏

看戏

晨起看到鲁迅先生的《社戏》,不由得想起我之前看戏的往事情景,看戏也是我童年时最有意思和最值得回忆的事情之一,那么也自然有回忆写作的意义,于是这篇文章应用而生。

唱戏算是村里一种大型的文艺活动,但唱戏这种活动也并不是每年都会举行的,每隔一段时间,村里有些领导干部便会请一个剧团,到村里演上几天,大家一起热闹热闹。那时的人们都对看戏抱有极大的热情,如果有剧团来演,大家就会争相来看戏,并且也会吸引隔壁邻村的男女老少们一起来凑热闹。

唱戏必然离不开戏台,有戏台的村子也就意味这会有唱戏的活动举行,但是戏台却不是村村都有的,而只是一些人口较多的大村才会有,所以也正是因为此才会在演戏的时候吸引隔壁村的人来看戏。

我们村子便有戏台,位于原来公社、供销社的附近,戏台正对面是一座大庙,与戏台隔场相望,我想这估计就是演戏娱神娱人理念的体现吧。戏台和大庙的建筑样式和风格相近,都是那种较古式的造型,一眼就能看出年代感,在墙壁上都有彩绘图案。小时候分不清楚,并且每次经过都觉得庄严之感,产生一种恐惧之情,但是又总是忍不住想多看几眼。现在想来,那些图绘颇有敦煌壁画之神采,当然也只是依稀的一点推测记忆,实际上自然比不得敦煌壁画的美轮美奂。

岁月流逝,人在时光面前渐渐老去,建筑没有人的修缮同样难保不老青春。往昔辉煌的大庙、戏台风采已经不再,椽柱倒塌、墙画脱落、杂草丛生而面目全非,恨往日没有图文留念,叹而今样貌已然不存,这是一种文化流失的痛,也是一种遗迹不保的悲。几年前,有人用砖块将大庙和戏台的四周围起,这样一来,里面散存的一些样貌也难以再见其容。戏台已基本失去它的作用,而大庙则也貌似只有在有人去世后的第三、第五这两天来报庙的时候起点作用罢了。

当年,我们村也算是个大村,隔段时间也会演戏,但是之后,因人口搬迁亦或连带一些别的原因,这里便不再演戏,以至于我出生后,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在这里看过一出戏,而只是听奶奶、爸爸只言片语中说过一些。只知道演戏的时候,观看的人很多,附近村子的人也会来看。所以,后来的一些看戏趣闻,都是我作为那些“邻村人”而得来。

说了半天戏台,现在说说听什么戏。作为国粹的京剧在这里显得不那么“受宠”,而我们这里也没有独特到有纯属于自己的地方剧。由于地理位置毗邻山西,所以受山西晋剧影响较大。

晋剧,我们又称之为“山西梆子”,每逢唱戏,必然是山西晋剧,家家户户平时自己听也是晋剧。所以从小我便与晋剧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包括现在听到晋剧,也并不会因为咿咿呀呀,一个字有时候唱一分钟的腔调而厌烦,甚至觉得倍感亲切,但是对于戏文内容也还是听不懂,始终还是一个看热闹的外行人。

一般唱戏演出,都是在过年或者夏天的时候,因为这些时间段没有农忙,人们有时间消遣享乐。

夏季的夜晚最适合看戏,经历一天疲乏的人们,又不想闷在家里坐着,趁着夜间的凉爽出来看戏那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有一点不好的是,蚊虫也喜欢在这个时候出来捉弄你,挑战挑战你的忍耐极限。

唱戏的时候,一般多在我们的暑假假期,那时暑假的我们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天到晚补不完的课,那时就是玩儿,作业一般在快要开学的时候赶紧恶补,熬几个通宵,在瞌睡中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完成那些快要上交的作业。

白天玩耍后,几个朋友约定好晚上早点吃饭,早点吃完的就沿街串巷挨个地叫,慢慢地“队伍”壮大起来,清点人数后出发。到邻村,沿着小路走,大约有二里地的路程。因为大家念书也是在邻村的小学,天天早、中、晚来回那么几趟,所以对于这条路都是熟悉得很,摸黑中走路也很顺畅,况且天上还有丝丝月光呢?

一路欢笑并不觉得害怕和孤单,当然有时候,有人故意做出吓人的动作和表情,自然也会引起大家突如其来的惊恐,尤其女孩子们则更容易惊吓一跳。渐渐走近邻村,看到远处的灯光,听到远处的声响,大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邻村的戏台不像我们村的老戏台,这里完全显示着现代化的气息,戏台高大,完全是水泥混凝土构造,戏台台低大约有一人高,因为每次小孩都很费劲地爬上去。戏台正前方没有庙,只有一大块空地,戏台前挤满了前来看戏的男女老少,有拄拐杖的,有抱孩子的,有的在那里闲聊天,有的在那里嗑瓜子,有的孩子在那里打闹一片,有的孩子在那里围着人转圈圈。

四周墙根下停放着自行车、摩托车,卖小吃、烤肉串的小摊面前围着一大圈小孩,挨着戏台的小卖部、供销社门口人来人往,门帘悬在半空难以着地。墙头、树梢上爬满了小孩,他们可不是专心欣赏唱戏,而是占据这居高临下的好位置,用手里的红外线玩具晃那戏台上唱戏人的眼睛。

我们来也多是为了玩耍,在人群里混一混,凑凑热闹而以,这里瞎转转,那里乱串串,几个人买点吃食解解馋,顺便看几眼戏,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听听那咿咿呀呀的唱调也就仅此而已。

那么,到底我有没有专心听过戏呢?确实是听过,主要是在和爸妈或者奶奶来看戏的时候。和爸妈听戏,我们主要骑摩托车,来去自由而快捷。有时候和奶奶去看戏,我们主要的搭乘同村人的毛驴车,谁家要赶着车去,便商量着捎上,一起来去。

起初看戏,我很害怕,因为那些人脸上都是画着厚厚的浓妆,尤其包拯、曹操那种大花脸更是令我生畏,不过后来,我慢慢适应了,主要是被那些服饰装束吸引。有一段时间,我可以说非常迷恋那些,回来之后还自己做一些衣帽和髯口,自己和朋友戴着瞎玩儿,只可惜当初也没有相机,否则现在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拍照留念。

作为一个戏剧外行,我最熟悉的是《打金枝》因为经常演;最喜欢的是《徐策跑城》因为里面有徐策吹胡子、摇帽子(专业术语不知道怎么称呼)的表演,我太喜欢了;其次有《杨门女将》因为出场场面大;还有《秦香莲》因为包拯一身正气,唱腔浑厚而有力,还有其他一些不管表演的精到还是唱腔的独特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我有所吸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因为实在不敢妄自评点。

晋剧《徐策跑城》精彩选段

看经典戏剧,品百味人生。人生如戏,戏若人生,这是我对戏的理解,以上是我对看戏的回望。

现在老一辈的老了,有的已经故去化为一抔黄土,有的也已经没有精力再去专门听戏,而对于当年那伙夏夜看戏的我们,同样的事情也难以再找到同样的乐趣。那么对于再小一辈的而言,有新娱乐方式的他们估计更难体会到我们当年的欢乐,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运。

2020.3.17

图片、视屏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少戏台烟雨中
【岁月撷珍】七星庙的传说
路强|平安戏
【岁月钩沉】刘会强 | 难忘童年看大戏
《王定保借当》《姊妹易嫁》……正月看大戏乐趣无穷
陪婆看戏的那些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